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

日期:2022-01-27

这是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

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第 1 篇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公式.《平方差公式》的优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全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目标解析

  1、让学生经历"特例──归纳──猜想──验证──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一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同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他们的合情推理和归纳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产生的背景,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并在练习中,对发生的错误做具体分析,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和拓展新知这一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积累解题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但在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时常常会确定错某些项符号及漏项等问题.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的困难在于对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运用变式训练揭示公式的本质特征,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释平方差公式,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1: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x+1)(x-1)=;

  (2)(m+2)(m-2)=;

  (3)=;

  (4)(2x+1)(2x-1)=.

  【设计意图】通过对特殊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学习平方差公式作了铺垫,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引出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二)探索新知,尝试发现

  问题2:依照以上四道题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①式子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征?

  ③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并猜想出:.

  【设计意图】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已掌握的'多项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平方差公式,这样更加自然、合理.

  (三)数形结合,几何说理

  问题3:活动探究:将长为(a+b),宽为(a-b)的长方形,剪下宽为b的长方形条,拼成有空缺的正方形,并请用等式表示你剪拼前后的图形的面积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拼游戏活动,利用这些图形面积的相等关系,进一步从几何角度验证了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代数与几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对于任意的a、b,由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计算:,验证了其公式的正确性.

  (四)总结归纳,发现新知

  问题4:你能用文字语言表示所发现的规律吗?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五)剖析公式,发现本质

  在平方差公式中,其结构特征为:

  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a与a"是相同项,"b与-b"是相反项;右边是二项式,相同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即;

  ②让学生说明以上四个算式中,哪些式子相当于公式中的a和b,明确公式中a和b的广泛含义,归纳得出:a和b可能代表数或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平方差公式,体验公式的简洁性并通过分析公式的本质特征掌握公式.在认清公式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a、b的广泛含义,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使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能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巩固运用,内化新知

  问题5:判断下列算式能否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a)(2x– 3b);(2);

  (3)(-m+n)(m-n);(4);

  (5);(6).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巩固平方差公式,进一步体会字母a、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加深对字母含义广泛性的理解.

  问题6: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

  (1)(2a– 3b)(2a– 3b)=4a2-9b2

  (2)(x+2)(x– 2)=x2-2

  (3)(-3a-2)(3a-2)=9a2-4

  (4)

  【设计意图】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作具体的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问题7:计算:

  (1)(2x+3)(3x-3);(2)(b+2a)(2a-b);(3).

  解:(1)(2x+3)(2x– 3)=(2x)2-32=4x 2-9

  (2)(b+2a)(2a-b)

  =(2a)2-b2

  =4a2-b2

  (3)

  =

  =

  【设计意图】解决操作层面问题.可提议用不同方法计算,以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七)拓展深化,发展思维

  问题8:计算:

  (1)98×(-102);(2).

  【设计意图】把相乘两数转化成两数和与两数差的乘积形式,此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和数式通性;另一题是平方差公式与一般多项式乘法的综合,注意不能用公式的仍按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

  问题9:小明家有一块"L"形的自留地,现在要分成两块形状、面积相同的部分,种上两种不同的蔬菜,请你来帮小明设计,并算出这块自留地的面积.

  【设计意图】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感受到学习了有用的数学,设计此题与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相吻合,加深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

  (八)小试牛刀,挑战自我

  1.计算:

  2.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多项式:

  3.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设计此组题旨在从正反两方面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由结果追溯算式中的相同项和相反项,关键在于理解公式结构特征,同时锻炼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也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第2个填空题有两种填法,属开放设计.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九)总结概括,自我评价

  问题10: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从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加以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十)课后作业

  必做题:P156习题15.2 1

  选做题:1.,则A的末位数是_.

  2.计算:(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第 2 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3.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ppt课件:公顷 平方千米

  师:我们学会通过测量来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体育场面积的应该怎样测量呢?(学生提出方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测量土地的面积时,我们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师讲述: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生活中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

  (1)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5公顷= ( )平方米

  2.10平方千米= ( )公顷

  3.20000平方米= ( )公顷

  4.10000公顷=(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千米活动设计

  用身体当标尺

  长度、面积测量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通常我们需要对一些物体进行长度和面积的估测,这就要求我们对长度和面积有一个“标度”,例如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张开手指,中指指尖到拇指之间的距离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标度”。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掌握数学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直尺,一块未知面积的方巾或裁减后的报纸等。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事先测量好自己身体上一些尺寸,例如:自己一步有多远,自己的足长。

  2.每个人都对预先准备的图形面积进行估计,可以借助身体上的“标度”。

  3.将答案汇总。

  4.大家共同完成对物体面积的测量和计算。

  5.比较大家的数据,看谁的偏差比较大,找出误差原因。

  6.大家互相交流。

  【活动注意】

  对于“身体标度”,一定要提醒学生:我们的身体都在发育阶段,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譬如,随着身高的增长,我们的足长、迈步的距离都会有所变化,但同时,身体某些部位的变化却不明显,譬如,指甲的面积等等。

  随时关注自己身体的“标度”,对我们估测物体长度、面积的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帮助。

  数学故事:韩信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千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应该怎样分呢?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变化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现在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篓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后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数学故事

  面积单位:亩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亩作单位。先用走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的步数(1步= 5尺),计算出它们的积,然后除以240,就得到亩数。亩这个单位现在已经废除,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第 3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负数没有平方根及非负数开平方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具准备】小黑板 科学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七年级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个学期,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的知识将会更加有趣。

  2、板书:实数 1.1 平方根

  二、新授

  (一)探求新知

  1、探讨:有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如果有,那它的边长是多少?(少数学习超前的学生可能能答上来)这个边长是个怎样的数?你以前见过吗?

  2、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像(2.82842712……)这样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就叫做无理数。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无理数?(,)、、1/3是无理数吗?

  4、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二)知识归纳:

  1、板书:1.1平方根

  2、李老师家装修厨房,铺地砖10.8平方米,用去正方形的地砖120块,你能算出所用地砖的边长是多少吗?(0.3米)

  3、怎么算?每块地砖的面积是:10.8 120=0.09平方米。

  由于0.32=0.09,因此面积为0.09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0.3米。

  4、练习:

  由于( )=400,因此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 )厘米。

  5、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要找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如已知一个数a,要求r,使r2=a,那么我们就把r叫做a的一个平方根。(也可叫做二次方根)

  例如22=4,因此2是4的一个平方根;62=36,因此6是36的一个平方根。

  6、说一说:9,16,25,49的一个平方根是多少?

  (三)探求新知:

  1、4的平方根除了2以外,还有别的数吗?

  2、学生探究:因为(-2)2=4,因此-2也是4的一个平方根。

  3、除了2和-2以外,4的平方根还有别的数吗?(4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2与-2。)

  4、结论:如果r是正数a的一个平方根,那么a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r与-r。

  5、我们把a的正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

  把a的负平方根记作-。

  6、0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一个:0。 0的平方根记作,即=0。

  7、负数没有平方根。

  8、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叫做开平方。

  (四)巩固练习:

  1、分别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36,25/9,1.21。

  (6和-6,5/3和-5/3,1.1和-1.1)(也可用号表示)

  2、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00,16/25,0.49。 (10,4/5,0.7)

  三、小结与提高:

  1、面积是19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求算术平方根:81,25/144,0.16

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第 4 篇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公式.《平方差公式》的优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全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目标解析

  1、让学生经历"特例──归纳──猜想──验证──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一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同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他们的合情推理和归纳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产生的背景,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并在练习中,对发生的错误做具体分析,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和拓展新知这一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积累解题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但在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时常常会确定错某些项符号及漏项等问题.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的困难在于对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运用变式训练揭示公式的本质特征,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释平方差公式,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1: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x+1)(x-1)=;

  (2)(m+2)(m-2)=;

  (3)=;

  (4)(2x+1)(2x-1)=.

  【设计意图】通过对特殊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学习平方差公式作了铺垫,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引出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二)探索新知,尝试发现

  问题2:依照以上四道题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①式子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征?

  ③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并猜想出:.

  【设计意图】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已掌握的'多项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平方差公式,这样更加自然、合理.

  (三)数形结合,几何说理

  问题3:活动探究:将长为(a+b),宽为(a-b)的长方形,剪下宽为b的长方形条,拼成有空缺的正方形,并请用等式表示你剪拼前后的图形的面积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拼游戏活动,利用这些图形面积的相等关系,进一步从几何角度验证了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代数与几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对于任意的a、b,由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计算:,验证了其公式的正确性.

  (四)总结归纳,发现新知

  问题4:你能用文字语言表示所发现的规律吗?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五)剖析公式,发现本质

  在平方差公式中,其结构特征为:

  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a与a"是相同项,"b与-b"是相反项;右边是二项式,相同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即;

  ②让学生说明以上四个算式中,哪些式子相当于公式中的a和b,明确公式中a和b的广泛含义,归纳得出:a和b可能代表数或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平方差公式,体验公式的简洁性并通过分析公式的本质特征掌握公式.在认清公式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a、b的广泛含义,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使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能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巩固运用,内化新知

  问题5:判断下列算式能否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a)(2x– 3b);(2);

  (3)(-m+n)(m-n);(4);

  (5);(6).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巩固平方差公式,进一步体会字母a、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加深对字母含义广泛性的理解.

  问题6: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

  (1)(2a– 3b)(2a– 3b)=4a2-9b2

  (2)(x+2)(x– 2)=x2-2

  (3)(-3a-2)(3a-2)=9a2-4

  (4)

  【设计意图】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作具体的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问题7:计算:

  (1)(2x+3)(3x-3);(2)(b+2a)(2a-b);(3).

  解:(1)(2x+3)(2x– 3)=(2x)2-32=4x 2-9

  (2)(b+2a)(2a-b)

  =(2a)2-b2

  =4a2-b2

  (3)

  =

  =

  【设计意图】解决操作层面问题.可提议用不同方法计算,以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七)拓展深化,发展思维

  问题8:计算:

  (1)98×(-102);(2).

  【设计意图】把相乘两数转化成两数和与两数差的乘积形式,此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和数式通性;另一题是平方差公式与一般多项式乘法的综合,注意不能用公式的仍按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

  问题9:小明家有一块"L"形的自留地,现在要分成两块形状、面积相同的部分,种上两种不同的蔬菜,请你来帮小明设计,并算出这块自留地的面积.

  【设计意图】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感受到学习了有用的数学,设计此题与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相吻合,加深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

  (八)小试牛刀,挑战自我

  1.计算:

  2.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多项式:

  3.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设计此组题旨在从正反两方面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由结果追溯算式中的相同项和相反项,关键在于理解公式结构特征,同时锻炼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也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第2个填空题有两种填法,属开放设计.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九)总结概括,自我评价

  问题10: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从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加以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十)课后作业

  必做题:P156习题15.2 1

  选做题:1.,则A的末位数是_.

  2.计算:(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