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雪娃娃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

日期:2021-10-24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雪娃娃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雪娃娃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

第1篇、大班科学植物是怎样长大的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么来的?请哦跃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二、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三、幼儿进行小实验: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四、幼儿做种植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向日葵的种子是尖尖的、圆圆的、有白色又有黑色的。向日葵的种子可以吃。鸡冠花的种子很小。实验中,两种植物都有水时,无根的植物过两天就死了,有根的植物一直没有死;没有水时,无根的植物很快就死了,有根的植物过了几天才枯死。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接着孩子又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为什么植物会越长越多?是先长根呢?长叶子呢?先长茎呢?为什么是先长根?为什么有些植物没有根也可以活的?是谁把种子放在泥土里的?为什么泥土里会长出植物来?
  六、请幼儿把各种植物的种子记录下来,并能对号入座。
  活动延伸:  鼓励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环境创设:
  1、举办种子图案展。
  2、在种植角种几棵易活植物,便于幼儿观察。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颜林海和黄林浩不断地用摸、捏、团土。在种植园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发现了菜里的根后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围过来观看。很快林俊熙发现了泥土很潮湿,粘在手里也粘在裤子上。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幼儿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第2篇、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大米的来历及用处。
  2、能在集体中大胆讲述自己的感受,并乐意与同伴分享。
  3、使幼儿懂得爱惜粮食,从而激发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对大米产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米粉、水、糕、粽子、汤圆、米饼、爆米花、盘子、抹布(人手一份)
  2、《大米产生》的图片
  3、已完成有关米及米制品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 看看、说说米及米制品
  1、(米饭引出 )这是什么?用什么做的?米从哪里来?(看图片《大米产生》)
  米除了做米饭,还可以做些什么?
  2、与同伴交流分享记录表
  师小结:米除了煮饭,还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做甜酒酿。米除了直接做这
  些食品外,还可以磨成米粉,做好处的食品。
  3、(看教师示范)米磨成米粉,做出了什么?对了。除了糕外,你们还吃到过什么用米粉做的食品?
  4、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用米做成的食品好吗?
二、幼儿品尝米做的食品
  1、展示各种米制品
  2、幼儿品尝,并相互交流食品的味道
三、 引导幼儿在集体中交流、讲述自己所吃食品的味道
四、教师小结
  1、米可以做很多食品如:粽子、年糕、汤圆等,并口味都不同
  2、幼儿知道要爱惜粮食,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对米有更直接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直接参与,于是我们请幼儿品尝了米制品,在品尝得过程中了解米的作用,以及劳动的艰辛。

第3篇、大班科学夏天的雷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唱好切分音,用跳音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2、学习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夏天的雷雨》歌曲磁带。
  环境创设生活活动引导幼儿在户外观察下雨前的各种迹象,并说说、议议。如:太阳不见了,天暗下来了,乌云密布等。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熟悉歌词内容。
  请幼儿谈谈夏天的雷雨是怎样的?
  在谈话回答过程中,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2.教师示范演唱,请幼儿欣赏歌曲旋律,进一步熟悉歌词。
  3.引导幼儿采用跟唱的形式学习歌曲,重点唱好切分音。
  峡山区岞山街道岞山幼儿园教师备 课 卡活动过程4.请幼儿分成男女两组,采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引导幼儿用跳音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5.请幼儿俩俩自由结伴,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并鼓励幼儿随音乐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6.全体幼儿随歌曲一起进行表演。
  7.听音乐拍手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和幼儿的互动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幼儿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把舞台让给了幼儿,幼儿是课堂的主体。
我的宗旨是能让幼儿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学习音乐。让幼儿能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行。

第4篇、大班科学换牙的时候教案反思

活动前评析: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领悟到;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幼儿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幼儿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健康生活每一天.
进入大班的幼儿正处在换牙期间,幼儿对脱落的乳牙既好奇又恐惧,因此,我根据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换牙期间要怎样保护牙齿。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牙齿的结构,功能及生长特点。
2.初步了解换牙的有关知识。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牙齿模型一副、牙齿挂图一张。
2.幼儿每人一把小牙刷、一面小镜子。
3.录音机一台、《刷牙歌》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猜谜语,提起幼儿的兴趣。
谜语:上下两排兵,驻守大门口,谁要进门去,打得纷纷碎。
师:小朋友们好。
幼:老师好,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猜谜语了,是不是啊?
幼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说的谜语是什么吗?
(幼儿思考片刻)
幼1:是大树,大树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站在大路两旁还有大门两旁,一动不动,可直了。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不过不是这个谜语的答案,请你坐下再想想好吗?
幼2:是警察。他们站在大门两旁。
(是奥特曼,是... ...)师提示:他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一种器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哎!有一个广告你们看见过吗?广告的内容是:“什么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幼儿抢答: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谜语答案是牙齿。
师:对,小朋友们真聪明,牙齿对我们很重要,你想了解它们吗?
幼儿齐答:想。
二、看一看,查一查,数一数。
1.幼儿之间互相看一看,小伙伴的牙齿是什么样的,查一查有没有蛀牙,数一数有几颗牙齿。
2.拿小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的牙齿长的怎么样,查一查有没有蛀牙,数一数有几颗牙齿。牙齿为什么会有蛀牙,为什么会掉呢?比一比你和你的朋友谁的牙齿保护的好。
三、出示牙齿模型。了解牙齿的结构及功能,讲解换牙的原因。
师:我们的牙齿按功能和形态可分为三种。(看模型)切牙(门牙)它主要是切断食物,尖牙(犬牙)它主要是撕碎食物,磨牙(臼牙)它主要是磨碎食物。想一想我们吃不同食物时,用到的是那几颗牙齿呢?
(幼儿模仿吃蔬菜、水果、肉食... ...的动作)(每个幼儿分发一块饼干,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牙齿)师:不论牙齿分工如何,它的作用主要是嚼碎食物,便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如果牙齿有损伤(如:蛀牙、牙龈炎),食物就不易嚼烂、嚼碎,影响胃肠道疾病,有害健康和生长发育,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牙齿。
师:换牙是每个孩子必定经历的一个过程,小朋友们不要害怕,一个人一生会长出两幅牙齿,一副叫乳牙,一副叫恒牙,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小小的乳牙就不能适应长大的颌骨和日益增强的咀嚼力。乳牙从6岁左右起陆续脱落,到12岁前后全部为恒牙所代替,再长出来的牙齿叫恒牙,恒牙如果没有保护好,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来了。小朋友们知道了牙齿为什么会掉,以后我们的牙齿齿掉了还害怕吗?
幼齐答:不害怕了。
师:我们再听一个故事《换牙的时候》,了解换牙前后的注意事项。
四、听故事《换牙的时候》了解换牙前后的注意事项。
1.师讲故事后,提问幼儿知道了什么?
幼1:牙齿活动了,不要用手指去摇动,这样掉牙时出血多,还会把细菌带到嘴里去,容易生病。
幼2:新牙刚长出来的时候,不要用舌头去添,这样新牙就长的不整齐了,不仅难看,吃东西也不方便。
幼3:如果乳牙还没掉,新牙就长出来了,要告诉父母和老师,去请医生把乳牙拔掉。
师:新牙长出来以后是恒牙,就不再换牙了。我们要好好保护牙齿,不要咬坚硬的东西,不吃过甜、过酸、过凉、过烫的食物。多吃些蔬菜,含盖量多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等),最主要的是饭后要漱口,早晚要刷牙,注意牙齿的清洁。
师:我们拿出小牙刷,一起刷刷牙好吗?
幼齐答:好!
2.听歌曲《刷牙歌》
老师示范动作,幼儿边听边一起跟着老师做动作。
五、结束。
幼儿做律动,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这节课能够较好的完成目标,以实践操作、分析比较,贯穿整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知道了换牙是人生成长的规律,不再恐惧,懂得了牙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及怎样保护好牙齿。
这堂课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是一堂成功的课。

第5篇、大班科学优质课吹泡泡教案反思

科学活动  吹泡泡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准备:记录卡 、幼儿用笔
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
视平转换仪 磁带 录音机
过程:一、开始部分。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
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 师:平时,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天,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想。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介绍幼儿想法。
(1)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想?
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想?
(3) 师生共同讨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二、幼儿操作。师: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马上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3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1)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后的结果?
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较。
(2)师生再次讨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三、总结
1谁来告诉我,你发现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2结束部分。
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们能吹出泡泡吗?为什么?
想知道它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么?我们一起到户外去试试看吧!
在音乐《吹泡泡》中跳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课后,重新梳理一遍活动过程,我感觉有两点做的不够好:一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实验的吹泡泡工具太毛糙,用铅丝还是不太安全,而且我其实可以启发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尝试吹泡泡;二是在孩子动手操作阶段,应该分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试验,并边实验边边记录整理结果,对吹泡泡的效果进行记录,最后请各组孩子自己总结发言,说说自己这一组的试验结果,使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与说话能力。

第6篇、大班科学量一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并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断加深,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亲手探索的过程远比直接得到结果更感兴趣。设计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测量工具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即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快乐、自主地学习。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量一量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第7篇、大班科学公开课拆装笔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拆笔、装笔、换笔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
  2.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教师演示用的水笔和圆珠笔。
  活动过程:
  一、给水笔换笔芯
  1.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你们给水笔换上新笔芯。
  2. 幼儿操作
  3.引导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装拆过程,说出理由。
  师:你是怎样打开的?
  二、给圆珠笔换笔芯
  l.出示一支圆珠笔,引导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的特点。
  2.幼儿换笔芯,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选择笔芯,在装笔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3.师生共同探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拆开了圆珠笔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等)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谁有办法解决?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层操作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给更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第8篇、大班科学公开课奇妙的声音教案反思

 -机关幼儿园 鲍晓凤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科学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了解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增强自我观察能力和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声音现象属于大班科学教育目标之一,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我设计了这节活动《奇妙的声音》,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展其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增强对声音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3、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三、活动准备:
  1、已熟悉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如:电话声、钟声等。
  2、纸折的小青蛙、电光纸、塑料袋、盘子、豆子、易拉罐及各种乐器等。
  3、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感知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五、活动过程:
  1、猜一猜,感知声音。
  师: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声音,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声音吗?
  放课件,自然界的一些声音,灰太狼。
  (分层播放,第一次放一种声音,第二次可以放几种,可以逐个增加)师:小朋友你们的耳朵好灵呦,都猜到了,那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引出问题)2、玩一玩,探索声音。
  (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乐器、第二组:收集的废旧材料、第三组:盘子、豆子)①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放了一样东西,这些东西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们拿出,玩一玩,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②请个别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小结:物体进行碰撞振动而产生了声音。
  ③让幼儿把手放在喉部,进一步体验振动产生声音。
  ④师:刚才,大家都玩了玩,让这些物体都发出了声音,那这些声音一样吗?再次玩这些物体。进一步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和声音不同。
  3、找一找,制造声音。
  师:刚才。大家玩弄了各种物品,让他们了出了不同的声音,现在,我们什么也不拿,在自己身上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呢?
  如:拍手、拍腿、踏脚,尖叫等。
  (提醒幼儿避免发出尖叫的噪音,影响到其他人。)4、听一听,欣赏声音。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发出了尖叫的噪音,那什么样的声音属于好听的声音呢?
  (引导幼儿分辨音乐的不同,懂得要多听乐音,避免噪音,保护我们的耳朵不受伤害。5、活动延伸:
  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声音,我们今天所玩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我相信我们班的宝宝们还能发现更多,更好听的声音认真观察,细心聆听,把你们发现的,听到的,带回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文.章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9篇、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扑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扑克,鼓励幼儿大胆寻找让扑克站立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扑克牌人手二十张。
  2、记录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扑克牌是用来干什么的?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和扑克牌来玩新游戏。
  二、幼儿探索怎样利用两张扑克牌让其站立在桌子上。
  教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两张扑克牌,你们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然后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纸上,待会来告诉大家。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出示记录纸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2)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呢?
  (3)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扑克牌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4)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几种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几种方法你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
  “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扑克牌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站的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0张扑克牌,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扑克牌来搭小房子,看看谁的房子搭的又高又牢固,待会也请你把搭房子的方法记录在纸上。
  2、幼儿尝试。
  3、请先搭好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记录纸和他人进行交流。
  (1)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
  (2)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4、集体交流。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与幼儿的记录纸进行比较)(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记录纸和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
  四、延伸活动:幼儿合作搭建。
  “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待会我们大家一起设计图纸,用更多的扑克牌搭更高的房子好不好?”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能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并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这是非常难得的。扑克牌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有这么多的数学的奥秘,是教师注意观察生活,并把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到课堂,幼儿在这种趣味数学活动中不仅学到到数学知识,也会自觉地的寻找生活中数学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体验。扑克牌简便轻巧,玩起来千变万化,引人入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操作扑克,来玩数学游戏,幼儿能在扑克牌中,了解很多很多的数学游戏和数学奥秘。教师通过扑克游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孩子玩得轻松,学得愉快。

第11篇、大班科学未来的交通工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现代通讯工具感兴趣,有创造、发明的欲望。
  2、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演能力。
  3、了解现代通讯工具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方便。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话机、手机、子母电话机、教师名片。
  电视机、摄像机、实物投影仪、大屏幕、射屏仪。
活动过程:
  ⒈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电话机、手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引出课题:
  (大家坐定后,电话铃声响起)教师去接电话,然后告诉小朋友,新馨花园幼儿园的小朋友请你们去做客。
  (手机铃声响起)谁愿意接着个电话?电话里告诉你什么?
  提问:第一个电话是用什么接听的?第二个电话又是用什么接听的?
  ⑵比较电话机和手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请幼儿仔细观察,电话机和手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教师小结:电话机和手机都有数字按键和其他功能键,都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但手机是一种移动电话,它没有电话线,它是靠天线发射和接受声音和各种信息的,可以随身携带,比一般电话机更方便。
  ⒉根据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讲述电话机、手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⑴你们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打电话或手机时都要先拨对方号码。)
  ⑵你给谁打过电话?为什么事情打电话?(亲人问候、联系朋友、请假、遇急事通知别人等)
  ⑶还有什么特殊情况也需要打电话?(报警110、火警119、查电话114、查时间117、天气预报121等)
  ⑷象这些紧急电话能随便打吗?为什么?
  ⒊了解其他通讯工具,扩大幼儿知识面。
  ⑴你们还见过或打过哪些电话?(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⑵除了用电话和别人联系外还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们相互联系,把消息告诉其他人?(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⑶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⑷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什么好处?(方便、传递消息速度快)
  ⒋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欲望。
  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讯工具,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通讯工具?
  时间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发明用各种通讯工具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传真号和e-mail地址,我等着你们的发明哦!
活动反思:
  交通工具是四年级上册第17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交通工具的认识、对交通工具的分类、对交通工具的选择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常见交通工具的名称以及使用简单的交通工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学活动要有意识地学生的探索情况,并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结果的表达。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现代交通工具,并指导学生自定标准,对交通工具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比较、分类、以及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动的交通工具有多种类型,而且用途不同,特点也不同。因为学生对交通工具比较熟悉,所以学起来很感兴趣,再利用多媒体加以辅助,学生学起来生动有趣。
  活动二:重在问题解决的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所需时间、价格、舒适、和便利程度等方面来考虑自己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帮助学生比较几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训练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开展学生互评活动,制定旅行方案。并且让学生说明理由。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了要从多角度分析各种因素,综合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优化课堂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落脚点。教师应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交替和补充,使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实际上学方式导入交通工具,让学生体会交通工具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 
  2、 较注重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参与的机会。 
  3、教师在设计环节中遵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层层递进,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12篇、大班科学有趣的绳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感知不同材料的绳子的不同特性,了解它们的用途。
  2、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长短粗细都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思维的精确性。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的屋顶吸着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绳子拴着的气球。
  2、多种材料的绳子头若干。
  3、字卡“长”、“短”、“粗”、“细”。
  活动过程:
  1、“够气球”,引起幼儿对绳子的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屋顶上漂亮的气球,鼓励幼儿跳起来将气球够下来。
  讨论:为什么有的气球能够着,有的气球够不着?(拴气球的绳子有长有短)拴气球的绳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毛线绳、棉线绳。。。。。。)。
  2、认识几种不同材料的绳子,了解它们的特性及用途。
  (1)出示几种绳子的样品(毛线绳、尼龙绳、麻绳、草绳、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凭经验判断绳子的材料,并教幼儿认识几种不常见的绳子。
  (2)幼儿每人取一根不同材料的绳子,摸一摸,说出有什么感觉?(麻绳粗糙、塑料绳光滑、毛线绳毛绒绒的有弹性。。。。。。)(3)绳子种类扩散:除以上这些绳子,你还知道哪些?(钢丝绳、橡皮绳、铁丝绳。。。。。。)(4)讨论绳子的用途:启发幼儿回答,教师小结:(麻绳用于拉车、拔河,毛线绳用于织毛衣、翻绳,草绳用于捆菜,钢丝绳用于吊拉货物等)。通过讨论,使幼儿了解不同的绳子有不同的用途。
  1、   分类游戏。
  2、   幼儿分组将杂乱的绳头按材料进行分类。
  4、比长短、比粗细。
  教师出示“长”“短”两个大字卡,分别贴在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幼儿每人手中拿一根绳子,教师引导幼儿两两比较,拿长绳子的幼儿跑到左边去,拿短绳子的幼儿跑到右边去。
  再启发幼儿与站在自己身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绳子长的跑到或停留在左边,绳子短的也要跑到或留在相应的一边。通过多次比较,使幼儿体会“长短”“粗细”是相对的。
活动反思:
绳子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东西,取材方便,玩起来花样可以不断翻新,对于大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很适宜,通过对绳子不同用途的认识、探索,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绳子的多变性,并能将绳子的变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玩耍、探索,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在和绳子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玩绳的乐趣。在活动准备方面,不管是幼儿的知识准备,课前的操作材料准备,我觉得都挺充分的,特别是我为了这次活动还在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绳子的图片,制作了两个PPT,分别是《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绳子的用途》,帮助幼儿认识几种最常见的绳子以及相应的用途。
在活动中我自己觉得有很多的缺陷:
一、家长方面。虽然是我请父母帮助其完成亲子单,但是有部分是父母独立完成的,幼儿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案设计得不够科学,我在活动前虽然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的绳子及用绳子做成的东西,并在活动中还布置了展览台,但是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是每组提供每种绳子一份,那么让幼儿通过触摸能更好的感受到不同绳子的不同材质。
三、活动中让幼儿说说自己玩的绳子这一环节,假如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成果(特别是扎礼物)呈现在集体面前,并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那么能更好的加强幼儿的成就感。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但是要将活动设计的既严谨又生动有趣,却是是很难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3篇、大班科学奇妙的七色光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阳光照射在水面或一些金属器皿上,会映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而且随着水面的波动及器皿的移动,光也随之闪动,对此现象幼儿十分感兴趣。因此我设计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验,从而了解光的现象产生以及光的利用。
  【活动目标】
  1、在实验、观察中认识光的七种颜色,从而对光的现象产生兴趣。
  2、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
  3、学习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种事物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张大的彩虹图。
  2、三棱镜、平面镜、大碗(装上水);剪刀、七色盘、小棍、透明胶;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关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你看见过什么颜色?
  2、你知道光是什么颜色?
  3、猜猜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颜色?
  二、实验:七色光。
  实验一:美丽的光。
  1、用三棱镜的平面对着太阳,可看见光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在白纸上的各种色彩,从而了解光的颜色。
  2、大碗里装上水,将镜子斜放在碗里,让阳光透过水照在镜子上并反射到白墙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光的颜色。
  实验二:吹泡泡。
  1、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在太阳光下呈现出哪几种颜色?
  2、人造彩虹:艳阳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雾状喷向天空出现彩虹,观察其颜色。
  实验三:七色转盘。
  1、师:你们看,这个圆盘静止时有哪几种颜色?他们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如果让这些圆盘转动起来,会出现什么颜色呢?看看不同图案的转盘转起来有没有不同的色彩。
  2、幼儿边玩转盘边思考:当七色转盘转动时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颜色?为什么?
  教师小结:光有七种颜色,当它们一起飞快转动时我们会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课件为幼儿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1、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
  2、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
  3、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小结: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你们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多动脑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长大后利用光为人类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活动延伸】
  1、观察泡泡画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制作:七色转盘。
 反思:
  “这么有趣的“七彩色”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呢?”“还有哪些物品也会产生七彩色呢?”“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多几个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将原本源自幼儿生活中的活动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中,引发幼儿对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关注,引发幼儿今后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索。此外,还可以在科学区投放一些材料,引导孩子继续用其他材料去探索制造“七彩色”的方法,让活动仍有延续。
  虽是一节在我们成人看似简单、习以为常的科学活动,但组织下来后仍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内容的选择、要求虽与《指南》相符,但落实到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则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的能力,让孩子在这些有价值的活动中能习得更多有效的经验。

第14篇、大班科学公开课让硬币浮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动手操作,大胆尝试(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4.交流,分享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b.合作探索(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学习记录: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
  6.教学延伸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用绘画形式表现。)
教学反思:
《让硬币浮起来》这一课题选材贴近幼儿生活。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沉浮现象很感兴趣,基于此,教师选择将小小硬币作为操作材料和工具,通过让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简单、方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等材质、形状、大小不同的多种辅助材料,让幼儿在多次操作比较中体验到各种材质不同的材料在硬币的沉浮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获得了“积木、泡沫盘子塑料瓶盖等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而薄纸板、大树叶等材料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感性经验,增进了幼儿对硬币及其他物体属性的了解。孩子们操作材料积极互动,在玩中做,玩中说,玩中学,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15篇、大班科学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都会保护自己,而且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积极参加活动,有进一步探索动物保护自己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事先通过看书.看录象.问成人,对动物过冬的方式有所了解。
(2)录象:“动物的自我保护”;几种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简单图示。
(3)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对动物保护自己产生兴趣。从故事“老虎来了”中的动物是如何对付老虎的例子,引发幼儿思考各种动物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2)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几种常用方法,扩展幼儿已有的知识。
A.幼儿观看录象,初步了解录象中小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B.再次看录象,进行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的归类,出示方法代表图片和相应的动物的图片。
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3)游戏:会保护自己的小动物。巩固整理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选择各种动物头饰扮作小动物,当教师出示保护方法的图示后,幼儿看是否所选的动物相同,然后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延伸:在活动中,可以继续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其他方法,以及人们是如何把动物的自卫方法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的。
课件:反映青蛙.乌龟.刺猥.黄鼠狼.兔子.毛毛虫六种动物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录象。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很活跃,幼儿们的回答也很积极,本次活动在课前我收集各种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在活动开始开始部分运用动画模式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通过故事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课件内容的制作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和学习。使幼儿了解到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解。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能在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归类时,在材料准备上更充分些,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16篇、大班科学手机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手机》
无锡市荡口中心幼儿园  金英
活动目标
1 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手机信息,体验分享的快乐。
2 能大胆表述对未来手机的设想,提高创造想象力。
3 产生对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喜爱之情。
4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课前请幼儿收集有关手机的信息,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教师把他们布置在板上
录象一段 摄相机  大屏幕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最近,我们小朋友对手机很感兴趣,还收集了许多有关手机的信息,你们看这些就是你们的收集。我们一起轻轻地走上来看看,和好朋友说说你收集的是哪一张?
2 幼儿自由参观。
二、围绕主题交流信息。
1 你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手机的信息呢?请你先和旁边的好朋友来交流交流,好吗?
2 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指导。
3 个别幼儿讲述。
4 老师也研究了手机,还当记者做了一次采访,我们来看看。
5 观看录象。提问:听了王老师和徐医生的话,你认为手机好不好?为什么?
6 个别幼儿回答。
三、了解手机的一些简单常识。<BR><P></P>1既然手机有这么多优点。大家都喜欢使用它,那是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用手机呢?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能使用呢?
2 个别幼儿回答。
3 教师小结。
四、拓展提问。
今天我们交流了这么多手机的信息,那你对手机还有什么不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吗?
个别幼儿提问,对容易的请幼儿回答,不能回答的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答案。
教师提问:我也有个问题想来问问你们,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最早的手机叫什么?他是谁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什么不用他?
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信息。
五、设想未来的手机。
1假如请你来设计一只手机,你准备设计一只怎样的手机?
2 幼儿自由交流,教师指导。
3 个别幼儿回答。
六、延伸活动。
那等会儿我们游戏课时就来设计你设想的手机,好吗?
活动反思:
手机是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手机的样子和功能吸引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他们非常喜欢、爱不释手,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满足每个不同幼儿的合理需要。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生动活泼的主动活动,重视幼儿自身的实践过程,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第17篇、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叶子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奇妙的叶子》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论,使幼儿对科学观察产生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游戏《奇妙的叶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论,使幼儿对科学观察产生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
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活动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一课的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是了解、介绍叶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养成收集、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第二版块制作叶画.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第三版块是编故事.目的是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发挥潜能.
三个版块的设计,我注意做到: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生活实际“找身边的变化”入手,寻找教育教学的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准备到展示到交流,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交流比指名让学生发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改变学习方式,在制作叶画这一环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还是与人合作,尊重学生的选择.欣赏学生的创作与表现,让学生体会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真没想到,他们能做得这么好!下课后我感触颇深,我们真的不能小看二年级的学生,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比如在做之前先请他们说说叶画的做法,注意些什么,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实践,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带给我们惊喜!
三、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课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在这一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这节课我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以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课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要求提的不够明确.个别学生收集的叶子颜色、形状、品种较单一.有关资料查找不全面.
2、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不够,给编故事留的准备时间太短,影响了故事的质量.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注意努力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提高.

第18篇、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里去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照片或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3、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物和各种垃圾的图片。
  4、《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互相交流平时见过哪些垃圾,说说这些垃圾分别是从哪里来的。
  2、组织幼儿讨论:垃圾扔到垃圾箱后怎么办?到那里去了?
  结合图片请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处理垃圾的知识,再结合幼儿的介绍给幼儿补充。、纠正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知识。
  3、请幼儿看垃圾分类回收箱的实物或照片,忍一忍垃圾箱上的标记,说说这种垃圾箱使用方法以及这种垃圾箱的好处。
  出示各种垃圾的图片,请幼儿判断所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还有哪种来及也可以放入那种垃圾箱内。
  4、鼓励幼儿日常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分类处理垃圾。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来,一开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们生活中的垃圾袋,从里边出示一些常见的垃圾,将孩子带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戏法,请小朋友尝试根据U盘中的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体验垃圾分类,作为导入环节,从本次课孩子们的表现看是比较好的。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来讨论垃圾的用处时,个别孩子对这个概念的含义理解不够,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就显得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法,往后再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能力孩子的发展水平,当然在活动中旧的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虽然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中设置的实物分类游戏也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较单一,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没没困难,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级分类的标志时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标志,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学习,来改正和提升自己。

第19篇、大班科学影子剧团教案反思

让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影子剧团
活动意图:
  本活动选自省编教材第六个主题活动《奇妙的影子》。在这个主题探索活动中,影子的动态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千变万化的影子现象一直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在有光的地方寻找影子的各种姿态的变化,有的孩子还表演起了我们蒙氏教学中的手势变化二个。为了满足幼儿这种探索的欲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在了解了一定影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合作、发散思维,利用各种物体的影子进行表演游戏,引导他们体会科学知识所带了的乐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科学的态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共同合作、配合默契的进行影子表演的乐趣。
  2、从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巩固有关影子的知识。
  3、培养幼儿学会观察,动脑思考,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引导通过运用影子来进行故事表演。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重点:——影子表演
  难点:——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创编故事。
活动准备:
       投影仪、手影材料(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自己选择合适的影子材料),音乐等。
活动流程:
  一、以游戏的形式,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影子的知识,为表演游戏做准备,进入主题活动。
  1、回顾知识点:影子的形成——光和物体
  游戏:《捉迷藏》引导幼儿去探索有光、无光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感知光,回想一下影子形成的条件。
  总结:光照到物体上,形成了物体的影子,没有光形不成影子。
  2、回顾知识点:动作与影子是一致的。
  游戏:《我来猜猜看》,教师在幼儿身后跳舞做动作,小朋友背对教师面向屏幕猜一猜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引导幼儿在光前有意识的观察影子的变化,引起幼儿思考。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影子。
  总结:影子做什么动作,老师就做的什么动作。动作与影子是一致的。
二、教师利用影子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引发幼儿用手影进行表演的兴趣,体会影子带来的乐趣。
  激发幼儿在大屏幕前,用手的动作尝试各种影子的变化,看看像什么?(主要是探索用手影表现出各种小动物)。
三、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利用影子来表演
  1、教师与若干小朋友表演影子故事
  你们的小手真灵巧,表演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影子。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来表演影子。
  欣赏故事-------分析角色(一起商量如何表现)-----分配角色(引导小朋友找到了物体之后就可以到大屏幕前试一试,看看他的影子像不像)-------故事表演(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方式、寻找各种材料来进行影子故事表演)。
  2、幼儿分组编故事,寻找表演道具也可以通过各种道具幼儿自己来创编故事
  小朋友你们能不能自己来编一个好听的故事或儿歌,用我们的小影子表演出来呀?引导幼儿共同合作、发散思维,利用各种物体的影子进行表演游戏,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故事手影表演
  请小朋友分组把自己的影子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体会影子游戏带来的快乐。
  小结:影子的作用还真大,今天我们又知道了一个关于影子的用处——表演故事。小朋友表演的真棒!我建议我们班成立一个剧团吧,这个剧团叫什么名字呢?小朋友都是小演员,我门去给其他班小朋友演出好不好?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第20篇、大班科学公开课会变的影子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
2、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3、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在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二、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19个、影子的PPT、手影视频。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探索影子:猜谜,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在一起,有时跟在前,有时跟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猜猜这是谁?
2、以谈话的形式说一说:我知道的影子
提问:你在什么时候见到过影子?
都见到过哪些影子?
3、观看影子的PPT,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影子长什么样子?
4、探索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大屏幕一边,让幼儿看看屏幕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为什么教室里没有影子
师:请小朋友自己想想,我们的教师怎么没有影子,
幼:因为没有光.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室里会马上出现影子.
老师拉上窗帘,打开灯在请小朋友找一找影子,,当小朋友玩的兴致勃勃时将灯关掉,问:影子哪里去了,为什么?
老师小结:有光不管是什么光,都会有影子出现,例如:在阳光下有影子,月光下有影子等.
5、自由探索影子
出示手电筒
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在轻松氛围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让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
请幼儿进行操作: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幼儿从观察影子的颜色、影子变化的形状来观察。
自由讨论
提问:“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有不同发现的幼儿来演示。教师也可以进行操作演示.
老师总结出:1原来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2光源的位置变了,影子的大小也变了.3物体的姿态变了,影子的形状也变了.
6、观看手影视频简单了解手影.
师:影子很神奇,手影爱会跟我们做游戏呢,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手影能变成哪些可爱的小动物,请幼儿观看视频.
7、结束活动:学习手影,到户外玩手影游戏
老师教小朋友简单的手影动作,我们一起到阳光下看看会变成哪些有趣的小动物。(户外寻找影子)
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课«会变化的影子»,我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探索影子的变化,在选择这节课时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对影子不熟悉,而且他们对影子的变化用语言表达时,不会很清楚,这是自己的预设情况,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我反思了一下,对自己预设的情况和实际的操作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总结出以下几点:
1、老师的引导
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最为重要,特别是当孩子在探索影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操作一下,对于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应该提前考虑周到,这样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指导,例如:在探索影子的长短、大小问题上,教师可以自己操作一下,把自己演示的过程提上一个环节,先演示在让孩子探索,这样他们会在探索的时候对比着来操作,不至于其他小朋友乱操作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孩子们在感觉影子的时候,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可以让孩子在大屏幕前做一做手影,这样手的影子会立刻呈现在屏幕上,老师不用再用更多的语言进行描述了,所以老师的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引导不正确或是不到位会导致孩子的操作出现问题.
2、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科学探索课老师应该做足准备工作,应该为孩子提供很多的工具供孩子操作,我为了让他们探索影子,为孩子们准备了18个手电筒,这样两个孩子一组,这也是我故意安排的一个活动,(qulaoshi.com)除了探索影子的秘密,我想让孩子在这个环节中学会互相合作,由于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了在取放物品时很乱,没有任何的秩序,孩子们不排队而且不知道礼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考虑问题在周到些,准备工作在到位些,让孩子在有序些.
3、孩子的进步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前期经验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当我在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影子时,郭志贤的回答让老师太意外了,她说:"除了有阳光,还要有人,"是的,影子必须有两个条件:首先得有光,然后再是物体的遮挡,孩子的回答太精彩了,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老师没有想到的,所以说孩子进步了,其实不光她自己,全班孩子在探索影子时,都发现了影子的不同变化,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语言不是很准确,但是能讲出影子的变化,这说明孩子进步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会发现物体的变化,也能自己探索,真的为孩子们提高的感到高兴.
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值得老师去反思思考,我会根据自己的反思经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趣味,让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的教学课堂.

第21篇、大班科学让热水快变冷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会用统计记录的方法,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2、能利用生活经验考虑问题,大胆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
3、学会与人合作。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材料
1、人手一套:透明的杯子,热水瓶。温度计、毛巾。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记录纸、笔。
2、每组一块记录归类板
三、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这里有一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师:如果这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
一、提出办法、猜测:
1、师 :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并把方法贴入表格,统计一共有几种方法。(方法相同的贴一起)
二)、小组实验,记录结果:1、小组讨论,哪几种方法能让热水快速变冷,引导幼儿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情况。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杯中的水温,并记录。
三)、交流讨论
1、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2、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1)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水?
(2)为什么在热水中放入冰块,热水也会快点变冷水?
(3)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一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
四)、延伸:引导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
四、注意事项:
1、  应提供给幼儿足够的纸,让他记录设想。
2、  热水的温度应具有安全性。
3、  提供给每组的水温应是一样的。
知识背景材料:
让热水变冷,幼儿想出的种种办法不外乎两个途径:散热和传递热量。在操作过程中,水的热量通过各种方法散去:用冰泡——吸热(传递热量)、用扇子扇——散热、用棒子搅拌——散热、用小石子泡——吸热。
方法很多,但是其中的科学道理都是一样的。通过操作,幼儿明白了让水变冷的科学道理。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老师口渴了倒了一大杯热水,可水太烫喝不了,请小朋友想办法让这杯热水快快变冷”这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活动展开了,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放在空调下吹”、“用扇子扇风”、“往杯子里加冷水”、“把热水放在冰箱里”等等。这么多的方法使热水变冷,我请幼儿进行了小小实验,分成几个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实验。孩子们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活动中应多让几位幼儿上来说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热水变冷的。另外,应该多准备一些温度计,让幼儿自己来测量水温。

第22篇、大班科学垃圾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垃圾与生活的关系及回收垃圾的作用。
2.尝试给垃圾分类。
3.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分类投放垃圾,提高分析、分类、比较的能力,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能。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做过垃圾填埋和废电池养花实验
2.物质准备:做纸浆工具、实物垃圾和三个垃圾桶、录像机、纸和水彩笔
活动过程实录一、引出课题提问:什么是垃圾?环卫工人为什么要每天清扫垃圾呢?今天我们捡来的垃圾该怎样处理呢?为什么?
二、了解不同垃圾的腐化及再利用1.认识有机垃圾①提问:菜叶等垃圾腐烂后会有什么用?  (学习词:有机垃圾)还有哪些也是有机垃圾?
②看录像一,回忆菜叶的变化,了解菜叶等垃圾在土中会腐烂,这些垃圾可以慢慢变成肥料,让其他植物长得更好。
2.认识有害、有毒垃圾①看录像二,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与菜叶的变化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塑料袋不会腐烂,只会越积越多污染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动物不小心吃了会有危险,我们把这些垃圾叫有害垃圾,所以要尽量不用或少用这些东西,保护环境。
②提问: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还有一种垃圾有毒,是什么?谁来说说废电池对我们的危害?
③看录像三,了解废电池的毒害,知道电池要作特别处理。
④提问:还有哪些也是有毒有害垃圾?
3.幼儿观察教师做纸浆实验,认识可回收垃圾。
提问:老师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纸可以化成纸浆再造新的纸,纸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  (学习词:可回收垃圾)提问:可回收垃圾还有哪些?
三、垃圾分类1.让幼儿观看有关垃圾分类回收过程的录像片断,然后说说垃圾车把垃圾送到哪里去了,垃圾回收后可以制成哪些新产品。
2.认识“回收利用”标志。
①出示“回收利用”的标志,让幼儿根据图意猜测该标志的含义,并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一标志。
②讲解“回收利用”标志含义,请幼儿说说:垃圾中的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为什么?(纸、玻璃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等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制造出新的产品。)③启发幼儿设计“不能回收利用”的标志图,并说说: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为什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焚烧或深埋。)④将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图片按可以回收利用与不可以回收利用分成两类,教师检查幼儿分类情况。
⑤教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回收利用这些物品,就能净化环境,保护资源。
3.请幼儿将垃圾分类放入三个桶内。
将可能回收利用的垃圾作进一步分类(1)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地处理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
(2)出示贴有标志的5只垃圾分类装桶,请个别幼儿将垃圾按标志分类。
(3)组织幼儿戴上手套清理幼儿园的垃圾,并进行分类4.学习制作垃圾标记及分类垃圾桶。
(1)出示垃圾桶,提出制作标记来区分垃圾桶。
教师:“老师的垃圾桶都一样怎么办呢?我们该做什么样的标记呢?”
(2)幼儿分组进行设计垃圾桶标记,在白纸卡片上画标记。
(3)展示各组幼儿设计的标记,请幼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标记。
(4)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垃圾桶,请幼儿粘贴标记。
(5)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彼此的标记并说说其含义。
5.活动延伸请幼儿去查找一些不能确认分类的垃圾资料。将垃圾分类桶放置活动室一角,帮助幼儿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分类处理垃圾。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来,一开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们生活中的垃圾袋,从里边出示一些常见的垃圾,将孩子带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戏法,请小朋友尝试根据U盘中的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体验垃圾分类,作为导入环节,从本次课孩子们的表现看是比较好的。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来讨论垃圾的用处时,个别孩子对这个概念的含义理解不够,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就显得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法,往后再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能力孩子的发展水平,当然在活动中旧的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虽然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中设置的实物分类游戏也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较单一,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没没困难,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级分类的标志时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标志,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学习,来改正和提升自己。

第23篇、大班科学公开课小纸片站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其对纸探索的欲望。
  3、培养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幻灯片、 剪刀每人一把 、双面胶每组两卷、 纸篓五个 、展台一个、城堡模型一个、手工纸若干张活动过程一、 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1、师:来,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好想像小鸡一样站起来,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评析:利用幻灯片中的形象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二、 幼儿讨论1、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站起来?
  2、幼儿自由讨论3、师:小朋友有那么多好办法,下面大家试一下。看谁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自主探索活动1、幼儿第一次探索(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分享探索成果。
  2、幼儿第二次探索(1)再次投放材料——剪刀和胶水师:今天还请来了两位好朋友给大家帮忙,剪刀和胶水,大家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好,下面咱们看谁的办法最多。(幼儿操作,师指导)(2)分享成果。
  (评析:这两次探索活动的进行,使孩子们自发地感受到了纸片的站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探索:只投放了纸片,使幼儿感受到用折的方法能使纸片站立;第二次探索:又投放了辅助工具剪刀和双面胶,幼儿感受到可用粘、剪使纸片站立。对这两次探索的结果都做了展示,幼儿间相互分享,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使其更有信心进入下一环节,而且两环节后的幼儿小结,幼儿也清楚的表达出来了。)3、幼儿第三次探索(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把它变成一张纸。
  师: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小纸片又提要求了,它们说请小朋友再想办法使他们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合作把它们拼成一个漂亮的模型,看哪个组能使纸片站的好,组合得漂亮。
  4、幼儿合作制作成型的纸站立模型,教师指导。(每组投放篮子,篮子里有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及正方形供幼儿用。)5、参观作品。幼儿讲解,相互分享。
  (评析:城堡环节中幼儿通过拆合纸片,进一步感受纸片的变化:一张纸片可以变多种形状,幼儿在拆做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的探索体验,而且请幼儿将拆开的纸片重新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重新组合漂亮模型,当时考虑到每位幼儿手中只有一个纸片造型,他们在组合小组模型时有些单一,于是在最后这一环节我又在每组投放了纸,供幼儿组合模型装饰用。在合作制作模型环节,也体现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幼儿在美工方面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四、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用它们组合了漂亮的模型,纸片站立的奥秘多不多?好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评析:这是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而且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玩纸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第24篇、大班科学恐龙世界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恐龙对于幼儿有着太多的神秘,在一次晨间活动中一名幼儿带来的恐龙玩具引发了孩子们的争议:有害怕、有喜欢、有疑问、有厌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着,说着自己知道的恐龙的名字和拥有的玩具和图书资料等。为了让幼儿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并从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体验宽松的学习乐趣,同时也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恐龙"生活的时代背景,知道更多恐龙的名称及生活习性,我设计并组织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恐龙秘密的积极性,能用连贯清晰的语言讲述恐龙的特征。
  2、引导幼儿根据恐龙的生活习性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收集各类有关恐龙的图书、玩具、音像资料等
  2、分类筐3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恐龙展览。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参观一个恐龙展览,好吗?跟我来吧。
  2、请幼儿介绍交流自己准备的资料。
  教师手指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恐龙)你知道这是什么恐龙?它生活在哪里?它是吃什么的?(幼儿自由讲述)。这些关于恐龙的图片、图书、玩具是怎么来的?(我的是从恐龙园里买的、网上下载的……)
  二、认识不同恐龙的生活习性。
  1、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
  师:刚才小朋友参观了恐龙展,了解了许多恐龙,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不同的恐龙,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2、教师帮助幼儿认识三种恐龙,了解这三种恐龙的名称,生活习性等。
  3、幼儿根据恐龙的生活习性进行分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种恐龙,它们有的在陆地上爬行,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在天空中飞翔。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活动室的这些恐龙也分一分,好吗?
  三、认识恐龙化石,结束活动。
  教师继续出示多媒体。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哦,这是恐龙的骨架啊,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化石。原来,恐龙时代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科学家们就是通过化石推测出恐龙各种各样的样子。那你们想想现在恐龙还存在吗?
  恐龙的世界还有着许多的奥秘等待我们以后一起去探索呢。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第25篇、大班科学美丽的家园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是非辨别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电视中也时常有社会公益广告宣传,他们有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后,知道人类愿意生活在美好的绿色环境中,对于脏、乱、差要积极想法整治,并将自己喜欢居住在美丽家园的心愿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初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要求:
  1、通过活动,鼓励幼儿创造画出美丽的家园,培养幼儿运用色彩表现美的能力。
  2、知道地球是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初步培养幼儿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大胆运用绘画手法和协调的色彩表现人们喜欢居住的环境。
活动准备:
  地球仪,有关地球的录象;范例,绘画用品。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感知、交流------体验表现------评价延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1、出示地球仪,问:“这是什么?是谁的家?”
  2、小结:这是地球,是人类、动植物的家。
二、感知地球环境,交流环保经验。
  观看两段录象(美好家园和脏、乱、差的环境),组织讨论:
  1、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结:我们喜欢生活在花园般的地方,那儿空气清新,既干净又美丽。
  2、你不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结:我们不喜欢生活在又乱又脏的地方,那儿没有小鸟,没有花、草、树木。
  3、怎么样将它变得既干净又美丽呢?
  小结:废气、废水不可乱排放,不乱扔垃圾,多植树绿化,交通工具使用无污染的能源等。
  4、总结:地球只有1个,我们人类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生活在空气清新、干净、美丽的家园,人类和动植物才能快快乐乐。
三、体验美丽的家园,表现美好的愿望。
  1、你想象中的美丽家园是怎样的?(幼儿介绍)
  2、教师示范讲解:绿色的大地、树林;兰色的天空、海洋。绿、兰表示清洁、干净;红、黄、橙表示美丽、幸福。
  3、幼儿绘画:教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并用色彩来表现。
四、评价延伸活动
  1、评价幼儿作品、创作绘画、色彩表现。
  2、延伸活动:我们一起努力将地球建设得更加美丽。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自然相扣,主线清晰,幼儿不仅对我们美丽的家乡(中国)有了较全面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同时通过教师对灾区情况的介绍,让幼儿对灾区小朋友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激发了幼儿同情心及博大的爱心,记住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和同胞,记住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jiefangjun叔叔、医生护士、广大的志愿者,树立长大后建设我们美丽家园的决心。

第26篇、大班科学活动身体的声音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27篇、大班科学巧运水教案

活动内容:巧运水
活动目的: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分享操作感受。
1、你选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操作的?
2、通过操作觉得哪些材料能够帮助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盆里。
四、比较三种方法的实效性。
1、共同找出可行的三种方法,(用杯子舀、用体积大的材料压、用吸水的材料转移)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每个方法的实用效果。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表格,请幼儿用  或  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统计表格比较三种方法。
五、老师引导幼儿小结出今天实验的收获。
六、老师演示虹吸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第28篇、大班科学活动物体的沉与浮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六、幼儿尝试(五)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导入:有个小朋友玩乒乓球时把球掉进树洞里了,该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灌水)乒乓球真的会浮吗?一起来观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  2、放水底)真的会浮唉!看来沉浮知识真管用,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第29篇、大班科学可爱的祖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能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爱护国旗和国徽。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忙收集"中国之最"、中国壮丽的山河"的图片,布置"小小展览"。
  活动指导:
  1、组织幼儿观看录象,幼儿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巩固其爱祖国、爱国旗、爱国徽的情感体验。
  2、结合认知活动及"小小展览"向幼儿介绍"中国之最",让幼儿知道中国有许多东西在世界上数第一。
  1、组织幼儿学习爱国儿歌,使幼儿初步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我们都是中国人,进一步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反思:
  一、深入浅出,贴近学生
  热爱祖国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居“五爱”教育的第一位。也是道德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而这个单元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仅有的一篇以爱国主义启蒙教育为主旨的主题单元,共分三部分。以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以及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萌芽。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浅显,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从而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有喜爱祖国的欲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
二、精心设计,课堂与生活相融
  上课时,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们都熟悉的小动物大公鸡,引出世界地图中大公鸡形状的中国版图,给学生头脑里留下感性的认识。接着多媒体展示国歌配乐的祖国欣欣向荣的场景,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有的看的津津有味,有的边看还边跟着唱国歌。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我们的祖国真美丽。我们的祖国有美丽的高楼大厦,有长城等等。在看和说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感染,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随机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可爱的祖国。带领学生学文明理。
 

第30篇、大班科学大熊猫的成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大熊猫成长的过程,对大熊猫的成长奥妙感兴趣。
  2、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知道大熊猫的哺育很困难。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准备学习包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猜想和讨论:大熊猫妈妈生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长大的?
  2、观看“大熊猫成长记”的VCD,观察了解大熊猫成长的过程。
  3、谈话交流:
  a.大熊猫妈妈生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b.大熊猫孩子是怎样长大的?
  c.大熊猫爱吃什么?喜欢住在什么地方?
  e.大熊猫有什么本领?它们是怎样学本领的?
  4、按大熊猫成长的过程,使用学习包中的图片逐图讲述大熊猫成长的过程。
  5、讨论如何在班上建构一个“大熊猫乐园”。
  6、在谈话交流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再次观看“大熊猫成长记”的VCD片段或生成新的问题。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第31篇、大班科学巧顶纸板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附:顶纸板记录表

第32篇、大班科学动物的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动物的家。
  2、发展幼儿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6、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
  3、动物的家背景图。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了解动物的家
  师:动物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3、给动物找家
  4、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5、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设置游戏场景。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贴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音乐停),“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6、结束活动: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包括人。根据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动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出各种分支,丰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态。在人类出现以前,史前动物便已出现,并在各自的活动期得到繁荣发展。后来,它们在不断变换的生存环境下相继灭绝。但是,地球上的动物仍以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不断进化并繁衍至今,并有了如今的多样性。

第33篇、大班科学滑滑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知道小车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和表面光滑度有关。
2、运用材料自由操作,获得小车减缓速度的方法,学习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培养有条理、有序的操作习惯,激发探索与合作精神。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橡筋、席子、积木、沙、记录表A、B、铅笔)
2、VCD机,(有关斜坡的内容)
活动过程:1、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滑滑梯没有?滑下来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玩小车滑滑梯的游戏,请你们用积木、纸板搭成滑梯,看谁的小车跑的快。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小车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的关系。
(1)老师交代要求:幼儿三人为一组,两人分别用不同数目的积木和纸板搭成滑梯操作一辆小车同时滑落,一人负责记录比赛的情况,可轮着交换玩。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A,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比赛结束了,你们的小车赢了吗?告诉老师,做完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会赢呢?(幼儿自由议论,将自己发现的说出来)
提问个别幼儿,在黑板记录情况:第一局谁嬴了?为什么你的小车比他的跑得快?
(老师操作教具“空中滑道”)示范、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发现了:积木越少,滑梯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斗,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3、幼儿操作探索车子滑落跟滑梯表面光滑有关系。
“开车的司机叔叔说,在下斜坡时 车开得太快会很危险得,得想个办法减慢车速,小朋友你们也一起来想想办法,让车子开得慢起来。
(1)老师交代要求:两个滑梯下面都是放五个积木,幼儿在一个滑梯上用老师给的材料进行尝试,另一个滑梯保持原状,然后两辆小车同时滑下,看一看车子的速度有没有减慢,最后填好记录表。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B,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小朋友都很聪明,用了各种方法使小车慢了起来,谁能告诉我,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小车慢起来,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黑板简单记录)
老师示范、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滑梯表面的光滑度有关的,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4、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积极去探索的精神。
(1)(向幼儿介绍斜坡防滑的方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与我们实验有关的例子,请小朋友先看看录像,再想一想,为什么?
(2)知道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不断去探索,发现更好的方法。好!那我们就把我们发现去告诉开车的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
教学反思:
         活动中,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故事演示、讨论等方法,使幼儿学会了溜滑梯的正确玩法,懂得了不正确的玩法会发生危险,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安全意识。

第34篇、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蚕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蚕宝宝长大及结茧的过程。
  2.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记录表达自己观察的过程。
  3.对喂养活动感兴趣,体验蚕宝宝结茧的艰辛,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蚕宝宝生长过程的 PPT。
  2.熟蚕的照片和图片,录像,纸和笔。
  3.蚕茧几个。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经验。
  提问:
  最近,我们班来了许多小客人,它们是谁呢?那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图片:
  这是小朋友画得蚕宝宝,它和你们讲得一样吗?
  (1)现在的蚕宝宝还吃桑叶吗?不吃桑叶的蚕宝宝叫什么名字?
  (2)蚕宝宝刚来时是什么样子?你们是怎样喂养的?
  (3)从蚁蚕到熟蚕它们是怎样长大的?请你们边看录象边商量,请一个小朋友来记录蚁蚕到熟蚕的生长过程,3、幼儿分组画画。
  4、蚕宝宝结茧。
  (1)这些蚕宝宝长大后会干什么?它们是怎样结茧的?是不是这样呢?
  (2)幼儿看录像。
  提问:
  蚕宝宝结茧要几天时间?当你看到蚕宝宝结茧这么辛苦,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学看,学了以后感觉怎样?
  5、蚕宝宝吐了丝,接了茧,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6、出示茧。
  (1)茧里面有什么呢?它和吐丝前的熟蚕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2)老师总结:蚕宝宝真了不起,它从小变成大,从大变成不一样的东西。那蚕蛹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7、幼儿猜想。
  小朋友猜了很多,蚕蛹到底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活动延伸:关于蚕的一生还没有玩,我们将继续带领孩子在科学区中观察蚕蛹变成了什么?蚕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这样他们对小蚕的一生就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活动反思:
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课程审议时将这一活动安排在了还没有蚕宝宝饲养的季节。由于这次的活动安排的时间还不是蚕宝宝饲养的季节。所以没有蚕宝宝可以让小朋友饲养,因此对蚕宝宝的生长、活动等习性不熟悉。
农村本是家家户户都饲养蚕的,但是现在饲养蚕宝宝的家庭越来越少。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有接触过蚕宝宝,对于蚕的生长过程一点都不了解。在出示蚕的生长过程图后,我先让孩子们猜蚕宝宝最初的样子,小朋友都猜错了。但是由于请小朋友自己自由的猜蚕的生长过程,小朋友对这个活动非常的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回答问题。还会因为自己猜对蚕宝宝生长的一个环节而欢呼雀跃。孩子们对于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蜕皮充满了好奇。这些都只能留待到养蚕的季节时再让孩子们进行观察。
主要采用了图片和教师讲解为主。如何让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主动、积极参与呢?我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猜想先讨论、讲述。我再进行纠正、补充,这样不仅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还能让对所学知识映像更深刻。
在以后课程审议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注意到季节性活动的时间安排。

第35篇、大班科学学习二等分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随着年龄的提高,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着图形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操作,对认识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环节提供圆形可学习用对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环节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幼儿凭自己地思维能力选择二等分地方法,在讲解中学习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第三环节,使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四环节,要求幼儿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联系生活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3、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点:
  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活动难点: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各种食物(花片、毛线、吸管、米、水)。
  2.工具:笔,剪刀,直尺。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讲解演示1.出示绸带问: "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想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现在只有一根绸带,怎么办才能扎两根小辫呢? 请小朋友帮老师想想办法,怎么分?"2. 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教师小结: 把绸带两头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此环节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绸带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绸带。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一、游戏:分蛋糕师(展示课件):今天小熊生日 ,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想把一块蛋糕分给两位好朋友吃,怎么办? 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
  (1)每人两块圆形蛋糕,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
  (2) 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3)师 小结:把圆形蛋糕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4) 操作验证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蛋糕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5) 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请小朋友把等分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蛋糕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②师小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此环节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二、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
  1. 出示(正方形):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把正方形进行二等分。
  2.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 请幼儿介绍新方法。
  4. 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边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
  5.出示(长方形):幼儿再次操作。
  6.师:课件展示(此环节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三、游戏"看谁说的对"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快?
  过渡语:刚才我们把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用对折的方法进行了二等分,可是,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比如:桌子、椅子等。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这些东西,怎样进行等分。
  四、探索二等分的方法。
  1、将幼儿分四组,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参观超市,看看超市里有什么?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这些实物分成相等的二份。
  (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分。)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提问:(分别出示毛线、吸管、花片、米、水)小朋友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把毛线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对折、尺子量,剪刀剪、用手撕)(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法、数数法、计量法(3)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超市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分。不同的物体性质不一样,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和纸一样又软又薄的东西可以用折叠法来分,和蛋糕一样比较厚的可以用分割法,和水一样的液体和数量较多的物体可以用等量的方法来三、结束部分: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第36篇、大班科学优质课天气预报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对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天气预报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内容,大班孩子开始关心温度,关心今天的天气,想要了解各种天气情况。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设计了"天气预报"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基本的天气符号,认识温度,能看懂媒体播放的天气预报,并尝试记录当地的天气预报。同时鼓励孩子能学着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不仅巩固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城市的天气变化,还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活动目标:
  1.伴随认识多种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激发幼儿探索天气预报的秘密。
  2.了解天气预报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乐意收看、播报天气预报,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画有天气符号的表格每人一张、笔、中央台天气预报视频、投影仪、中国主要城市标志性图片制作成PPT(上面标有天气符号和温度)。
  活动过程:
  一、收看中央台天气预报,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
  师"你看到了什么?"-天气符号、温度、城市2.再次看天气预报,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符号,并进行记录。
  二、认识天气符号和温度。
  1.幼儿根据天气预报视频,在表格里把看到的天气符号打勾。
  2.教师投影仪上出示天气符号,学认天气符号。主要有: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特大暴雨、雷阵雨、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雾、沙尘暴等等。
  3.播放无声天气预报视频,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天气。
  教师播放无声视频,并点击鼠标定住该页,"这是什么天气?"引导幼儿巩固认识天气符号。
  小结:我们中国很大,在一天里有各种不同的天气。
  4.认识温度,重点知道"摄氏度",了解最高和最低温度师"天气预报除了有天气,还有什么?"-温度。"温度有什么特别?"-有摄氏度的符号。
  "什么是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为什么会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5.说说天气预报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根据天气预报,我们可以知道应该穿什么衣服。
  △天气预报帮助农民伯伯知道是不是该播种、收割了。
  △司机和游客了解天气预报来安排旅游路线。
  三、播报天气预报。
  1.播放PPT(中国主要城市天气情况:天气符号和温度)。
  2.欣赏PPT,学着播报天气预报。主要播报出城市名称、天气、温度。
  3.幼儿上来表演,引导幼儿学着主持人说话的语气,面带微笑。
  四、活动延伸。
  幼儿准备天气预报记录本,并在记录本上装饰(画上天气符号等),每天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记录天气情况。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选材于幼儿生活中,并且是他们非常敢兴趣的内容。活动前,幼儿一听到中央台的天气预报音乐就狠兴奋,这些是幼儿经常看到的,但是没有认真研究过。活动中,教与学相辅相成,让幼儿动手画、并参与播报,积极性很高,而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好。如多种天气符号和温度符号的认识都较快掌握。此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幼儿可以直观、具体地学习,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这个活动一直延伸在整个学期,活动后幼儿准备并制作了天气记录本,每天和家长一起收看天气预报,并记录。在记录中,幼儿更直接地体验了天气预报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不仅取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了知识,对知识进行更深的挖掘,又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亲子共同记录,家园共育得到良好体现。
 

第37篇、大班科学滚来滚去教案

目标:
  1、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难点: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
  2、多媒体图片。
  3、大方篮两个,一个贴"球体"、一个贴"圆柱体"。
  4、桌子四张,上面摆放幼儿操作材料(橡皮泥、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浆糊、棉签),桌布四块。
  5、绳子、白纸、水彩笔。
  过程:
  一、会滚动的朋友
  1、小朋友们,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下面,小朋友们先去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我们选一个会滚动的做我们的朋友,好吗?(幼儿通过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2、小朋友们,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找的朋友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交流)
  3、谁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呢?
  (1)球体:你的朋友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圆圆的、很光滑)谁和他找的一样?摸摸你的朋友,看看有什么感觉。像这样圆圆的、没有角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叫做什么呀?
  (2)圆柱体:你的朋友是谁?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是一样大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绳测量、用笔画)这样长长的、上下有两个一样大的圆的是圆柱体。还有谁找的朋友是圆柱体呢?
  二、谁能变高
  1、我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朋友。那我想问问大家,球体和圆柱体,哪种能堆起来,变得更高呢?(幼儿自由猜测)我们来试试,好吗?堆球体的,到红地毯上;堆圆柱体的,到绿地毯上。(幼儿试验)
  2、什么东西能堆得更高呀?球体为什么堆不起来呢?(浑身都是圆溜溜的,会向各个方向滚动)那圆柱体为什么能堆起来呢?(有两个圆圆的面,横着才会滚,竖起来时就能站稳了)
  3、小结
  4、请你们的朋友到筐里休息一下吧。(提醒幼儿分类摆放)
  三、滚滚乐
  1、我们的球体宝宝和圆柱体宝宝本领真大,它们会滚来滚去的。我们向它们学习一下这项本领,好吗?谁来学学球体宝宝是怎样滚的?(把头和身子缩在一起,向各个方向滚动)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2、全体幼儿在地毯上自由学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教师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相互碰撞。
  四、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1、小朋友们又学会了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真高兴!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球体和圆柱体的。谁来说一说?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类似球体和圆柱体的东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欣赏多媒体画面,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并讲解、提问)
  五、做一做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还有卡纸。我们可以用橡皮泥捏成球体和圆柱体,也可以用卡纸卷成圆柱体。不过,老师提供的卡纸有各种形状的,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什么样的纸才能卷成圆柱体。
  2、幼儿制作球体和圆柱体,教师巡回指导。
 

第38篇、大班科学昆虫找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昆虫头饰二十一个。
  2、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3、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4、音乐带、录音机。
  5、森林场景,益虫的家和害虫的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昆虫
  1、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昆虫?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2、师:“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3、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昆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3、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请5~8位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师宣布游戏规则:“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活动反思:
  幼儿对昆虫比较感兴趣,用请小客人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小客人,我们一起把他们请进来吧!幼儿戴昆虫头饰做动作进教室,教师和幼儿一起看一下都有哪些昆虫来做客了。组织幼儿和小昆虫一起听音乐跳舞,这时扮演小昆虫的幼儿站起来提问:“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家在哪吗?”请幼儿逐个说一下在场小昆虫的家,然后教师总结:原来昆虫的家都在不懂的地方,有的在森林里,有的在水里,有的在人的家里,有的在树上的鸟窝里,有的在泥土里。再请一个扮演小昆虫的幼儿起来提问:“小朋友,你们还认识那些小昆虫吗?”昆虫卡片的出示,引起了个别幼儿的兴奋,他们有的无意地玩弄小卡片,有的交头接耳地讲述自己在卡片中获得的乐趣。讲述时虽然幼儿的表达很积极,但纪律很松散,回答问题无规则。在帮助昆虫找家的过程中,小朋友对常见的昆虫比较了解,能很快地找到,也有的两栖昆虫让他们很犯难,不知放哪里,所以都问起了老师。游戏昆虫找家是小朋友最快乐的,每次当发现小昆虫走错地方时,老师都会及时的讲评和纠正。但是,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有些地方没给有孩子们讲清楚,如:生活在水里的昆虫可以分为两种:有海水里面的和淡水里面的,还有个别知识点讲得不够准确
  在活动中,教师能注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过度自然,小朋友的参与兴趣很高,但活动中让老师觉得不足的是开始部分,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否内容简单些,或直接让幼儿分组讨论,交流,然后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的提出来,和老师一起解决。这样的处理是否能让幼儿的学习更加主动些。建议下次教学,可以试试。

第39篇、大班科学纸棒变变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纸棒是一种开发性的、能让幼儿在发现中学习的材料,它有助于打开思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活动“纸棒变变变”就受了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变变变”的启发,表现的内容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活动过程中,我本着“了解儿童、相信儿童、支持儿童”的原则,以“儿童展示--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相互交流”的方式,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他们搭建自我体验、自由展示的舞台。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比较出纸棒的不同之处如花纹、粗细、长短等特征。
  2.通过比较对纸棒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3.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演,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大小不一的纸张。
  2.幼儿观看过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制作纸棒,并比较纸棒的不同。
  1.幼儿制作纸棒。请你用纸做一个纸棒。
  2.比较纸棒的不同。你做的纸棒和别人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纸棒有长短、粗细、花纹间的不同)
二.启发幼儿想象,并尝试用纸棒进行表演。
  1.启发幼儿想象。你做的纸棒像什么?(幼儿发挥想象,讨论并上台表演。)
  2.鼓励幼儿尝试表演。我们现在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请你不要用嘴告诉我们把纸棒变成了什么,而要用你的身体、动作来告诉我们,好吗?
三.小组共同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1.提出要求。现在我们知道可以用身体动作和一些道具来进行有趣的表演,我们来进行一个“纸棒变变变”的表演比赛好吗?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表演。想好要表演什么,应该设计怎样的动作。
  2.幼儿结伴讨论,分组排练,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想法,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幼儿互相合作。
  3.集体交流。
四.集体玩纸棒游戏。纸棒除了可以表演,还能做游戏呢?想一想,你的纸棒可以做什么游戏?(幼儿讨论,集体做游戏)
活动反思:
  在我园开展《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课题实施中,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寓体育锻炼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园各个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了不同的体育器械,比如:飞盘、保龄球、布袋等许多幼儿喜爱的器械材料,让幼儿放开手脚去探索、去尝试,从而得到创造性的运动经验。结合中班幼儿的生活体验,我选择了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纸棒作为活动材料,报纸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一种可以废物利用的材料,它取材方便而且比较安全。整个活动我以“棒”为主线,采用了愉快、轻松的活动节奏,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活动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让幼儿在与器械、同伴、老师的积极互动下,了解纸棒的各种玩法,扩展了幼儿的运动思维,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与能力。
  本次活动,我作为一个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尽力为孩子们创造设计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当然,由于活动中人数较多的因素,再加上又是借班上课,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
  如果让我重上这节课,我会让幼儿更加自由大胆的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充分的利用幼儿无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这节课更加生动活泼。

第40篇、大班科学23的组成和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尝试将数量2、3的物体分成两份。
  感知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讲述分合结果。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分合板4块,数量依次为1-3的小实物。
  相关的数学书习题。
  指导要点:
  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每次按分合板上的数字拿出相应个数的小实物,分成两份分别放入分合板并列的两个格子里。
  观察分解结果:看一看每种分法是否一样,把分法相同的一组去掉,试一试还有没有其他分法,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并总结每个数字有几种分法。
  讲述分合结果:分合结果可用“3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3”来表述。
  指导幼儿做相关的数学习题。
教学反思
学习《3以内的分解与组成》是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重要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让孩子在操作中认识数的组成,体验分与合,所有的例题和练习都是先把若干个实物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成。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体会分与合,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从做题的角度来看,孩子都会这类型的题目了。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五篇教案》: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五篇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安全活动课,快来看看安全教案五篇教案吧。

《大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大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健康教案大全10篇》:大班健康教案大全1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