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40篇

日期:2021-10-2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40篇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教育生活内容要贴近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找一找、变一变、演一演,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合作能力得到发展,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色屏幕筐架4个,皮影道具5个,皮影、手影录像各一,篓子4只,手电筒数量和师生人数一样多,小动物图片若干个,音乐《健康歌》,大投影屏幕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寻找屏幕上的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师:孩子们,这儿有我们的影子,一起来看哪!     
  师:挥挥手,摇摇头,我们一起来和影子跳个舞吧!     
  (评:孩子们兴奋地在大屏幕前急切地寻找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不停地和自己的影子一起舞动,继而产生了对影子的好奇。)    
 
  二、猜一猜手影并欣赏手影录像,感知手影的神奇魅力     
  1.幼儿互相讨论     
  师:白色的屏幕上怎么会有影子的呢?     
  师(小结):光照在身上,身体挡住了光线,屏幕上就有了影子。     
  2.师生做手影.猜手影,感受影子的多样性     
  师:光照在我的手上,屏幕上就有了手的影子。我来表演几个手影,你们来猜猜。     
  师:看这是谁呢?(师分别用手变出小鸟、大灰狼、孔雀。)     
  师:你们真厉害,都被你们猜到了。谁也会表演手影来考考大家?(分别请3—4个幼儿演示手影)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影子呢?     
  (幼儿自由讨论。)     
  师:你们真聪明,原来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3.观看手影录像,体验手影的神奇     
  师:有一位大师,做的手影特棒,我们一起来猜猜他表演的手影是什么?(放手影录像,幼儿观看)     
  (评:此环节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手影的神奇魅力所在,幼儿被大师精彩的手影表演所折服,纷纷把掌声送给了表演大师。)  
  
  三、通过找一找、变一变,感知影子的变化,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1.找一找影子     
  师: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想在白色的屏幕上找到影子,等一会儿三个小朋友一组,去找一找、玩一玩,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找到了谁的影子?(幼儿分组在小屏幕后面操作)     
  师:你找到了谁的影子?谁来做给大家看看?(请3—4名幼儿操作演示)     
  师: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小动物的影子?(手电筒)为什么?     
  幼:因为光照在小动物的身上,小动物挡住了光线,就有了影子。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小鸟、小兔和小乌龟的影子,发现了光照在这些小动物身上,就被小动物挡住了光线,白色的布上就有了它们的影子。     
  2.变一变影子     
  师:刚才我发现了小乌龟的影子还会变戏法呢!(师边操作,边让小乌龟的影子分别变大变小、点点头、挥挥手、摇摇小尾巴、跳个圆圈舞……)     
  师:啊!这真是太神奇了!那你们想不想也让小动物的影子会变戏法呢?等一会儿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影子的秘密了吗?谁来说说,影子是怎么变戏法的?     
  幼1:光离小动物近,影子就大,光离小动物远,影子就小。     
  幼2:灯光不动,小动物近,影子就大,小动物远,影子就小。     
  幼3:小动物不动,灯光离得远,影子就小,灯光离得近,影子就大。     
  幼4:小动物和灯光一起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5:小动物不动,灯光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6:灯光不动,小动物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7:小动物的头、脚、尾巴、翅膀折了一下,灯光动转,小动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     
  师(小结):刚才呀,我们小朋友都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光离小动物越近,影子就越大;光离小动物越远,影子就越小。把小动物的头、脚、尾巴、翅膀轻轻一折,随着光的移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边说边示范)     
  (评:此环节通过教师的设疑让孩子们不断地猜测变戏法的秘诀。在反复操作、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光照后,影子的不同变化,继而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四、欣赏皮影戏,演一演皮影戏,感受影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1.欣赏皮影戏表演     
  师:影子除了会变戏法、跳舞,它还会演戏呢!我们一起来欣赏皮影戏。     
  2.合作表演皮影戏     
  师:哥哥姐姐也来表演皮影戏了(出示哥哥、姐姐形象的皮影道具),等会儿小朋友还是三个人一组,可要分一下工,头、手、脚的道具分别由一位小朋友拿,一起合作表演,看哪一组的表演最棒。(幼儿分组、合作表演)     
  师: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观众,欣赏一下小朋友表演,的皮影戏呢?(幼儿轮流当小观众欣赏同伴的表演)     
  (评:此环节中,教师别出心裁地用废旧x光片,制作了形象逼真的皮影道具。孩子们手拿道具,个个酷似皮影戏演员,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不断地在屏幕上呈现出影子的各种姿态。还通过互换角色“演员”与“观众”,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活动中,不时地发出小观众们的捧腹大笑,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五、活动拓展     
  1.影子有什么用处?(介绍古代用影子确定时间)     
  2.影子有什么不方便呢?(介绍医院用的无影灯)     
  3.游戏“踩影子”,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影子?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幼儿对影子的好奇心理,培养了幼儿观察、比较,主动探究的能力。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 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 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 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 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 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 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 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 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 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 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 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扰,形成讨论的氛围,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让孩子获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 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培养记录的习惯,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 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往往不愿意面对,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 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 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 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 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 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冬天里的动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3、理解词汇:冬眠、迁移、躲藏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
  2、小动物过冬课件。
  3、《动物怎样过冬》挂图三张。
  4、《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好的过冬办法,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最喜欢谁?并把它是怎样过冬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吗?播放课件(许多的小动物)
  (1)、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动物怎样过冬》(一)《动物怎样过冬》(二)总结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4)、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
  冬眠过冬 迁移过冬 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 储存食物过冬 躲藏过冬 让卵过冬
  3、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法:
  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熊(刺猬);
  迁移过冬的有:大雁、小燕子(丹顶鹤)
  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有: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
  储存食物过冬的有:蚂蚁、蜜蜂、(松鼠)
  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
  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5、游戏:小动物过冬
  介绍玩法:在教室的6个角落贴上标记:分别是动物的6种过冬方式,幼儿每人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然后到相应的过冬方式区中,看谁做的又快又对。互换图片,继续游戏。
  6、教师小结,对幼儿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育。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发现溶解和沉淀现象。
  2、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感受探索科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1套塑料容器和托盘(油、洗衣粉、积木、泥土、果汁精、洗洁精、水彩颜料、石头等)
  2、搅拌器(一次性筷子代替)、塑料杯子、小鱼网
  3、大实验记录卡、记号笔
  4、课前分好组(分配好组长)

  活动过程:
  一、实验活动:感知溶解和沉淀现象
  1、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材料。提问:请你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东西?(幼儿回答)启发幼儿想一想: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猜想的结果标记在记录卡上。(幼儿观察与自己编号对应的材料,组长记录)老师也想听听大家是怎么猜想的?(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出示记录卡记录)
  2、幼儿分组实验,请幼儿将与自己编号对应的材料放入装有水的塑料容器里,用搅拌器(筷子)充分搅拌后(1号幼儿搅拌),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大家发现现在的水和原来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如:颜色变了,水变得浑浊了,有了泡沫了,上面还浮着一层油等)请大家在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引导幼儿说出:因为有的材料溶解了。)那咱们一起来看看容器里还剩下什么材料了?请小组长帮忙吧容器中剩下的材料捞到盆里,然后找一找,什么材料不见了?(捞出来后,请幼儿观察、回答什么材料不见了)
  教师小结:就像大家刚才看到的,当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不见了,这种现象就叫“溶解”。(同时出示字卡“溶解”)那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看看哪些材料溶解了?哪些材料没有溶解?我们用标记来给它记录下来。溶解了的材料用“”表示,没有溶解的材料用“”表示。(幼儿一起回答,教师记录)
  总结:通过咱们大家一起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材料能溶解,比如像:(√)能溶解到水中;什么材料不能溶解,比如像(×)就不能溶解到水中。因为泥土不能溶解到水中,所以就会沉淀到水底,形成沉淀现象。

  二、实验探索:怎样就溶解的快  
  在下面老师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块肥皂放到水中,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完全溶解。用的时间太长了,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肥皂溶解的快一些?(幼儿回答,如:搅拌、切碎、加热等)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幼儿动手实验)

  三、延伸活动:
  人们很聪明,利用物体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许多东西。看!这个大家一定都玩过吧?(出示“吹泡泡水”)这个泡泡水就是肥皂、洗洁精、洗衣粉溶解在水中制成的。在我们教室的活动区里,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材料,我们一起回去制作吧?

  活动反思:
  开放式的科学教学必须为幼儿创作主动猜想,大胆实验,总结结果的机会,其中,师生间适当的应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提出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量避免幼儿回答错误,这中提问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作型,而且还使幼儿容易产生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们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应是平等的讨论。教师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幼儿围绕某一话题进行交流,鼓励幼儿通过有兴趣的谈论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或问题。因此在讨论时教师应与幼儿同样热情的参与其中,并以平等的态度围绕话题提问,征求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某些体验。在幼儿科学的探究中,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各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在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活动中,在猜测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时,我发现幼儿个个兴趣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的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幼儿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是他们对物体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了认识。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颜色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幼儿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五彩缤纷的颜色能够最直接的刺激孩子的感官,孩子的衣食住行都与颜色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大班幼儿对于颜色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幼儿对于颜色的变化很感兴趣,他们对颜色特别好奇、喜欢,为此我们设计了《奇妙的颜色》这一活动,其中蕴涵了颜色中红、黄、蓝三原色两两相配,从而产生绿、橙、紫这三种颜色(三间色)的科学原理,其探索性与操作性教强,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操作水平,本次活动主要让孩子知道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调出多种色彩,使其在宽松氛围中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大胆尝试探索涂色操作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知道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调出多种色彩。
  2、通过看图形推理颜色的方式,大胆尝试探索涂色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色彩的组成。
  3、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激发幼儿对色彩认知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调出多种色彩。
  活动难点:通过看图形推理颜色的方式,大胆尝试探索涂色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色彩的组成。
 
  活动准备:
  PPT课件一份,调色盘人手一份,颜料若干(红、黄、蓝),城堡图一份。

  教学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观察 法、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支持者和合作者,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他们懂得遇到问题时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你们知道吗?红黄蓝三种颜色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三原色)
  评析:导入比较自然,提问比较自然轻松,孩子没有压力。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彩色城堡图,如果想进城堡必须打开城门。
  今天,三个颜色宝宝想要去“彩色城”玩,可是,想要进去,必须要打开城门才行,怎么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欢迎你们来彩色城,如果要打开这扇门,必须要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扇形才行。红娃娃说:“我有红颜色我先来”,“来看我的,我有黄颜色”,“还有我,我有蓝颜色”。
  评析:以PPT课件的形式展示了“彩色城主人”与三位颜色宝宝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的交代了此次活动的目标:找到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扇形,幼儿对此十分感兴趣,必定会好好思考,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一些。
  2、教师提问:
  (1)现在有几种颜色啦?(3种)
  (2)城门能打开吗?为什么呀?
  (3)请你猜猜看,剩下的3个地方,有可能是什么颜色呢?
  3、幼儿回答:绿色、粉色、紫色。。。
  4、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好不好?(彩色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朋友们,快点帮帮颜色娃娃吧。”)
  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每个小朋友的前面都有一个调色盘,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根据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们一定要两种颜色的颜料调在一起才行。
  (1)那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看,比如说黄色可以和什么颜色调在一起呢?它们会变出什么颜色呢?
  (2)红色还可以跟什么颜色调在一起啊?
  (3)那最后还有哪两种颜色没调在一起啊?
  (4)那么我们等一会在操作的时候,每次取颜料时都要取的一样多,不然调出来的颜色会有偏差的,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好吗?那我们开始吧!
  5、播放音乐,让幼儿进行调色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教师不用太多的要求,可放开手脚让幼儿尽兴操作,使平时担小、不太爱动手的幼儿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调色中去了,真正体现以幼儿为主的原则。
  6、小结、讲解:
  师:“哪个小朋友先来说一说,你选的是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后变出了什么颜色,好吗?”
  (1)红+蓝=紫,你们的红色加蓝色也是这样的吗?那我们来问一问彩色城的主人,红色加上蓝色是不是紫色,好不好?
  (彩色城主人:“红色加蓝色是紫色。”)
  (2)红+黄=橙,你们的红色加黄色也是橙色吗?问彩色城的主人,红色加黄色也是橙色吗?
  (彩色城主人:“红色加黄色是橙色。)
  (3)谁来介绍一下最后两种颜色?黄+蓝=绿色,你们同意吗?
  (彩色城主人:“黄色加蓝色是绿色。)
  (4)当幼儿发现颜色量多或少,配出来的颜色也会尽然不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的新发现,同时做进一步的规律总结。如:“红色+蓝色”,当蓝色配多时,会变成紫红色等。
  评析: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积极猜测,教师不作答,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寻求答案,既增强幼儿的探索意识,又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幼儿在尝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大胆,自由认真,对变出来的颜色发出感叹,原来两种颜色合在一起是那么奇妙,说变就变,幼儿又兴奋又惊奇。
  7、介绍“三间色”。
  师:太厉害了,我们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橙色、绿色,还有紫色,这三种颜色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三间色”。原来,这些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相加后还可以变出绿橙紫这些三间色呢,真神奇呀!
  8、现在,6种颜色全都找到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吗?问问彩色城的主人。
  (彩色城主人:“你们可真厉害,6种颜色全找齐了,请进来吧。”)
  师: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丰收了,里面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蔬菜水果,我们分别来看下有什么?(西瓜、葡萄、橙子、黄瓜、茄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橙色、紫色)
  9、幼儿作画,并要求幼儿用三间色来画蔬菜水果。
  (1)师:你刚刚调出的是什么颜色的? 与你的颜色相对应的蔬菜水果有哪些呢?现在,就用你调出的颜色来画画它们,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结束 介绍,讲评。
  师:“现在,请你们把画好的蔬菜水果送到彩色城里来吧,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谁画的最漂亮。”

  (四)、活动延伸:了解其他颜色的变化。
  师:“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结合在一起会变成绿、橙、紫的三间色,那么,其他颜色组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如的环境,使幼儿在心理上减轻压力,他们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活动中,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主动,并且具有极强的兴趣。教师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2、我设计的“彩色城PPT”非常吸引幼儿,孩子对我投放的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他们的操作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颜料全部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颜料的用量而影响到调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过程也比较忙乱,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活动积极性被完全挖掘了出来,他们从活动中学到了自己需要的本领,他们知道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处理的比较粗超的细节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第6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小电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积极探索电影动画的成因。
  2、参加制作简易动画,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动画制作过程的录像、两种示范用的小动画。
  2、制作小动画所需的纸、小棒、水彩笔等。
  3、幼儿每组一本动画书。

  活动过程:
  一、播放动画片《猫捉老鼠》,猜想动画片制作的原理。

  二、幼儿翻看动画书,知道快速翻动一本书会产生动画的感觉。
  1、请幼儿拿一本书翻翻看,说说发现了什么?
  2、边演示边提问:快速地翻画面会怎样呢?
  3、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动起来?书上的每张画面有什么不一样?
  4、这些东西动起来了,我们就象看到什么一样?动画片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三、激发幼儿了解电影动画的制作过程及其产生的原理。
  通过看录象了解电影动画的制作过程,并简单介绍动画的成因。

  四、幼儿制作小动画
  1、教师出示两种范例,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2、幼儿讨论做法。
  3、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演示操作自制的小动画,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纸儿本领大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我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和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大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纸;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善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探索过程中,懂得纸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积和支撑点有关。     
  3.学习记录并培养合作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书本每组6"10本(两人一组)     
  2.长方形似名信片的纸若干,硬纸板若干       
  ∧∏M     
  3.双面胶若干、磁铁若干     
  4.记录纸每组一张(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我们见过有哪些纸?这些纸可以用来干什么?(写字、画画、擦窗、做纸工、看报纸……)    
  2.你们知道吗?有人说两张纸可以做桌子,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很多很多的书。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
  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无论真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的一条腿,让腿能站稳。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折卷的方法让桌腿站起来。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教师用一张硬纸做桌面,检验纸桌是否能站立。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型,写在黑板上,并让幼儿取名更容易记——小山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折两折变成“门“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M”型——折扇型     
  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4.将这些典型方法以记录纸的格式画在黑板上

  三、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1、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书本,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最多?并将纸桌承受的书本数记录在记录表上。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本书?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书本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3.教师示范并证实探索结果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桌子。   
  2、小朋友想出了各种方法来造各种形状的纸桌,发现圆柱体的桌腿比“∧型”、“门型”、“M型”的桌腿都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数量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得出结论:因为圆柱体围起来在上面形成了一个面,叫支撑面,有了这个支撑面就可以放很多东西了。   
  3、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上可以放许多书本呢?幼儿再次探索。   
  4、教师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证实朋友说的话是可信的。   
  5、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并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把《纸儿力气大》  活动目标设定为: 愿意积极想办法,让纸张站立起来;通过实验,了解纸的承载力;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纸具有承载力的这一科学现象;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参加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较厚一点的彩纸,用竞赛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用各种办法将纸站立起来。请你想办法让纸站立起来,比一比看谁让纸站立起来的办法多。孩子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我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常识、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孩子反复利用废旧挂历纸进行操作(活动前我经过反复实验,这种纸比较适合操作),既可以达到探索的目的,又不浪费资源,还帮助幼儿树立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识,一举三得。因此幼儿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纸站起来,请幼儿说说自己让纸站立起来的方法时,幼儿就有话敢大家和说,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解纸的承载力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幼儿猜测将书放在站立起来的纸上会怎样?有的说书会倒,有的说书不会倒,我并没有作答,而是让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幼儿了解了站立起来的纸能承载书本。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    
  整个活动环节紧凑、紧紧围绕目标。通过让孩子多次动手操作,一步步理解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集体交流,请你说说自己的发现,为什么有的书放在站起来的纸上纸会倒下,有的纸仍然站立着呢?孩子说的不是很明白,我的小结也没有说好。应该是: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承载力大,有的承载力小。    
  在游戏:“比比哪种站立方法承载力最大”中,由于材料太多,幼儿操作不方便,弄的桌子上的到处都是书,可改为几人一小组合作操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实验后让每组派一名幼儿在集体前交流自己一组的发现等等,这样效果会更好,这些细节在以后的活动中是我所需要注意的。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要下雨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自从班内开展观察天气、画气象、预报天气一系列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与日俱增。那么如何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并深化这一活动呢?我想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因为有些动物在天气变化前有着特殊的表现,并有一定的规律,能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因此我将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推断、预报天气的本领。使幼儿懂得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我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下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较连贯的讲述能力。
  3.让幼儿了解哪些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各种动物头饰跟幼儿人数一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观察并讨论今天是什么天气,怎样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
  2.教师播放雷雨交加的声音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灯片:
  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图片中的小动物,它们的活动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一些动物预测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并提问:小朋友,要下雨了,图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蜻蜓在捉虫子吃,好多的蚂蚁在运食物呢,乌龟公公的背湿了……),那它们为什么这么忙呢,怎么不一起玩呢?(幼儿讨论)嗯,小朋友们真聪明,因为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在准备下雨前的工作啊。
  2.教师小结:《下雨早知道》:
  要下雨了,蜻蜓飞的低。这时候空气潮湿,小虫子飞不高,蜻蜓就低飞去捉它们。(蜻蜓低飞要下雨)
  要下雨了,空气里有许多水气,凝成了许多小水珠留在了乌龟公公的背上,乌龟公公的背就湿了。(乌龟公公的背湿了,要下雨)
  要下雨了,蚂蚁忙着把家搬到高处,免得被雨水淹了。(蚂蚁成群,明天不晴)
  3.让幼儿说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那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动物跟平时不一样吗?
  (孩子们互相讨论)
  4.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几种动物的俗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催。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等等。
  5.幼儿完整听一遍故事《要下雨了》。
  6.请小朋友选择动物头饰,进行下雨前的准备活动状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幼儿自由表演,老师及时观察表演到位的幼儿。
  让表演好的幼儿做示范动作,全体幼儿一起跟学。
  老师说出动物名称,幼儿学下雨前的动态。

  三、结束部分
  随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走出活动室,观察今天的天气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个非常好听的科学童话故事,故事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机地渗透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幼儿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幼儿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在活动一开始,我利用让幼儿从多方面了解天气的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探索天气的兴趣。教学活动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幼儿喜爱的小动物,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动物与气象之间的关系,最后的角色表演更为本节活动增添了不少的情趣,孩子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表现的无比快乐和愉悦,在活动随音乐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还是依依不舍。
  本次活动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动物与气象的关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这一课题取材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可以在最后加一延伸活动:“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动物,注意他们的一些异常反应,并运用本次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这些反应预示着什么天气,并告诉爸爸妈妈你的发现!”

第9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不倒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了解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能看懂图例,按图示掌握制作步骤,制作出不倒翁。
  3、对动手制作感兴趣,乐于不断尝试,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不倒翁若干,平底会倒的玩具一个。
  2、蛋壳、橡皮泥、石子、纸张、彩色笔等辅助性材料。
  3、幼儿用书第21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玩不倒翁,引发其对不倒翁不倒的好奇。
  (1)出示不倒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玩具,你们玩的时候推一推、摇一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由操作。
  (3)师幼交流讨论。
  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4)小结。
  2、初步尝试制作不倒翁,了解不倒的秘密。
  (1)出示制作材料,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不倒翁。
  (3 )通过问答引导幼儿观察交流。 提问:你们在材料里装了什么?这次每个人都成功了吗?为什么在里面装了材料后,有的小朋友制作的不倒翁还是一推就倒呢?
  小结
  3、再次尝试制作不倒翁,感受成功的喜悦。
  (1)幼儿看幼儿用书第21页的不倒翁制作步骤,了解制作步骤。
  (2)幼儿改进自己的作品,再次尝试制作。
  (3)组织幼儿交流成功制作的经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活动前我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一份制作材料,为的是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科学活动都应具有探索性,从探索性方面考虑,我的活动分成了五个环节:1、玩不倒翁,激发兴趣。2、对比玩法,发现秘密。3、初步探索,发现问题。4、再次探索,解决问题。5、活动延伸。第一环节中,小朋友对这个玩具娃娃还是感兴趣的,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他们探索欲望。第二环节是通过对比比较,让幼儿探索不倒翁不倒之谜,小朋友由观察再到摸一摸,打开看一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体现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初步尝试,(幼儿对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的认识基本上是由我牵着,按照我的设计一点一点来认识的,所以幼儿的学习有点茫然。)第四环节是让幼儿重新尝试制作不倒翁,在老师的指导下,虽然有点只是不倒,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充满了成功的喜悦。第五环节,活动延伸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有很多种,不仅仅是位置摆放的问题,还有物体摆放多少、轻重等问题,所以最后将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让孩子再去探索。 不足: 1、教具的制作有点问题,在幼儿操作中,幼儿操作比较困难,戴帽子、打开帽子幼儿 都需要老师帮忙。 2、活动操作前,老师的要求讲的不够详细。 3、每个环节之后,可以说些小结性话。 4、在探索不倒翁里面的秘密时,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帮助他们加深记忆。 5、操作过程中很混乱。对于幼儿出现的状况,我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6、整个活动我讲的比较多,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比较少。幼儿的主体性没有表现出来。(在幼儿探索发现问题后,可以让幼儿自己总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油和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 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每人1杯水1杯油,幼儿每人各1份蓝黑钢笔水。
  2、 每人1根搅拌管、背景音乐一首、
  3、 几张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等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难点: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客人跟你们玩游戏,想知道是谁吗?     
  (想)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将蓝、黑色的钢笔水倒进一杯水里,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要求。请你们仔细听,请你们把蓝、黑色的钢笔水倒入一个杯子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1、 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在一起融化变成黑色的水)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是的,蓝、黑色钢笔水倒进水里,它们融化在了一起变成了黑色的水。说明它们是能融化  在一起的。(解释“融化”意思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够合在  一起说明它们是分开的。)

  三、 让幼儿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你们猜猜、想想,把油倒进已经融化的水里,你们会发现什么秘密? 我也不知道,现在请你们把油倒进融化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发什么说呢么变化?
  提问:1、油和水它们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 为什么?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你们发现的这样。(教师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论先倒水还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说明油和水它们是不能在一起的,它们是分来
的。

  四、 延伸,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结束语: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哪些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呢?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吧!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植物种子的传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的靠风力传播,有的靠动物传播,有的靠弹力传播等。《植物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蒲公英,苍耳、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与观察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通过观看课件与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生动有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初步了解种子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
  2、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
  3、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策略:
  集体交流、个别讲述、分组讨论、集体实验、共同小结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导入谈话。
  教师:你们见过植物的种子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会去看一看,这些种子是长什么样的,你还能发现哪些关于种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讲一讲。
  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2)观察后谈话。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关于种子,你还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有的是带毛的,有的是带钩的,还有长刺的呢。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教师:种子除了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种植,传播,长出新的植物来。那野地里的植物,没有人去种植,它们的种子是怎样来传播的呢?
  (评:收集种子的过程为幼儿做好了课前知识准备。而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在第一环节中老师让幼儿从感知中激发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一些种子的特征,为下一环节中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铺垫。)
  2.观看课件,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3)弹力传播(凤仙花)。观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学说一些种子的名称。
  (2)教师通过提问,出示相应的种子图片和传播方式字卡,并让幼儿学做动作。
  教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幼:凤仙花是太阳晒了,自己一个人炸开来的。
  师:这种传播方式叫弹力传播。豆荚也是靠这种方式来传播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传播的。
  (老师取出一颗凤仙花种子,演示。并且给每位幼儿发一个,让他们动手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看一看弹力传播的全过程。 (观看短片。)
  教师:蒲公英是靠风来传播的。
  (老师拿出实物,示范给幼儿看。让他们观察蒲公英的传播过程。)
  每个幼儿手里拿一个蒲公英,用自己的嘴吹动蒲公英的种子,亲自感受风力的传播。
  (动物传播,水力传播,过程同上)
  师幼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几种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因为它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教师:为什么苍耳的种子能靠动物来旅行呢?
  教师:为什么凤仙花的种子能靠弹力旅行呢?
  教师小结:原来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长的样子有很大关系呢。
  (评:种子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传播的含义,我从网上下载了现成的录像。幼儿观看了种子的三种传播方式之后提问,根据幼儿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传播方式图卡,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用这种方式来旅行呢?从而初步解决了形态与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了解种子的三种传播方式时,教师借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又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识,了解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1)幼儿讨论。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教师:除了录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的?
  (2)拓展介绍。出示几种典型传播方式的种子图片(喷瓜、椰子、无花果种子等)。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传播方式吗?老师进行适当讲解。
  4. 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老师先让幼儿认识展板上简笔画的传播方式标记图。)
  教师: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图片,请你看看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然后按照它的传播方式贴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将小图片在展板上按标记图分类粘贴,最后师幼共同进行讲评纠错。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拿着图片说一说、分一分、贴一贴,通过动手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5.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表现种子的传播。
  (1)教师按幼儿的选择,让幼儿自由学学做做。
  教师:种子有着不同的本领,你愿意学做哪一类种子的传播呢?那你就和好朋友一起做做吧。
  (2)轮流上演各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学学种子的旅行。当录音机里的阿姨说到哪一种传播方式的时候,喜欢这种种子传播方式的小朋友就起来表演。
  (3)结束活动。
  教师:大自然中的植物真奇妙。我们把今天大家带来的这些种子种到自然角里,小朋友们来观察、照顾它们,看看它们有哪些变化,好吗?
  教师: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吗?

  活动延伸:
  1.环境创设:展示“植物种子的传播”展板。
  2.区角活动:进行种子的粘贴活动及自然角种植活动。
  3.家园共育:带幼儿了解更多的种子以及它们的传播方式。

  活动反思:
  1、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让幼儿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2、主线分明,细节饱满。整堂课以”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为主线,重视在细节问题的处理。比如这堂课,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3)弹力传播(凤仙花),这些关键字的运用,加深了幼儿的印像,教学效果较好。
  3、另外,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想,让他们说,尽量提供一个让幼儿展示的平台,在幼儿需要的时候,适当点拨一下,巧妙引导。
  4、巧妙拓展。让幼儿去发现。在整堂课学习完后,让幼儿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大家一起交流。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说的比较多,没有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幼儿观察种子的不同,孩子们说的太少,整个活动太死,缺乏生气。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参与性不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第12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第13篇、大班科学常识种子的旅行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在秋季来临之际,各种植物、农作物的种子都成熟了,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地拿着各种各样的种子跑来问你:“老师,这是什么种子?它为什么会一个人掉在地上?”见到他们对种子这样的好奇,我们大班组就开展了一个有关种子传播的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感知大自然事物间有趣又密切的关系。
  2、积极参与观察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初步了解种子的几种常见 传播方式。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旅行的图片。
  2、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
  3、种子旅行的课件。

  教学策略:
  集体交流、个别讲述、分组讨论、集体实验、共同小结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由故事导入 (故事见大班教师指导用书第 57 页“顶棉筐的小姑娘”)
  师:故事里讲到了谁? 它们用什么好办法让自己旅行? 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旅行方法? (小结:这个环节是让幼儿从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来激起他们对种子的传播探索的兴趣,从而导入活动有关种子的几种传播途径,让幼儿的思想上有个准备:接下来我们将要讨论有关种子传播的话题,这样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活动。)

  二、幼儿看图片,进行交流
  师:前几天你们都带来了许多有关植物旅行的图片资料,下面我就把它们发给你们,看一看,和同伴们一起交流。 (幼儿进行交流) 向幼儿解释何为“传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师:请你们来讲一讲你们都知道哪些植物的传播的方式?
  幼:凤仙花是太阳晒了,自己一个人炸开来的。
  师:这种传播方式叫弹力传播。豆荚也是靠这种方式来传播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传播的。
  (老师取出一颗凤仙花种子,演示。如果材料充足可以每位幼儿发一个,让他们动手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看一看弹力传播的全过程。 (观看短片。)
  (小结:教师利用幼儿收集的各种图片让他们观察,了解种子神奇的传播途径,并让一些回家做过调查的孩子试着来讲述,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幼儿。另外我们还搜索到了几个有关种子传播的短片,让幼儿观看,这样就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了。)
 
  三、幼儿利用实物,了解传播方式
  师:除了弹力传播外,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播方式?
  幼:蒲公英是靠风来传播的。
  (老师拿出实物,示范给幼儿看。让他们观察蒲公英的传播过程。) 每个幼儿手里拿一个蒲公英,用自己的嘴吹动蒲公英的种子,亲自感受风力的传播。 (动物传播,水力传播,过程同上)

  四、老师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植物传播的方式,有的是靠风来传播的,我们叫它风力传播,如:蒲公英。
  有的是靠弹性传播的,我们叫它弹力传播或自身传播,如:凤仙花,豆荚。
  有的是靠水来传播的,我们叫它水力传播,如:睡莲,椰子。
  还有的是靠动物来传播的,如:苍耳、龙葵。
 
  活动反思:
  我们在了解了第一次活动的不足之后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我们加入了大量的实物和录象短片,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来认识这些实物,来亲手触摸,观察,发现。如果活动中教师只提供图片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一是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二是活动开展得也不深入。在第二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不光听老师、同伴介绍了种子的传播方式,他们还亲自试了一下,亲眼见到了不同的传播方法兴趣大增,许多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还想了解有关着方面的知识。

第14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
  2、在探索欢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影子的变化。
  活动难点: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活动准备:
  1只手电筒(做手影游戏用)、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1)、老师用手玩一个游戏,你们来猜猜墙上会变出什么?然后再跟老师一起玩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
  (2)、讨论:墙上可爱的小动物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手影吗?
  2、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1)、讨论:除了手影,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影子?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2)、用手电筒做试验,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3、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其变化。(重点)
  (1)、户外活动: 请你在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看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这些影子会不会变?为什么?怎样使自己没有影子?(难点)
  (2)、改变光的位置,影子就会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4、阅读幼儿用书。
  (1)、观察影子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影子?请你连线找到相应的实物。
  (2)、看图说说:太阳在画面的什么地方?想一想,是什么时间呢?
  (3)、观察手指动作和手影,看看像什么动物。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第15篇、大班科学活动机器人探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关于《科技大学机器人比赛》的录象,所以孩子们对机器人的话题特别感兴趣,他们大胆的想象与讨论使我感到自己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所以我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组织这次活动,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关于机器人的信息,为孩子的自由想象提供一个平台,使孩子的自由探索得到成分展示的机会。

  活动目标:
  1、喜欢机器人,乐于探索机器人的奥秘,大胆幻想。
  2、初浅的了解一些关于机器人的知识,积极参与游戏,有设计研制机器人的美好愿望。
  3、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造,能与同伴共同交流,体验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关于机器人的各种图片、报纸、书刊资料,简介机器人的录像片,动画片《环保机机器人》,四开纸板(每人两张),可以套进幼儿手臂的圆柱形纸桶(每人两个),皮球两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叫人不是人,干活样样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说。
  2、欣赏录像片:机器人探秘。其中介绍了以下关于机器人的知识:
  本领----走路、爬避、潜水、投篮、绘画、倒水、吹奏乐器等;
  用途----为盲人导盲、为高层大楼粉刷外墙、为卧床的病人喂饭、照顾小宝宝、装配汽车等。
  小结:机器人种类繁多、用途也很广,它被应用到各各领域,军事、工业、医疗、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关注点:幼儿能否发现机器人代替人类作业的益处,比如,护士机器人可以为传染病患者护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高层作业机器人速度快又防止坠楼事故的发生。
  3、动画片:环保机器人。
  (片中讲述了叫小明的男孩为了保护公园里的环境卫生,发明了环保机器人。请它来收集人们乱丢的垃圾,保护环境,尽职尽责。)
  提问:小明为什么发明环保机器人?环保机器人的职责是什么?小朋友是否也想发明了不起的机器人呢?
  关注点:是否有发明创造的欲望,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小小发明家----幼儿在大纸板上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发明与创作,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明成果,你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或者解决什么样的困难?
  关注点:能否大胆幻想,积极创作,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游戏----机器人对抗赛。
  准备:绘画机器人的纸板将双腿裹住,将圆柱形纸桶套进手臂,固定其膝关节及肘关节,使幼儿行动不便,好似机器人一般。
  玩法:接力投篮,每组第一名幼儿出发,从起点拍球至终点投篮再返回起点,将球传递给下一幼儿,哪组最先完成并投中最多为胜。
  关注点:帮助幼儿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科学家们发明的机器人还并不十分完美,有时运动起来还有些笨拙,就像小朋友们装扮的机器人一样,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机器人的领域中,还有更多的课题等待小朋友们去完成,并希望将来的机器人比赛能更精彩。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不难看出只要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教育的主题,并加以合理的设计组织,活动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活动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在欣赏录象片时,幼儿看到了许多机器人的精彩介绍,他们认识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知道了现代科学家发明了机器人的神奇功能,并且看到了这些功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工业、医疗、军事、生活、娱乐,机器人几乎无处不在,还了解到应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许多好处,真是让孩子们大开了眼界,他们看得投入极了。此外,在幼儿看到了新近的科学技术产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现代机器人的不完美之处,还有待与继续发展、进步和更新,这充分调动了幼儿涉足科学想象与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发明永无止境,所以在幼儿自由设计发明机器人的环节中,他们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现存机器人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和改进,幼儿把他们理想中的完美的机器人尽情展现在了画笔下。

第16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以放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活动应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17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多米诺骨牌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今天的活动来源于我们幼儿的日常游戏。材料,也非常的简单,就是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积木。当小朋友在搭积木的时候,常常会有许多新的创意,有一天,小朋友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排列好,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一块,结果孩子发现后面的积木也随之全部挨个倒下,幼儿为自己发现这一现象欢呼雀跃,可其他幼儿在模仿这一现象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抓住了幼儿的这个兴趣点,联系多米诺玩法开展了这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骨牌的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有关。
  2、能够通过观察、合作、比较,大胆的进行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索。
  3、培养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张路线图、两张记录表各5份、骨牌若干数量、笔 、投影仪、课件、录像、地垫。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木块。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积木,想玩吗?去玩一玩。    

  二、老师演示推多米诺骨牌,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排出8块,轻轻推第一块,你们猜这些积木会怎样?是这样吗?我来试试。你们想玩吗?   
 
  三、幼儿玩多米诺骨牌。     
  1、你成功了吗?为什么会倒?你的为什么没有倒?     
  2、幼儿再次玩。排成弯的。        
  出示两条线,大拐弯和小拐弯。讨论哪种更容易倒。
     
  四、幼儿合作玩多米诺骨牌。     
  1、看图片。        
  多米诺骨牌除了排成直的和弯的,还可以排成各种图案呢,看。你们能排出其它的图案吗?      
  2、合作玩多米诺骨牌。       
  交代要求:我们一个人的木块不够,怎么办?怎么合作呢?找好朋友,5个人一组,选一个组长,讨论排成什么图案。最后请他来介绍后并且推倒。    

  五、游戏:人体多米诺。    
  生活中除了用积木,还可以用麻将牌、硬的香烟壳子来玩多米诺。更有趣的是还可以用我们的人体当多米诺骨牌呢。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活动中,“积木块”成了“主角”,为使幼儿能尽快融入到活动中,我们一开始就让孩子对积木的玩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部分,孩子们利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地讲述,分享同伴的经验,同时激发了孩子参与下面活动的积极性。 接着,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想来玩一玩,我的玩法更有趣。”孩子们觉得很好奇:“老师会怎么玩呢?和我们玩得一样吗?”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老师的身上。我一边演示一边抛出问题:“我把积木一块一块排好,用手推第一块,你们猜,后面的积木会怎样呢?”面对我的问题,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想可能的结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耐心地倾听了孩子对结果的种种猜测,在结果没有呈现时,我对孩子的观点表示认可,这给孩子创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了孩子的猜想活动。我推倒积木,验证了孩子的猜想结果,更引发了孩子想亲自试一试的欲望。    
  有了孩子们的第一次操作,他们对多米诺玩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与主动的探索下发现了原来是力的传递在起作用。    
  矛盾是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力,这时我又适时地摆出了新的矛盾: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摆的?你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呢?把这些问题的出现作为一个新的刺激点,在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追问下,在幼儿一次次讨论、交流、操作中解决了积木块之间的距离问题,我还让成功的孩子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同伴,达到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多米诺的排列由原来的直线变成了曲线,这时,拐弯处的排列成了新的矛盾,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拐弯地方的积木没有倒?怎样摆才能让前面一块积木能碰到后面一块积木呢?”这个问题又引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小朋友不断摆弄转角处积木的方向,我又及时给予语言引导:“请您检查一下前面一块是不是能碰到后面一块?”这样避免了孩子盲目地去推倒积木块,给了幼儿一个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机会。    
  第三次操作,是同伴间的合作,在这个环节中,大家要商量、分工、合作,将大家的积木块合在一起,还要共同来设计一个图案,这对孩子们来说又多了一份考验,这时我作为旁观者去倾听孩子们的交流、讨论、操作。孩子在介绍、推积木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尽管有的小组积木块没有一次成功,我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与鼓励。    
  最后用人体做骨牌,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就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我给孩子欣赏了一段动态的多米诺现象,这一现象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想继续玩的欲望,大家在一个比较兴奋、愉悦的状态下结束了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因为孩子探求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本身更重要。

第18篇、大班科学物体怎样移动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儿童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儿童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儿童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探索的兴趣。
  2、使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原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纸盒、积木、球、纸、书包、车等。
  2、一个无轮的箱子、一个有轮的箱子、绳子、圆形木棍。
  3、水盆、水桶、装水的圆形矿泉水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集体演唱《你是怎样笑的》。
  2、由《乌鸦喝水》的故事激趣,引导幼儿将乒乓球从没有水的桶底移动到桶面,从而引入新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物品,引导幼儿认识物品。
  2、布置任务。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些物体移动。(教育幼儿不要拥挤、哄吵,并且最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移动,并把方法记住)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4、幼儿汇报自己的发现成果。
  5、教师小结。
  6、教师出示皮球,引导幼儿用力大和用力小地尝试移动,并发现新结论(用力大,物体运动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运动慢且近)。
  7、出示大矿泉水瓶,启发幼儿用最省力的方法来移动。
  8、出示没有轮的箱子,鼓励幼儿想办法来移动。再出示有轮的箱子,进行操作比较,知道给重物体按上轮子会更省力。
  9、知识拓展。平时看到建筑工地上的叔叔们如何将和好的泥浆或砖从一楼移动到上面的楼层上的?(滑轮)
  (随机展示水井打水原理)
  10、小结。鼓励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探索,发现更多的物体移动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出户外体验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物体。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第19篇、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第20篇、大班科学活动盐水真厉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初步知道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知道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难点:初步知道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水、鸡蛋若干、一次性碗、糖、盐、味精、抹布、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
  3、死海PPT,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鸡蛋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鸡蛋浮起来了”
  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鸡蛋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   
  (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鸡蛋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碗、一个鸡蛋、一把勺子、三碗清水、每桌放置三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不同的碗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鸡蛋,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小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 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鸡蛋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鸡蛋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PPT。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鸡蛋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活动反思:
  对于科学实验活动,孩子的兴趣永远是那么高涨。在教师演示环节,孩子们都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对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也是因为他们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探索实验环节中,表现得很认真。但由于教师在交代注意事项时,有些幼儿已经被实验材料吸引,听不清楚注意事项,使得在操作实验时出现了把三种调料倒在一个碗中的情况。今后如果再出现类似情况,教师应该把全部幼儿的注意力先吸引到自己身上,再明确交代,让孩子在正确的方法中去实验探索。但换一个方向思考,那些孩子可能会因为他们前面的出错,后面会更加认证努力。总之,不论什么情况,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

第21篇、大班科学溶解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水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明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课件。
  4、幼儿人手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和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会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活动流程:
  观察引趣→猜想实验→迁移运用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趣
  1、看一看,闻一闻,老师给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2、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观察结果,知道实验材料名称,了解其外形特征。

  二、猜想实验
  (一)实验一:谁不见了
  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2)幼儿猜想并记录。
  提出记录要求:选择两种符号,一种表示它不见了。另一种表示它还在。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本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4)小结:小朋友猜想的和实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二)、实验二:谁能取出来
  1、提出问题:放到水里的材料,还能取出来吗?(幼儿猜想,讲述。)
  教师演示大表格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提出实验要求:这里有许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现在你们就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你们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与同伴不同的看法。
  5、教师演示PPT,展示大的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6、提问
  (1)你发现什么可以从水中取出来?什么不可以取出来?
  (2)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3)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来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7、教师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花生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糖最后看不见了。象糖和果珍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放进水中不能取出的现象,有个好听的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像花生和油,放进水中后花生还是花生,油还是油。我们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们取出来了。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迁移运用
  1、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延伸: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问:这些是什么?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

第22篇、大班科学活动彩光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人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第23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光斑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活动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
  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当我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时,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尝试、乐于交流,表现出较强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满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如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用改变光源位置、在镜上贴物等方法来改变光斑的形状,而且还发现了多个光斑重叠,其光斑的亮点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未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的方法操作,这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对光斑的产生和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我应该抓住这一事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电焊工要戴护眼罩、滑雪运动员要戴雪地镜,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懂得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第24篇、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不倒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观察与动手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轻,二是底面大圆滑。   
  2、简单了解物体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科学道理。   
  3、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活动过程:   
  1、 谜语导入: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教师让不倒翁动起来,并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3、 进入集体活动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3)、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二是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4、 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领。   
  (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的时,它站立不起来?   
  (3)、操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5、 教师小结。   
  (1)、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2)、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6、 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7、 附儿歌: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的也很独特;   
  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   
  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   
  倾斜的越大,摆动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     
  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活动反思:
  就这样一堂科学课形成了,在孩子们探索到不倒翁不倒的科学道理后,又产生了动手制作不倒翁的想法,于是一堂科学和艺术整合的课程形成了。   在艺术课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幼儿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这时,邹宇轩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老师!不好了,不倒翁倒了!我连忙过去,原来鸡蛋装上种子等东西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摇晃起来,反而是往那推向那倒,我一看马上明白了,原来放入的种子由于没有固定,鸡蛋歪向哪,其内的种子一起就过去了,所以起不来,我故意装做没有办法的样子,着急的说:“那怎么办呀?”孩子们附和着:“对呀!怎么办呢?孩子们哑然了了一会,潘泰说:“让种子不跑不就行了吗?”这一提孩子开了锅一样的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用东西压住!”不行,不行!口小东西进不去!”老师!老师!有了,用双面胶带呀!”老师老师!用胶水粘!”我没有给予他们答案,我说:“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自己去试试吧!”在尝试操作中,孩子们即既要考虑别把蛋壳弄破了,考虑酸奶瓶口的大小,又要想办法把其内的种子固定,孩子热火朝天的做着,操作的结果最后出来,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种子装进蛋壳(或者)后,然后倒上适量的胶水,让胶水把种子固定在底部。制作现场一片狼籍,有破碎的蛋壳,有废弃的胶带,有各色的剪纸……   
  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又学到了和巩固了知识。

第25篇、大班科学恐龙喜欢吃什么教案反思

目标
  1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
  2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准备挂图23,幼儿用书、幼儿收集的各种恐龙卡片,记录表、ppt过程一幼儿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1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的调查情况。
  要求说清楚恐龙的名称,便于对照2教师播放ppt对幼儿调查情况加以总结小结;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肉食恐龙中最有名的是霸王龙,此外还有跃龙、恐爪龙、永川龙等。大型的肉食龙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大型的植食恐龙,例如梁龙、雷龙、马门溪龙、鸭嘴龙等。
  二、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1、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2、师幼讨论幼儿的分类情况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
  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2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3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因此它们几乎遍布地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4观察《动物王国》5-6页"我知道的恐龙",参考新了解的恐龙的食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的知识,判断图中的恐龙是肉食恐龙还是草是恐龙。
  四、课外延伸;草食恐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
  引导幼儿讨论的是恐龙的生存本能,在讨论中也可以适时渗透恐龙食物链的知识,同时为理解恐龙的灭绝作一些经验铺垫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第26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活动反思
  《奇妙的声音》整个的活动过程都是围绕声音展开,由浅入深、衔接自然、紧凑,环环相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气氛非常活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非常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索活动,教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材料,通过分组实验,集体、谈话引导,再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第27篇、大班科学活动三角形支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2、在操作实践、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迁移运用经验,探索让支架更稳固的多种方法。
  3、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参与科学探索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纸棒、剪刀、双面胶、箩筐、幼儿课前人手制作一个不同形状的支架。
  2、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稳固问题的讨论。
  1、幼儿看支架、说形状
  瞧,昨天,我们一起用纸棒做了很多支架,看看有些什么形状的支架?这么多的支架想不想来玩一玩,玩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谁来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其他支架能变形)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秘密?请把稳固的支架放到上面来。(幼儿检测自己的支架是否稳固)
  4、看看稳固的支架是什么形状的?(同伴相互交流、置疑、发现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二、第一次探索,运用增添纸棒的方法让不稳固的平面支架变得稳固些
  1、你们手里有那么多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把它变稳固呢?那边桌子上有一些工具、材料,我们去试一下怎样把它们变稳固?(幼儿思考加固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们的支架变稳固了吗?谁来说说你的好办法?
  (1)(对角的)不过我还要来检验一下,手捏两个角轻轻拉一拉,哇,成功了。
  (2)还有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支架怎样?为什么?
  (3)同样是添了一根纸棒,为什么这个变稳固了,而这个没有变稳固呢?
  4、小结:哦,我明白了:只要在变形的支架里用添加纸棒的方法变出三角形,这个支架就变稳固了。

  三、第二次探索,幼儿发现问题调整加固支架的方法
  1、我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支架,觉得这个支架怎样?(观察、交流)
  2、小结: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形成加固支架的共性特点。)
  3、这么多的支架中还藏着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再去把它变稳固,而把稳固的支架变的更稳固呢?拿起自己的支架再去试一试。
  4、来看一下我们这一次的作品,想不想听老师给你们的评价:超级稳固

  四、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1、今天,我们玩了支架,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支架。
  2、小结:小朋友平时观察都很仔细,的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利用了三角支架,变的更稳固。

  五、延伸活动:提升经验,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1、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是不是添加的纸棒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2、老师这里有一个支架,用了10根纸棒,你们觉得它稳固吗?为什么?
  3、小结:添加纸棒要变三角形,才能稳固,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4、看,又来了一个支架,有什么不同?它稳固吗?这个支架又怎样来变稳固呢?我们呆会一起去试一试。(比较观察,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活动反思:
  1、探索发现,分享交流,提升经验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和支架直接互动,在玩一玩,变一变中观察支架,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支架不变形,最稳固。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尝试的欲望,为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在第一次加固时,老师没有否定幼儿的任何加固方法,而是让幼儿去试一试,有的用透明胶,有的用添加纸棒的方法等等,让幼儿在各种方法中比较,检验,寻找出稳固的方法,从而得出添加纸棒,图形支撑出三角形,能使支架更稳固的结论。第二次加固时,能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没有加固成功的幼儿,可以重新选择方法加固,而一些能力较强已经加固成功的幼儿,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固,让支架更稳固,这一次的加固并不是第一次的重复而是经验的提升:图形内部三角形越多,该图形越稳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幼儿在尝试,验证中发现科学原理,在讨论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于他人的积极交流这一教育理念。
  2、迁移经验,激发创造{活动的延伸}
  在最后的交流中,谈到生活中的支架,空调外机支架,屋顶,广告牌,电视塔、伞架……处处有支架运用的影子。在初学经验的基础上,引发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支架的深层次的探索,就这样扶一扶,放一放,试一试,让孩子们的经验得到了提升。

第28篇、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作者:韩娜 赵彩凤    昌乐县第二中学幼儿园 
 【设计意图】
  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块糖、果珍、一次性纸杯、碟子、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

【活动流程】
  (一)猜测和假设: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幼儿猜测: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化?
  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后进行分类:能溶化的一组,不能溶化的一组。
  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样做能让它化得快一些呢?导入课题。

  (二)第一项探索活动:
  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幼儿带着问题,在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操作、记录、讨论、分析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试验用具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四种糖:面糖、砂糖、冰糖、块糖,每人一个贴有不同糖的图案的实验杯子、搅拌棒、一杯温水、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
  2、引导幼儿猜测:如果我们把这四种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为什么?
  3、幼儿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贴的标志取对应的糖,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5、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把表格上的记录结果统计到老师的大表上。
  6、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四种糖的融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物品化得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三)第二项探索活动: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激发幼儿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影响物体溶化速度的相关因素,初步理解融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利用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怎样做能让糖化得快呢?
  2、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3、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快的幼儿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是否搅拌;再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慢的幼儿也说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幼儿进行对比。
  4、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也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四)解决问题:
  1、妈妈批发了雪糕,怎样做能让它们不化呢?
  2、家里来客人了,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并做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做出了两个方面的改变:1、我们发现教参中关于溶化的描述是一种成人化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在试讲和研讨后一致认为这种成人化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生涩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从孩子的经验和水平出发,不强调用书上的原话,不强调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改为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提问,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他所发现的科学现象。2、改变了以往老师布置实验内容、幼儿操作的老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先猜测、再操作、最后验证的办法,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且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与同伴分享或者向老师报告。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大胆地去做、去说。真正实现了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有效互动。

第29篇、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第30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蛋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两只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等量的淡水和盐水)、鸡蛋、盐、勺子、碗,水彩笔,记录表,抹布等,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看,这两杯水一样多吗?(出示装有等量淡水、盐水的杯子 ,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做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么样呢?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2.展示幼儿记录纸,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3.交流实验情况。 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4.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的领域,对于科学领域的特征和环节把握都比较模糊。此次活动的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借鉴了网上的《有趣的蛋》,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第一次——将环节留下,内容更换。在请教其他老师以后,发现对幼儿的.提升较少,科学性不强,可实施性也不强,所以进行了第二次的更改设计。
  将几位教师的建议融合,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了最终教案。整个活动下来,环节还是较为流畅的,但是评课以后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首先,班级日常工作在此次开课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班级座位安排问题。由于班级空间不大,区域柜子摆放后,孩子们的作为受到了影响,平时挨得较近就让孩子分排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视角问题,疏漏较大。

第31篇、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车牌号码

来源:淄博八音河幼儿园   徐 丽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三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车牌号码,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探索数字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性,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积极参与操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简单了解车牌号码的特点。

【活动资源】
  1、赛车起跑线、终点线各一条;完整的车牌1张;玩具汽车、记号笔、白色铅笔每人一份。
  2、“123”、“234”的数字卡片、记录纸每组两份;大记录表两张、“12345”带磁力数字。

【活动过程】

一、赛车游戏导入,引入主题 
  1、赛车游戏
  (1)每人一辆车,进行赛车游戏(交待比赛规则)。
  (2)师:“小汽车都一样,分不清楚谁第一,怎么办?”幼儿自由讨论解决办法,引出车牌号码。
  2、通过观察,引导幼儿了解淄博的车牌号码。
  (1)出示完整的车牌,引导幼儿观察车牌号码是由文字、字母和数字组成。
  (2)认识淄博的车牌文字和字母。(鲁代表山东C代表淄博)
二、用两个数字给小汽车编车牌号码。
  1、幼儿集体观察讨论2个数字能编排出几组。
  师小结:1、2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编出两个不重复的车牌号码。
  三、引导幼儿用三个数字编车牌号码,激发幼儿对排列与组合的兴趣。
  1、核心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个数字,能编出多少不同的车牌号码呢?”
  2、幼儿带问题分组探索。
  3、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排列组合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师小结:三个数字能编排出6组车牌号。
  四、用不同的三个数字进行排序组合,进一步理解、感知数字的编排规律。
  (1)幼儿根据编排规律,快速编排新数字。
  (2)带幼儿一起验证结果,巩固理解数字的排列组合规律。
  五、设计车牌。(结束活动)
  1、幼儿设计车牌,每组规定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编排。
  2、引导幼儿把设计好的车牌分别贴在车前和车后。
  3、游戏:汽车比赛。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注意观察一下马路上的车牌号有什么不同,下一次我们再一起探讨。

《有趣的车牌号码》自评
  新《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平时,孩子之间对汽车讨论的比较多。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关注车牌号码的小朋友并不多。其实在车牌号码中,蕴涵着很多的知识,排列与组合是车牌中最明显的数学知识。
  此活动共有三个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用三个数字有规律的排序组合,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数学活动进行起来比较单一、枯燥,为了解决此重点,我在设计整个活动的时候,采取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设计车牌号码贯穿始终,使孩子们在愉快的玩乐中,创造性操作,这样使得乏味的数学活动变成趣味探索,更加符合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也进一步体现了《新纲要》精神。

  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采用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激发他们探索创造的欲望。然后在游戏中循序渐近、层层深入,先让孩子为2为数字编排号码,初步发现数字的排序规律,同时为后边的三位数字的排序方法做好铺垫。然后在为三位数字编排组合时,重点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排序规律,找到最简洁、快速的组合方法,最后更换数字快速操作,并为自己的小汽车编排喜欢的,与其他小朋友不重复的车牌号码,进一步巩固、理解数字的排序组合。


  整个活动过程,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汽车游戏为主展开,趣味性强,孩子乐于接受,玩中学、学中玩,活动中整合了孩子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孩子探索欲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孩子主动、教师主导的教育新观念。
  此活动设计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使得活动进展顺利,孩子接受自然,如果在组织过程中,老师的语言组织再严谨、简洁一些,提出问题时再明了些,或许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

第32篇、大班科学活动让玩具动起来—认识电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安装电池的活动,了解一些电池的基本知识和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
  3、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电动玩具:汽车、飞机、电子琴等。
  2、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小电灯泡、铜线。
  3、有关电池正负极、不同种类电池的幻灯片、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
  4、废旧电池回收桶。正负极的符号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引导幼儿发现电动玩具没有电池不能动。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科学探索。
  2、师:探索活动室有好玩的电动玩具,现在小朋友可以玩你们喜欢的电动玩具了。
  3、幼儿自由的玩电动玩具。
  4、师:小朋友,你们的电动玩具他们动起来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电)怎样就有电了呢?(安装电池)

  二、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师:安装电池后就能动吗?请小朋友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2、幼儿自由的进行安装,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安装电池的情况。
  3、幼儿安装好电池后再次玩电动玩具。

  三、帮助安装错误的幼儿,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并认识正负极的标志。
  1、教师针对安装错误的幼儿进行引导,师:刚才电动玩具不能动是因为没有电池 可是现在安装了电池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谁知道为什么? (电池没有安装对或电池没有电。)
  2、师,说的对,现在我们先来认识电池再来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引导幼儿发现安装电池后电动玩具还不能动是因为电池的正负极安装不正确所致)
  3、播放幻灯片。师:杨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幼儿和老师一起在黑板前坐下来);电池有正负极。小朋友请看,有凸起的一端象带着一顶小帽子的就是电池的正极,在电池正极的边缘通常都会有一个符号,一般用“+”号来表示(出示“+”号图片)。没有凸起,平平的一端就是电池的负极在电池的边缘都会有一个符号,用“-”表示(出示“-”号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电池上正负极的标志。
  4、我们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现在,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安装电池?
  5、师:刚才谁的电动玩具动起来了?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请安装正确的幼儿描述自己的安装方法。
  6、师,你的玩具刚才动了吗?(没有!)哦,原来是这样。你也把你的安装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7、播放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师:小朋友,老师把正确的安装方法方法拍了下来,请小朋友看一看和他说的一样吗。(幼儿观看安装视频,再一次学习电池的正确安装方法。)
  8、师:现在,请小朋友按照刚才视频上的正确安装方法正确安装电池让自己的电动玩具动起来!各组的小组长给有困难的同伴给与帮助。
  9、幼儿在正确安装电池的情况下再次玩电动玩具。教师对还不能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

  四、幼儿分析电动玩具不动的原因(电池没有电),并学习实验电池是否有电的方法。
  1、教师出示另外一个电动玩具(内装电池没有电)师:小朋友,我有一个好玩的电动玩具快来看看是什么啊?(想)出示电动玩具,师:他可以又唱又扭屁股滑稽得不得了,请小朋友热烈欢迎跳舞娃娃给我们表演!我的电动玩具有电池并且是正确安装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电池没有电)
  2、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电池没有电?
  3、师:今天,杨老师就来教你一招我用一个神秘武器来检验。(引导幼儿认识小电珠,它拖得长尾巴是用铜线做成的。)教师演示用小电灯泡和铜线实验电池是否有电(将小电珠底部的小凸起和电池正极的凸起亲密接触,将它的长尾巴和电池的负极亲密接触如果小电珠亮起来了就说明电池是有电的,反之则说明电池没有电。)
  4、师:瞧,小朋友这边还有很多电池我们就用刚才杨老师的方法来检验哪些电池有点哪些电池没有电。请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将有电的电池和没有点的电池分放在两个篮子里。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想让电动玩具动起来,首先要安装电池,并且要正确安装,还要安装有电的电池。
  6、刚才有没有谁的电动玩具正确安装以后还是没有动的吗?你猜猜看会是什么原因呢?(电池没有电了。)好,那现在就请你试一试是不是电池没有电了?请个别幼儿实验,并给玩具换上有电的电池。

  五、观看幻灯片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1、师:小朋友,有电的电池我们可以安装在玩具里那刚才我们检测出没有电的电池怎么办呢?
  2、出示电池污染的幻灯片。师:你知道吗?一节节的废旧电池如果乱扔就会污染我们的土地和水,把小小的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所以我们不能把废旧的电池随意乱丢。这样会污染我们的环境。
  3、出示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幻灯片。师:我们应该把日常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给专门回收废旧电池的工厂,经过那里的叔叔阿姨专业的处理废旧电池就不会污染我们的环境了。

  六、看幻灯片认识不同种类的电池及用途。
  1、出示电池宝宝:“小朋友大家好!我是电池宝宝,电池家族里还有一些你们不常见的电池,现在就请你们和我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2、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电池引导幼儿认识并想一想,说一说哪些地方需要这些电池。(手电筒、钟表、遥控板,计算器,剃须刀等)

  七、自然结束
  1、小朋友,现在我们带着我们的玩具出去在玩一会儿吧。

  活动反思:
  新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
  在科学活动《让玩具动起来——电池》的产生、实施过程中,我更是感受到了生活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生活是科学活动产生的起点。
  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他们喜欢去探究电池的各种秘密。
  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我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电池》。通过让幼儿认识电池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并渗透了电池的环保作用,让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生活让科学活动充满了趣味性。
  对于幼儿来说,“课程就是能引发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并能引导他们获取指向全面和谐发展的有益的经验的一切活动。”因此,幼儿园课程不是死板的知识体系,而是包含了系统知识的现实生活或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一切活动。幼儿园课程的趣味性并不只意味着课程能让幼儿能有兴趣和积极地投入,还意味着课程对幼儿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持续的关注。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具有趣味性?越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越具有趣味性。贴近幼儿生活意味着适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了幼儿周围的活生生的生活事件、生活场景及对幼儿和重要影响的人员的价值。对幼儿来说,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对周围生活情景的感知。
  《让玩具动起来》预设的幼儿学习目标有三方面:第一,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尝试操作,了解电池的外形和简单的功能;第二,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学会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第三,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
  活动开始前,我准备了电池和电动玩具,及一些有关的操作材料,幼儿进入活动室,看见桌上放着一大堆电池,探索的欲望随之而来。在我的要求:“看一看、试一试,看看这些有趣的电池;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后,便各自玩起来了。我一边给幼儿讲述各种电池,使他们认识电池,了解其形状、大小、用途,感受电池的有趣之处;一边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给各种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
  孩子们纷纷分散活动开了。他们各自拿了一件电动玩具,开始寻找合适的电池,进行尝试活动,个个积极地动手、动脑,有的单独干,有的与小伙伴合作安。他们的神态是那么投入。幼儿在玩,在操作,在投入;他们边尝试、边操作,边议论;活动室里摆弄玩具的声音和幼儿的议论声夹杂在一起……对于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我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关于电池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了下去。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更萌发了孩子积极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使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思维。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发展必要的技能。

  三、生活让科学活动找到了支撑点。
  当孩子获得了一些知识经验之后,我们会鼓励他们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快乐。孩子习得的知识与经验也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归宿。
  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一个“电池回收”的环节。我说:“刚才,我们给玩具安上了电池,可是那废旧的电池该怎么办呢?能不能随便扔掉呢?”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废旧的电池扔到垃圾筒里。”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它送到收废旧东西的地方。”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说:“废旧的电池里面有一种有害物质,时间长了对空气、土壤都有危害,所以废旧的电池不能和普通的垃圾一样扔到垃圾筒里,应该送到回收站去。”当然,仅仅一个简短的“电池回收”环节并不能代表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去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生活是科学的源泉,探索是快乐的学习,我们要让科学回归生活,把探索还给孩子,这是我在实践中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感悟。

第33篇、大班科学纸绳力量大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      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      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4.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二、活动准备:
  餐巾纸若干,卷纸若干,箩筐若干,油桶若干(有重有轻)活动过程:
  1.      出示餐巾纸师: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餐巾纸,人们喜欢用软软的餐巾纸擦脸、擦汗、擦手···师:你们玩过餐巾纸吗?
  师:那今天再跟老师一起玩一次。
  2.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师:首先谁能把餐巾纸做成一个纸绳?
  师:它有力量吗?能拎起东西吗?
  师: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师:听清楚要求,小朋友在"1"号筐里拿一张餐巾纸,把它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要这样拎,做好了就可以上来试一试了!
  3、谈论纸绳的秘密师:请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这边,暂时没有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另一边。
  师:我给你们同样地餐巾纸做成的纸绳,为什么你们可以拎起来,你们暂时拎不起来呢?
  师:我们一起讨论下。
  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像不像知道其中的秘密?
  (两边各拿一个纸绳)师: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告诉你们哦这里藏着一个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仔细看好啊!
  (教师示范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延纸绳的不同边来做纸绳)师:现在你会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了没有?
  师: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
  师:纸绳一定要拧紧,越紧就力量越大。
  3.        尝试拎水桶师:现在纸绳可神气啦!它想拎更重的水桶,谁来试试?
  师:想不想挑战更重的水桶?
  师:如果要提起更重的水桶你有什么办法?
  师:现在难度增加要提起两个水桶,我们可以用几根绳子来帮忙?谁想来试试的?
  师: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大!
  4.        经验拓展师:你们想不想做一根有力量又长的纸绳?
  师:我们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又紧又长得纸绳,然后用你的这个纸绳去拎起更重的东西去吧!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表现积极,但忽视了能力弱的幼儿的表现,在下次活动中需要个别指导。

第34篇、大班科学活动水的三态变化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水的特殊性质,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学会用记录表格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
  3、幼儿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核心要素:
  观察、比较;操作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活动前一天让幼儿观察水的特性,即常温下水是透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以流动的液体。教师与幼儿一起,把装满水的冰格放进冰箱里,并感受冰箱里的温度。
  2、电热锅一个、每人一个盛有热水纸杯、冰块每人一块
  3、记录表格每人一张、彩笔每人一支
  4、教学课件:水的三态变化动画 ——《小水滴变变变》  
  5、若干个节约用水标志。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讨论 老师将活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冰格取出来,发给每组的小朋友。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说一说水的变化,冰的特点,以及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变成冰。
  师:小朋友看一看,放在冰格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幼:水变成了冰。
  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
  幼:因为放到冰箱里,冰箱里很冷,水被冻住,就变成冰了。
  师:你们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冰,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
  幼:冰是凉凉的,硬硬的,不能像水一样流出来。
  教师总结:水遇冷变成冰。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冰不能流动。

  二、实验、观察:
  1、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实验:将水放在电热锅里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师:水遇冷变成冰,那水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能变成烟;能变成气儿。
  师:那我们就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水遇热到底会变成什么? 师:现在电热锅正在给水加热,小朋友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水沸腾时,幼:冒气儿了;冒烟了。
  师:老师告诉小朋友,你们看到白色上升的气体,那是水蒸气。也就是说,当水遇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2、教师拿出凉的锅盖,让幼儿触摸,说说有什么感受。
  师:小朋友,老师手里有个锅盖,你们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锅盖好凉啊。
  师:老师想问问小朋友,如果老师把凉的锅盖拿到水蒸气上方,水蒸气会有什么变化呢?
  幼:不知道;水蒸气不见了。 师: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3、教师将凉的锅盖放到水蒸气的上方,幼儿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幼:水蒸气变成水滴流下来了。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冷后又变回了水。
 
  三、分组实验操作:
  师:小朋友知道,水遇冷能变成冰,那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当冰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冰能融化。
  师:那小朋友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冰遇热会变成什么?幼儿将冰块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里,通过实验,观察冰的变化,并利用记录表格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束后,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让幼儿用语言叙述出来。

  四、活动总结:
  师:实验做完了,小朋友表现的很棒。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动画片,名字是《小水滴变变变》。小朋友要认真看,看看谁能回答出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
  教师播放课件——动画片《小水滴变变变》。引导幼儿认真观看,结合实验,回答出问题,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点。
  幼:小水滴变成水蒸气,飞到天上去了。
 
  五、活动延伸: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实验中发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秘密:水遇冷变成冰,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关于水的其他奥秘你们还知道吗?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水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
  幼:我们可以用水洗手、洗衣服;口渴的时候要喝水;用水来浇花;小鱼生活在水里…… 师:如果有一天没有水了会怎样?
  幼:没有水,我们的衣服脏了也不能洗;我们会口渴;小花也会干死的;小鱼也会死的……
  师:水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离不开水,那我们就应该去珍惜水。(教师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我们一起将节约用水标志粘贴在盥洗室内,提示幼儿要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
  幼: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并能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用记录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触,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本活动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智能、艺术智能、语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幼儿能够多元化的发展。个别幼儿虽然能很好的将自己观察到过程和结果,用记录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进行表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多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35篇、大班科学活动纸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在讨论交流中积累和提升经验,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三张纸,双面胶若干,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教师提问:“纸可以做什么?”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3、幼儿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
  A、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起来了吗?”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B、通过向纸桌吹气的小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站得稳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桌腿要粗,矮),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让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并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4、教师提问:“你的桌子上能放东西吗?”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不同桌腿的承重能力。
  1、教师提问:“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让幼儿在桌子上进行放积木的尝试。
  2、教师以比赛的方式,引导幼儿尽量多地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等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桌腿对桌子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第36篇、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大班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作者:周健美    来源:邹平县长山镇第二幼儿园
 
[活动目标]
    1、能发现问题,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2、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角架、火柴。2、雨的形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雨的形成课件,引导幼儿听雨声,看雨景。
    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雨声)
    看电脑动画,问:这是什么景象?(幼儿:下雨)
    雨从哪里来?
    幼儿:从天上。
    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幼儿:因为天上有云彩幼儿:因为有乌云


    二、实验探索雨的形成。
    1、小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烧杯里的水,说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冒热气
    师:这叫蒸汽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师: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
    幼儿:烧水的时候
    幼儿:做饭的时候
    幼儿:暖气管道里
    、、、、、、
    师:水变成水蒸汽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什么了?
    幼儿:天上、、、、、、
    2、幼儿分组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热水倒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变化。再请幼儿拿起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现象,让幼儿说说这是为什么?
    3、听故事,《小雨点旅行记》,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4、看课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结雨的形成。

    三、讨论:下雨好不好?为什么?下雨的好处与害处,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延伸]
    1、画雨。
    2、观察记录水蒸发的现象。

第37篇、大班科学移动教案反思

   教学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移动》。以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探索使物体通过不同材料移动的不同方法。
  2.愿意用语言表述探索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碗人手两个、乒乓球人手一个、围裙、小勺、口杯、吸管、
  夹子、毛线、毛巾、纸盒、筷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以围裙老师的身份导入活动。
  1.猜一猜:围裙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什么?
  2.出示夹子、小篮子、一次性口杯,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3.出示乒乓球,介绍“移动”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
  1.幼儿自主探索使乒乓球移动的不同方法,教师指导帮助。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3.教师小结幼儿探索结果。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
  1.介绍新材料,说说它们的作用,再次强调游戏要求。
  2.幼儿自主尝试使乒乓球移动的方法。
  3.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4.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结果。

  四、结合日常生活,谈谈哪些物体可以移动?

  教学反思:
  教师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选择主题、内容,思考要提供的材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我们的观念中,还没有把幼儿当作一个真正探索的小科学家来对待,科学教育不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与理解能力,没有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因此幼儿难以获得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直接经验。学会给与幼儿出错的权利,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给予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

第38篇、大班科学活动长江流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长江的宏伟和壮美,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
  2.自主探索、了解长江流经的省市及地理位置。
  3.萌发热爱长江、热爱家乡的情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教学用课件,视频《长江》。
  2.  幼儿已经了解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内容。
  3.  幼儿操作材料:拼图地图、地图涂色纸、大幅长江和省市图。
  4.  背景音乐:《长江之歌》伴奏。
  5.  电脑5台,幼儿用课件《长江流域》。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长江吗?你见过的长江是什么样了的?请你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现在让我们走近长江,欣赏长江的风采吧。
  看,这就是长江!从高空往下看,长江是什么样的呀?(暂停)是呀,长江蜿蜒曲折,穿过崇山峻岭。长江水奔腾不息,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从近处看,长江满面怎么样呀?(暂停,动作提示。)非常宽阔,真是一望无际。
  看长江水怎么样啦?长江水波涛汹涌,此起彼伏,非常有力量,有气势。来让我们也来学一学长江水此起彼伏的样子吧!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长江的风采,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小结:长江就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地流淌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河流,全长有6300多公里呢。它还是我们的母亲河,滋养了长江两岸的人民。
  (评析:活动一开始,结合着《长江之歌》背景音乐的长江的视频,一下子就让幼儿走进了长江。在欣赏中,孩子们从高处、近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欣赏着长江的风采,又通过说说、议议、做做等不同的方式,感受着长江的气势磅礴。这一环节有效地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让孩子更加深刻了感受了长江。)

  (二)多种形式,了解长江流域。
  1.整体感知长江。
  教师:地图上的长江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
  (1)地图上的长江在哪里呀?谁能指出来?看上去像什么呀?
  (2)在地图上这是西面,这是东面,长江是怎么样流的呀?
  教师介绍:在我国的西部有很多的山地,而东部就比较平坦,河流一般都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长江就是从西流向东的。
  (3)长江从这里起源,那么青海就是长江的源头。那它的尽头在哪里呢?(原来长江流到这里就进入大海了,这就是长江的尽头。)是在哪个城市呢?(点击进入。)东方明珠塔 是亚洲第一高电视塔呢。
  (评析:活动中,通过课件的使用,点击后放大长江流域,及鼠标放于长江上,长江闪烁等电教手段的参与,突出了整个长江流域,让幼儿能一目了然,很好地了解了长江。)
  2.自主探索,了解长江流经省市。
  教师:长江从源头流到尽头都流经了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请电脑来帮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5台电脑,待会儿,请你们自己去看一看。如果不认识字,可以点击上面的色块,电脑就会告诉你了。比一比谁找到的又多又正确。
  ①     幼儿自由分组探索。
  ②     幼儿交流。
  教师:你知道长江经过哪些地方呢?谁找到了不同的地方?你的小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川:川剧(游戏变脸)、云南:孔雀舞(学动作)、江西:庐山(回忆古诗)。 师幼小结:长江经过了哪些省市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个省市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评析:这一环节的自主学习中,老师提供了可操作可支持的电脑学具,鼓励孩子借助电脑,在与电脑的交互与互动中去探索长江流域。活动中,他们几个人自由组合,在电脑前通过点击课件,了解了很多的内容。同时部分省市中具有特色的动物、景色或文化的图案,如云南的孔雀、四川的川剧等,很受幼儿喜欢。在游戏变脸中,师幼一起在一声声“变”中不断地变化表情,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这种图文并茂、具有支持性的交互学习材料不仅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操作兴致,更便于孩子主动学习和记忆,让孩子快速方便地掌握了长江流域。)
  3.自选游戏,巩固理解。
  教师:那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吗?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这里有三种材料,看,这是第一种材料,它比较容易一些,请你把这11个省市拼到中国地图上;这一种材料有一点难度,请你把五角星贴在这11个省市上;在这块布上有着长江,请小朋友将这些省市图在长江两岸摆一摆。可能有点难,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
  ①     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②     幼儿检查,个别幼儿介绍。
  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都摆对了吗?为自己欢呼一下。如果没有摆对的小朋友,在课后还可以再去摆一摆。   (评析:在这一巩固环节中,三种富有层次和差异的材料:拼图长江流域、贴星长江流域;在画有长江图案的布匹上拼长江流域,为不同能力的孩子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孩子们在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和操作方式,因为是自主选择,所以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三)了解张家港与长江的关系。 教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长江流域,那你们知道我们张家港在哪个位置上吗?
  1.  标出张家港。
  教师:张家港属于江苏省,在长江的南边,离上海很近,我们用一个圆形来标出张家港的位置吧。
  教师介绍: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江滩,张家港就是由长江冲积而成的。
  2.长江对张家港的益处。
  教师:那长江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请小朋友到电脑上去看一看,找一找。
  ①幼儿相互交流。
  ②个别幼儿介绍。    
  提问:谁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小结:我们张家港可离不开长江呀。长江让我们的生活幸福多彩。我们要不要感谢长江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感谢长江——感谢你,长江!
  (评析:这里又是一个自主学习,孩子借助电脑了解了长江对张家港人的作用:我们饮用的长江水、食用的长江鲜、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丰富的长江水资源的灌溉,长江带给我们家乡的是繁荣、便利和幸福。在这些画面的渲染下,孩子们感恩长江的情感自然被激发出来,由此也自然真实地呼唤出“感谢长江”的感人话语。)
  3.了解长江文化艺术节。
  教师:每年11月我们张家港都要举行长江文化艺术节来赞美、感谢长江。你们知道,在长江文化艺术节上都有哪些活动呢?
  小结:是呀,在长江文化节上,会举行小品、歌曲、戏曲的交流。也会有美食方面的交流,还有很多活动,内容可丰富啦!长江流域各地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以后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更多的文化吧!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了解其他长江流域省市的文化。
  区域活动:在区域中投放中国地图拼图,继续玩拼图游戏。
  资料附录:
  长江资料:
  长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

  活动反思:
  新课程倡导要转变幼儿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突显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蒙氏科学活动《长江流域》中,教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一、蒙氏理念下科学材料的提供——凸显支持性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作为科学教育,应注重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以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科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可操作、可探索的材料,尤其是具有支持性的材料,更能满足于幼儿探究的需要。
  1.清晰的视频展现。为了帮助孩子感受长江的壮观,一开始教师提供的是图片,但是静止的图片无法让孩子感受长江的宏伟与壮观,无法让孩子感受长江的风采与力量。为此,教师又进行了改进,将静止的图片转换成动态的视频。但是网站上的视频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活动需要。于是,教师又将视频内容进行剪辑,并有选择的选取了长江奔腾不息、蜿蜒曲折等画面。让孩子从高处、远处,近处等不同的角度下感受长江不同的风采,在丰富视觉的冲击下,孩子对长江的感受就更具体、更全面、更丰富了。
  2.交互的电脑运用。如何帮助孩子了解长江流经的省市及地理位置,教师并没有一一告知孩子,而是在引导孩子了解长江的源头、尽头,了解长江由西向东流向之后,教师为孩子提供了可操作可支持的电脑学具,鼓励孩子借助电脑,在与电脑的交互与互动中去探索长江流域。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记忆各省市的地理位置,教师还细致地在部分省市放入了具有特色的动物、景色或文化的图案。如云南的孔雀、四川的川剧等,这种图文并茂、具有支持性的交互学习材料不仅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操作兴致,更便于孩子主动学习和记忆,快速方便地掌握了长江流域。
  3.层次的材料操作。为了帮助孩子巩固对长江流域的认识,教师又设计了三种富有层次和差异的材料,一是拼图长江流域;二是贴星长江流域;三是在画有长江图案的布匹上拼长江流域。这三种材料看似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价值。通过拼拼摆摆、贴贴,幼儿很快地掌握了长江流域的十一个省市名称及地理位置。

  二、蒙氏理念下科学方法的建构——凸显自主性
  生态课堂是儿童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课堂,生态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生态课堂标准中也提出,课堂应突出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孩子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能力。因此,幼儿科学教育也必须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也凸显了幼儿的自主探究精神。
  1.自主选择合作同伴。在与电脑交互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省市及地理位置过程中,教师没有硬性规定每组幼儿的数量及人员,而是把主动权、自由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同伴,自己来确定每组的人数,这样的氛围让孩子感觉更轻松、更自主。
  2. 自主选择难易程度。在巩固了解长江流域的省市及地理位置的活动中,教师也提供了三种材料,这三种材料虽然目的是一样的,但是操作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教师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和操作方式,因为是自主选择,所以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
  3.自主探索学习内容。科学教育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孩子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中,孩子先后两次进行了自主探究,一是与电脑交互探究长江流域的省市及地理位置,二是借助电脑了解长江与张家港人生活的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幼儿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所提供的电脑这一教具也得到了充分地利用。

  三、蒙氏理念下科学形式的组织——凸显灵活性 《纲要》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形式与组织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方式。蒙氏教学提倡幼儿的独立操作,但并不排斥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有效组织幼儿开展探索、交流、分享活动,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正地为活动目标和内容所服务。
  1.小组合作式。小组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强幼儿与同伴间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如在自主学习、了解长江流经各省市及地理位置中,孩子与同伴自由结伴,多人一组与电脑交互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又如:在摆放长江流域省市的地理位置时,孩子们也是与同伴合作摆放。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交流,多种观点、多种经验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得到重新建构和丰富,合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2. 独立学习式。蒙氏教学重视培养孩子专注独立的品质,因为孩子从开始学习走路,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因此,活动中教师也为孩子提供了独立学习和操作的机会。如在巩固长江流域名称及地理位置时,有的孩子选择了拼图,有的选择贴星的方式,这些材料都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活动,孩子通过独立操作在当时或在其后就能发现错误并自行改正。这样的操作方式对幼儿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
  3. 相互交流式。《纲要》提倡让幼儿在活动中用多种方式来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有很多交流的环节,一是师幼之间的交流。如:你们看了长江之后有什么感觉呀?你看到的长江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长江经过了哪些省市?通过孩子的交流,教师的提升,帮助孩子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孩子与同伴间的交流。特别是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一方面满足了孩子好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中获得了同伴的有益经验,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39篇、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杯子

  1. 大班科学领域:奇妙的杯子

作者:李玉俊    来源:博兴县寨郝中心园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第40篇、大班科学活动玩具来约会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老师的挂图上破了一个洞,于是他们对那个不起眼的小洞发生了兴趣:有的认为是撕破的洞,有的觉得这个洞是小虫蛀的,还有的想办法补洞-----孩子们对洞洞的探索由此延伸到自己身体上的洞洞再到生活中的常见的洞洞,可以玩的洞洞玩具,可以吃的洞洞食品一系列话题-----看见孩子们兴趣浓厚,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目的是想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洞洞玩具世界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洞洞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幼儿探索洞洞玩具的玩法,能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地讲述玩具的玩法。
  2.   懂得爱护大家的玩具并遵守游戏规则。
  3.   体验协作的快乐以及和同伴竞赛的紧张刺激感受。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事先和幼儿约定洞洞玩具约会日。
  2.   幼儿带上自己喜爱的洞洞玩具。
  3.   教师自制的洞洞玩具,玩具展示台。
  4.   音乐曲<<玩具进行曲>>,<<幸福拍手歌>>。
  5.   红色卡纸自制有洞洞的爱心卡.

  教学过程:
  一.幼儿分男,女角色佩戴快乐,开心的图标听着欢快的<<玩具进行曲>>音乐拍手,踏步有秩序地进入活动场地。 教师(课前设置手机铃声):快乐公主,开心王子们,今天,老师接的了洞洞玩具王国的邀请电话,请我们去和洞洞玩具约会,你们高兴吗?让我们到那个神秘的世界去遨游吧!出发喽!

   二.随着洞洞玩具国的飞飞姐姐(教师扮演)一起进入洞洞玩具展示厅,欣赏品种繁多,千奇百怪的洞洞玩具。

  三.飞飞姐姐:开心王子,快乐公主,欢迎你们来到洞洞玩具国。这里的洞洞玩具将会成为你们的好朋友!你们会用洞洞玩具国的动作来和新朋友交流吗?来吧!跟着音乐用你们的身体展示你身体的洞洞。这样那些洞洞玩具就会和你们一起狂欢。(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表演身体变化出的各种洞洞形态)

  四.智力大冲关 飞飞姐姐:听说你们是最聪明的王子和公主,让我考考你们!
  1.   你们吃过哪些有洞洞的食品?
  2.   说出五种生活在洞洞里的动物。
  3.   见过哪些有洞洞的物品?
  4.   什么洞洞是有用的?什么洞洞是不好的?
  5.   你喜欢哪些洞洞玩具?

  五.集中展示洞洞玩具,分享各种有洞的玩具.

  六.请孩子们自己去挑选自己喜欢的洞洞玩具并向大家介绍:
  1.   这是什么玩具?玩具上哪里有洞?这些洞洞有什么作用?
  2. 请大胆的王子,公主上台做小讲解员一边示范玩具的玩法一边说出洞洞玩具的奇妙之处。

  七.王子和公主交换玩具玩。
  1.   提出要求:你们交换玩具时应该说什么?
  2.   玩玩具时应该注意哪些事?
  3.   归还时应该怎么说?
  4.   一起制定规则:友好交换,爱护玩具,礼貌用语。

  八.修补破了的爱心
  飞飞姐姐:开心王子,快乐公主,现在洞洞玩具国有一些洞洞玩具在哭泣,它们的心破了一个洞,因为有些孩子把它们损坏了,你们愿意帮忙把它们补好吗?(齐声答:愿意!)

  九.送爱心,同时随着音乐把洞洞玩具返还,并放回展示台。

  十.与飞飞姐姐以及洞洞玩具联欢----告别---

  教学延伸:
  幼儿设计新奇,好玩的洞洞玩具。进一步体验和感受洞洞玩具的奥秘。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以找洞---玩洞---说洞为线索,用智力大冲关为载体,让快乐,开心贯穿始终,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以下特性。
  1.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将活动用智力大冲关形式进行,自己扮演洞洞玩具国的飞飞姐姐,用姐姐的口吻与幼儿交流,从听音乐去洞洞玩具国赴约---到用身体表现各种形象的洞洞---出示开心,快乐冲关题目----讲解洞洞玩具的玩法及作用---幼儿寻找自己喜爱的洞洞玩具---小讲解员展示---补爱心送爱心---联欢,整个活动动静交替,师生互动,与大纲要求相符,深深吸引孩子。
  2.   活动过程的情境性。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首先,跟着音乐去洞洞玩具国约会,然后扮演开心王子和快乐公主进入洞洞玩国,接着公主,王子用开心和快乐修补爱心,最后,孩子们在欢快的语言和音乐声中联欢仿佛身临其境。
  3.   活动环节的互动性。互动性渗透各个环节如:开始音乐与动作互动,活动中提问体现师生互动。探索中幼儿与玩具互动---
  4.   活动环节趣味性和挑战性。整个活动用智力大冲关贯穿即一关考考你二关说洞洞三关送爱心,紧张而又刺激,让孩子们一直处于兴奋,激动又敢说,想说,会说的氛围里流连忘返。
  5.   活动内容的整合性。活动中教师有机地整合了音乐,社会和语言等领域,如:听音乐作动作为寻找洞洞铺垫好,在理解问题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边玩边说:哪里有洞?它有什么作用?怎么玩?----最后修补爱心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团结协作,相互帮助,鼓励,自然,巧妙地把活动进行完美。
  6.   不足之处:1.时间分配有些不合理,显得有些赶。2.过渡语有些指导不准。3.应该多多调动幼儿大胆发言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中班健康教案20篇》:《中班健康教案2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健康教案2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健康教案大全10篇》:大班健康教案大全1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安全教案大班10篇》:第1篇、大班安全活动教案:轮滑安全我知道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玩轮滑的安全注意事項,学习轮滑安全儿歌。  2、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守玩轮滑的安全规则。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