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相见欢朱敦懦

日期:2021-08-26

这是相见欢朱敦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相见欢朱敦懦

相见欢朱敦懦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

  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 ,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 ,却具有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书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怀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解题 见书下注释①

  二、朗读赏析

  1.教师范读。读前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

  《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2.学生朗读,读出情感。

  3、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这种离愁融入所描写的景物中,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景物 板书

  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梧桐——隐含内心愁苦

  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凄清寂寞

  4、补充分析:

  A “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空荡荡的楼 孤独冷清的楼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不见美酒佳肴、不见山呼万岁、不见前呼后拥、不见爱妃宫娥。

  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西楼,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排遣忧伤,遥望故国、亲人、友人的处所。“西楼”在古诗词中也是相思愁绪的代名词,就如古诗词中的“柳枝”代表依依惜别之情一样。

  B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轮明月引起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那面对着如钩的残月,作者会想到些什么呢?人事的缺憾

  C 梧桐 深院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写景的佳句。元人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可想而知!

  5、思考:面对此景,词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情: 愁 板书

  古代表达离愁的诗句很多,词人的愁与别人的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别是一般滋味

  身份不一样,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提示:找出能体现这种滋味的关键词并联系李煜的身世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无言”、“独”、“寂寞”、“锁”

  A 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无话无说、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B “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

  C “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锁”字一语双关,字面上是院门紧锁,暗点了作者被囚禁的遭遇。词人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

  孤独寂寞

  7、“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囚禁生活的愁苦 备受屈辱的悲哀 过去生活的悔恨 亡国哀思

  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他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愁是一种抽象的思绪,但词人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非常形象的表达出来了。你能说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句的精妙所在吗?

  明确: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以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丝缕比喻离愁, 形象的写出了愁思的繁多和难解,表达了作者心头无法解脱的亡国哀思。

  9、这滋味难以言说,我们却可以读出强烈的哀愁和悲痛,下面我们一起带着对情感的把握读这首词。

  10、了解诗词鉴赏的步骤:

  (1)注意作者选取的景物

  (2)抓住与表达主旨相关的字词,

  (3)联系作者身世,领会主旨。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景:西楼 残月梧桐 深院 孤寂凄清

  情:愁 孤独寂寞 亡国哀思

  过渡:李煜的愁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下面我们一起来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晏殊的《浣溪沙》,领略他的愁思。

  一、了解作者

  1、生读书下注释,画出重要信息。

  2、补充介绍: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词人。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出其门下。他工诗文,尤善词。其词擅长小令,多写春花秋月,友人离别的闲愁。意境清新,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无忧无虑。但是,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虚。他的词作,在雍容华贵的气象之中,也时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首《浣溪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全词所写,就是这种惜春怀旧的思想情绪。

  二、指导朗读

  1、听录音

  2、指导朗读:这首词首句叙事,要用较轻松的叙述语调读出来。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缓缓读出。第三句用疑问语气把留恋期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学生试读,齐读

  三、赏析诗歌

  1、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为。

  叙事:饮酒 写词 徘徊 孤独惆怅 板书

  2、在香径上徘徊之时,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

  亭台——欢聚之地或离别之愁

  夕阳——失落凄凉

  落花——惜春、伤时 人事无常的感慨

  燕子 ——表现春光的美好 板书 凄凉感伤

  补充:

  A 亭台————旧,去年———对过去欢聚时光的回忆

  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样的场景?

  B 古人看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常常会流露出哀伤之情,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你还记得另外的例子吗?《评价》p130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C 花落去———— 人事无常的感慨

  你从花落去中读到了怎样的信息?

  春意衰残,时光流逝 旧友离别 人事无常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流逝的惆怅。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D 燕子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渲染离愁,或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在这样的情景中,作者徘徊时在想什么?(抓住词中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思考)

  几时回 感伤年华流逝

  无可奈何 慨叹人事无常 板书 抒情

  过渡: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已经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愁思,其中特别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4、赏析名句

  A 介绍传说

  关于此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

  这是传说,当然未必可信。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去”、“燕归来”,去来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感伤 花落去 ———人事无常 时光流逝

  人虽未归,好在春燕归来,似乎给人已失而复得的补偿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欣慰

  C 这两句常被人引用来说明某种道理,这两句包含了怎样的道理?

  明确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年华流逝的慨叹。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5、归纳中心:作者在词中追忆了昔日的欢聚,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还包含着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四、再读两首词,试背。

  五、当堂检测

  《学习与评价》p129—130

  教后反思:

  写景抒情类词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鉴赏词?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了“由景入情”的方法。“由景入情”就是透过诗词里自然景物的选用,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作者所选用的自然景物也被称作“意象”,是诗词中寄予作者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情感的事物或景物,它渗透着词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的思想和感情。诗中一个一个的意象又构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画面。正因为词人情感的表达是借助意象以及由意象组成的意境,那么把握词的意象进入词人创设的意境才能领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我着重于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展开联想进入词人所创造的独特意境,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授李煜的《相见欢》时,我就充分联系其他诗词,探究一项中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感受美好意境,体会作者的亡国哀思。

  把握意象主要靠联想和想象。词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词所呈现的景象,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并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尽力使学生对词的意境产生深刻的体会。如讲授李煜的《相见欢》时,我引导学生去想象上阙那孤寂凄凉的图景。引导学生去还原那幅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特征?结合作者的心境,你会选择哪些词语进行修饰?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残月如钩,清冷的月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接着就可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见欢朱敦懦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词人的情况

  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3、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常识填空

  词兴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 )”“( )”和“( )”,后来也称作“(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如“( )”就(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 ( )、

  ( )和(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 )和( )两大流派。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

  (1) 词人为什么会“无言”?“独上”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2) 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

  2、品读词的下片,关注名句。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品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说它与《相见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拨: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共同点:

  不同点: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开篇渲染愁苦气氛,并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当时“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复杂、微妙的真实感受的伤心语的句子:

  3、既点明季节,又写出作者俯视地面所见景象,同时暗写出词人心头凄凉之情的句子:

  4、诗中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的句子:

  5、道出内心复杂感受,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6、化抽象为形象,以有形喻无形的句子:

  7、以丝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写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书设计:

相见欢朱敦懦第3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和鉴赏。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流露的忧时、怀旧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意境。

   2.难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对词作进行阅读与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虞美人》导入

  2.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文,词的成就为最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千古词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自由朗读。

   2.学生听配乐诗朗诵。

  3. 学生单独吟诵诗词。

  三.理解赏析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 词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请同学们看看上阕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3. 研讨与赏析

  (1)上阙研讨、赏析。

  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问:为什么会“无言”?你会在什么时候 “无言”?

  苏轼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伤感,柳永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恨,而李煜呢?更与何人说?要说什么?(先不要交代词的背景,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问:一个“独”字除了写出了孤独之外,还让你产生怎样的联系?(神情,步履等)

  问:古人有登高的习惯,尤其在忧愁、相思、无奈等情形下。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白居易的“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那么作者是因什么而登高呢?想家了?失恋了?还是……(依然不交代背景,引导继续分析)

  第二句:月如钩。

  问: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那么明月到底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问:“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此多的愁绪,到底是什么呢?(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问:“寂寞梧桐”怎样理解?“清秋”是怎样的一个季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可联系杜甫的《春望》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此句。)

  问:“锁”字是什么意思?(笼罩)什么不用“笼”?有何不同?

   小结: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李煜的愁绪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还有什么?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西楼、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请看下阕。

   (2)下阙研讨、赏析。

  第一句: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问:运用了什么修辞?你还知道那些运用比喻写愁的诗句?

  问:“离愁”是什么愁? 是如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人比黄花瘦”的儿女情长,还是后期作品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破人亡?李煜的作品也同李清照的一样,因国家命运的改变而分为前后期,他的前期作品希望同学们课下了解一下,并与之比较阅读。

  第二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李煜,将祖宗打下的江山丢了,自己也成为阶下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小结: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四、巩固练习

  1.学生齐读或背诵。

  2.学生小结。

  五、教师总结

   1. 本词用以表达愁的意象(楼,月,梧桐,清秋)及表达的中心内容。

  2.这首词既然是写“愁”的,为什么要用“相见欢”的词牌?

  [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3. 请学生读板书(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相见欢朱敦懦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相关时代背景,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把握节奏,有感情朗读作品,提高诵读能力;

3.学习通过赏析关键词语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4.积累作者其它作品。

2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是需要进一步指导和提高,特别是通过关键词语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但需要进一步提高。

3.所教班级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能力较为一般,需要不厌其烦耐心指导。

3重点难点

1.重点是通过赏析关键词语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师示范,学生小组交流来完成);

2.难点是有感情朗读作品(通过简介作者情况来帮助学生理解情感,并加以朗读指导。)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欲入境:

1. 听老师说四句话,看图片,猜一个人: (幻灯片)

(1)他,作为南唐国主,对宋称臣,不畏卑屈;内轻徭役、以实民力,国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乐曲《念家山》及《振金铃曲》;

(3)他,工书善画;

(4)他,能诗擅词,尤以词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传世之作。

(这个人就是 李煜。)

2.明确课题,欣赏歌曲《无言独上西楼》 (音频)

活动2【测试】二、自学检测:

检查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情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理解词语;把握大意

1.朗读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3.理解词语:一般

4.翻译作品

小组内:师傅帮扶徒弟; 徒弟汇报学习结果(口头翻译作品)

活动3【讲授】三、朗读感悟:

1.简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南唐:五代十国时十国之一,历史共39年,历三帝,最强盛时版图包括现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继位前一年领土只剩下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灭。

2.结合作者简介 体会作者情感,学生自由朗读作品;

3.学生朗读作品,教师适当指导。

活动4【活动】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读,感知体会的基础上概括作品:

2.上片:写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下片:写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3.抓住词句,理解内容和情感:

(1) 教师示例:

无言:默默无语,作者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人可说,没有人可以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体现了作者内心 的无比孤独和寂寞。

(2)学生自主思考; 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汇报展示对词语的理解。

参考词句:独、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强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句,是比喻,以“丝线”喻“离愁”,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 愁的纷繁复杂。

回忆:积累的写愁的诗词: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4.小结作者思想感情:

亡国之痛 离家之苦 思亲之愁 种种情感真实、复杂而又难以言说

活动5【活动】五、拓展积累:

欣赏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朗读欣赏)

活动6【讲授】六、小结:

古诗词的百花园中,有很多娇艳的花朵,让我们去撷取芬芳,带着花香一路健康成长。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欲入境:

1. 听老师说四句话,看图片,猜一个人: (幻灯片)

(1)他,作为南唐国主,对宋称臣,不畏卑屈;内轻徭役、以实民力,国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乐曲《念家山》及《振金铃曲》;

(3)他,工书善画;

(4)他,能诗擅词,尤以词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传世之作。

(这个人就是 李煜。)

2.明确课题,欣赏歌曲《无言独上西楼》 (音频)

活动2【测试】二、自学检测:

检查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情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理解词语;把握大意

1.朗读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3.理解词语:一般

4.翻译作品

小组内:师傅帮扶徒弟; 徒弟汇报学习结果(口头翻译作品)

活动3【讲授】三、朗读感悟:

1.简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南唐:五代十国时十国之一,历史共39年,历三帝,最强盛时版图包括现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继位前一年领土只剩下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灭。

2.结合作者简介 体会作者情感,学生自由朗读作品;

3.学生朗读作品,教师适当指导。

活动4【活动】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读,感知体会的基础上概括作品:

2.上片:写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下片:写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3.抓住词句,理解内容和情感:

(1) 教师示例:

无言:默默无语,作者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人可说,没有人可以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体现了作者内心 的无比孤独和寂寞。

(2)学生自主思考; 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汇报展示对词语的理解。

参考词句:独、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强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句,是比喻,以“丝线”喻“离愁”,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 愁的纷繁复杂。

回忆:积累的写愁的诗词: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4.小结作者思想感情:

亡国之痛 离家之苦 思亲之愁 种种情感真实、复杂而又难以言说

活动5【活动】五、拓展积累:

欣赏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朗读欣赏)

活动6【讲授】六、小结:

古诗词的百花园中,有很多娇艳的花朵,让我们去撷取芬芳,带着花香一路健康成长。

封秀然教研员 评论

优点:

导课巧妙,水到渠成,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能从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感情三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注重古诗词语言的品味与赏析,能让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揣摩,能带着学生领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培养了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缺点:

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体现的不够。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