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

日期:2021-10-13

这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第1篇

引言:

1、为政 爱国单元

在和平年代,爱国表现出的是积极上进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而在战争年代,表现出的则是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的悲壮感,

如果是在国家分裂而又不能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时代,表现出的爱国的感情

则是沉郁而痛切的,升华为文学也往往最为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品。

2、辛弃疾是文武兼备的旷世奇才

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竞风流。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能文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

“圆则行,直如竹(做事讲究方法,做人则要正直)”的纪晓岚;

能武者亦有之:“犯我大汉,虽远必诛”的霍去病、“过五关斩六将”的武圣

关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等。

但是,文武兼备者却是少之又少。 辛弃疾或许就是这样的旷世奇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的精神世界。

1140—1207

出生年代:和李清照相比: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1126靖康之变。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14年,(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家世:双亲早逝,与祖父相依为命。他的祖父辛赞是一个富有民族观念的读书

人。

受祖父影响很大:

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曾出仕于金,在亳州谯县为县令。

在金国任职,深刻的感受到了金人对汉族人民的压迫,在官场,金人和汉人的

政治地位极不平等,辛赞是屈身求仕于金朝的统治下,常常抒发对金朝的不满情绪,

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舒,解除)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表示有机会

还要效忠于宋朝政府,祖父的种种矛盾心态对辛弃疾来说耳濡目染,从小就种下了

民族情结的种子。而辛赞自己年纪已大又在金朝做官,效忠宋朝的愿望就自然寄托

到了辛弃疾的头上。

史书上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

神壮健如虎。听着有点吓人,不过想来也是凛凛一躯。

1

1/14页

1、学业上:少年时期曾师从蔡松年(字伯坚)、刘瞻(字岩老),与党怀英同学。号

称辛党。刘瞻能诗,风调野逸;蔡松年擅长乐府,以雄爽清丽见称,对辛弃疾的文

学修养当有所影响。辛弃疾少时,曾有人称许他“他日当以词名家”。

2、祖父教育:辛赞在闲暇时候,曾带领其年幼的辛弃疾凭吊卞京皇宫,讲昔日

故国太平盛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领辛弃疾

登城楼,一望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大的激发了辛弃疾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辛弃疾长大后,十五岁,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

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

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

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两度赴燕京应考,实是受祖父之命所进行的两次实地考察。

3、辛弃疾自身感受:受祖父影响,加上辛弃疾自己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

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

耻的志向。

4、关于起义:

(1)1161年,辛弃疾22岁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

民由于早就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趁机奋起反抗。济南的耿京组织了一支声势浩大

的起义军。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了这支起义军。像辛弃疾那样

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

并担任掌书记,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2)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

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

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

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

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

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

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

重刑。”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

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

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

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2

2/14页

(3)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

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

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辛弃疾并力劝耿京“决策南向”。说:“为了抗金,咱

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

南边去。”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

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

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

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

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宋高宗立刻任命耿

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4)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

(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

间,耿京被人杀害了。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

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

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

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5)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

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

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

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辛弃疾和

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

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

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

“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济州的兵

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

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

众。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

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

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3

3/14页

1、前10年间,他只是担任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一些闲散官职。辛弃疾初来

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

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

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

论》、《九议》等,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

治和军事才干。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

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

2、第二个10年,先是派他出任滁州知州,办荒政,半年大见成效,有政绩;

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

南(在湖南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宋史?辛弃疾传》))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

虽然辛弃疾干得很出色,但与他的理想(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却大相径庭,

不仅没有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矛盾。

他既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又竭力为之效忠。既视民为寇,对茶民、农民暴动

进行坚决镇压;又上书奏章,指出民之为盗,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于

“田野之民”的苦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有朝一日,转赴抗金前线,又早有归

隐(江西带湖)的思想准备。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

感到压抑和痛苦。

由于他是从北方归来的军人,这一身世经常受到奸邪小人攻击。

他坚持抗金、要求北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这就与主和派推行的投降政策

相冲突。 “不为众人所容”,1181年冬,被诬“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革职而

退隐。

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新居特取名为“稼轩”,并以此作别号。

期间,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前后18年,一直

隐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

泉长达八年)和铅山瓢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第2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所选择的竟象,理解这些意象的意义,作者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再者,根据下片中的典故,进一步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他写这些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及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了这首词,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但由于未接受系统的诗歌鉴赏训练,再加之阅读面有限,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知之甚少,所以对诗歌的情感内容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感悟以及运用已学方法解决实际鉴赏问题的平台。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词的下片涉及到三个典故,晦涩难懂,从整个高一诗词鉴赏教学的角度去看待这节课,学生已经很熟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对上片的景中情,能够领悟,为此把重点放在下片用典明志的赏析和把握作者的情感上。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理解用典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

一、前置诊测,走近稼轩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抗金英雄,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稼轩名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诵读感悟,走进稼轩

1.诵读感悟

①初读 ②听读 ③自由读 ④展示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

楚天、 江水、 远山、落日、 断鸿、 游子

3、辛弃疾眼前所见之景蕴含他怎样丰富的情感?请用文中的关键词回答.

愁、恨

三、结合背景 深入稼轩

背景链接:写这首词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些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1、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登上赏心亭,除了看到这些令人伤心的景物之外,还想到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大家在词的下片找一找,一共提到了几个人?(四个张翰. 刘备.许汜.桓温)

(1).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组讨论张翰.第二组讨论刘备.许汜.第三组讨论桓温.请大家对照书下的注解认真思考作者运用典故的意图,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温馨提示:我们在探究作者用典的意图时一定要寻找带有作者个人评价色彩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 休说.怕应.可惜)

(2).下面请第一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这是一个反面典故。作者用张翰乐于归隐典故, 表明自己不愿像张翰那样弃官还乡归隐田园,而是要积极收复北方。

(3)下面请第二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

(4).下面请第三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这是一个正面典故。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四、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1)作者登上赏心亭看见了壮美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前代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曾经的抗金英雄,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应该是什么?(北伐中原,恢复故土)可是他做到了吗?在词中辛弃疾清楚的告诉我们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什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是哪两个?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

(2)词人这一把英雄泪又蕴涵着那些复杂的情感?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

英雄无泪只是未到伤心处,辛弃疾黯然流泪是因为心在滴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又无人理会而落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

五、课堂小结。

从诗句中,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我们仰慕他的诗词,更应该学习他立志报国的豪情,也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吧。

六、 走向课外 再悟稼轩

“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请结合今天所学,展开想象,以“心归大宋”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板书设计: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上片: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借景抒情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 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 见 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