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日期:2022-01-26

这是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第 1 篇

1、速度vt=vo+at2.位移s=vot+at/2=v平t=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第 2 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以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及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t)=1/2at^2+v(0)t=【v(t)^2-v(0)^2】/(2a)={【v(t)+v(0)】/2}*t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s(t)为t秒时的位移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1/2at

位移---速度公式:2ax=v2;-v02;

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v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2-v0^2=2as

位移公式x=vot+1/2at^2=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⑴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v0+at/2]t=v0t+1/2at^2

⑵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vo为初速度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⑴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⑵基本比例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at2:at3:.....:at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1/2a(t2)^2:1/2a(t3)^2:......: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推导:1/2a(t)^2:1/2a(2t)^2-1/2a(t)^2: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t1=2s/at2=4s/at3=6s/a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t1=(2s/a)t2=(22s/a)-(2s/a)=(2s/a)(2-1)t3=(23s/a)-(22s/a)=(2s/a)(3-2)注⑵2=4⑶2=9

【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a=0时),若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为0,则运动状态为静止。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知识点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物理网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第 3 篇

《直线运动》的难点在于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的难度在于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中所蕴涵的物理知识。合理质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对“疑”的理解是,疑问要让学生觉得的确是疑问,还要让学生跳起来可以触到。为此按照“运动分类直线运动分类匀速直线运动认识”这样一条主线,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

1.怎样给各种各样的运动分类?

2.两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3.怎样判断物体的快慢是否改变?4.能为匀速直线运动下定义吗?

5.生活中哪些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以第3个问题为例,学生本以为一看就知道,太简单,但真正深入进去,才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如时间的记录等。再如学生在解决第4个问题时,由于前面的铺垫他们很容易地就给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但很快,他们就因我举的汽车运动的例子发现了矛盾,对自己给出的定义提出了质疑,陷入了思考。层层递进的质疑使学生的思考严密、完整了。

这些逐步深入的问题,顺应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又能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因而整堂课,学生自始至终是兴趣高涨,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思考。也正是因为质疑的成功才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主动学习方式自然也就形成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让位”我还是较为坚决的,几乎所有问题我都放手交给了学生,事实*我们的学生是有这个实力的。他们面对第3个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但最终用了两种方法创造*地解决了问题。最让我惊喜的是给匀速直线运动下定义的过程,他们发现了漏洞,就能补好,这很不简单。但我将位子还给学生后,要反馈学生的各种回答,就成了对我的一个挑战。总体上,我能够合理引导,比如学生在回答第3个问题时,有个同学提出为了留下痕迹可以在鞋底上涂颜料,我马上快走一次,慢走一次。但有些应答可以做的更好。比如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当我在播放完4个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分类时,有同学提出,可以将运动分为快慢不变的运动和快慢改变的运动时,因为这出乎我的意料(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我只是做了简单的回答:“也可以这样分,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事后一想觉得这个孩子的观察多仔细,他与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回答应该得到鼓励,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回答如果能由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对运动的认识就会上一个台阶。我想我应该根据学生的两种回答这样说:“看来我们认识运动既要看它的轨迹又要看它快慢是否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最简单的运动——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这样既起到了本来的引入作用,又突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特点:快慢不变和直线运动。究其根本是自己在课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够。我想这也正所谓“教学相长”吧。

“让位”是教师还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产物。教师要还学生主体地位,就得让学生说,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思考,就不能靠教师一个人讲,但决不是简单地让位。对教师来说有两个难,一是以前讲习惯了,位子“舍不得”让出去

或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敢让”,二是学生有了主体地位,说得话多了,教师招架不了,当不好导演。纵观整节课,我还是敢于“让位”给学生的,给我深刻感受的是“让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稚嫩、朴素的语言中闪耀着创造的火花,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引导和提升,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也可能是超乎教师想象的)*要处理好既需要敏捷的思维、和语言的艺术,又需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对教材的高度理解。这一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要“变讲课为教学生学”。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对这些过去看来理论化的东西深有体会。

总之,这节课的质疑是成功的,教学设计遵从科学*、可行*、创新*三条基本原则。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我努力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学生,我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只起着*和引导的作用。只是,要做到保*双向反馈的沟通,并能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处理好突发*的问题,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难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出示马路上车辆行驶的图片。提问:马路上有很多车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观察、交流。

3. 小结:汽车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的前概念,聚焦本课主题,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二、探索

活动一 比一比

1. 呈现探索活动1的五张照片(过山车、老鹰飞、打台球、苹果落地、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问:你们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吗?

2. 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

4. 小结:台球、苹果、垂直电梯、自动扶梯这样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过山车、老鹰飞这样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将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打下基础。

活动二 画一画

呈现一个蓝色球和一个红色球。问:你能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吗?

预设:请一两名学生尝试,发现很难击中。

2. 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做到百发百中?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讲解要求:将蓝色球和红色球放于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并且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3. 学生分组活动。

4. 汇报交流。

预设1:利用轨道设置了运动路线后,能百发百中。

预设2: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分别是直线和曲线。

5. 小结:在直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运动路线是直线,它在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路线是曲线,它在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在纸上画一画小球在轨道内的运动路线,旨在让学生对物体运动路线的认识从具象到抽象;利用宽度刚好允许小球通过的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可供学生画运动路线时参考,降低学生在纸上画出运动路线的难度。

活动三 判一判

1. 问: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

2.(1)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自己的猜测。

(2)全班交流,将学生的几种不同猜测呈现在黑板上。

3.(1)谈话: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路线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实验。请小组合理分工,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并在记录单上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

(2)分组实验。

(3)展示汇报:将多个小组的记录单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组之间的实验结果。

4. 小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

预设:学生可能还会发现不同小组之间画的曲线弯曲程度不同,因为本单元不涉及运动和力,如果学生询问原因,教师可以简单告知是和推小球的力度有关,不做过度展开。

设计意图:脱离轨道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是对前面所学的提升。同时,小球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是用综合思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三、拓展

1. 呈现小朋友滑滑梯、荡秋千、坐过山车的图,判断它们的运动形式。

2. 小结:物体的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有的是曲线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相结合的。

3.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和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