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日期:2021-08-28

这是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g)掺杂(chān)

  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ǔyǔ)觅食(mì)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

  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写杜小康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和振奋、撩逗的心思。

  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兴致勃勃反衬杜小康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离家后,对异地的陌生与振奋,孤寂与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唯一”表现出芦苇丛中的孤寂,用环境的荒凉烘托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同时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炊烟”“热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细致优美,却又飘渺虚无,

  勾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更凸显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一幅不让主人操心样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鸭们的乖巧,又通过鸭们的心理和动作,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心态。

  “想听到声音……”这是心理描写。表现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孤寂。

  “重复”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层(20-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摊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过对目的地这个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

  这里不仅写出了芦荡的广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动态之美。

  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这种比喻的修辞生动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逃遁的感觉。越写芦荡幽深繁茂,越衬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胆怯。

  22段:写慌张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故作镇静地讲芦荡里乐趣。父亲对儿子的安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23/24段:从青森森的视觉和清香的嗅觉写出了芦荡的美好,

  烘托杜小康平静心情。

  25/26/27段:写芦荡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难眠;

  写到达目的地后父子俩给鸭们扎窝棚。

  “紧紧”“迟迟”生动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割、扎、围、搭”贴切的写出了父子俩动作麻利,勤劳能干的品质。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28-31段:写杜小康的孤独和想家

  28/29/30/31段:写杜小康在艰辛、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独,这里照应文题。

  用当前的孤独与退学后的孤独作对比,突出芦荡环境中孤独的可怕。

  32段:写爸爸把儿子拉入计划后的无奈、愧疚、安抚。

  33段:写父子俩相同的心理感受,不回避孤独,不惊慌。(排比)

  34段:用鸭的成长暗示杜小康的成长,告别幼稚、恐慌期。

  35段:过渡段,引出下文更艰苦的磨砺,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

  36段: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极力渲染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

  连续用四个“黑”字和“一片、风声、咔嚓声”渲染暴雨来临前和来临时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坚强、勇敢、镇定,以此来暗示杜小康的成长。

  37/38/39/40/41段:写暴风雨吹坏鸭栏,吹散鸭群,父子俩开始分头寻找。

  “拨、追”突出了鸭群四散后杜小康不顾一切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

  用鸭的“温顺”与“疯了、乱窜”做对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长。

  对杜小康的肖像描写说明了杜小康在追鸭过程中历尽重重困难。

  42段:写父亲见不到儿子,找儿子,设下悬念。

  43/44/45/46段:写杜小康找到鸭子,却迷路、累极、哭泣、感触。

  “累极了”而不是“怕极了”言杜小康的成长。

  “哭”有哪些含义呢?为找到鸭群欣慰的哭;为自己坚强了成长了哭;

  为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后愉悦心情。

  48段:成长的杜小康自寻芦苇根充饥,想起母亲和家乡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亲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结局,

  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达了。

  50段:写鸭们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与物。

  51/52段:写鸭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惊喜。

  四、其他问题: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3、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4、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板书: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5、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长期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那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坚强了。

  6、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并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孤独之旅”的含义。

  3、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进入作品情境,理清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个人成长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成龙演唱的《真心英雄》这首歌曲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歌,好不好?

  (插放歌曲《真心英雄》。)

  同学们,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不错,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小黑板展示)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教师点评:

  《孤独之旅》这一文,就是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三、诵读、整体感知

  同学们,现在我们自由诵读这篇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自由讨论、体现合作精神,然后找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具体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整体把握:

  师问:同学们回答很正确,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之后,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由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3、师问:请同学们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思考一下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变得坚强。

  4、师问:在我们了解了杜小康的心理活动之后,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师归纳:“孤独的含义”可以概括以下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孤独之旅”的含义:既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概括,也是对杜小康心理历程的概括,“孤独”很好的概括了杜小康的心理感受,它充满了杜小康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

  5、师问: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请学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的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鸭子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

  ⑵有关芦荡描写:

  让杜小康“害怕”、

  “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生活,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⑶有关风雨的描写: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有孤独的时候吗?请你们讲述孤独的情况和心理感受。

  (找学生讲述。)

  五、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杜小康因具体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自然环境描写

  杜小康逐渐成长

  【反思】

  《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是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反映的是少年杜小康成长的历程,我在设计教案时,紧紧围绕小说具备的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充分表现杜小康在成长历程中的心理活动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以及杜小康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成长,从而揭示人物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体现了人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意引导学生,设置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由于师生共同活动较多,学生们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情绪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第3篇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

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 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 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 请看大屏幕(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2、 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 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 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质疑: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 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质疑: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3、 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 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组合作讨论。

质疑:⑴、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5、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6、 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 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丑小鸭、韩麦尔、闻一多、贝多芬、鲁滨逊、夸父、孔子、居里夫人……)

总结:孤独是一种创造,是灵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独的心灵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那珍珠是它坚韧而又柔软的追求和理想。

2、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残酷又美丽的题目。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怎样看待“孤独”?

3、结束语:同学们,其实你们身上也有杜小康的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希望你们在与孤独不期而遇时,要勇敢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现在我们将满腔感慨化作歌声,让我们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⑵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⑶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

  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⑵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

  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世阴凉

  赵立雁

  我渴望着拥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第一次穿裙子是在十岁的夏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穿上那条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黑裙子是怎样难撩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赤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狗吐着舌头无精打采地倚在墙角喘息,还有蝉的聒噪。

  当我大汗淋漓、小脸通红地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弯着腰在菜地里拔草。她顾不得拢一拢掉在额前的发丝──母亲精心伺弄这块菜地,指望用它换来油盐酱醋,连同我们的书杂费用。

  我只是沉浸在拥有了这条裙子的兴奋里。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怪,更没有觉出母亲那疲惫的、佝偻着身子是怎样的刺目,是怎样的触痛我,这是我后来想到的。

  但很快地,我便没有了当初穿上裙子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裙子,一个个花枝招展,小公主似的。只有我的裙子黑乎乎的,怎么跑,怎么跳,都像个“老小人儿”,全没有活泼的气息。同学们的眼光怪怪的,有的指手画脚,有的嗤嗤地笑。我涨红着脸,逃也似地跑回家,把裙子扔在母亲的怀里,不管母亲满脸的惊愕,哭喊着要花裙子。

  母亲抱着裙子的手有些发抖,黑瘦的脸上就有泪水扑簌簌地往下落,裙子也被泪水浸湿了一片。我慌了,母亲从来没有哭过,她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我赶忙扑到母亲的怀里,央求道:“妈,你别哭了,我再也不要花裙子了。”母亲搂着我哽咽着说:“惠儿,等把这茬儿菜卖了,妈一定给你做条花裙子。”

  那一年,由于贫困,我没能穿上花裙子。(A)那条黑裙子,母亲把它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包袱里,宝贝似地锁起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终于有了一套又一套美丽的裙子,渐渐地把黑裙子淡忘了,自然,还有裙子带给我的不愉快。

  后来,我发现商店的柜台上赫然摆挂着黑色的长裙、短裙,非常引人注目;大街小巷,姑娘们穿着黑色裙装居然是那么端庄,那么飘逸。我不禁对黑色偏爱起来,蓦然想起母亲为我缝制的.裙子,便求母亲拿出来,母亲不解地看了我一眼,就开了锁,把它找了递给我,(B)我捧着这小小的裙子,觉得它很重要,难道是沧桑的往事使得它如此沉重吗?

  母亲说,我何尝不想让你穿得漂亮些?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给你做裙予的那块布是你外婆留给我的,看见它我就想起外婆是怎样一分一厘地攒下了两块钱,买了这块布。本想你能高兴,却不料你嫌它丑。

  (C)我看看这条给我短暂欢乐、凝结着外婆的汗水、洒满着母亲泪水的裙子,感觉着它是那么亲切。我愧对母亲,由于我的无知,无端地伤害了母亲,她本想送给我一个清凉的夏天,我却不加掩饰地把母亲心中的美好掠夺得一干二净;那条裙子在母亲眼里胜过多少绫罗绸缎,她把最珍贵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给我了,我却幼稚地否定了它的价值。

  如今,这条黑裙子挂在了我的衣橱里。看见它,我便想起那个夏天,母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还有她在灯下一针一线地把母爱注入细密的针脚,为我撑起一世阴凉。

  1、文章第一段中说:“……这是一种奢望”,请从后面语段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

  2、“我”第一次穿裙子时有怎样的心情?哪些句子反映了这样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的语句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A)“……宝贝似地锁起来”

  (B)“……觉得它很重很重”

  (C)“……感觉着它是那么亲切”

  4、认真揣摩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5、文章结尾“如今,这条黑裙子挂在我的衣橱里”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6、文章以“一世阴凉”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7、读了此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受,请写出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答案】

  1、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

  2、喜悦;难捺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赤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

  3、(A)珍爱之情;

  (B)愧疚之情;

  (C)感受到母爱之后的喜悦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4、能围绕“为女儿不理解母爱而伤心”和“为自己无法满足女儿的要求而难过”这两点组织文字即可。

  5、我会永远铭记住母爱的。

  6、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后人享用一辈人,使人终生难忘。

  7、能围绕文章中心,情真意切,言之有理即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