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中公

日期:2021-10-30

这是劝学教学设计中公,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劝学教学设计中公

劝学教学设计中公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

  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学习设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劝学》,劝,劝勉;学,学习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附板书设计: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喻 证

  对 比

  为什么: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作用

  怎么办: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劝学教学设计中公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

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字经》同声朗读音频,只听开头四句。

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可能答“三字经”,也可能答读的具体内容,无论如何回答,都要将学生注意力引到所听的四句内容上来。

2.接着投影播放文字画面。请学生翻译这四句意思,重点落在“习”上。

3.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投影展示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这句话可以是教师叙述,也可以提问学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小他59岁的荀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投影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

说明:通过比较和投影展示,学生既能复习巩固第三单元有关孟子的常识,又能了解到荀子思想与孟子的区别,另外也明确了二人的生活时代。

(二)课文学习

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说明:前面刚比较过孟子和荀子关于人之本性的思想差异,但最终归结点都是学习,所以《荀子》首篇即谈“劝学”,那么究竟“劝学”为何意?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强化这一概念。)

2.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

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

3.解读第一自然段:

先翻译然后提问:

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

2)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有的人不学习似乎也过得挺好,那么荀子的这句话又有何意义可言?

(明确:这一点我们在探讨性善论与性恶论时已说过,关键在于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怎样的人。学生会说是“君子”,由是引入思考“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以“君子”为标准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

3)第一节讲完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

4.解读第二自然段:

1)导入:一提起“学习”二字,同学们便摆出一脸不耐烦准备听人说教的神情,多少个家长和老师面对学习难题都苦无对策呢,那么儒学大师荀子又有何高招呢?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二自然段,先了解一下大意。

2)翻译第二自然段。

3)问:

A.这一段话里,荀子是否一上来就说学习有多重要?(明确:当然没有)

B.为了让易流于说教的话题变得生动易接受,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考虑到学生未必能答出)来论证,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

(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即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此段也可简略地说,如果学生领会够好的话。)

C.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怎么就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上的呢?

(明确:

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5.解读第三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2)提问:

A.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

(明确:五组比喻,见课件)

B.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6.解读第四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2)提问: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学生也许七嘴八舌地说很多,可以根据《荀子》原文作出肯定和评价,但最终引到第四段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来。)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

3)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知识点归纳(课件展示)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说明:

1.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而是通过自己整理和提问的方式逐步解决。

2.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28个文言实词(本文占8个)和3个文言虚词,可在最后让学生参考阅读学习P209的附录“本册文言词语一览表”有关《劝学》中的字词。有些在学习课文时已讲过,有些还需和后面的课文学习相结合,一蹴而就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来说都难以达到。

3.除此知识点归纳也结合了书后的【思考与练习】。

(四)文章思路回顾

由节选部分提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扩展到《荀子·劝学篇》涉及的与学习相关的段落内容(可先请学生思考学习还有哪些需要重视的地方,然后再引出荀子的观点、论述。)最终归结到“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上。

说明:

对思路的回顾目的有二:一是从技巧上来看,让学生学习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二是从内容上来看,让学生领会理解学习的重要性,等等。

(五)小结:

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思路背诵。

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

六、教学反思

《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虽然说理性很强,但文章以喻代议、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

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易,尤其针对技校生而言。所以我在讲析时,按照每段话先疏通字词,接着解析内容、手法,然后朗读背诵的顺序进行,这样不至于整篇疏通字词的太过枯燥,也不会将兴奋点都集中在寓意丰富的议论手法上。总之,整次课下来,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较以前有不小进步。

劝学教学设计中公第3篇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来,苦口婆心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大家层出不穷。从孔子“学而时习之”到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再到王安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饱含著名家大师语重心长的激励。古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之发奋图强终成一帮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读,终成一代大师的典范??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 在完成教学之后,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

  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再次就是在知识生成性方面的处理不够完善。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它们希望和老师一起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它们也敢

  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挑战传统,挑战思维定势。于是乎,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里,学生能够对一些陌生知识进行质疑。我在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精神的同时,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一方面对学生主动求学的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 ,也几许从容,才能够在语文领域里自由翱翔,享受祖国文化带给每一个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诠释教师是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时有浅尝辄止的痕迹。我们主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学生在探讨学习的环节中,都能针对性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在组织交流 的时候,么深刻把握教学从荣幸的特点,甚至产生不信任学生能力的杞人忧天心里,总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华山之巅。因为引导不得法,所以导致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肤浅见解。这样的状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彰显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课题。

  第五,因为时间的有限性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对《劝学》一文中饱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处于零状态。身为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对芸芸众生可谓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劝学》里,蕴藏着他对勉励人们好好学习的真诚、真挚的激励,告诫和期盼之情。而在

  教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解读的浅陋,就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荀子这样的期许,也就导致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很多老师一直语重心长地希望学生努力学习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没有将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只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无私奉献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

  第六,在对该文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物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时下,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老师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在和学生谈话,希望通过反复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追求个人成长。但从收获来看,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些叛逆心较重的学生那里产生负面效应,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反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堵无形有形的间隔墙,阻碍了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荀子很艺术,很灵动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够扬长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义,他广泛地援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现象加以说理。这样就是抽象的说教变得贴近人心,有了亲切感觉之后,每个人都会主动去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会努力伸出双手去触碰,拿捏。这样的比喻艺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鲜明,充满磅礴的气势,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字字珠玑,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中汲取知识,内化知识。一旦把外在的资源装进心灵世界,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构建一个高起点,相信收获也会水涨船高。恐怕这也是荀子这样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种鲜明表现吧。

  教师影响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是否能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进度的时候。回首自己走过的受教育之路,不禁为自己知识的鄙薄而悲慨。虽然念完了大学本科,完成了注定命运的自我改变,似乎是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后才发现,这一切,看起来很美,殊不知当中存在着与巨人无穷无尽的距离。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钻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让我的心里隐隐作痛。自己装了一桶污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众生?怎样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艳的未来之花???

  教学基本功的习得,教学艺术的科学化,高度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极度欠缺,鞭策着我在这条修远之路上埋头苦学,

劝学教学设计中公第4篇

教学目标

1.重读经典,用经典关照我们当下的生命。

2.初步了解荀子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

图片

一、导入

师:重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很高兴能和咱们十班的同学一起,重学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的《劝学》。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都处在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过程中。荀子说“学不可以已”。王老师觉得“积累背诵也不能已”。所以上课前让我们先来一起背诵一下这篇经典之作,好不好?我背标题和一、二段,同学们背三四段。好不好?

图片

二、过程

1.经典之回忆-----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不愧是温文儒雅的文科班,古文积累很扎实,背得很好。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些文章,因为太熟练,背诵时反而会情感麻木。所以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两句,试着这样读一下,当你读到“用心一也”时,点点头,读到“用心躁也”时,摇摇头,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按要求读,果然读出了感觉。

师:荀子散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同学们还能回忆起这篇文章的脉络吗?给你们一些时间,把文章梳理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围绕着这句话,作者写了学习的那几个方面呢?可以找段落的中心句。看看能不能概括一下。

第二段写的是什么?

生:学习的意义,第三段写的是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四段写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师:非常好,你的概括能力很强。围绕着中心论点,荀子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也就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第四段写的是什么?怎样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构脉络很清楚。是典型的说理文章的结构。难怪梁启超会说读荀子能令思虑缜密,遇事能断。

图片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警句迭出,耐人咀嚼。你们能在文中选一句名言赠给你的同学吗?

生:我想送这个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因为我的同学很优秀,我希望他成为这样的君子。

师:你能给我们翻译一下这个句子吗?

生:君子广博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

师:这个知是什么文言现象。

生:哦,就会智慧聪明并且行为无过。

师:“明”翻作什么比较好?

生:明达。

师:很好,来再读一遍。

生读的很好。

生:我送这句给我的同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为我同桌做事情没什么恒心。很难坚持,我希望他能明白这个道理。

师:你真是一位诤友。我觉得你同桌很幸运。

生:我希望我的同桌能终身学习,所以我送他“学,不可以已。”

师:那同桌也送一句给他。

生:我送给他“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希望他能善假于物。

师:你觉得怎样才是善假于物?

生:就是上课认真听。跟着老师走。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孩子。

通过刚刚的个小环节,可以证明你们真的学过这篇文章。居然学过,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学呢?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些文章,每次重读一遍或者不同的年龄去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或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今天王老师就是想来和同学们一起,重读经典。

韩愈的《师说》中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呀。为别人解惑容易,为自己解惑难。孔子在《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咱们高二的学生来说,学习当然重要。但是,学习让你快乐吗?在学习过程中你最大的困惑或困难是什么?生:学习时间不够。

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觉得好迷茫。

生:无论怎么努力都好难提高。

生:不想写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

师:对你们的痛苦,我也能感同身受。王老师曾经做个一个调查问卷。现在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中比较大的困惑有迷茫,感觉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感觉自己时间不够。板书凡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