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日期:2021-10-31

这是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4.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

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①设喻

②结尾升华主题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偏重理性的挖掘,应该还诗歌以诗性的阅读,缺乏感情,思维冻结也达不到鉴赏的效果,应当神游万仞,思接千载,比如第一单元主题是“爱国”,就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学会对相关内容类比强化,以助理解。

学习《乡愁》注意将它和《诗经》结合起来,它们都有结构美和音韵美,并训练仿写;注意结尾升华主题的特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类似,大致设计为:

①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②诗人在想象中抚摩祖国大地的过程,(摸索—掠过---轻抚);③意象:“这一角”“那一角”(沦陷区),“辽远的一角”(解放区)

④写作手法:想象,对比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 :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 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 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 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 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 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 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 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2)诗中()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3篇

一、学情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下期的一首现代诗,是一首反应战乱时期的爱国诗篇。诗人艾青以小鸟自比,通过一只喉咙嘶哑但仍然要为脚下的土地——这片苦难中的大地奋力歌唱,直至迎来光明,直至自己生命完结的典型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而深沉的爱恋,也表达了自己要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献身的崇高品质。可以说,这首诗表达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拳拳爱恋之心。

诗中所写到的时代离学生有些遥远,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满腔爱国热情使学生不太好理解。不过,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的学习,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赏析的方法。那么这学期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就需要在学生原有的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对现代诗歌的阅读技巧,提高自己赏析诗歌的能力。

这首现代诗,沿袭了我国古代诗歌通过选取典型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方法。那么,在学习这首诗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诗中所选取的意象,并通过对特定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3、能通过分析诗中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4、学习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策略: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的公开课。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适时指导学习方法,适时点拨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教师预设符合课程标准、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通过一些主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学有所依,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的范本;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以及展示讲解,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生动的、发现学生异向思维的高效课堂。

四、教学过程:

(一)分发学案,指导预习:

提前分发学案,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内容包括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有关诗歌的常识以及赏析诗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资料。预习指导中除了给出阅读资料外,也给出了几个简单的检测题,以检测学生阅读资料的效果,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资料。

A、阅读下列资料,圈划、背记重要内容:

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3、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语速、节奏、停顿、重音,同时还要在朗读中学会情景再现,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1)语速:朗诵的速度是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2)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朗读中停顿主要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3)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③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4)节奏:朗诵中,节奏主要表现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 方法:

  

① 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② 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③ 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④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5)情景再现:即:在符合文章需要的前提下,以文章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

4、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表达方式:

(1)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借代、借喻、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对偶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艾青(ài) 嘶哑(sī yǎ) 汹涌(xiōng yǒng) 吹刮(guā)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1938年前后祖国历史,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展开朗读竞赛,训练朗读能力,朗读教学贯穿课堂。

3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4.对比不同社会背景谈感想,并以不同的形式抒写自己对祖国这片伟大土地的爱。

2学情分析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时期。祖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仅洒满了祖先勤劳的汗水,也浸润了整个民族淋漓的鲜血,对这块土地,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充满了炽热的情感。诗歌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令人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教材分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诗人通过吟唱土地,来诅咒摧残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幻想着土地能焕出生命的活力。面对着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诗人感到万分悲哀,当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了诗人的脑海里。

3重点难点

1、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讲授新课

(一)、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从美丽富饶、团结奋进、历史悠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诗人爱文化灿烂、繁荣昌盛五个方面阐述我爱这土地的原因。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切实感受爱国主义情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他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1932年,作为一个美术青年,由于在上海从事进步绘画运动,艾青被捕入狱。他失去了所有的画具,但他却拿起了笔,进行诗歌创作。这一写就再没有停下来,他写出了个人也是新诗史上感人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用他那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三)、 解题

题目“我爱这土地”中,能够直接表达出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爱”,“爱”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事物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太阳。在这里,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你们觉得“土地”指的是什么?————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事实上,对祖国的热爱,才是艾青作品中咏唱不尽的旋律。那么,象“土地”这样被诗人赋予了一定含蓄的象征意义的事物,我们就把它叫做“意象”。《我爱这土地》也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 朗读课文

我爱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低缓、沉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

听朗读录音→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学生朗读(男、女生各一名)→评读(附原诗)(音准、节奏、重低、感情)

(五)、 鉴赏全诗

1.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在这里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不是一匹驰骋疆场的战马,目的在于一只鸟是平凡的、普通的、他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作为这样一个弱小的个体“也”要歌唱,也要为它深爱的土地尽一份力量,小鸟都能这样,又何况是人呢?诗人作为一位有志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就更应该为它爱着的土地歌唱了。

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叫声一般都用“优美”、“清脆”来形容,可诗中鸟儿的呻吟却是嘶哑的,如果我们把“嘶哑”换成“清脆”、“嘹亮”好不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