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住京华总结

日期:2021-12-03

这是小住京华总结,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住京华总结

小住京华总结第1篇

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重、难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学 案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自学探究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小住京华总结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了解华表的象征意义。

  2.运用绘画、泥塑等造型手段表现心目中的华表形象,提高造型能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探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刻画华表的细部特征,造型完整美观。

  教具准备:“华表”图片(课件)、范作、勾线笔、雕塑泥及工具。

  学具准备:收集华表图片、勾线笔、泥、各种纸盒、饮料瓶、手工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从电影节华表奖的奖杯引入。提出探究“华表”的主题。(华表奖奖杯是一座小雕塑,它的原形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表”。“华表”到底是什么?)

  二、发展阶段

  1. 学生分组上台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用简短的语言加以介绍。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华表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教师对各组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小结。

  2. 教师播放课件组织学生欣赏各式华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华表的细部特征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典型代表天安门前的汉白玉华表柱,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柱)。 引导学生感受华表雕塑古朴精美的整体风格。

  3. 组织学生欣赏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手段表现的“华表”作品。教师重点讲解或示范线描、泥塑、综合材料组合等的基本表现方法。

  4. 学生分区开展创作活动(绘画、泥塑、综合材料)。

  三、展示评价阶段

  分组展示,组织学生欣赏同学的作品。学生自评谈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提出修改意见。

  四、收集整理阶段

  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清理垃圾。

  五、拓展与延伸

  欣赏原始部落以及少数民族的图腾柱,了解图腾柱文化。

小住京华总结第3篇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 1 GB3 ①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 2 GB3 ② “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 3 GB3 ③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小住京华总结第4篇

教学目标

1. 充分朗读词作,仔细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

2. 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 朗诵 讨论 点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木兰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巾帼英雄。(引出作者——秋瑾)

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

二、读词,识秋瑾

1.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拭、蛾眉

2.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3.读出词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秋容如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国家破败)

“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个人孤寂)

4.小结

从诗的上阙部分,得知秋瑾是一位深居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的苦闷彷徨的贵妇形象。

三、读词,懂秋瑾

1.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封建家庭中做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不好吗?

“蛾眉”“身不得,男儿列。”——词中寻找

“鉴湖女侠”——注释与资料辅助

进一步引导理解“竞雄”“女侠”——注释资料

2.理解秋瑾的“男儿志”。

“强派”“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回归词句

3.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资料,列一个秋瑾大事年表。

1875年 出生

1896年 结婚

1903年 寓居北京

1904年 留学日本

1907年 去世

从这个大事年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

①秋瑾年仅32岁。

②本词写完不久就留学日本。

③一生处在民族危亡和清廷的腐败中。

请同学们说说,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

4.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秋瑾为何想做男子,为何会有“男儿志”了,但是当时的人了解吗?

引导学生读“俗子胸襟谁识我?”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你是否读出秋瑾不被人懂的愤懑?

你是否读出秋瑾无人能懂的孤傲?

你是否读出国内无人的悲哀?

你是否读出了救国无路的迷茫?

引导学生读出这一句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秋瑾的报国之志。

5.小结

由下阕内容得知,秋瑾对过去生活的决裂,决心做一名投身革命,寻求救国道路的战士(英雄)。

四、读词,怀秋瑾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请同学们为秋瑾写一段挽词,表达哀思。要求:融入本词中的相关内容。

示例:上天不公,强派你作女儿身;平生肝胆,却又远超男儿志。三十二年道路,谁识你英雄志?青衫不湿,因为我在试着懂你。

秋瑾1904年东渡,广泛结交爱国人士,回国后,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救国运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孙中山亲题“巾帼英雄”。秋瑾以一弱女子之身,而走男儿的救国之路。以年轻之躯,热烈之血肉,铺一条光明之路。斯人已逝,然而,浩气长存!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