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赤壁赋教学过程

日期:2021-09-08

这是赤壁赋教学过程,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赤壁赋教学过程

赤壁赋教学过程第1篇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 (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以此储备一定的知识,借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三、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 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

  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品读情感的变化,研讨以下问题:

  (1)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2)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

  明确: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

  4、个人朗读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导学生朗读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2)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为品味文中之“悲”做准备。(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在悲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

  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麇鹿;驾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独步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现实的无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处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

赤壁赋教学过程第2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苦难面前,多数人选择逃避,而苏轼是如何面对的?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一起来了解一下他面对苦难的态度

  二、解题

  师:这是一篇赋

  Ppt出示: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一段话

  师:赋还有另一个特点,不过我们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1.Ppt出示:字音正读

  2生读(错误比较多,预习效果较差)

  师:记住意思,字音就好记了

  生齐读

  2.Ppt出示:理解词语的意义

  美人、舞、侣、友

  生1解释

  3.Ppt出示:理解语句的意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生翻译

  师强调:翻译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比如单独一个“红”,你敢翻译吗?

  师强调:“且夫”什么意思?况且

  4.师:请大家速读文章,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语句

  Ppt出示: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 理清感情脉络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欢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师板书:愉快

  师:这句是外在表现还是情感词语的句子?

  生没回答(其他老师也一头雾水,不知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2:“桂棹兮兰桨……天一方”这句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失落

  师板书:悲凉

  生3:“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这句借客人箫声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暗含作者心情由乐转悲

  生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较失落

  生5:“肴核既尽……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师板书:喜

  5.师:“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

  生6读第一段

  他生评价

  Ppt出示:文本探究 读第一段 体味人物情感

  生7再读第一段

  师评价:“飘”了吗?让它飘起来

  师范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你看,飘起来了吧

  生8再读喜欢的句子:我也喜欢“飘飘乎”(大家笑)

  生8再读“飘飘乎”

  师: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读一下

  生8读第一段(好几处错误)

  生齐正音纠错:兴、 斗牛

  生9读“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指导:应该读出高兴,就像唱歌一样音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

  生9再读“徘徊”句

  师范读此句

  生10再读“徘徊”句

  师强调:诵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读了5分钟)

  6.师:在高兴的场景里面,苏子歌,客人和,客人吹起洞箫,但箫声悲凉,以至于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请大家诵读一下第2、3段,找一下客悲的原因

  生自由小声读

  生11: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想而不见,表示自己离君王太远了,壮志未酬诗人其实是借客人说自己

  生12:想到曹操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赋形式上的特点 主客问答 主客一体

  Ppt出示:文本探究 研读第四段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读第四段 短暂思考

  师:苏子的内心有悲凉,他如何将悲转化为喜呢?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朗读思考

  3生回答

  师小结:希望大家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达观的心态去面对

  【评述】

  一、教师的指令比较模糊,导致有的问题学生难于回答

  二、诵读环节,一个“徘徊”就“徘徊”了5分钟,感觉老师在指导诵读上应该再下点功夫

  三、Ppt中出示“主客一体 主客问答”是“赋”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四、老师讲的'过多,导致拖堂

  中语会阚老师评课

  导向性评价

  授课教师的优点:

  一、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自己体悟文本

  教师只需恰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自己悟让学生充分展示,遇到新的课堂生成,先存疑,后解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评价,而不是老师做评价

  二、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老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本初读要有,深读也要有诵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可以看出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程度

  三、言文并重

  学生应该接受的是对语言的学习,对文学的鉴赏和人文熏陶

  语言方面的学习,有注音、释义、句式句子的理解,还有炼字、炼句等

  鉴赏方面的学习,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重视教学预设(对教学的整体设计)

  设计环节有层次,逐步推进,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存疑能提前考虑,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得相当精彩

  五、重视积累

  重视背诵所学的诗文,有的老师还注意对背诵思路的指导背诵教学还行该再强调,新课标重视人文素养和文学,各地有忽略积累的现象,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作家、作品、文体特征方面的知识,应该注意

  授课教师的缺点:

  一、部分课没突出对文本本身内容的学习,或者突出不够,而是扩展太多在文本周围(接近文本,有联系)耗时太多,精力太大,有的甚至好几层次的扩展

  古诗文理解本来就有难度,学生一般对文本理解不够,不应扩展太多

  二、部分课对文本学习不扎实没能让学生把文本语句理解透彻就急于分析,有走环节、赶进度之嫌

  这个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正:

  (1)对语句的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

  (2)有相应环节落实对语句的理解考查,这个环节不能省略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理解,当然不是指逐句释义,有的用自己的话说就可以。

  三、有的教师存在新型架空分析的倾向

  把古诗文当白话文讲,问学生这,问学生那,不能让其深入理解文本,应该联系语句找答案(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四、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每个老师都重视,但实现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设计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升华中间环节应该由易入深,由浅入深局部的设计也要好好考虑。

  五、部分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用语不能恰如其分

  该对就对,该错就错,该极好就极好许多老师一律用夸张性评价:太好了,非常棒!——不够平实。

  六、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

  有些课堂,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够,老想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老师的思路上去比如,有的课堂学习目标出示太快,还没看清楚什么内容就过去了,读一读是不错的办法。

  许多问题的提出没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更符合老师、成人的思考角度,老师又不能恰当引导,生硬拉到老师的思路上。

  七、老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巧的东西是雕虫小技,老师应该自己钻研教材重点难点,调控课堂。

  还有的老师教学语言欠准确、精炼(太随意),教态随意,存在知识性偏差。

  八、拖堂的问题

  八个老师最长拖堂5分钟,课堂仓促结束的约有10位老师。

  九、课堂启发诱导不够

  几点建议:

  一、自己对课文深入钻研最好,不要离不开教参。

  二、分析课文的性质,哪些内容是必须的,哪些内容是可有可无的,课堂留余35分钟用来诵读、背诵,没有时间,删掉一些问题也要读一读。

  三、学习目标应该准确,不要太宽。

  四、把课文资料提供给评委。

  五、小组讨论应该有价值,不要太滥,动不动就讨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用讨论了。

  六、有激情不等于太煽情。

赤壁赋教学过程第3篇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师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详见课文批注)

五、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赤壁赋教学过程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