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

日期:2021-10-25

这是百喻经妇诈称死喻,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第1篇

教学目标: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4、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前三则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二、复习旧知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2、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3、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4、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5、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前三则寓言分别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愚人食盐1、注释: (1)食:食物 .闻已:听罢 ②益:添加③既:已经④所以:译为“……的原因”⑤尚尔:尚且这样⑥口爽:味口败坏爽,伤害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2、这故事比喻∶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困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3、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1、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2、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3、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入海取沉水1、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欲采取沉香的话,当先将树斫断,放著地上,待时日久了,外层开始朽烂,木中的心节,坚硬且黑,置于水中,则沉了下去,所以叫做沉水,也叫水沉③诣:到、去2、【译文】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3、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

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第2篇

教学要点:学习后三则

一 朗读课文

二 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

(一)小组合作探究

后三则寓言分别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

尝庵婆罗果

1、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2、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3、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人生启示: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时时碰壁;也不可能;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诈言马死喻

1、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人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2、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3、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1、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2、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3、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小结: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一则寓言,只要你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就会从不同地方流淌出智慧的源泉,从而对文章有创造性地理解,不仅寓言如此,其他一切文本都是这样。切记: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三、延伸拓展: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四、布置作业:

1、请从《百喻经》六则中任选一则,写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目标 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复习旧知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文化背景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 (一)小组合作探究 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 2、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 (二)代表班内交流 第一则:《愚人食盐》 译文: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断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得到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赏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第二则:《渴见水》 译文: 早年间有一个人,愚味无知,不懂事理,他口渴了,急着想要喝水。远远地看到地面上蒸腾的水气,以为就是水,连忙追赶,一直追到河边。他已经到了河边,却对着滚滚河水呆呆地发愣,并不去喝水解渴。 站在旁边的人问他:“你已经渴极了,怎么到了水边,反而又不喝水了呢?” 蠢人回答:“如果这河水能喝得完,我自然早就喝了。但是我想,这条河的水太多了教我怎么喝得完?所以干脆不喝了。” 在场的许多人听了他这番话,都对他大加讥笑。 赏析: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

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寓意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 译文:

  从前有一个作官人家的儿子,到海里去采取沉香,好几年方采到一车沉香运回来。于是他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因为价格太高,过了好多天也没有销售出去。这样,他心里很急,而且非常苦恼。那时他看到市场上有很多人挑着炭卖,总是一挑到就有人买,于是他心想:“如果把沉香烧成了炭,不是很快的就可以卖出去了吗?”他就立刻把沉香烧成了炭,果然一到市上就卖脱了,可是一车的沉香,还得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赏析: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为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第四则:《尝庵婆罗果》 译文: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赏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时时碰壁;也不可能;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小结: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一则寓言,只要你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就会从不同地方流淌出智慧的源泉,从而对文章有创造性地理解,不仅寓言如此,其他一切文本都是这样。切记: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正是由于《百喻经》中选编的故事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因而译出后1500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寓言早已摆脱了佛教宣传品的窠臼,或原封不动,或稍加改造,变成深入于民众中的故事了,常为大众引为谈资。 第五则:《诈言马死》 译文: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

百喻经妇诈称死喻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4、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前三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复习旧知

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2、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3、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4、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5、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

(一)小组合作探究

前三则寓言分别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

愚人食盐

1、注释: (1)食:食物 .闻已:听罢 益:添加。既:已经。所以:译为“……的原因”。尚尔:尚且这样。口爽:味口败坏。爽,伤害。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2、这故事比喻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困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3、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

1、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2、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3、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入海取沉水

1、注释: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沉水:即沉香。欲采取沉香的话,当先将树斫断,放著地上,待时日久了,外层开始朽烂,木中的心节,坚硬且黑,置于水中,则沉了下去,所以叫做沉水,也叫水沉。诣:到、去。

2、【译文】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3、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