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1-08-24

这是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

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嬉闹(xi1) 觅食(mi4)。 驱除(qu1) 雍(yong1)

  旧茬儿(cha2) 戳破(chuo1) 撩逗(liao2)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

  (1)P88.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2)P89.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P90.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P91.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P92.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6)P93.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7)P9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P88.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89.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P90.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P92.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孤独之旅》教案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

  1.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少年,他家的房子曾经是油麻地最高大,最漂亮的;他的生活曾经是别人望尘莫及的;他曾经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他曾经做成许多别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可是,他的家在一夜之间败落,负债累累的父亲无力供他读书,甚至,他得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就是曹文轩《草房子》里的杜小康,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突然遭遇到灾难的孩子,和他一起走进《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3.思考: 在离家牧鸭的的生活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害怕孤独 不堪孤独 直面孤独 享受孤独

  1)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2) 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3)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4.重点理解

  1)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2)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5.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1、归纳小说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2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但孤独也可能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活动2【测试】二、测—预习检测

1.字词读音检测:嬉闹 掺杂 给予 胆怯

2.问题检测:本文写了谁的孤独之旅?他有几个哥哥?他们放鸭的地点是哪儿?暴风雨时,他单独找到了多少只鸭子?最后,鸭子下蛋了,下了几个?

活动3【活动】三、读—初读课文

1.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最能表现整个历程、体现主要内容的四个词语。

小组交流后确定四个,再派书写代表写到黑板上。(各组板书)

2.小组新闻官把黑板上的四个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此次引导同学们掌握抓住关键词和故事情节归纳课文基本内容的方法。)

参考词语:失学 孤独 磨难 长大(无标准答案)

方法小结:三抓:抓时间、地点、人物;抓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抓关键词。

活动4【讲授】四、悟—感悟课文

师导:抓住题目两个词语,解决两个问题(孤独 旅)

1.本文题目是《孤独之旅》,你认为杜小康究竟孤不孤独?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面对孤独,杜小康是如何面对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此问相机引导学生分析杜小康人物形象。

能坚强面对困难、磨难,好学上进,生活上能吃苦,有顽强的毅力。

2.你认为这是旅行吗?为什么?

此问相机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磨难能使人成长。

活动5【活动】五、赏—赏读文章

导语: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成长的环境,本文和杜小康成长相伴的有鸭群、芦荡、暴风雨。找出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请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体会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组展示朗读,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回忆,然后屏幕展示景物描写的作用:生边朗读边分析。

品味句子: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活动6【讲授】六、结—小结感悟

杜小康孤独过,你有没有过孤独?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欣赏朗读课外诗歌《走出孤独》,有什么启发:洪战辉

活动7【作业】七、延—课外拓展 介绍作者曹文轩及他的《草房子》,激发阅读兴趣,布置课外阅读。

10 *孤独之旅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0 *孤独之旅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但孤独也可能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活动2【测试】二、测—预习检测

1.字词读音检测:嬉闹 掺杂 给予 胆怯

2.问题检测:本文写了谁的孤独之旅?他有几个哥哥?他们放鸭的地点是哪儿?暴风雨时,他单独找到了多少只鸭子?最后,鸭子下蛋了,下了几个?

活动3【活动】三、读—初读课文

1.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最能表现整个历程、体现主要内容的四个词语。

小组交流后确定四个,再派书写代表写到黑板上。(各组板书)

2.小组新闻官把黑板上的四个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此次引导同学们掌握抓住关键词和故事情节归纳课文基本内容的方法。)

参考词语:失学 孤独 磨难 长大(无标准答案)

方法小结:三抓:抓时间、地点、人物;抓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抓关键词。

活动4【讲授】四、悟—感悟课文

师导:抓住题目两个词语,解决两个问题(孤独 旅)

1.本文题目是《孤独之旅》,你认为杜小康究竟孤不孤独?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面对孤独,杜小康是如何面对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此问相机引导学生分析杜小康人物形象。

能坚强面对困难、磨难,好学上进,生活上能吃苦,有顽强的毅力。

2.你认为这是旅行吗?为什么?

此问相机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磨难能使人成长。

活动5【活动】五、赏—赏读文章

导语: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成长的环境,本文和杜小康成长相伴的有鸭群、芦荡、暴风雨。找出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请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体会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组展示朗读,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回忆,然后屏幕展示景物描写的作用:生边朗读边分析。

品味句子: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第4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 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 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 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 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 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