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一年级加法怎么教

日期:2021-12-11

这是一年级加法怎么教,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年级加法怎么教

一年级加法怎么教第 1 篇

  10以内加减法技巧:

  1、加法大数记心里,小数往上数,如4+2=把4记在心里,往上数两个数,5、6,之后得出结果4+2=6。

  2、减法同样都是大数记心里,但是小数就要往下数,如7-4把7记在心里,再往下数4个数,6、5、4、3之后得出结果7-4=3。

  20以内的加减法技巧:

  1、进位加法口诀:“加九减一,加八减二、加七减三、加六减四、加五减五”。那么怎么用口诀呢,以“加九减一”为例,“加九减一”是指一个数与9相加,将这个数减去1作为它们和的个位。例如,8+9=()就拿8减去1等于7,用7来做和的个位,即8+9=17,5+9=()就拿5减去1等于4,用4来做和的个位,即5+9=14。

  2、口诀:“减9加一、减八加二、减七加三、减六加四、减五加五”。那么如何利用口诀呢?同样以“减九加一为例”,它是指一个数减去9,将这个数的个位加上1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它们的差。例如:18-9=()就拿18的个位8加上1结果是9,即18-9=9,14-9=()就拿14的个位4加上1结果是5,即14-9=5。 

一年级加法怎么教第 2 篇

  一、概念的认识

  1、基础数字的认知:先要让孩子熟练的说并,认,写1-20这20个数。要达到一下程度:1。家长任意指一个数,孩子能迅速认出,说出。2。家长任意说一个数,孩子能快速准确的写出。把最基础的一步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步,不要急于求成。

  2、大小的概念:孩子对这20个数的说,认,写都掌握熟练了,接下来要教孩子大小,让其有大小,多少的概念。从1开始,其后面的数越来越大,20是的,中间的数均比1大,比20小。可先按顺序三组,三组的教孩子。例如:123,789等。而后再打乱顺序,随意抽出3个数让其辨别大小。拿实物来表出‘大’,‘多’的概念。

  3、个位十位的概念:教孩子个位,十位。让其明白1位数小,2位数大,能帮其快速判断大小。

  4、加减的概念:把‘加’,‘减’的概念教会孩子,让其知道加会让数变多,变大;减会让数变少,变小。可用简单的吃东西来教。例如:桌子上放3个苹果,让爸爸吃了一个,孩子就容易明白爸爸吃了一个苹果,苹果就少了一个,这时再引入‘减’的概念。

  二、加减怎么算?

  1、一位数+一位数=一位数

  这种最简单,例如:3+2=5

  先让孩子伸出3根指头,‘加’就是在3的基础上再伸出2根指头,也可在3后让孩子往后多数2个数,即4,5。这里就体现了大小和加减的作用。因此要让孩子知道3后面的数大,前面的数小。要明白加是越来越多。

  2、一位数+一位数=2位数。例如:4+7=11

  这个在虽然涉及个位,十位的内容,但因为是一位数加一位数,所以不用考虑照位的问题,又因为20以内的数记得熟练,所以按前面的方法,就能直接写出答案。

  3、一位数+两位数=两位数(不进位)例:6+12=18

  这个就要注意照位了。不过这个不涉及进位,退位,因此只需让孩子分清个位,十位,注意照位,然后按前面的方法即可。

  4、一位数+两位数=两位数(进位)如:8+13=21

  在3的基础上教给孩子满十向前进1,同时注意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减法同样适应。也可借助算数棒等工具帮助孩子理解。

一年级加法怎么教第 3 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 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游戏导入 (1)视频展示(3个同学在做游戏,又来了l个同学,。合起来是4个同学)。 教师:请你们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教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有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l个,合起来是4个同学。 (让学生反复说。) 2、动作演示(3支笔与1支笔,合起来是4支笔的过程)教师:说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提要求)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能边说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3.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1)摆一摆。.(我来说,你来做) 教师:请你先拿出3个圆片,再拿出1个圆片,合起来是4个圆片。 教师: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 (二)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教师: 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做游戏的过程、铅笔的合并过程以及摆圆片的过程。他们都是把两种物品合并到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问题 -------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板书:3+1=4。)教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如果学生会,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教师:“+’’你认识吗?表示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教师:3表示什么意思?(3个学生,3个红气球,3个圆片。) 教师:l表示什么意思?(1个学生,l个蓝气球,l个圆片)教师: (如:3+1=4表示把3支铅笔和1支铅笔,合并到一起,是4支铅笔。)谁能像我这样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做一做第一题) 教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1+2=3表示什么意思?(1个女同学和2个男同学在折纸鹤,合起来是3个同学。 教师: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l+2=3的意思吗?(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2只黄纸 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讲故事,挑图片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他说的是一张卡片的是故事,请你快速的从算式中找出那一张。 ① 教师:树上有3只松鼠,又来了2只,合起来一共有5只松鼠。想一想,从中你能找到哪个算式?教师:请你把找到的算式大声地说出来。教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周末,老师去公园。发现在停车场里有4辆汽车,这时候又开来了1辆汽车,现在停车场里一共有5辆汽车了! (四)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师: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事,你知道该用什么符号把他们表示出来吗? 2+2=4请你根据算式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把你的小故事画成一幅画。

一年级加法怎么教第 4 篇

  打基础的方法:

  1、学数数

  学计算之前先学数数,这谁都知道,但是利用多种数数形式来为计算打基础,却被相当多的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在孩子会唱读1~100之后就认为孩子已学会了数数,而可以教计算了,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真正建立数的概念,也没有真正掌握计数的技巧。

  数数的内容其实很多,除了要建立数的一对一的概念以外,还要包括多种数数的技能,主要形式有:

  ①N加1,即按递增1的顺序正着数,这是学N加1计算的基础;

  ②N减1,即按递减1的顺序倒着数,这是学N减1计算的基础;

  ③数单数,建立奇数概念;

  ④数双数,建立偶数概念;

  ⑤逢10数,建立进位概念;

  ⑥逢5数,将5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数技能,因为在提高数数和计算技能方面,5的重要性仅次于10。

  2、计算N加1,凡是能正着依次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1个的幼儿,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计算N加1,包括10加1、20加1、99加1乃至100加1。

  3、计算N减1,凡是能倒着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减1个的幼儿都能学会计算N减1的题,包括11减1,21减1、100减1乃至101减1。

  4、整10相加或相减,如10加10、20加10、……90加10,凡是会逢10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或递减10个的幼儿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5、整5相加或相减,如0加5、5加5、10加5乃至95加5,凡是会逢5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递增或递减5个的幼儿,掌握起来并不难。

  6、计算10加N,包括10加1、10加2……10加9,幼儿一旦理解10加几就等于十几,不仅能快速运算10加N,还能推广至20加N、30加N乃至90加N。

  7、两个相同数相加,包括1加1、2加2……9加9,对于会数双数的幼儿,当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后的结果都是双数时,便会很容易地学会运算这类题。教学实践发现,幼儿普遍对两个相同数相加的题有自发的关注与兴趣,因而幼儿对这组题的掌握往往要先于10以内非N加1的题。

  8、计算两数之和等于10的题,包括1加9、2加8、3加7、4加6及5加5,这组题的熟练与否对于进行10以上的运算是至关重要的。

  9、口算(20以内),当幼儿已掌握了上述技能之后,就可以做20以内的口算题了。父母应注意提醒幼儿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技能来推算其它题,如由2加2等于4而推知2加3等于5,由3加7等于10而推知3加6等于9,9加9等于18而推知9加8等于17,等等。

  10、竖式笔算(100以内),口算100以内的数即使是对学龄儿童也是不容易的,可是列成竖式之后,凡具备上述技能的学龄前幼儿稍加指点即可完成运算,因为一道两位数相加的题列成竖式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两道一位数相加的题。目前,6岁左右的儿童都在幼儿园里学会了书写阿拉伯数字,因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独立的竖式运算是完全可能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