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论语教学反思

日期:2021-08-23

这是论语教学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第1篇

《论语》教学反思

  记得温家宝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

《论语》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平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温婉中透露出人生的真谛。每句话都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句话都与你的学习密不可分。而此时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生活在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吟咏论语,耳边似乎响起和颜悦色的一声鼓励,一声提醒,又似乎是严师的谆谆教诲。一部《论语》在手,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之乐,与友合作之乐,宽容别人之乐你在生活中是否体会到了?用心品读论语,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重要你是否体会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学好的可能,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断完善自己,自己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然后相信学生潜力无限,相信学生前途无量。有了这种信任,繁杂的工作会轻松很多。用心感受论语,你会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其实是在传达一种关爱,自己不想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反之亦然,自己要为别人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现在我们常说,让世界充满爱,而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是早就具备这种思想了吗。重新审视论语,你是否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质朴,她的深邃与平和。如果真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课堂上就不会有体罚的现象了,生活中就不会存在师道尊严的说法了,学生感受到尊重,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那么语文课就一定会“万紫千红总是春”。只有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忙碌的生活会快乐很多。

  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森深邃的蔚蓝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出……”仰望,就是在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了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人,总是要仰望点什么……

论语教学反思第2篇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教学反思第3篇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

  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论语教学反思第4篇

 我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我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