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反思

日期:2021-12-20

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反思第 1 篇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29~30页。

  二、教学准备

  小磁铁、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两、三位数乘多位数笔算等知识的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但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所得的积如何定位、为什么这样定位,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难点。列竖式计算时对数位对齐、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都有一定的要求,知识点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本人认为本课时对笔算方法的学习要求定为“初步学会”比较合适。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而算法多样化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方式。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本人认为本节课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探究,经历并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优化,最后统一到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把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初步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策略选择: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途径应该是立体的、多渠道的。本节课我力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理念,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来“教”老师,让学生来教学生,让学生在其他同伴的学习汇报中主动获取知识,加深对算法算理的理解。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整个算法探究过程的进行,并适时地对学习的难点进行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出示情境图:谁能根据情境图提一个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列个什么算式?

  2.估计一下,18×11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让学生交流各自估计的方法并汇报。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情境稍加改变,让学生从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中提出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就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探讨环节。】

  (二).算法多样化的探讨

  18×11结果究竟是多少?我们一起来计算这道题。

  (1)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计算18×11? 想出方法的同学写在草稿纸上。

  (2)小组交流算法。要求说的同学说得有条理,尽量让其它同学听明白,没有听明白的同学可以提问。教师参加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各种算法的理解。

  (3)汇报算法。对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讲清算理,并运用小磁铁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这样小组交流才有效率、有价值,不至于流于形式。同时,通过学生汇报、同学复述、老师总结三个层次进行笔算方法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突出重点(讲清算理)。】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①18×1=18 18×10=180 18+180=198

  ②11×9=99 99×2=198(或11×6=66 66×3=198)

  ③

  (4)沟通算法①与算法③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观察算法①和算法③,你们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引导学生发现:算法①中的18×1就是算法③中的第一步计算;算法①中的18×10就是算法③中的第二步计算,算法①中的18+180就是算法③中的第三步计算即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算法③就是把算法①的三个横式合并在一起,算理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沟通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同时为下一步优化算法作铺垫。】

  (三).体会笔算方法的通用性即优化算法

  (1)用刚才学会的'方法来计算:11×43 23×1344×21

  (2)44×21可以用哪几种方法来做?11×43 23×13这两道题也能用算法②的方法算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有些因数并不能拆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所以这类算式用算法②的方法行不通。但却都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多种算法有所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用自己学会的方法来计算三道题后再通过观察比较,结合自己计算,体会到列竖式计算的通用性,从而自觉地进行算法的优化。这样的算法优化过程是学生自主、内在的。】

  (四).巩固练习

  1. 列竖式计算:32×13 34×21

  2.实践应用:

  (五).课堂作业

  1.把下面各题接着做完。

  3 3 3 42 2

  ×1 3 ×2 1 ×4 3

  9 9 3 4 6

  2.笔算。

  23×32= 24×12=

  3.同学们进行体操表演,每排有12人,有12排,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课堂巩固练习设计精炼、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教学片段实录:

  小组对18×11进行多种计算方法交流之后开始汇报: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的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11拆成10和1,先用18乘以10得180,再用18乘1,得18,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就是198。[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说一说?

  生2:重复生1的方法。

  师:不错,看得出你刚才一定听得很认真。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3:我是这样做的,把18看成2乘9,先用11×9等于99,再乘2等于198。 师:噢,你是把18拆成2×9,然后连乘。

  生4:我把18拆成3×6,先用11×3等于33,再用33乘以6就等于198。

  师:你是把18拆成3×6,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位同学的方法是否一样?

  生齐答一样。

  生5:我是用列竖式的方法做的。先把18和11写成竖式。

  师:怎么写竖式。

  生5:8和1对齐,1和1对齐。

  师:板书:

  生5:先用18乘1。

  师:哪个1?

  生:个位上的1。

  师:你是用“11”个位上的“1”去乘18。(教师用磁铁盖住十位上的“1”),咦,这不是我们前几天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吗?你们都会算吗?

  生齐答:会。(学生讲教师板书)

  师:个位上的“1”乘18乘好了,再怎么算?

  生5: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18。(教师把磁铁盖住个位上的“1”)

  师:十位上的“1”和18该怎么乘?

  生5:先和“18”的8先乘,一八得八。

  师:这个八写在哪里?

  生5:8写在十位上。

  师:为什么这个“8”要写在十位上?

  生5:因为这个“1”是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0和8乘等于80,所以8要写在十位上。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谁再来说说,这个8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生6:这个“1”是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8相乘的结果表示8个十,所以这个8应该写在十位上。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请接下去说?

  生5:再算1乘1,一一得一。

  师:这个“1”写在哪里?

  生5:1写在百位上。

  师:为什么要写到百位上?

  生5:因为这两个“1”都在十位上表示10。10×10等于100,所以这个“1”要写在百位上。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教师板书,并把得数198写在横式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说说?

  生7:这种列竖式的方法是这样算的:先用11的个位上的1去乘18,8写在个位上,1写在十位上。再用十位上1去乘18,一八得八,八写在十位上,一一得一,一写在百位上。最后把它们加起来。

  师:我也听懂了,这种方法就是先用个位上的“1”去乘18,一八得八,八写在个位上,与个位上的1和8对齐,一一得一,一写在十位上,与十位上的1对齐。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18,一八得八,八写在十位上,与十位上的1对齐,表示8个十,一一得一,一写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你们都听懂这种方法了吗?

  生齐答:听懂了。

  六、教学反思

  1.传统教具的使用合理、有效。代表着传统教具身份的一块小磁铁,在本课中对学生理解笔算的运算顺序、算理的教学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教具的选择,不要过分迷信现代教学手段,厚此薄彼,关键是看该教具能否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用得恰当好处,发挥实效。

  2.课堂教学中应该恰当及时地回应学生的预设外生成。本节课中教学18×11算法多样化时,有位学生提出的方法是:20×10—2=198。我当时没有及时地反应过来,在课堂中也没有针对这种方法进行回应讲评。这是很大的一个遗憾。课后,我找到了这位同学,请她讲讲这种方法她是怎么想的。结果她运用长方形面积的图示法熟练地表达了她的想法。由此我想到:教师不能低估学生跳跃性的思维能力,应该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每一个展现自己思维智慧的空间。

  3.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有机结合的问题。笔算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知识点多,列竖式时要注意的地方也很多。既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又要特别注重笔算方法,两者之间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否则两头都不能落实。本节课教学算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生互动,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而已。从课堂反馈来看,对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掌握得比较好,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反思第 2 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 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 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 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反思第 3 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46页。

学情分析:

培养三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活动的安排要注意教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在合作中交流。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胜利的喜悦。学生要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第一,要理解算理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十,承德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第二,要掌握成的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的过程当中体验成功的喜,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课件出示口算乘法练习。

练习题

学生进行抢答,并说一说计算所需要的依据。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师板题)

二、新授

好,学习之前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小视频。在新授过程中向学生们播放洋葱学院的微课小视频——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同学们看完小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点评,然后再进行补充,最后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讨论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数都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件练习题,让学生们自主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们举手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

练习题

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在列竖式的过程中,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

学生讨论完之后派一个代表在全班中,汇报,其余三个 同学学进行适当的补充,就是对汇报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所学到的知识向大家分享一下呢?

学生进行经验分享。

教师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三至五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反思第 4 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围棋吗?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教师展示三种计算的方法。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探究活动设计:你追我赶

  【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3.培养学生团结友好、公平竞争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制作数学游戏卡。

  2.将下列口算题制成卡片。

  15×30 18×20 12×50 14×40 17×40

  35×20 220×40 240×30 25×40 40×60

  310×30 32×30 26×20 160×60 700×80

  【活动过程】

  1.三人为一小组,两个同学一个拿○,一个拿□,放在起点,另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片。谁先算对就把自己的○或□向前移一格。这样连续做下去,谁先回到起点谁胜。

  2.做完一轮后,再换另一人出题练习。

  数学故事:数学家巧破杀人案

  伽罗华(Galois,公元1811—1832年)是法国数学家,十九世纪杰出的数学天才。他生于法国巴黎近郊布伦的一个小村子里,因决斗而卒于巴黎。

  鲁柏是伽罗华的好友。一天,伽罗华得知鲁柏被刺的不幸消息,急忙奔赴探询。女看门人告诉伽罗华,警察已勘察过现场,没有发现其它线索,只是看到鲁柏手里紧捏着半块没有吃完的苹果馅饼,令人费解。她认为作案人可能就在公寓内,因为案发前后,她一直在传达室,没有看见有人进公寓来。可是这座四层楼的公寓,每层有15间房,住着100多人,情况比较复杂,这可能是警察到目前还未能破案的原因。

  数学家思索着。最后,请女看门人带他到三楼,在314号房门前停了下来,问道:

  “这房间是谁住的?”

  女看门人答道:

  “米塞尔。”[OT_page]

  “这人怎样?”

  “他爱赌钱,好喝酒,昨天已经搬走了。”

  “这个米塞尔就是杀人凶手!”数学家肯定地说。

  女看门人非常惊奇,忙问:

  “有什么根据?”

  数学家分析说:

  “鲁柏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馅饼英语叫Pie,而希腊语Pie就是π,即通常说的圆周率。人们在计算时,常取π的近似值3.14。鲁柏是一位喜欢数学,善于思考的人,临死时他终于想到用馅饼来暗示凶手所住的房间。”

  根据数学家的分析,警方经过侦察,最后逮捕了米塞尔。经审讯,米塞尔承认因赌博输钱,看到鲁柏家里汇来巨款,遂生杀机。

  伽罗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童年时代,他在母亲的辅导下进行学习。12岁进入中学读书。起初,他努力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后来,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惊人的速度读了许多数学著作。19岁时,他的数学天才被他的数学教师慧眼所发现,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深入研究了一些数学理论,并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伽罗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时,因参加政治斗争,公开反对国王制度,揭露了校长在法国七月政变中的两面行为,又得罪了校长。伽罗华被学校开除,并两次入狱。监狱生活严重摧残了他的健康。1832年,伽罗华出狱后,在一所疗养院医疗,由于政治和爱情的纠葛,他又陷进政敌为他设置的一个陷井,在一次决斗中,他身负重伤,第二天便离开了人世。

  伽罗华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天才,可惜他在人世间仅活了21个春秋!他的早逝,无疑是世界数学界的一大损失。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