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简单幼儿中班科学教案100篇

日期:2021-08-1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简单幼儿中班科学教案10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简单幼儿中班科学教案100篇

第1篇、中班科学教案:谁的尾巴最有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谁的尾巴最有用

活动名称:谁的尾巴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想想、找找、说说的过程中知道动物尾巴的各种功能。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并大胆想象,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  

活动准备:   
1、课件:猜猜我是谁,兔子舞的flash.  
2、情景设置:树林  
3、动物和动物尾巴的图片,动物胸饰人手一份,幼儿游戏用录音磁带等。  
4、 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积累一些粗浅的动物尾巴功用的知识。  

活动过程:  
1、猜一猜,想一想   

1)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和动物交朋友,现在,我的电脑里有几只小动物想和大家捉迷藏,请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2)课件  
  由局部观察到整体联想猜测  
  3)师:你们发现这些小动物都有什么?它们为什么要有尾巴呀?(幼儿自由讲述)  

2、找一找,说一说   
  1)师:那边树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想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快去找找吧。(幼儿寻找小动物)  
  2)师:你找到了哪个动物朋友?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尾巴)  
  3)这些小动物没有了尾巴,它们都怎么了?它们为什么要(着急)呀?(幼儿自由讲述)  
  4)师:哎呀,原来动物的尾巴有的可以保持平衡,有的可以掌握方向,有的可以用来帮助逃跑,有的可以当成武器,有的可以缠绕,有的可以当成被子,还有的可以用来报警、储存脂肪、趋赶蚊蝇……它们的尾巴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快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尾巴吧。(幼儿寻找动物朋友的尾巴)  
  5)师:你的动物朋友的尾巴找对了吗?请你和你的朋友看一看,都找对了吗?  
  师:有谁找错了吗?它的尾巴应该是怎样的?  
  6)师:动物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尾巴可高兴了,我们和它们一起庆祝一下吧(看flash舞蹈)。

第2篇、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面巾纸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面巾纸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报纸、白纸、皱纹纸、布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导语: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顾小梅)

第3篇、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画(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学习用碘酒检测哪些常见实物中有淀粉。  
2、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提高分析、比较、判断、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一幅用淀粉水画成的画
2、淀粉水、碘酒、醋、黄酒,可乐、米饭(或面包)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一张纸,请小朋友猜一猜。 
 
  小朋友们,我这是一张画,上面画了什么?谁来猜一猜。(出示一瓶喷剂)这是一种神奇的药水,我来它喷一喷,瞧,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做两个实验。  

2、出示淀粉水让小朋友做一做。  
 ( 1 )、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淀粉水)它和自来水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种水叫淀粉水。这个淀粉水很神奇,只要和它的好朋友在一起,就会有奇妙的变化,白色的淀粉水马上变成深蓝色了。(出示已变好的水)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让淀粉水变成这个样子呢?我这里准备了四种材料,先来看看、闻闻、说说这些是什么东西?(把这四种材料展示给幼儿辨别,说说都是些什么)  
这四种材料里哪一种是可以让淀粉水变深蓝色的呢?我要请小朋友大家动动小手试试。  
( 2 )、提出操作要求和介绍记录方式。  
每张桌上有四杯淀粉水,四个贴上标记的小碗里装着四种材料,请用小勺子把小碗里的水轻轻舀到小杯子里,一个杯子放一种水,看看是哪种标记碗里的水可以让淀粉水变深蓝色。然后你们一张桌子选一个代表在记录纸上记下来。(出示记录纸,介绍记录方式)  
(3)幼儿操作并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交流,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刚才你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是哪个碗里的水让淀粉水变成深蓝色了?  
小结:碘酒让淀粉水变了。  

3、 找一找常见实物中有没有淀粉。  
( 1 )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酒会变蓝色,那什么东西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出示米饭,黄瓜、西红柿、土豆、山芋的切片)猜一猜,这些东西里有淀粉吗?那怎样才知道呢?刚才我们做过了实验,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深蓝色,只要用小棉签蘸一点碘酒,在这些东西上涂一涂,就可以知道了。  
( 2 )出示记录纸,介绍怎么记录。  
   ( 3)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讨论,谁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样找到的?  
4、两个实验做完了,现在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秘密吗?(用淀粉水画的,碘酒喷上去,就看到了)  

活动延伸  
  用淀粉水画画真神奇啊,你们想不想试试,那下次我们上美术课的时候就用淀粉水和碘酒来画一幅最神奇的画,好吗? 

第4篇、中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耳朵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耳朵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   
2、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动物的耳朵,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 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小兔、大象、小熊、小鸡、小狗、小马、小鱼的图片  

活动流程:
一、猜猜它是谁 
 
1、出示小兔的背影,猜猜是谁来了?  
小结:原来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  
小朋友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  
2、出示被遮住一半的大象,猜猜又来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  
小结:原来大象的耳朵大大的长在头的两边,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我们小朋友的耳朵长在哪里?  
3、出示正面的小熊,看现在谁来了?看看小熊的耳朵和大象小兔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小熊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长在哪里?(小熊的耳朵是半圆形的,长在头角上)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角上的?  
5、原来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除开形状不一样,长的地方也有不一样,但是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听觉。  

二、探索其它动物耳朵的兴趣   
1、看又来了一只小鸡,咦,小鸡有没有耳朵?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小鸡是有耳朵的,小鸡是没有外耳,只有内耳,但它们同样都可以听到声音。  
2、还有什么小动物和小鸡一样,只有内耳,没有外耳?  

三、扮演小动物  
1、今天我们知道了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长的位置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耳朵,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的?想不想来做一做,学一学?  
2、幼儿动手制作,扮演小动物。提醒:你想做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它的耳朵长在什么位置?形状又是怎样的?  
3、小动物狂欢  
哇,有这么多小动物,我们和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吧。

第5篇、中班科学教案:种子藏在哪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种子藏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水果种子藏在哪里的活动,知道种子都藏在果实里,了解种子的用途。 
2、帮助种子找到相应的果实,发现种子的丰富多彩。 
3、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认识、品尝过秋天常见的水果。 
2、幼儿收集各类秋天的水果;西瓜、苹果、葡萄、石榴等水果的种子;水果剖面图若干张、种子食品若干种。 

活动过程: 
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引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⑴、教师引导幼儿按水果的名称、生长的地方、形状、口味等方面逐一介绍果实。 
⑵、教师出示部分果实的植物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带来的都是植物的果实。 

2、寻找水果里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用途。 
⑴、教师:你们在吃这些水果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果实里面的小秘密?(有籽、有核、有硬硬的东西) 
⑵、幼儿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果实里的秘密,边找边交流自己的发现。(提供各类果实,部分水果已切开,中间用牙签连接。) 
⑶、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你在果实中发现了什么? 
⑷、教师:小朋友发现的这些都是果实的种子宝宝。种子宝宝为什么要藏在果实妈妈的肚子里呢? 
⑸、教师:种子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如果把它放在泥土里,它会慢慢地发芽、长叶、开花,最好会结出许多许多的果实。 

3、游戏:种子找果实,发现种子的丰富多彩。  
⑴、教师:我这有许多的种子宝宝,它们找不到自己的果实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吗?看,果实妈妈都在前面的图上,它们的肚子里都有几个种子宝宝,你要仔细的看清楚手里的种子宝宝和果实妈妈肚子里的种子宝宝一样哦。 
⑵、教师引导幼儿对各种种子的颜色、形状、硬度、光滑度等做进一步地观察与讲述。 

4、了解、品尝常见的种子食品,体会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教师出示其它的种子) 
教师:看,老师还带来一些东西,(瓜子、花生、黄豆、红豆、开心果、核桃等)它们叫什么呢? 
教师:其实,这些都是植物种子。种子种子不仅能长成植物,而且还是我们人体的营养宝库,所以,许多种子也被人们做成了食品。 
幼儿品尝种子食品。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果的种子,还品尝了一些种子食品,如果以后你还发现了其他植物种子的秘密,再来告诉大家。 

活动建议:  
自然角:每人选择一种种子进行种植,并进行种子发芽的纪录。 
区角活动:学习剥各类种子的种皮,进一步探索种子的内部结构。 
家长共育: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农作物的种子,丰富幼儿有关植物种子的知识经验。 
领域渗透:在美术活动中进行种子贴画的活动,巩固幼儿对种子外部形状的认识。

第6篇、中班科学教案:苏打喷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苏打喷泉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苏打喷泉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苏打喷泉,培养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塑料盖的瓶子、吸管、胶带、白醋、小苏打、水、纸、笔。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有趣的实验。  
教师演示:  
(1)在瓶盖上插入吸管,吸管离瓶底距离约2厘米。  
(2)在塑料瓶中倒入30毫升的水,并加入50毫升的醋。  
(3)瓶内放人两勺小苏打,迅速将瓶盖盖上。  
幼儿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1)这个实验真有趣,水从吸管中喷出来了。  
(2)像喷泉一样,瓶子里有许多小泡泡。  
(3)喷泉真好看!我也想做一个小喷泉。  
我来做小喷泉。  
(1)先在瓶里放入水,再放醋和1勺苏打,喷泉没有做成功。  
(2)盖子没盖好,泡泡都跑出来了。  
(3)将吸管插入瓶盖中,用胶带将吸管固定在瓶盖上。先在瓶子里放人一些水,再放入一些醋,最后放人2勺苏打,迅速盖上带有吸管的瓶盖。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放l勺苏打不成功,醋要多放一些,再放2勺苏打,水就喷出来了。  
(2)瓶盖没有盖严,泡泡都跑出来了,一定要盖严瓶盖。  
(3)先放一些水,再放一些醋,最后放了2勺苏打,喷泉就做成了。  
幼儿记录实验过程。 
 
使用药品的量
     
第一次     水          醋            苏打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六、注意事项  
1.教师提醒幼儿要进行分工:负责记录的幼儿要将醋、小苏打的用量记录清楚。  
2.检查醋和小苏打的比例是否适当,瓶盖密封是否严紧。  
3.盖瓶盖的速度要快。  
4.要将小苏打碾碎后放入瓶内。

第7篇、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伞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伞

活动目标:  
1、观察各式各样的伞,认识伞的作用与防水性能的关系.  
2、比较伞的不同,学习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幼儿自带各种材料制的伞及各种形状的伞.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伞 
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伞?什么颜色的?伞是什么样子的?  
伞面是什么材料制作的?这把伞有什么用处?(遮阳、挡雨)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各种伞,了解伞的种类.  
教师将各种质地的伞撑开放在前面,让幼儿观察比较.  
这些伞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引导幼儿根据伞的材料给伞取名字,例如: 让幼儿将水直接淋在塑料伞、纸伞、布伞、油纸伞的伞面上,甩一甩伞,再请幼儿摸摸伞面,看看:伞面有没有湿?水是不是跑掉了?  

4、师生共同讨论:哪儿伞会渗水?哪些不会渗水?想一想,为什么?出示记录表,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表格上打√做相应的记录.  

5、把伞晾在在教室的角落里,引导幼儿观察,哪一把伞最容易干?哪一把伞最容易干?哪一把伞不容易干?为什么?  

6、师生探讨:伞的用处  
教师:我们平时使用的伞有各种颜色,制作伞的材料也是不一样的.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下雨的时候,我们打着伞外出,不让我们的身体淋湿,防止感冒生病.夏天,我们还可以用伞遮住火辣辣的太阳,保护我们的皮肤,不让太阳的紫外线晒伤我们的皮肤,伞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课前发动孩子们带来了伞的图片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实物伞,进行了相关的环境创设,使孩子们在看看、玩玩、说说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我们也探索了自然界的“小雨伞”(香菇等),经历了有趣又有意义的“伞的世界”。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我们带领孩子认识了伞的式样、材质和种类,了解了伞的功能。活动中让孩子们积极探索,学着自己开伞、收伞。期间,孩子们还掌握了一些正确使用伞的安全常识,如,开伞时不能对着、当心夹着手;不能拿伞当玩具打来打去会伤人;撑伞时要把伞举高些,免得遮住视线等等。 
 
在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鼓励孩子们用点、线、面来表现伞面的图案。我们策划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创意伞造型大会”,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废旧材料,合作制作伞的造型。结果大家各显神通,选用了彩纸、塑料纸、花布、竹竿、吸管、电线等材料进行了制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是家长一手包办,孩子们也有参与的机会,折一折、贴一贴,画一画,孩子也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当孩子们把他们的作品都带来后,我们进行了展示、介绍,还让幼儿撑着自己的伞,走着台步进行了自我展示。幼儿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本次主题活动中真是受益匪浅,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心中无比快乐。

第8篇、中班科学教案:量一量称一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量一量  称一称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第9篇、中班科学:有趣的豆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豆芽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3、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五、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六、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第10篇、中班科学教案:给纸宝宝洗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给纸宝宝洗澡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吸水后的变化现象,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用观察、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客观记录事实。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卡纸、糖果纸、牛皮纸、即时贴、面巾纸、电光纸、报纸、手工纸等。
2、水盆六只,抹布若干、酸奶瓶、糨糊、毛笔等。
3、贴有相应纸卡的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小朋友看看桌上这些是什么纸?
2、猜猜如果把这些纸宝宝放到水里洗澡,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3、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你的想法:哪些纸洗了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在记录纸上记下来,你认为洗了会烂的给它打个勾,不会烂的给它打个叉。

二、探索过程  
现在要请你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把这些纸放到水里去洗一下,看看到底会怎样,要一张一张地洗,将纸放入水中,用手搓搓。(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并把实验中的发现在记录纸上记下来。
(在洗的过程中,提醒幼儿一张一张地洗,将纸沉入水中,用手搓搓。引导每个孩子在猜猜、洗洗、议议、找找、比比、记记、讲讲的过程中,发现纸的变化:潮了、软了、就烂了、 吸水了、纸搓破了、也烂了……  )  

三、交流讨论
请小朋友把你记录好的纸贴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看看。
提问:你记录的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猜的?又是怎么玩的?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哪些纸会烂?哪些纸不会烂?(请幼儿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说给大家听。)看看刚才猜对了吗?

四、拓展经验
1、你知道还有哪些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
2、洗烂了的纸还有用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教育幼儿爱惜纸张,不要随意把它们损坏掉。

第11篇、中班科学教案:五彩的扇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五彩的扇子

活动目标:
1、知道扇子是夏天的生活用品,它能使人们凉快。
2、幼儿在观赏各种扇子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扇子的美和现代电风扇的方便。
3、幼儿能初步意识带用电的安全。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里带一把扇子(包括不同形状、大小和制作材料的,如香木扇、纸扇、绢扇、羽毛扇、芭蕉扇等)到幼儿园。
2、教师准备1—2台电风扇。
3、幼儿用书画面“画扇子”。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扇子是夏天常用的纳凉工具。
   “夏天很热的时候,我们怎样才凉快呢?”(吃冷饮、扇扇子、到有风的地方乘凉等)
“今天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扇子,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带的是什么扇子?”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制作的扇子极其特点。
   “看一看,你们的扇子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从制作材料、形状、颜色、美观、产生风的大小、用途等方面进行比较。
问:“你的扇子是用什么做成的?扇起来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扇子并用语言表达。“你觉得哪一把扇子最漂亮?为什么?”
幼儿一边扇扇子,一边观察、交流。(如羽毛扇很轻、芭蕉扇的风大、香木扇有香味、纸扇上有各种字画点饰)
3、引导幼儿将中国传统的扇子和现代的电风扇等作比较。
    “扇子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古时候人最喜欢在纸扇上作诗、画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它。你们知道纸扇有什么好处吗?”(漂亮、轻便、易携带、可自己控制风力的大小)
出示电风扇,“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扇子,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它和你们手上的扇子有什么不一样呢?”(让幼儿知道,电风扇用电,通了电就会转,不要人用力。风力大、节省人力、受益人多) 
“用电风扇应该注意什么?”(安全用电,手不靠近扇叶)
“你喜欢哪一种扇子?为什么?”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4、小结。
   “扇子在夏天能使我们凉快。我们知道的扇子有各种形状,用不同材料可以制作纸扇、羽毛扇、芭蕉扇、香木扇、丝绸扇、电风扇等。
问:你见过什么样的扇子呢?”

第12篇、中班科学教案:小帮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帮手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各种工具固定图书的方法。 
  2、进行简单统计,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记录能力。 
  3、能积极参与装订图书活动,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一些常用小工具的名称以及用途。 
  活动难点 
  学习常用小工具的一些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认识身边常用的工具。 
  教师准备:小鸭玩具手偶,图片、回形针、订书机、夹子、铅笔、毛线、眉毛夹、固体胶若干,统计表、四个画架和适合活动情境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老师出示小鸭手偶说:嘿,大家好!我是小鸭乐乐,我刚开了一家印刷厂,厂里印了好多画纸,我想把它们装订成图书,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装订,你们能帮我想到好办法吗?(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探索发现哪些小帮手能够帮助固定图书 
  1、操作前的猜想。 
  教师:我这里有很多工具图片(出示六张图片),请你们把认为能装订图书的工具放在上面,不能装订的放下面,谁来试试。有人有不同的意见吗? 
  2、幼儿操作。 
  教师:每个人的篓子里也都有这几样工具,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哪些工具是我们的小帮手,能帮助我们装订图书,请把每一样工具都试一试。 
  (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各种工具都试一试之外,可以尽量减少直接指导、语言提示,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3、交流经验。 
  教师:请做好的孩子拿着图书和笔,把你用了哪几种工具记录在统计表上。(一张大的统计表)谁能拿着图书告诉大家,你用到哪些小帮手装订图书的?是怎么做的?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装订图书? 

三、探索发现固定图书本领最好的小帮手  
  1.幼儿的讨论。 
  教师:小鸭乐乐说,你们真有办法,能用这么多的小帮手装订图书。但是我的图书应该装订得不容易散,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小帮手呢?谁来说说?有不同的想法吗? 
  2.幼儿再次操作。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种你认为能装订得最结实的小帮手来试一试。(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工具装订另外一套图书,装订好后按顺序摆放在画架上。) 
  3.得出结论。 
  幼儿一一演示。演示完以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订书机装订的图书又结实、又牢固。 

四、给装订好的图书编页码  
  1、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小鸭乐乐说,你们真棒!帮他找到了装订图书最好的办法,如果给他的图书编上页码,图书就可以卖出去了。请用订书机订图书的小朋友帮图书编上页码,不是用订书机装订图书的孩子可以试试用订书机装订一本图书,再编上页码。谢谢你们! 
  2、幼儿根据自己的装订情况自行选择编页码、改进装订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用到的回形针、订书机、夹子、固体胶等都是工具,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做事就会很方便。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以后我们慢慢去发现,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王红)

第13篇、中班常识教案:给蔬菜归类

幼儿园中班常识教案:给蔬菜归类

教学目标:
1、在认识蔬菜的基础上,了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根类、茎叶类、果实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知道蔬菜有营养,培养幼儿爱吃蔬菜的习惯。
4、培养幼儿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的优良品质。

教学准备:
1、菜场内各种蔬菜的录像,音乐磁带。
2、从各类蔬菜中分别选出一种蔬菜图片贴在桌子上的大箩筐上。
3、幼儿每人一只小箩筐,碗若干、汤匙人手一把,白糖若干。
4、实物蔬菜(白箩卜、胡萝卜、白菜、包菜、辣椒、西红柿等)别放在各个箩筐中。

教学过程:
一、超市游戏

“今天是乐乐净菜超市开张的日子,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到超市去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蔬菜。”
(幼儿自己选择蔬菜,每位幼儿可以挑选3"4种不同种类的蔬菜)

二、提问,重点讨论蔬菜的作用。
1、请小朋友告诉我,你刚刚在净菜超市挑选了哪些蔬菜?
2、这么多的蔬菜中你最喜欢吃哪一种?
3、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给你吃的?
4、我们为什么要吃蔬菜?
(蔬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可以给小朋友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使小朋友长得高、长得壮)

三、区分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1、每一种蔬菜都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请小朋友从自己的箩筐中选出一种蔬菜,说说我们吃的是这种蔬菜的哪一部分?如:青菜吃的是茎叶,西红柿吃的是果实。
3、小结:各种蔬菜吃的部位不同,有的吃根,有的吃茎叶,有的吃果实。

四、给蔬菜归类。
“厨房时的叔叔要开始做菜了,他请小朋友将自己箩筐中的蔬菜,根据它们不同的食用部分,送到相应的箩筐。”(幼儿听音乐进行蔬菜的归类活动)
“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放得对不对?”(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检查活动)

五、操作活动。
“现在时间已经很晚了,厨房时的叔叔来不及做这么多菜,所以请小朋友一起动手帮助他做一样糖汁西红柿”
(教师提供操作活动所需的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尝试做糖汁西红柿。)
“除了刚才在净菜超市看到的蔬菜,菜场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蔬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认识它们吗?”

第14篇、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活动准备:
  1、收集吹泡泡玩具。
2、提供糖、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等。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
可是泡泡水没了,怎么办?今天我们自己来配制吹泡泡水。(引发孩子自己配制泡泡水的兴趣)
2、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配制泡泡水的材料,大家看看有些什么?这些材料做的泡泡水可以吹出泡泡吗?我们来试一试?

二、探索、尝试。  
1、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 幼儿自由分组,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 边配制边试验能否吹出泡泡。
2、交流讨论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介绍其成功的方法。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让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

三、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大家都能吹出泡泡了吗?来比比看,谁的泡泡大?你是怎么配制的?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  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观察指导,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  集中讨论。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的?
     引导幼儿发现同样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大。                 
    四、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 ,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第15篇、中班科学教案:蝴蝶从哪里来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蝴蝶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一、动画片导入

1.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看动画片了,现在老师请你们看一部很好看的动画片,你们高兴吗?
2.播放动画片-蝴蝶,幼儿观看。

二、讨论:蝴蝶是从哪里来的

1.花蝴蝶真漂亮呀,你们知道蝴蝶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
(幼儿互相说一说)
2.出示图片:毛毛虫
教师以毛毛虫口吻:我要找妈妈,你们知道我的妈妈在哪儿吗?
毛毛虫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3.你们知道哪儿可以找到毛毛虫的妈妈?

三、ppt课件:蝴蝶的发育过程

1.蝴蝶的一生发育要经过四个阶段:受精卵,幼虫,蛹,蝴蝶。
2.让幼儿互相讲一讲,毛毛虫是怎么样变成蝴蝶的?
巩固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受精卵,幼虫,蛹,蝴蝶。

四、知识拓展

1.你们还想知道有哪些动物宝宝和他们的妈妈长的不一样?
2.ppt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让幼儿了解青蛙妈妈的孩子是小蝌蚪。

第16篇、中班科学教案:看谁飞得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看谁飞得高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辅助材料使物体飞起来,初步探知让物体飞起来的条件。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懂得轻的、薄的东西容易飞起来,重的、大的东西不容易飞起来。  
3、在活动中相互结合,互助学习,产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羽毛、纸、塑料袋、棉花、石头、积木等玩具若干。  
2、硬纸板,扇子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韵律活动:《蝴蝶找花》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轻盈地舞动双臂表演蝴蝶飞舞,最后回到位置上。  
师:小蝴蝶扇动翅膀飞呀飞,你还知道哪些会飞的东西?  

二、操作活动:什么飞起来了。  
1、出示羽毛、纸、棉花、树叶、石头、积木等。  
师:桌子上有什么?  
师:这些东西也想飞起来了,你能想办法让他们飞起来吗?  
2、幼儿初步探索。  
师:小朋友4个人一组来做实验,想办法让这些朋友们飞起来,看一看哪些东西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哪些东西不容易飞起来。  
3、通过探讨和交流活动,理解飞起来和飞不起来的原因。  
师:刚才在玩的时候哪些东西在你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了?  
幼:羽毛、棉花、纸、塑料袋等  
师:你们都用了什么办法使它飞起来的?  
师:刚才实验当中,哪些东西在你的帮助下不容易飞起来?(幼儿回答)  
师: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而有的却不容易飞起来呢?  
幼:因为羽毛、棉花、纸很轻,所以能飞起来,石头、积木很重,所以不容易飞起来。    
教师小结  

三、再次探索:看谁飞得高。  
1、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羽毛、棉花、纸、塑料袋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这几位容易飞的朋友呀,都想让自己飞得更高,时间坚持得更久,你们想帮助他们吗?请4位小朋友一组,一起来想办法让它们飞的更高,实验的时候,小朋友可以利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工具来操作。(介绍材料)  
2、幼儿再次操作。  
3、你用的什么方法让他们飞的更高?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四、活动延伸   
师:这一些纸宝宝他们想来比赛:看谁飞得更高,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让他们飞得更高吗?  
请幼儿说一说。  
师:那我们现在就到外面去试一试吧!(将幼儿带出活动室)

第17篇、中班科学教案:我的传声筒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的传声筒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
2、了解声音传播的媒介。
 
活动准备
1、传声筒成品一个。
2、图片、纸杯两个、毛线、牙签。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发幼儿对传声筒的兴趣。

1、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相应的页面
提问:小朋友们看看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说话)
提问:他们是在说话吗?用纸杯说话能听见吗?

3、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提问: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请两名幼儿先体验一下玩传声筒的乐趣。

二、制作传声筒。

1.请幼儿仔细观察传声筒的成品由哪些材料构成
2.再请幼儿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两名幼儿一组进行制作,教师指导。

3.请幼儿两人一组尝试用传声筒进行对话。
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教师小结:这个纸杯,通过小绳一连,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对着纸杯说话,振动被毛线传送到另一个纸杯,于是另一边的小朋友就听到声音了。

三、鼓励幼儿随意玩传声筒。

1.尝试:往纸杯里放东西。
引导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楚了:传声筒里塞的东西,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就听不清楚了。

2.教师小结:传声筒里的东西越满声音越不清晰。


 

第18篇、中班科学教案:豆宝宝找爷爷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豆宝宝找爷爷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3、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黄豆并区分豆制品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辨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三、活动准备: 
  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各种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图片“黄豆爷爷”。

四、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请幼儿品尝豆制品,引出认识黄豆的课题。
  2、教师与幼儿边品尝边互相交流。
  3、教师提问: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点、难点部分)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及讨论辨别出黄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豆制品。
  1、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性地寻找出黄豆。(教师提供黄豆、绿豆……请幼儿看、摸,并运用经验找出黄豆。)
  2、认识黄豆外形特征。
  (1)幼儿相互交流,掌握黄豆外形。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黄豆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a.黄豆是什么颜色的? 
  b.黄豆是什么形状的?
  c.黄豆上有什么?
  d.黄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 认识豆制品,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1)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理解黄豆与豆制品的关系。(教师讲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导幼儿通过生活经验,说出豆制品。
  (3)教师提问:你还吃过哪些豆制品?
  (4)帮助幼儿了解豆制品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
  4、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区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种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过游戏“豆宝宝找爷爷”让幼儿在众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三)结束部分: 
  1、观察豆芽,激发幼儿探索豆芽生长过程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豆芽。
  3、引起幼儿探究黄豆变豆芽的欲望。
  (四)延伸活动:《发豆芽》

第19篇、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二、出示昆虫,或用实物展示仪放大昆虫标本,感知昆虫主要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三、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启发幼儿按照“动物名称——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讲述。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四、出示挂图,找一找藏在画中的昆虫。  
——教师:今天有许多小昆虫来和我们捉迷藏游戏,他们就藏在这幅画里面,请大家找一找,有哪些昆虫?他们藏在哪里?  
——教师: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你是一下子就发现昆虫的?还是仔细看才发现的?为什么仔细看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五、介绍几种关于昆虫自我保护的知识,认识保护色。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①  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  
②  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  
③  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六、初步感知益虫和害虫。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第20篇、幼儿园科学教案:风车转转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风车转转转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班上一位小朋友把买的风车带到了幼儿园,户外活动时这个能转起来的风车吸引了所有的孩子们。接着的几天里孩子们陆续从家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风车,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纸做的风车很容易就破损坏掉,“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成了孩子们争论的话题,他们都要自己制作风车,并且还提议要进行风车比赛。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在制作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探索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简易风车,并体验制作的乐趣。
    2、通过玩风车验证什么样的纸更适宜做风车。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搜集幼儿猜想做风车的材料:纸张(报纸、宣纸、瓦楞纸、手工纸、挂历纸、皱纹纸、锡纸)、吸管、安全钉若干、幼儿个人猜想记录、集体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风车的经验,并知道制作风车的方法,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提问,对什么纸适合做风车有了疑问并做了猜想。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根据风车的转动情况进行记录,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难点:探究发现不同纸张制作的风车是否可以转动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说一说。

    (1)结合墙饰引导幼儿回忆猜想制作风车的纸张。
    教师:小朋友们都猜想了哪些纸适合做风车?
    幼儿:报纸、手揉纸、瓦楞纸、宣纸、图画纸。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师:你是怎样猜想的?为什么?
    幼儿:瓦楞纸结实,不会破。
    幼儿:手揉纸柔软,会转得快。
    幼儿:图画纸硬,会转得快。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制作风车)。
    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风车。

    3、玩一玩(感知风车的转动)。
    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发现谁的风车转得更好。

    孩子们来到户外迫不及待地尝试着让风车转动。玲玲高高举着自己制作的风车快速地跑着,她从操场这边跑到那边,已经跑了好几个来回,可她的风车却一点也不动。“你的风车怎么了?”我问道。她皱着眉撅着嘴说:“皱纹纸太软了,看它的风叶都折到后面去了,还怎么转呀。”魏晨天:“王老师,我的风车怎么也不会转呀?”他边跑边问。“为什么会这样?”我问。他停下来,气喘吁吁地望着风车说:“瓦楞纸太硬了。”“瓦楞纸还太沉了,跑得时候总会掉下来,你看我的不也没转吗?”和他选择一样纸的韩一凡说道。王冰莹说:“我的锡纸风车跑快时转得慢,我跑慢一点它就不转了。”高艾迪说:“手工纸做的风车转得可快了,我们换换,我试试你的。”汪倚峰说:“报纸有点薄,有点软,有时转,有时不转。”宗吴天:“挂历纸风车不硬、不软,不厚、不薄,转得特别快。”

    4、想一想(由分享个人验证结果引出集体验证表进行经验梳理)。
    教师:你的验证结果是什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瓦楞纸、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
    教师:你的风车转得很快啊,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样的纸制作的?(引导幼儿总结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5、评一评(集体验证结果,选出最适合做风车的纸)。
    教师:能转动的风车是哪些纸做的?哪些纸最适合做风车?

    6、活动延伸。
    教师:在这些能转动的纸风车中哪个转得更好呢?下次我们再来比一比,好吗?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问题是孩子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本活动正是抓住了孩子们在玩风车的过程中提出“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这一问题生成的。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2、活动中的不足:
    由于前期经验铺垫不够充分,有的幼儿因为对制作风车的方法不是很熟练,所以即使选择了适合做风车的纸张也没有得到成功的体验。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主要内容:
    1、老师“心中有目标”,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主动地学习。

    2、创设了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氛围,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恰当把握时机,当老师知道有的幼儿想用皱纹纸做风车后,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等幼儿发现皱纹纸做的风车转不起来时,才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能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综合评析:
    1、本活动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特征。活动生成源于幼儿在玩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材料也是根据幼儿猜想,提供了生活中常见而又熟悉的纸张,如报纸、挂历纸、锡纸……并使幼儿在户外游戏和玩中充分感知和探索,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身边。

    “风车转转转”活动中让幼儿自我猜想、自我验证,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究“什么纸张最适宜做风车”。活动游戏性、操作性强,体现了让幼儿在做中感受,做中学习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流畅,环节层层递进,教师的提问启发性强。活动中记录方法新颖,采用实物(具体纸张)记录的方法,既具体形象,又缩短了幼儿记录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纸张的适宜性。

    2、教育活动可以更开放一些,如不一定非得让幼儿猜想哪一种纸张适合做风车,可以让幼儿猜想哪些纸张适合做风车,然后让幼儿制作多个风车,这样幼儿可以将几种纸张制作的风车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同伴比较)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答案。

第21篇、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影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影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影子,画影子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今天我们准备了不一样的材料,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展开
1、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教师: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课件:图片-树林影子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课件:图片-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2、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
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3、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4、趣味练习:找影子
观察图片中的影子,都是谁的影子呢?用剪纸把它贴出来。

三、结束
趣味练习:画影子

第22篇、幼儿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试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第23篇、中班科学教案:味道碰碰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味道碰碰车

活动目标:  
1、感受甜、苦两种味道,了解味道与表情色彩的联系。  
2、培养感知能力,有初步的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1、布置熊猫食品城,准备各类甜的、苦的食品。(为防止幼儿从包装上识别,可将两类食品适当改装)  
2、水彩笔、镜子、灰色(冷色)和红色(暖色)背景图各一张,若干食品表情记录表。  
3、有过表情方面的绘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进人“熊猫食品城”品尝食物。  
(评析:用“吃”来吸引幼儿,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开始了活动。)  

二、交流和记录  
1、请幼儿相互说一说品尝的食物味道,以及吃时的感觉(受)。  
2、提供镜子和食物表情记录表两张,请幼儿再次品尝,后记录表情。  
(评析:同伴间的交流有益于巩固幼儿的感性经验,再次的品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察表情,并记录。孩子们在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表情与味道的对应,这是“碰碰车”的“第一碰”。)  

三、游戏:看表情猜食物  
1、先由老师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表,请大家猜,再由幼儿自己纠错或认可。  
2、幼儿自己出示记录表,请大家猜。  
(评析:承接上一个环节,此时的幼儿记录卡,已经用来作为游戏材料,猜对与否,都让幼儿雀跃不已。随着对游戏的熟悉,老师从游戏初始的引导中退出,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将味道与表情挂钩,这是“碰碰车”的“第二碰”。)  

四、分类  
提问:你吃了甜的东西感觉怎样?吃了苦的又是什么感觉呢?请幼儿将作业卡分类放于两张(灰、红)背景图上。  
提问:你为什么会把吃甜东西的表情放在红色背景上?为什么会把吃苦东西的表情放在灰色背景上?  
(评析:本环节前后呼应,将色彩与味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味道叶表情斗情绪神色彩,学习活动一环紧扣一环。这是“碰碰车”的“第三碰”。)  

五、扩展  
1、今天我们尝了两种不同的味道,大家也做了记录,知道不同的味道代表不同的表情,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你还尝过哪些味道呢?  
2、你觉得今天最开心的是什么?  
(评析:扩展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第二个提问则帮助幼儿回顾本次活动中印象最深的部分,只要参与了,便会有所得,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期望的。)  
活动延伸:  
1、设置品尝角,继续提供甜苦两种食物,以及其他酸辣咸食物供幼儿品尝,观察表情,说出感受。  
2、尝试音乐与味道、表情、色彩的匹配。

第24篇、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石头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石头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探索石头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提前让幼儿感受、观察石头 
2、各种各样的石头 
3、图片 
4、成品石头 比如:石臼、假山、磨轮。   

活动过程 : 
1、出示各种成品石头。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好东西,我们一块数三下,吹起神秘的丝绸打开看看吧!  

2、欣赏各种成品石头 
(1)教师分别介绍石臼、假山、磨轮等等。 
(2)教师提问:这些东西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3、出示石头 
(1)昨天我们玩过的石头都有什么形状的? 
(2)昨天我们摸过的石头有什么感觉?(请每个幼儿都能感受石头的粗糙、光滑) 
(3)石头都有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石头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有三角形、长方形等等;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红色、白色、黑色、褐色等等;石头有的是粗糙,有的是光滑的。   

4、讨论 
教师:石头都能干什么?   

5、出示图片――幼儿欣赏图片了解石头的作用   

6、出示石头小路 
(1)教师请幼儿在小路上走、跳、爬,使幼儿感受石头小路。 
(2)提问:你踩在小路上有什么感觉?   

7、游戏:“小小建筑师” 
请幼儿用石头搭东西什么都可以发挥幼儿想象力。  

第25篇、中班科学教案:小鸡出生的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鸡出生的秘密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www.qinzibuy.com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是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第26篇、中班科学教案:小小染衣坊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小染衣坊

一、活动题目:  
《小小染衣坊》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染料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洋葱皮、咖啡渣、红茶渣、绿茶渣各若干,锅、网勺、橡胶手套、敞口盘、明矾水、白色小手绢(幼儿人手一块)、白色T恤衫(幼儿人手一件)。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看一看:盘子里是什么东西?是从哪里来?  
(1)是洋葱和茶叶渣。  
(2)是咖啡渣、茶叶渣和洋葱皮。  
(3)妈妈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选择实验物(咖啡渣、绿茶渣、红茶渣、洋葱皮),将其放人锅中煮沸。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现在锅里的水比刚才更深了。  
(2)洋葱皮水煮成咖啡色。  
(3)红茶渣煮的水颜色变成了黄绿色。  
(4)水的颜色变黑了。  
试一试:给手绢染色。  
介绍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还需要稀释过的明矾水。  
(1)我们把锅里的染料水,过滤出来以后,再染手绢。  
(2)先把手绢放进染料里浸湿,绞干水分后,浸入明矾水中。再从明矾水中捞出手绢绞干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复三次。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的手绢变红了。  
(2)我的手绢颜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绢颜色变了一点点。  
(4)我的手绢变成黄颜色了。  
讨论分析。  
在染手绢的过程中,哪种材料最容易着色?  
(1)洋葱皮煮的染料,最容易着色。  
(2)茶叶渣煮的染料,能让手绢变黄。  
(3)咖啡渣煮的染料,几乎看不出来。  

六、注意事项:  
1.材料使用时需要煮沸,因此,适合小组进行,以保证活动安全进行。  
2.教师在明矾水的配制时要注意,明矾重量约为织物重量的10%。  

七、拓展性方案线索:  
1.把植物性材料的收集记录填在表格里。  
   
植物性材料      西红柿  西红柿  其它
加工方式      
染色结果
(幼儿用图画表示)  

2.对材料加工方式的创新。  
让幼儿自己讨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染料水,并通过实验,体会加工方式的可行性,记录在表格中。  
3.对染色结果进行记录。  
让幼儿对可以染色的材料进行颜色记录,对不能染色的画“×”表示。  

八、背景资料:  
染料和颜料都是用来着色的物质。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染料的使用也特别早。我国在三千年前已经学会了从蓝靛草、苗草根和紫草里得到蓝色、绦红和赤紫色等染料。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色彩非常优雅柔和。在日常生活中,可作染料的东西很多,如茶叶渣、苹果皮、洋葱皮等。有时我们为了使染色效果更持久、牢固,在染制过程中,加入“媒染剂”,如明矾、硫酸亚铁等。 
 
活动点评:  
此活动是利用植物染料给白色棉织物着色的活动,这里既要制作染料,又要用制作好的染料染T恤衫和手绢,这是幼儿喜欢参与的一项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可感知染料可以从废弃的植物中提取。该活动目标确定恰当,题目有新意,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从活动过程看,引题自然。教师从茶叶渣、洋葱皮等物引出做染料的想法、,并引导幼儿一步步完成制染料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既是副导者,又是参与者,整个活动幼儿与教师共同制作染料和探究颜色的变化,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最后请幼儿对其他蔬菜或水果的颜色提取进行实验和对比。  
对实验过程的安排提出以下建议:  
1.幼儿制作染料的过程要具体,怎样用植物渣制出染料的步骤要交代清楚。  
2.将实验物放人锅内煮沸及放人明矾水中的过程主要由教师操作,实验物煮前和煮后的颜色变化可由幼儿做记录并进行对比。  
3.用制作好的染料给手绢或T恤衫上色,这一活动应该是幼儿最高兴参与的活动。可激发幼儿的想像力,用各种方法染出各种图案,再把它装饰一下就是一件好看的工艺品。  
4.“小小染衣坊”题目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染坊的设施,二是染衣坊里染衣服的着色过程,题目可改成“我用自制的染料染手帕”。

第27篇、幼儿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 教师设问: 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 “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 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 “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 “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 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 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 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 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 “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 “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 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第28篇、中班科学: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二、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三、活动所需资源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四、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五、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六、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七、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第29篇、中班科学教案:健康过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健康过冬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身感受冬天到了,知道冬天很冷,人们有很多保暖的方法。
2、知道冬天的天气特征和人们的衣着变化,学会用多种手段表现冬天的特征。
3、引导幼儿冬天要多锻炼,鼓励幼儿不怕冷。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健康过冬

活动过程

一、室外感受冬天
1.把幼儿带到户外感受寒冷。
2.谈话:
(1)你站在这里感到怎么样?(很冷)
(2)冬天的风吹在身上,耳朵上,吹在脸上感觉怎么样?
(幼儿自由谈论)

3.请幼儿观看老师手中的绸带,被风吹的飘动起来。
4.小结:冬天来到了,冬天的风可厉害了,吹在身上很冷。

二、室内活动
1.提问: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的吹,吹得我们很冷,怎么办?
2.想什么办法,能使我们暖和起来?
幼儿自由讨论。

3.教师小结:要穿厚厚的衣服,外出时要外套,戴帽子、手套、围巾;
还可以用取暖器、考火、开空调等;还要多运动,多锻炼身体)

4.讨论:怎样才能健康过冬
(1)通过趣味练习,让幼儿了解健康过冬的方法。
(2)在幼儿园最好用哪种方法?
(多运动、多锻炼身体,如跑步、跳舞、做操、游戏等)

三、让我们暖和起来
(1)组织幼儿热身运动:跳跃、搓手、弯弯腰等活动。
提问:现在身子感觉怎么样了?还感到冷吗?
(2)还有什么办法让自己更暖和呢?
幼儿自由探讨,自然结束。

第30篇、中班科学教案:马铃薯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马铃薯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www.qinzibuy.com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第31篇、中班科学教案:动物的尾巴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动物的尾巴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动物的尾巴,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妙用。
2、在活动过程中交流对动物尾巴的认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物的尾巴
2、彩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参观动物园,了解常见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师:动物园里又来了许多小动物,请小朋友仔细看看
这些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

二、展开
课件:动物的尾巴

1、观察动物,思考问题。
看看这些动物都有谁?
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允许幼儿自由交流)

2、交流:你看到的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教师: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各不相同。
那么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3、教师结合课件重点讲解:
(1)老虎的尾巴
(2)豹子
(3)狮子
(4)骆驼
(5)袋鼠
(6)猴子
(7)松树
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教师回答幼儿的自由提问。

4、欢迎小小讲解员来介绍动物尾巴的用处。
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幼儿结合图片来介绍。

5、再次观赏,巩固对常见动物尾巴用处的认识。
小朋友知道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请小朋友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尾巴展览,
想一想,如果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1)自由参观,互相交流,教师个别询问,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
(2)结束后交流: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每个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处,
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有的尾巴能掌握前进的方向,
有的尾巴能驱赶蚊虫等等。
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总结幼儿所探索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把伞?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钩子?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板凳?

三、结束
1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提问:“你喜欢谁的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用?”
2、意愿绘画:动物的尾巴。

第32篇、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初步了解爬行动物的各种爬行方式。
2、通过观察图片和倾听介绍,了解爬行类动物的基本类型,感知他们的外形特征和上火习性。
3、喜欢模仿动物爬行,注意不与同伴发生碰撞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电动爬行玩具,例如:长长的毛毛虫。
3、师生共同收集各种会爬的动物或图片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引导参观爬行动物馆,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各种爬行动物。

活动过程:
1、出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并启动毛毛虫玩具,提问:“这是什么?看看他是怎么行走的?
——教师:除了毛毛虫会爬,你知道还有谁也会爬行。
2、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几种常见的认识的爬行动物。 
——教师:画面上有哪些动物?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是怎样行走的?
——教师:他们用什么来爬行?怎样爬行?

3、引导幼儿看图感知四类爬行动物,丰富幼儿对爬行类动物的认识。 
——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上的画面,观察认识蜥蜴。
①    教师:你认识这些蜥蜴吗?他们身上有什么?他是怎样爬行的?你还知道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②    教师小结:壁虎、变色龙都是蜥蜴。壁虎有两只大大的眼睛,但是没有眼皮,所以他的眼睛一直睁着的。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不过,她还会再长出一条尾巴来。壁虎捉蚊子、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观察认识蛇。
①    教师:蛇是怎样爬行的?蛇有脚吗?他是怎样爬行的?请你学一学蛇爬行,你还知道关于蛇的其他事情吗?
②    教师小结:蛇的种类很多,蛇没有脚,但他能依靠圣体向前爬行游动。蛇分有毒和无毒的两种类型。大多数无毒蛇的头是椭圆形的,绝大多数有毒蛇的头是三角形的。毒蛇有毒囊和毒牙。蛇肉可以吃,毒蛇可以做药。
——观察认识鳄鱼。
①    教师:鳄鱼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鳄鱼是怎么爬的?请你学一学。
②    教师:鳄鱼有扁扁的脑袋和扁扁的身体,鳄鱼背朝天,肚皮贴着地,粗壮的尾巴像钢鞭。他的皮肤很厚,皮肤里还埋着一块块排列整齐的骨块。如果他张开血红的大嘴巴,会露出74颗牙齿,看了真叫人害怕。
——观察认识乌龟
①    教师:乌龟是什么样子的?在水里和陆地上他是怎样行走的?你还知道乌龟有哪些奇特的本领?
②    教师小结:乌龟有一个坚硬的壳,当其他动物伤害他的时候,乌龟的头和四肢马上会缩进壳里去。乌龟四肢的脚趾间都有蹼,所以,乌龟也能在水里游动。乌龟的行动很慢,小花也比较慢,很长时间不吃不喝也能活下去。
——观察认识青蛙、螃蟹等

4、游戏活动《爬一爬,猜一猜》。 
——启发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到前面来爬一爬,其他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怎样爬更像动物爬,学习模仿爬行的动作。  
——将幼儿带到宽敞的活动室,鼓励幼儿扮演爬行动物,模仿动物自主进行爬行活动,提醒幼儿注意要找空地方爬行,不要与同伴碰撞,体验爬行活动的乐趣。

第33篇、中班科学教案:水中的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中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水的作用
2、两个玻璃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
每组一份果珍、白糖、盐、。
3、盛水容器:小碗,小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水)。小朋友知道水有什么秘密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水的秘密吧。

2.出示一缸水,一缸米。
(1)幼儿看看水里、米里有什么?
教师:你们看到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水里有金鱼,看不到米里有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议论:透过水能看到鱼,米里有什么看不到)
(3)你们看看米里有东西吗?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二、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1)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不同的小容器,
塑料袋,小篮,小碗,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交流:不同的容器盛上水会看到什么现象。

2.水能溶解
(1)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果珍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
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启发幼儿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3)你发现了什么?
糖、盐、果珍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
小结:糖、盐果珍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4)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三、讨论怎样保护水
1.教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怎样保护水呢?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2.课件:水的作用
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知道,没有水,人们和动物将无法生存。

第34篇、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沙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沙子

活动目标
1、在玩玩乐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沙子的特性。   
2、在活动中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沙雕
2、玩沙工具,沙池。

活动过程

一、欣赏:沙雕
1、教师:小朋友图片上展现的是一个古战场,还有许许多多的士兵。
(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
2、你们在这幅图上发现什么了吗?这个古城堡是用什么建成的?
(让幼儿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结:这个古城堡是用沙子建成的,我们叫它沙雕,是一种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二、组织幼儿玩沙

1、老师也很西化玩沙子,你们喜欢玩沙子吗?  

带领幼儿来到室外沙池,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要和沙子做好玩的游戏,高兴吗?    

2、筛一筛    
(1)出示玩沙工具,问:这是什么?    
介绍玩沙和泥土的工具,交代操作目的、要求。    
(2)我们要用篮子去装沙子,你会有什么发现,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待会儿告诉大家
(提醒幼儿注意玩的时候不能抛洒沙子。)   
(3)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办法让沙子不掉下来吗?    
(鼓励幼儿想办法,然后实践想到的办法)    
3、踩一踩    
(1)请幼儿去踩一踩沙子。    
提问:沙子踩下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留下脚印呢?    
(2)引导幼儿把沙子用小铁锨拍实,然后再踩上去,看看结果是什么样的?    
4、搅一搅
(1)瞧!老师拿来了什么?(一桶水)   
猜一猜,沙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2)我们用细棍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观察结果:沙子沉到水底,泥土混在水中。    

三、幼儿自由玩沙子

鼓励幼儿在玩沙子时,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第35篇、科学教案: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活动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活动准备
1、韭菜.大蒜.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大蒜.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拣菜 
1、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们来帮厨师把菜分分开,把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教师:我们把菜分好了,那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4、引导幼儿说出三种www.qinzibuy.com蔬菜的不同特征。
 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像妹妹。
 那谁能来说说这三种蔬菜,它们有什么特征。
 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你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又像妹妹呢?
5、教师小结。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宽又扁;
 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三、种植韭菜.大蒜(有根的).葱(有根的)。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现在我们要来种植这三种蔬菜,那该怎么种呢
2、取部分韭菜.大蒜.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个小朋友先选其中一样蔬菜,然后把你选的这样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把它们种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谁长的高。
 我们把三种蔬菜的下半段种在花盆里,看看它们谁长的又快又高。
4、幼儿种植蔬菜
5、把它们放在自然角中,鼓励幼儿学着照顾,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第36篇、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尝试用符号记录规律。  
2、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师:“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怎么样的?”  
2、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纹规律。  
3、出示条形旗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1、幼儿讨论记录方法。  
2、确定简洁的记录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规律(如:010101、□○□○□○)或用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如:蓝白蓝白蓝白)。  
3、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  
4、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的含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尝试进行记录。  

四、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及规律现象。(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轮回规律等) 

第37篇、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三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三版)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而在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儿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儿童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师应把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两者的联系和发展。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提问、游戏等手段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考虑如何在儿童前概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发现,使儿童逐步掌握科学概念。

实施策略
昆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幼儿充满好奇,但对昆虫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较少,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感知动物生存的奇妙,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收集资料、操作调查表的形式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然后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判断,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来“猜测”,并通过观看课件、视频验证猜测结果,从中整合认知经验、激发思维活力。最后,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昆虫小侦探”,让幼儿在看一看、藏一藏、找一找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 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第38篇、中班科学教案:啄木鸟朋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啄木鸟朋友

活动目标
1、了解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和特有功能,知道啄木鸟是树木的“外科医生”。
2、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啄木鸟,了解禽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增添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照片:啄木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用谜语引出主题
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能给树开刀,
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

2、谁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动物?

二、展开

出示课件-照片:啄木鸟

1、啄木鸟是什么样子的?你发现啄木鸟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啄木鸟的外形
重点提醒幼儿观察啄木鸟的嘴巴、舌头、脚和尾巴。

2、向幼儿介绍啄木鸟的特征和特有功能。

啄木鸟有长长、尖尖的像铁链子一样的嘴巴,
他的嘴巴能啄开树皮,在生病的树上打洞。
啄木鸟的舌头能伸缩,舌头有短勾,能伸到树洞里勾出害虫。
啄木鸟有两只短短的脚,脚趾有尖锐的勾,能牢牢地抓住树干,
啄木鸟的尾巴坚硬,啄树皮时,尾巴能支持起身体。

3、你知道啄木鸟有什么本领?为什么叫他啄木鸟?

4、组织幼儿思考并讨论,丰富幼儿对鸟类的认识。
(1)你们喜欢啄木鸟吗?为什么?
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还知道哪些鸟呢?他们长得什么样?

(2)啄木鸟头上有坚硬的嘴;身上长着一身的羽毛;还有一对翅膀;
身体下有一双脚;身后有尾巴等。

三、结束
交流讨论:啄木鸟是怎样出生的?

教师告诉幼儿“鸟类”还叫“禽类”,
它们的妈妈生下的宝宝先是一个蛋,
经过孵化,硬壳而出后才变得和妈妈一样。

第39篇、中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石头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石头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作用,萌发探究意识。
2、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石头的特性,了解石头的作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石头的作用
2、每位幼儿准备两块小石头。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我的小石头

让幼儿利用手中的石头,告诉小伙伴:
我的石头像什么?
怎么得来的小石头?
(引导幼儿编成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认识石头的特征

1、认识石头的颜色、形状。

小朋友互相看一看,你们手中的小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
(幼儿观察,发言)

小结:这些石头有青色、红色、黄色。有的石头四四方方,有的像鸡蛋型,还有的奇形怪状。

2、倾听敲石头的声音
(1)轻轻敲敲你手中的石头,听听能发出声音吗?
(2)敲击出来的声音好听吗?,互相听听敲击出的声音一样吗?
(鼓励幼儿用语言清楚的表达操作结果)
(3)捏一捏石头有什么感觉?
(石头很硬)

三、课件演示:石头的作用

1、你知道石头能用来干什么?
(铺路,盖房)
2、各种各样的石头

各种各样的石头,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途:
大青石可以盖房子
小石子可以铺路
鹅卵石可以装饰建筑物
美丽的玉石可以做成艺术品

四、好玩的石头
引导幼儿用手中的小石头,创意的玩各种小游戏。

第40篇、中班科学教案:小蜜蜂和蚕宝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蜜蜂和蚕宝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蜜蜂和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认识它们对人类的贡献。
2、进一步锻炼幼儿的观察、理解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观察兴趣和热爱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
备 1、课件-照片:蜜蜂;蚕;蚕出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

一生勤劳忙,专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香甜胜过糖。(蜜蜂)
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蚕)

二、活动展开

1、了解蜜蜂和蚕的外形特征。

(1)你在那里见过小蜜蜂和蚕宝宝?它们长的什么样子?
(2)出示蜜蜂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蜜蜂的头上长着什么?
身旁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
腹部末端有一根什么,有什么有途?

(3)出示蚕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蚕的头部有什么?
身体什么颜色?身上有什么?(许多节),
身下有什么?
小结蜜蜂和蚕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了解蜜蜂和蚕的生活习性。

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和蚕每天都在忙什么?蜜蜂采花粉干什么?
(采花粉、酿蜜)
(2)出示蚕茧图片
蚕怎样吐丝?成茧后蚕跑到哪里去了?
(成熟的蚕能吐丝)

3、小结蜜蜂和蚕的生活习性。
4、提问:你喜欢蜜蜂和蚕吗?为什么?

出示丝织品,王浆、蜂蜜等,了解www.qinzibuy.com蜜蜂和蚕对人类的贡献,教育幼儿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三、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图书中寻找、了解有关蜜蜂和蚕的小知识。

第41篇、中班科学教案:蜜蜂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蜜蜂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学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教师说谜语: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谁来告诉大家,这只小小虫是什么?

二、课件演示
1、我们来看看小蜜蜂长的什么样呀?
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
(眼睛、触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看看三对足长的一样吗?
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教师讲解: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
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2、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

课件演示:蜂产品

四、认识蜂窝
课件演示

1.你们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吗?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识讲解: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
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两个钝角都是109°而两个锐角都是70°。

五、品尝蜂蜜

第42篇、中班科学教案:大象长个鼻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象长个鼻子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大象,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2、通过模仿表演大象的长鼻子,进一步感知大家的主要特征。  
3、爱护动物,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大象有个长鼻子
2、涂色:大象
3、幼儿用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动画片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知道小朋友都很喜欢看动画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  

二、观察大象,认识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播放动画片:大象有个长鼻子  
2、提问:
(1)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大象看上去怎么样?
(2)它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耳朵呢?
(3)它的尾巴看上去怎么样?它的腿呢?  
(4)大象的长鼻子有什么用呢?  
(5)大象喜欢吃什么?
鼓励幼儿讨论并进行讲述。  

三、游戏活动《碰一碰》  

1、你喜欢大象的什么地方?
2、我们一起用双手合起来做大象的长鼻子,你想用长鼻子做什么呢?  
让幼儿自主地做一做动作并带领小朋友学大象走路。  
3、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玩“碰一碰”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边唱边表演大象走路,并根据教师的评议指令,
碰一碰身体的相应部位。

四、涂色:大象

1、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大象好吗?
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感知进一步了解大象的特征。
2、幼儿涂色,提出要求,涂色要均匀,画面干净。
3、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并讲述大象的生活习性。

第43篇、中班科学教案:吃不完,怎么办?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吃不完,怎么办?(掌握封口方法 做标记)

活动目标: 
1、知道吃不完的食品不封口会还潮、变质。
2、通过尝试操作,学习几种简单的封口办法,在实验中比较发现最好的封口方法,并用标记作记录。
3、感知科技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已开封的食品包装袋(如:暑片的包装袋)保鲜袋,毛线、双面胶、塑料夹、封口夹、五角星若干。
2、一袋已开袋的饼干,大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导入。
出示已开袋的食品,提问:
(1)食品吃不完,就这样放着,过几天吃感觉会怎样呢?
(2)为什么吃上去不香了?
2、幼儿讨论交流。
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办让食品吃上去还是香香的?
3、幼儿实践交流。
师:刚才你们想了很多办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去试一试。
师:你的袋口封住了吗?,你是怎样封住袋口的?
4、实验比较记录。
(1)师:小朋友刚才都试了用不同的方法封住袋口,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最方便,封口封得最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幼儿实验,将保鲜袋装满空气后封口,看哪种方法不漏气。
(3)进行记录,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下贴一个五角星。
(4)师小结: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发明的产品越来越先进,就象这个食品封口夹,夹起来很方便,而且很密封。
5、拓展生活经验
师:生活中我们除了没吃完的食品要封口,还有什么时候塑料袋也要封口?可以怎样封口?下次,我们小朋友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将塑料袋封口。

四、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其它为塑料袋封口的方法。 

第44篇、中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自我保护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自我保护

活动目标: 
1、加深对动物特征的认识,知道动物会用各种方法保护自己。  
2、了解一些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3、能用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本。教学挂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讲故事,引出动物的自我保护。   

问:小刺猬是怎样自我保护的?  

二、出示教学挂图,初步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  
(1)    利用身体颜色保护自己。  
   问:图上有谁?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  
  小结:动物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是为了保护自己。  
(2)    利用身体结构特点保护自己。  
   问:图上有谁?身上有什么?遇到危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三、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整讲述。  
  毛毛虫、青蛙、螃蟹、梅花鹿等是怎样来保护自己的?  

四、扩展幼儿的经验。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五、猜谜语:  
一只大鸟真奇怪,有翅不飞跑的快,  
遇到危险藏脑袋,屁股留在沙滩外。  
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在图上勾出动物。

第45篇、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植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植物

活动目标:
1.观察爬行植物,认识几种常见的攀爬植物,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借助提问的线索,学会有序的观察观赏植物和果蔬类爬藤植物,了解爬行植物的攀爬特性。
3.能认真的观察植物,快乐的表演小手爬。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收集各种爬行植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螃蟹歌】

二、教师模仿螃蟹爬
师:小朋友,你来猜一猜,这是谁在爬阿?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爬?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启发幼儿仿编儿歌。

三、观察【幼儿用书】感知各种爬行的植物
师:除了动物会爬,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会爬的植物呢!你知道哪些植物会爬吗?

四、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各种爬行的植物
(1)幼儿自己看图阅读画面,在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看到的爬行植物。
(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探索爬行植物攀岩爬墙的特征。
师: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长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生长的?
师:你觉得它爬的高吗?如果没有墙,没有支架它能爬上去吗?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攀爬植物,说说:这些攀爬植物是依靠什么爬上去的?
这些植物的末端有什么?猜一猜,看一看这个卷须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师:小动物是用脚右路或爬行的,爬行植物末端的卷须就是植物的小吸盘,它们不停生长并紧紧地吸住墙体和支架向上攀爬。
五.启发幼儿想一想
西瓜,南瓜是爬行植物吗为什么?如果给它一个支架它能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让它爬上去呢?
鼓励幼儿大胆的想一想:这些爬行植物有什么用?
教师小结:爬行植物的品种很多,它们都有长长的可以攀岩的藤。在爬行植物中有绿色叶片,红色叶片的爬山虎和能开花的紫藤这些观赏植物;有葡萄的藤,习惯的藤这些水果植物;还有葫芦藤,丝瓜藤这些蔬菜植物。观赏植物一般种植在墙边和廊檐下,供人么观赏乘凉;水果和蔬菜植物一般是搭支架让植物向上攀爬伸展,在长长的藤上结出更多的果实,或者种植在农田里,让长长的瓜藤满地爬行,结出更多更大的瓜果,供人么品尝。

六.讨论活动:你还知道哪些爬行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用?

七.音乐活动【小手爬】
师:小动物会爬,植物会爬,我们小朋友的小手会爬是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表演小手爬的动作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小手爬】,改变音乐的节奏,带领幼儿进行小手慢慢爬和快快爬。

第46篇、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花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花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雨中红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笔,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课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儿观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吗?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观察: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有什么用?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花的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

2、教师小结花的用途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朵头箍
提问:这个头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吗?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
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你想做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环保教育

讨论: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第47篇、中班科学教案:探索光的折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探索光的折射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

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
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第48篇、中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好奇心和探索欲。
2、积极参与谈话交流,能语句完整的表述意见。
3、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安全的避雨方式。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雨小雨别下了
2、避雨的图片。
3、动画折纸:彩色的雨滴

活动过程

一、声音引入主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
是下的大雨还是小雨?
分别播放大雨、小雨的声音。

2.欣赏歌曲《小雨小雨别下了》

二、了解雨的形成好作用

1、演示课件,雨水怎样形成的。

(1)你知道雨水是怎样形成的吗?
(集体讨论)
小结: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不断受热升到空中,聚集在云朵里,
水蒸气越积越多,水滴就会降下来,也就是下雨了。

2、谈话:雨水的作用。

(1)雨水对动物有什么好处?
(2)雨水对植物有什么好处?
(3)雨水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集体讨论)

小结:雨水可以使种子发芽、促进植物生长。
雨水可以汇成小河和湖泊使动物们喝上水。
雨水可以净化空气,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
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种都离不开它。

3、学习安全的避雨方法。

(1)下雨后,应该怎样采取正确的方法避雨呢?
(幼儿互说)

(2)小结: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下雨的时候会电闪雷鸣,人们不能站在大树下避雨,
因为树被雨水淋湿后会传电,会引来雷电,很危险。
下雨的时候不能站在户外打手机,因为这样会引雷电击身,很危险。
最好的方法在商场内避雨。

三、折纸:彩色的雨滴

引导幼儿观看动画学习折纸“雨滴”,巩固所学知识。

第49篇、中班科学:有趣的颜色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颜色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能出现新的颜色,知道颜色可以变化,解决美术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2、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享受各种颜色变化所带来的惊喜。  
3、培养幼儿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记录颜色的变化。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透明小玻璃瓶、一次性针管、棉签、记录表、未涂色的图片、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设置疑问,引起兴趣。
  
教师请幼儿观看桌子上准备的材料,并提出问题。  
1、小朋友看,瓶子里是什么?(颜料)有哪些颜色呢?(红色、黄色、蓝色)  
2、老师这里还有几样东西,我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橘子、叶子、葡萄)  
请你们说说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橘子——橙色、叶子——绿色、葡萄——紫色)  
3、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画这几样东西,可是现在只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怎么办呢?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请幼儿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二、激发猜想、作好记录   
1、小朋友真能干!谢谢你们帮老师想出了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张大的记录表,请小朋友看看记录表上有什么?(动脑筋娃娃、小手宝宝)  
2、请你动脑筋猜一猜红色和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把你猜出的颜色用同色的蜡笔记在动脑筋娃娃的后面,红黄颜色的下面。(教师先示范一次)  
3、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把黄色和蓝色、红色和蓝色变出的颜色记在表格中。  
4、幼儿自己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在对应位置作记录。(让幼儿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记录颜色的变化。)  
5、请作不同记录的幼儿分别讲述自己记录的情况。  

三、参与探索、操作记录   
1、教师示范操作:取出一根一次性针管吸入一格红色,注入透明的小玻璃瓶中;再取出一根一次性针管吸入一格黄色,也注入这个透明的小玻璃瓶中;盖好瓶盖,轻轻地摇一摇。啊,好神奇呀!红黄颜色手拉手变成橙色了。快快拿起一根棉签,沾一点橙色,在记录表上作个标记吧!(提醒幼儿要记在小手宝宝的后面,红黄颜色的下面)  
2、幼儿分别把红黄颜色、黄蓝颜色、蓝红颜色混合,进行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a.提醒幼儿一次只吸入一格颜色,往瓶www.qinzibuy.com中注入时要小心,不要挤在外面,注意桌面卫生。  
b.引导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然后再把混合后的颜色涂在表格里。  

四、展示记录,交流结果   
1、听音乐稳定幼儿情绪。  
2、请个别幼儿讲述探索的过程与记录结果。  
3、针对不同记录结果,教师进行集体演示,巩固幼儿的认识。  
4、儿歌小结:红黄颜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橘子;黄蓝颜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红蓝颜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葡萄。  

第50篇、中班科学:捉迷藏的昆虫(第一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一版)

教学理论依据
《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活动将昆虫拟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纲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戏中”,本活动以游戏为主线,让孩子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新知识。同时科学是严谨的,因此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多为实物原型。昆虫的自卫防身方式通常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鉴于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只选择了其中一种“保护色”,其他的知识留待以后探讨。

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法和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对已有昆虫的经验进行梳理。
2、通过捉迷藏游戏,寻找有保护色的小昆虫。
3、通过录像,直观的呈现昆虫自我保护的本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及其作用;
4、采用讨论和直观法拓展,激发幼儿探究更多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5、采用游戏操作法,巩固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螳螂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
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
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
   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第51篇、中班科学教案:旋转的纸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旋转的纸片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第52篇、中班科学教案:牵牛花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牵牛花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和认识夏季花卉的兴趣。
2、发展幼儿较为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连贯的语言讲述能力。
3、按照花、叶、茎的顺序认识牵牛花,知道其开花的规律。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漂亮的花
2、课件:图片-牵牛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谜语:小小花儿爬篱笆,张开嘴巴不说话,红紫白蓝样样有,个个都像小喇叭。
教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牵牛花。

二、展开

1、谈话:我知道的牵牛花。
提问:
你在哪里见过牵牛花?它长得什么样?它在什么时间开花?

2、借助图片引导幼儿按照花、叶、茎的顺序观察牵牛花。
提问:
(1)牵牛花的花儿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你见过什么颜色的牵牛花?
(2)牵牛花的叶子是什么么样的?摸上去什么感觉?
(3)牵牛花的茎是什么样的?牵牛花的茎是怎样生长的?
小结:牵牛花的花朵像一只小喇叭,颜色有蓝色、紫色、粉色和白色等。
牵牛花的叶子像心形,绿色,上面有一层毛茸茸的东西。
牵牛花的茎又细又长,会绕着篱笆或绳子往上长。
牵牛花在夏季秋季的早晨开花。

3、学习谜语《牵牛花》。
教师:我们一起学习谜语牵牛花,这个谜语把牵牛花的主要特征都描写出来了。

4、ppt课件:漂亮的花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花卉。
教师:自然界有很多美丽的花在夏www.qinzibuy.com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丽,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三、结束
活动评价:从幼儿回答问题和积极参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夏季开放的花卉,自然结束。 

第53篇、中班科学教案:洋葱头找朋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洋葱头找朋友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认识洋葱头、大蒜头、蒜苗等蔬菜,知道它们都是有相同气味的蔬菜。  
2、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感受洋葱头、蒜头、葱和蒜苗气味的异同,初步了解它们的共同作用。  
3、喜欢洋葱头等蔬菜,爱吃洋葱头、蒜头、蒜苗等蔬菜。  

活动准备:  
1、菜刀、菜刀板各一个,教师用的盘子两个,一个洗干净的洋葱头。  
2、每组一份已经分开好的大蒜头若干个、几根蒜苗。  
3、三张图片:洋葱头、大蒜头、蒜苗并进行塑封。  
4、每组一篮子蔬菜:洋葱头、大蒜头、大蒜、蒜苗、香葱、大葱、韭菜、生姜、芹菜、辣椒、菜椒、青菜、萝卜、茄子、白菜、韭黄等等。  
5、一大盆烧熟的“洋葱头炒鸡蛋”、每人一把调羹、每组一个盘子。  
6、音乐《买菜》。  

活动过程:  
一、歌唱活动《买菜》,引起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孩子们,跟着我一起去买菜,好吗?(好)  
(播放音乐《买菜》,教师和孩子们一边演唱歌曲一边快乐地做动作。)  

二、认识洋葱头,引出故事。  
1、(出示用毛巾遮住的一个盘子,盘子里面放有几个洋葱头)教师:大家猜猜看,我买的是什么菜?  
2、(出示答案)你认识它吗?这种蔬菜叫什么名字?(洋葱头)洋葱头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仔细观察、用手抚摸)  
3、(教师演示刀切洋葱头)教师:紫红色的洋葱头一切开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好好地看一看!  
4、给孩子闻一闻洋葱头的味道。(有异味、刺鼻子、刺眼睛。)  

三、利用图片讲述故事,感知洋葱头找朋友的经过。  
1、教师边出示洋葱头的图片,边讲述故事(从开始——一定会有朋友和我的味道是一样的。)  
2、提问:洋葱头为什么不开心?它想做什么?  
3、根据故事内容边出示大蒜头、蒜苗的图片,边继续讲述故事(从洋葱头走着走着——洋葱头高兴极了)。  
4、提问:洋葱头遇到了谁?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愿意和洋葱头做朋友吗?为什么?  

四、操作活动:剥大蒜。  
1、请小朋友找出洋葱头的实物朋友。(大蒜头、蒜苗)  
2、分组剥一剥大蒜头,闻闻大蒜头和蒜苗的气味,感知它们和洋葱头气味的异同。  

五、想象活动:给洋葱头找更多的朋友。  
1、出示各种蔬菜,引导孩子讲述蔬菜的名称。  
2、教师:洋葱头找到了两个朋友真高兴,可它还想找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请你好好的想一想,洋葱头还会有哪些朋友呢?  
3、启发幼儿想象:还有谁会和洋葱头做朋友?谁身上发出的气味会与洋葱头相似?鼓励孩子说一说蔬菜朋友的名字。  

六、分类活动:洋葱头的歌舞晚会。  
方法:每组一个小篮子,小篮子里有各种蔬菜。请小朋友合作,通过看、闻,把没有难闻气味的蔬菜拿出小篮子,剩下的就是都有特殊气味的蔬菜,留在小篮子里准备参加洋葱头的歌舞晚会。  

七、洋葱头的作用。   
1、教师:你知道洋葱头、大蒜头和蒜苗有什么用吗?  
2、使孩子知道洋葱头和大蒜头等有气味的蔬菜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还具有杀菌的特殊功效。教育孩子不怕异味和辣味,愿意吃这些蔬菜。

八、品尝活动《洋葱头炒鸡蛋》。

第54篇、中班科学教案:动物之最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动物之最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2、了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3、激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动物之最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愿意吗?请你们仔细看认真记,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
他们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1.组织幼儿观看课件,并加以解释。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动物园里生长着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和特点。
那么,它们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比如:大象的鼻子最长等。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说说动物身上的之最,说对的教师给予鼓励、表扬,并颁发奖品。

3.播放课件,将幼儿说出的动物之最进行归纳。
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
鼻子最长的动物是:大象;
耳朵最长的动物是:兔子;
跑的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最凶猛的动物是:老虎;
嘴巴最大的动物是:河马;
唱歌最好听的动物是:百灵鸟。

4.请幼儿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物,它有什么本领?还有那些动物之最?

5.请幼儿表演动物之最。如:表演大象:就做出长鼻子的样子,并说:“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长。”

三、结束
音乐伴奏师生对歌,巩固知识的掌握。“小朋友,我问你,什么动物鼻子长?
“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
自然结束!

第55篇、中班科学教案:不怕冷的企鹅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不怕冷的企鹅

活动目标:   
1、了解企鹅的身体结构te特征和习性,感受环境与动物生活的关系,有适应环境的意识。  
2、知道企鹅在南极的特殊生活环境,学习词语:“冰天雪地”、“摇摇摆摆”等。  
3、对探索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动物本身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企鹅)在南极生活的其他动物的图片、地球仪一个。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动物世界类的碟片。。  

活动过程:   
 1、猜谜语,让幼儿产生对企鹅的兴趣。  
(1)教师说谜面:是鹅不是鹅,海岛上生活, 冰天雪地里,玩得真快乐。  
(2)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  
2、老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3、幼儿观察幼儿用书,感知企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提问:  
    (1)这是什么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他们走起路来是怎样的?请你学一学。  
    (3)企鹅有那些本领?你知道企鹅喜欢吃什么?  
    (4)企鹅生活在那里?(南极)那里的天气是这样的?  
    (5)企鹅怕冷吗?为什么?你知道那些不怕冷的动物也喜欢在南极生活?(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  
4、播放关于南极动物的影像资料,充分感知冰天雪地的南极环境,以及各种南极动物。并向幼儿重点介绍关于企鹅的生活趣事。重点介绍企鹅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生宝宝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南极是非常冷的地方,那里也生活着一些动物,企鹅就是不怕冷的动物之一,它们十分愉快地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收集动物过冬的图片、故事等资料,布置主题墙。  
2、引导幼儿根据企鹅的特点进行归类,总结禽类的特点,并与应经认识的禽类动物进行比较。  
3、引导幼儿互相介绍本地动物的过冬方式。

第56篇、中班科学教案:捉蚂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捉蚂蚁
 
活动目标:
  
1.学习计划捉蚂蚁的行动,明确活动的观察任务。  
2.对捉到的蚂蚁能够仔细观察,并能将蚂蚁的身体构造与功能进行表述和描绘。  
3.在捉蚂蚁的活动中萌生对蚂蚁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昆虫盒或透明的小瓶、小块纱布和皮筋、小铲子。  
2.雪糕棒、放大镜、笔和画板画纸、背面贴有双面胶的白纸。  
3.选择一处有蚂蚁出没的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  
4.幼儿用书:《蚂蚁》。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今天我要去捉几只蚂蚁来研究研究,谁愿意和我一起去?  

2.师幼一起策划捉蚂蚁的计划  
(1)师:蚂蚁平时喜欢在哪里?我们到什么地方有可能捉到它们?  
(2)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在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上分别画出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  
(3)根据幼儿猜测的几个地点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将所猜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贴在组长的衣服上。  
(4)师:去捉蚂蚁有许多工作要做,先要当好“侦察员”,即能找到蚂蚁活动的地方;然后要做“观察员”,即能仔细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最后还要当好“记录员”,即把你在哪里发现了蚂蚁,和你看到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  
(5)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器材“去捉蚂蚁,你觉得我们需要哪些东西的帮助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出示相应的材料:看看这里的哪些东西在捉蚂蚁的时候会用得着?昆虫盒用来做什么?放大镜可以用来做什么?纸和笔可以用来做什么?去捉蚂蚁时还要注意什么?  

3.师幼一起去寻找、观察蚂蚁   
(1)教师带幼儿外出寻找蚂蚁,并请发现蚂蚁的小组及时向大家通报,请捉到蚂蚁的小组就地观察蚂蚁。  
(2)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小蚂蚁有几只脚?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小蚂蚁是怎么爬的?它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会动?学一学它是怎么动的?  

4.组织幼儿交流捉蚂蚁的经历并扮演小蚂蚁走路的姿态  
(1)有哪些小朋友捉到了蚂蚁?你是在哪里捉到的?  
(2)你对蚂蚁有哪些新发现?还希望知道小蚂蚁的哪些问题?  
(3)让我们来学一学小蚂蚁,三个小朋友扮演一只蚂蚁,商量一下谁做头、谁做胸、谁做腹,然后尝试走一走。

第57篇、中班科学教:浮力——文彦博取球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浮力——文彦博取球》

活动来源: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第58篇、中班科学教案:吹泡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吹泡泡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音乐:大家一起拍拍手
2、记录卡 、幼儿用笔 、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 。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在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
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 师:平时,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
大家一起来看看,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想。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
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介绍幼儿想法。
(1)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想?
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想?
(3) 师生共同讨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二、幼儿操作

1、师: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
并且马上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3、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1)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后的结果?
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较。
(2)师生再次讨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三、总结

1、谁来告诉我,你发现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www.qinzibuy.com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
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2、教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们能吹出泡泡吗?为什么?
想知道它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么?我们一起到户外去试试看吧!
在音乐中跳出活动室。

第59篇、中班科学教案: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

幼儿园优质课中班科学教案: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听听、想想、议议、做做的过程中,感受树木与动物、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建立关心、爱护树木和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观察画面:茂盛的森林、被砍伐的树。
    2、各种树的功用的照片、小纸片、记号笔。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1)观察画面一: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谁生活在这里?
    (2)听散文:《树林和动物》,说说散文的内容。
    (3)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天,小鹿、小猴、小鸟以及其他的动物都要搬迁到其他森林去生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4)幼儿联想、思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相互讨论。

    2、讨论树木与动物及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
    (1)观察图二:树木都被人们砍掉了,动物们离开森林。
    (2)讨论:人们为什么要砍掉树木呢?
    (3)为什么树木砍掉以后,动物们就要离开森林呢?

    3、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小组讨论:树木可以帮助我们些什么?并用简单的图画表示。
    (2)小组用自己的图交流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树的功能的照片给幼儿观赏,发现哪些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哪些是我们现在发现的。

    4、伸:思考怎样保护树木让小动物重新回到森林,设计《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宣传画。

第60篇、中班科学教案:黄豆宝宝变魔术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黄豆宝宝变魔术

活动目标:   
1、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 插好 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活动过程:   
1.、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3、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活动反思: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引导宝宝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宝宝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宝宝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宝宝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可能宝宝太兴奋了,所以有个别的太“活跃”了,发出了尖锐的叫声,纪律有些松懈了,不过整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宝宝现在也知道了以后要多吃豆制品,这样对身体有益!

第61篇、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蜡烛

幼儿园中班科学:有趣的蜡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蜡烛
2、蜡烛若干,玻璃口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
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
小火苗会随风“跳舞”。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
(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展开

1、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
(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2、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1)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2)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3、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
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三、结束
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

第62篇、中班科学教案:小蜘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蜘蛛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各种各样的小型动物。
2、激发幼儿观察和认知小蜘蛛的兴趣,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蜘蛛在哪里
2、课件:图片-蜘蛛
3、ppt课件:巨型蜘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谜语:一个小珠子,吐丝结网子,网子粘虫子,吃成小胖子。
2.教师:你们知道蜘蛛在哪里吗?

二、 展开

1、你们想看小蜘蛛的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蜘蛛在哪里,幼儿观看。
让幼儿说一说蜘蛛长什么样子。

2、利用蜘蛛图片,细致的观察蜘蛛的外形特征。
(1)蜘蛛的头胸部长着什么?它的腹部是什么形状的?
(2)小结:蜘蛛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头胸部有蜘蛛的口器、八只步足,腹部一般为圆形和卵圆形,
能纺出丝的纺织器在腹部。

3、了解生活习性。
(1)你在哪里见过蜘蛛?蜘蛛是怎样捕食的?
蜘蛛喜欢吃什么?
(2)小结:蜘蛛生活在树上、草间、石下、水边、洞穴、灌木丛等处,
能适应各种环境,有的蜘蛛结网捕食,有的蜘蛛四处找吃的,还有的生活在洞穴中,蜘蛛以昆虫、多足类动物为食物。

4、了解蜘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蜘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蜘蛛?
(2)小结:蜘蛛能捕捉农田里的很多害虫,有的蜘蛛还可以入药。
因此,蜘蛛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蜘蛛。

5、了解蜘蛛的种类
(1)Ppt课件:巨型蜘蛛
(2)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蜘蛛有很多种类型,还有毒性蜘蛛。

三、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小型动物,激发对小动物观察活动的兴趣。

第63篇、中班科学教案:火箭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火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科技进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讲述火箭的构造。
3、初步了解火箭的特点、用途及火箭上天的过程。
 
活动准备
 ppt课件:神七发射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游戏“到太空旅行”,导入课题。
教师:孩子们,坐上我们的小飞船,一起到太空中旅行吧!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与幼儿一起进入“太空场景”,引导幼儿自由模仿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状。

二、展开
1.谈话:火箭本领大。
提问:在太空中旅行中时,你看到了什么?知道是什么把它们送到太空中的吗?
教师: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飞到太空中去,只有用火箭才能把它们送上太空。
火箭还可以运载炸弹,我们称它为“导弹”。

2.观察讲述火箭的外形特点。
(1)观看课件,幼儿分组自主探索发现,教师适当指导。
(2)提问:谁想先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谁的发现和他不一样?还有谁想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火箭是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分三节,头是渐渐的。

3.小实验:火箭的头为什么是尖尖的?
(1)为幼儿提供两种不同的纸火箭,一种头是尖尖的,一种头不是尖尖的,请幼儿试一试哪种纸火箭飞的又高又快。
(2)提问:你发现哪种火箭飞的又高又快?还有哪些东西为了飞的更快,头也制成或是尖尖的?
(3)小结:飞机、子弹、标枪的头也是尖尖的,是为了在飞行时减少空气中的阻力,非得更快。

4.通过课件,观察火箭上天的录像,了解火箭发射的过程。
提问:刚才还有许多小朋友发现火箭是一节一节的,这又是为什么?你看到火箭是怎样上天的?
小结:第一节火箭燃烧完时,第二节火箭开始点火,第一节火箭的外壳自动脱落,火箭变得轻了许多,跑得更快。火箭第二节的燃料燃烧完后,外壳也脱落下来,火箭变得更轻,跑得更快。当第三节火箭的全部燃料燃烧完后,火箭与卫星,微星刚好进入预定轨道。所以火箭设计成三节是为了非得更快。

5.游戏:火箭上天

三、结束
鼓励幼儿学好本领,长大后去探索太空中更多的奥秘。

第64篇、中班科学教案:水宝宝搬新家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宝宝搬新家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帮水宝宝搬家”的不同方法。  
2、知道节约用水,体验玩水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盛水的大盆4个,内装有半盆水;经过装饰的塑料瓶(水宝宝的新家)人手一个。  
2、吸管、调羹、积木、玻璃球、夹子、布条、毛巾、塑料袋、小篮子、海绵等实验材料。  
3、大、中、小透明杯子(大杯盛清水、中杯盛牛奶、小杯盛醋),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今天,调皮的水宝宝来到我们班,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把水宝宝找出来好不好?每张桌子下面都有三个杯子,水宝宝就藏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水宝宝找出来。(请幼儿将装有水的杯子找出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提问:你怎么知道这里面藏的是水宝宝?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水有颜色吗?有味道
4、教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

二、说说喜欢水宝宝的理由。
1、教师:你们在哪里看到过水?是些什么水?(引导幼儿回忆、思考生活中见到的水:自来水、河水、露水、雾水、雨水、瀑布、还有饮料、墨水等。)
2、你喜欢水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水真有用,可以帮助我们做那么多事,假如没有水,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三、游戏活动:“水宝宝搬新家”。
1、(出示一大盆清水)教师:这么多小水滴住在一个房间里实在太挤了,这里有许多漂亮的新房子,他们想搬到新房子里去住,小朋友能帮忙吗?  
2、你准备怎样帮小水滴搬家?(组织讨论)  
3、不用倒的方法也能搬吗?  
4、提供材料,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帮水搬家,搬家时要注意观察,发现水宝宝的秘密。  

四、说说自己的发现。  
1、 相互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帮水宝宝搬家的?(我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办法?)  
2、教师: 水除了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还会流动。  
提示:搬水的方法其实很多,其中有一种是用“吸”的办法,请你找找哪些材料会吸水。  

五、再次操作。  
  1、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哪些材料具有吸水性?哪些材料的吸水性强,运水的速度快?  
  2、相互讨论自己的发现。你是怎样帮水搬家的?发现什么?你认为哪种“搬家”的方法好?为什么?  

六、教师小结。  
  1、小朋友用了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而且各种方法各有长处和短处,所以人们在搬水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2、今天我们帮助了水宝宝,让我们和水宝宝一起跳起《欢乐舞》吧。

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一颗白菜和一杯清水,在水中加入几滴红墨水。)
教师:你们都知道了海绵、毛巾和布条都会吸水,那这颗白菜会吸水吗?小朋友可以回家自己先做个实验,然后我们下次再来玩玩这个游戏。

第65篇、中班科学教案:万物都在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万物都在变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幼儿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1、课件:迎春花的变化
2、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课件: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4、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叫我宝宝,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变成一个大姑娘,你们说我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

2.请小朋友寻找自身的变化

二、找教室里的变化

幼儿去教室四周围找,找到后逐一讲述。

三、寻找教室外的变化
  
幼儿结伴商量后再讲述。

四、课件:迎春花的变化
通过课件演示,幼儿观察迎春花的变化。

五、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六、课件: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七、画渐变图

幼儿画好以后互相交流。

活动结束。

第66篇、中班科学教案:红色的消防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红色的消防车

活动目标:    
1、认识消防车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消防车的特殊用途。    
2、学会仔细观察消防车,并用清楚的语言描述消防车的外形特征。    
3、知道消防队员勤学苦练、不怕困难,产生热爱消防队员的情感。   

活动准备:  
参观过消防队、消防车的图片或实物模型、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1、教师:前几天我们去参观了消防队,消防队是干什么的?    
2、他们是用什么来帮忙灭火的?消防车是什么样的?    

二、观察消防车图片。    
1、消防车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车有什么不同?    
2、消防车为什么是红色的?    
3、消防车上为什么要安装警报器?学一学警报器的叫声。    
4、消防车上有哪些灭火器材?还有哪些设施?    
5、车厢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用?    
注:在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器材设施,供幼儿了解。(如果条件限制,也可用一些图片)    

三、向幼儿介绍几种灭火常识。    
1、猜谜语:一位英雄,浑身通红,平常日子,坐着不动。一见着火,发起冲锋。    
2、如果家里的被子、衣服着火了怎么办?    
3、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灭火常识(用水、用沙、用灭火器等)。  
在看到消防车的同时大家马上联想到小班学过的“洒水车”,找出了两种车的共同点:车厢上都有大水箱。  
因为幼儿园里平时有过消防练习,所以大家都知道一些自救小常识:用毛巾捂住口鼻等。  
通过学习,大家都看到了大火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大家都懂得了以后不能玩火。  

第67篇、中班科学教案:我也来造桥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也来造桥(利用替代物来构建纸桥)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替代物来构建纸桥。
  2、探索使桥面牢固的方法,并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替代物若干(如:厚薄不一的纸、积木、纸杯、书、纸盒、塑料瓶等)记录表 笔 桥的图片若干前期经验准备:观察并讨论过桥,对桥的功用及种类有所认识  

活动流程:  
一、各种各样的桥 

  和孩子一起回忆我们认识及看见过的桥。(对桥的构建部分、各种造法更清晰的认识,为后面的造纸桥做下铺垫)
  1.上次我们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认识了许多桥,你们还记得吗?(在老师象征性的提问下,出示桥的图片)如:有一座桥,横跨浦西与浦东,桥面就象大旋涡,说说是什么桥呀?-------南浦大桥
  2.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我们更要感谢这些造桥的人们,那今天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造桥人呢?  

二、造纸桥 
  1.介绍材料
  看看我们造桥有些什么材料,可以怎么使用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造桥想法)
  2.鼓励幼儿使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构建。
  1)桥面要牢固,比比谁的桥面载重多。
  2)根据记录表记录下实践的过程及结果。
  3)可尝试使用不同材料构建,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小秘密。
  3.交流与分享
  1)请个别孩子来展示作品,并说说根据记录的内容说说栽重量。
  2)小结:你们看了小朋友的演示,及自己的实践、操作,发现了什么小秘密或小问题吗?
  A平面桥及弓形桥的载重量
  B厚的桥面与薄的桥面的栽重量
  4.大家来动脑,怎样使薄的纸也和厚纸桥面栽重一样呢?  

三、延伸:我们将把这一问题带入区域活动中进行探究解决。

第68篇、中班科学教案:镜子真好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镜子真好玩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2、激发幼儿对光反射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镜子、不锈钢勺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个小镜子照来照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小镜子真好玩,你们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镜子吧!

二、幼儿玩镜子

1、你是怎样玩的镜子?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可以找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有的小朋友在阳光下玩镜子  

(1)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2)墙上为什么会有光斑?
(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影。)

(3)墙上的光影会动吗?你是怎样让它动的?
(光影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小结: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在墙上产生光影,还能让光影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玩互相“追逐”的游戏

(1)你们是怎样玩“追逐”游戏的?
(2)怎样才能跑的快点儿?
(3)请幼儿尝试。
小结:“追逐”太好玩了,你的心理有什么感觉?

三、勺子“哈哈镜”
1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像来?
(幼儿讨论)  

2根据幼儿的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说说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1)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
(原来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

(2)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己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面对光反射的不同,等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四、镜子真好玩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阳光玩镜子,探究光的折射。
2、请幼儿互相说说在镜子里看见了什么?
3、幼儿在玩镜子中结束活动。

第69篇、中班科学教案:假如没有太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假如没有太阳

活动目标:   
1、观察太阳的外形特征,了解太阳与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  
2、通过欣赏儿歌,了解太阳的重要性。  
3、对大自然中的现象有兴趣,有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一位幼儿一副太阳镜。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听谜面,猜谜语,引出主题。  
教师念谜面:早上从东出,晚上从西下,照亮了大地,温暖了万家。  

2、引导幼儿去户外观察太阳的活动。  
选择一个清朗的天气,教师引导幼儿来到户外,提醒幼儿每人都带上墨镜,观察太阳。启发幼儿想一想:为什么要带着墨镜看太阳?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组织幼儿围绕太阳进行讨论,了解太阳的主要特征。  
(1)刚才你带着墨镜干什么?你喜欢太阳吗?  
(2)你发现太阳时什么样子的?太阳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3)你知道太阳有什么本领吗?太阳照到身上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知道的?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说说:画上有什么?太阳的阳光照到那里,那里的植物生长的怎样?还有什么也需要太阳?  

5、幼儿欣赏《红红的太阳》,了解太阳的作用。  
说说:太阳对人类、动物、植物有什么好处?带领幼儿一起阅读画面念儿歌《红红的太阳》,进一步了解太阳的作用。  

6、组织幼儿讨论:假如没有太阳。  
(1)太阳对我们人类还有哪些作用?  
(2)假如没有太阳,会怎样呢?  

第70篇、中班科学教案:转起来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转起来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孑L的积木、纽扣玩具、光盘、各类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以及两只透明水杯中各盛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快乐小转盘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瞧这是什么呀?(地上摆放彩色圆形泡沫垫代表小转盘)我们的“快乐小转盘”又要开始转啦!想玩吗?
    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站在圆垫上准备。
    师:快乐小转盘!
    幼:大家一起转!
    师:“转呀转呀转呀,转出可爱的动物来!”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老师倒数5--0。如果念到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第二次游戏时,教师倒计时,让幼儿感受游戏的快乐)

    二、第一次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哇,你们今天转得这么快乐,瞧瞧都转出些什么了呀?(教师故作神秘揭开屏风,让幼儿说说有些什么呀?)这些物品看见大家转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转起来”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用你们的办法让它们转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长柄花放在手心并搓动使小花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刚才玩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什么转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尝试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一些方法时,教师就翻开E经打印好的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如果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教师就直接在空a纸i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另外有了图解配上文字对中班幼儿更容易理解,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拨、搓、拧、转、扭……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教师可以捕捉选择风车的孩子并提问:“刚才是怎么让风车转动?”幼儿可能会回答:“吹。”这时,教师故意不用力吹,使风车转动不起来,然后问幼儿怎么办。当幼儿提出“用力”时,教师顺势出示文字“力”,并追问:“我们刚才所想的那么多方法都要用力吗?”最后总结:“原来这些转动的方法都和‘力’有关。”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提出的新挑战。)
    1、交代任务。
    师: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手势2,这次代表两样东西)?接下来要增加难度了哦,请你到后面的桌子上选两样东西,让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小结:留出空间,让幼儿边演示边讲解。教师适当总结、提炼。
    (选择一些幼儿为大家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DVD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DVD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

    四、游戏:想得快说得快
    师:你们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会转动的呢?想得快说得多——开始(孩子一边说,老师一边把自己事先收集好的会转的物品照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方便、那么多快乐……还有哪些转动也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呢?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有没有不好的转动呢?让我们到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第71篇、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4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4

教学理论依据:
    《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活动将昆虫拟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纲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戏中”,本活动以游戏为主线,让孩子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新知识。同时科学是严谨的,因此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多为实物原型。昆虫的自卫防身方式通常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鉴于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只选择了其中一种“保护色”,其他的知识留待以后探讨。

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法和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对已有昆虫的经验进行梳理。
    2、通过捉迷藏游戏,寻找有保护色的小昆虫。
    3、通过录像,直观的呈现昆虫自我保护的本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及其作用;
    4、采用讨论和直观法拓展,激发幼儿探究更多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5、采用游戏操作法,巩固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螳螂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
    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

    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
    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第72篇、中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电话机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电话机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课题生成:
    一天,有位小朋友带来一部玩具手机,用手一按,键盘不停闪烁,响起悦耳的音乐,还会发出“喂,你好!请问找谁?对不起等声音。这时,小朋友的注意力全给吸引过来了,他们脸上充满好奇和惊喜,一起围上去,那份高兴和专注劲儿就甭提了。想不到,第二天就有十几个小朋友也带来了手机玩具,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各种手机的模拟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的阵阵笑声,把教室变成了通话的快乐天地。见此情景,我就思考,如今电话非常普及,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既然孩子对电话如此感兴趣,何不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了了解一些电话知识呢?

活动目标:
    通过启发诱导,使幼儿初步了解电话机的外形结构和功能。

活动过程:
     1、电话机除了可以通话,还有哪些功能和用途呢? 组织幼儿讨论电话机的一些特殊功能和用途:电话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免提、重复拨号、留言录音、显示图像、听音乐、计时、查询信息、传真、上网等。(免提、重复拨号、听音乐、查询信息的功用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给幼儿以直接的经验,加强幼儿的记忆,因为这些功能一般电话机都具备,其他功能作一般了解。)

    2、游戏《打电话》,学习并讨论正确使用电话机。
    (1)引导幼儿通过试一试,动一动,展开讨论,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打电话的方法。提问:电话的用处真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电话机呢?(请全体小朋友一对一模拟打电话;请个别小朋友演示打真电话。)

    小结:打电话,首先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拿起话筒后再拨号,电话接通后,就可以讲话了。打电话要有礼貌,讲话时,要学会使用“你好、请、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通完话以后,注意一定要挂好话机,否则,别的电话就打不进来。

    (2)联系社会常识,引导幼儿记住生活中通用的五种应急电话号码。
    电话的作用真是太大了,我们可以通过打电话谈论各种事情,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提问:

    ①如果打电话时,忘记了电话号码,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启发幼儿思考查询电话“114”的用途,学会灵活运用。

    ②当遇见紧急的情况时,如突然生病、起火、迷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启发幼儿思考讨论,火警119、匪警110、救护120、交通事故处理122四种紧急电话的用途及注意事项。让幼儿知道这些号码是不能随便打的,否则,会造成很多麻烦。

    3、以帮小狗买到电话机,自然结束活动。
    刚才我们学习了电话机的一些有关知识,那么,现在我就请小朋友帮小狗拿一个主意,挑选一部电话机吧。

活动延伸:
    1、观看电话机演变发展的录像片,让幼儿了解电话机发展的历史。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告知对方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离园回家后可以互相打电话,继续激发幼儿对电话的兴趣。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该活动是由幼儿“玩电话机”联想设计出来的,课题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符合教学的原则。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先采用“布鲁纳的发现法”,幼儿通过玩游戏的形式,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了解各种电话机的外形构造和功能,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让幼儿自己玩电话,从中学习并掌握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礼貌用语及社会性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动静交替、环环紧扣,幼儿的兴趣很浓、兴致高涨,学习得很认真,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专家点评
  《有用的电话机》这一活动,既有新意,又具有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拘泥过去的限制,而是充分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影响。本活动将“电话机”这一通讯工具作为幼儿的认识对象,以便幼儿在生活中,能适时准确地运用这一通讯工具。因此,这一课题的选用,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教师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游戏、观察、回忆已有经验、比较等手段,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打电话让幼儿在积极主动中,发现并认识各种电话机的外形特点构造与各种功用,学习电话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有关的社会知识,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三、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与家长配合,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电话机的?

第73篇、中班科学教案:水果的切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果的切面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水果切面的形态。
2、通过观察,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水果的表面和里面
2、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果

1.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水果,小朋友看看有哪些水果呀?
 (苹果、猕猴桃、梨……)
2.小朋友仔细看看水果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观察各种水果)
3.如果我们把水果切成两半,会是什么样子呢?
(幼儿讨论发言)

二、课件演示:感知水果的切面

1.观察梨的竖切面。
(1)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
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2)小结:我们看到切开后www.qinzibuy.com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2.通过图片,分别观察水果的切面。
西瓜
葡萄
西红柿
桃子
猕猴桃
草莓
苹果
梨子
柿子
桔子

三、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组织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1)猕猴桃的讲种子排列
(2)苹果核的形状。
(3)葡萄的果肉
(4)桔子瓣的排列
如,香蕉组重点讲外形变化和种子退化,,

2.游戏:找朋友。
请小朋友每人小筐里选一张图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
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图片拼贴成一个水果

3.讲评
今天小朋友发现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还有很多水果有更多的秘密呢,小朋友发现后,可以告诉大家,好吗?

第74篇、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四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四版)

教学理论依据
草地上的蚂蚱、花丛中的蝴蝶,神秘的昆虫世界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能蹲在地上看一上午的蚂蚁搬家,喜欢追着蜻蜓飞舞,更想捉一只瓢虫数数到底有几颗星星……他们玩着、说着、画着、问着,乐此不疲。但是,螳螂有几种颜色?竹节虫长什么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了。因此选择《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教学内容正是遵循了《纲要》中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感兴趣的,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在《捉迷藏的昆虫》活动中,教师始终坚持幼儿想、说、做在前,教师指导、小结在后的原则。皮亚杰还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因此,本次活动将探索过程与游戏结合起来,既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实施策略
    整个活动的组织以游戏贯穿始终。
1、师幼游戏,打好铺垫。通过游戏“捉迷藏”,理解 “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做铺垫。
2、趣味寻找,探索发现。寻找花草丛中、图片中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的小昆虫,探寻昆虫保护自己的奥秘,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
3、角色扮演,知识拓展。通过扮演角色,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藏有螳螂、蝴蝶、蚂蚱等昆虫的花草丛。
2、《昆虫躲猫猫》图片。
3.《春天》的音乐,昆虫头饰若干,小鸟头饰一个。

活动重点
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活动难点
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过程
1、游戏“捉迷藏”,理解“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
    教师带领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亲身感受:如果想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必须要隐藏好。
2、探究、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找找、说说
①教师带领幼儿寻找藏在花草丛中的昆虫。
②请幼儿说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讨论为什么这些昆虫藏在和身体颜色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昆虫以及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2)看看、听听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枯叶蝶、竹节虫、兰花螳螂等昆虫是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
(3)找找、认认
①教师出示《昆虫躲猫猫》大图片,请幼儿寻找图中已经认识的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
②请幼儿找出图片中的其他昆虫,拓展幼儿关于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经验。
3、游戏《小鸟和小虫》,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师带领幼儿玩“小虫和小鸟”的游戏,鼓励幼儿将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游戏中。

延伸活动
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1、鼓励幼儿和家长收集关于动物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影像等资料。
2、鼓励幼儿通过向家长、教师请教或观看图书、影像等途径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保护色原理”的应用。
3、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昆虫。

第75篇、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二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二版)

教学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如何摆脱老师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我设计活动时思考的重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活动中我以枯叶蝶等几种昆虫为桥梁,通过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几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有效互动,获得有关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刘占兰教授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是前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不是准确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活动中我没有刻意教给幼儿“保护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真正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另外,根据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我利用交互式白板、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给幼儿提供间接的、虚拟的操作体验,帮助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中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观察、猜测、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体验寻找、躲藏的乐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了“小鸟找,昆虫藏”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昆虫能利用身体的形状和颜色隐藏自己的本领;运用“寻找躲藏的昆虫”和“昆虫捉迷藏”两个游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参与中加深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提问和简洁准确的小结,采用“反问”、“追问”等策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判断、验证一步步得出结论,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注意培养了幼儿专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
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小结: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小结: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小结: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结束语:还有许多动物都有这样特殊的本领呢!回家以后可以查查资料,找找看,再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76篇、中班科学:我们身边的一次性物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一次性物品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身边一次性物品的关注,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
2、初步培养幼儿调查和辩论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一次性物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一次性物品进行小制作。
 
活动准备
 物质:一次性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次性物品有哪些。

二、展开
1.展示一次性物品,说说它的名称和作用。

2.展开辩论,了解一次性物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引导幼儿标明自己对一次性物品的态度。
提问:我们身边有许多一次性物品,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呢?
(2)引导幼儿对“是否喜欢一次性物品,为什么?”展开辩论。
(3)评价幼儿辩论情况。
(4)小结: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次性物品方便、卫生,有许多好处;
但是使用后会造成浪费,并形成污染,对人的健康也不好。

3. 让一次性物品变废为宝。

提问:我们应当怎样正确使用一次性物品?
(应当尽量减少使用,使用后可以用来装东西,做手工等。)

三、结束
展示一次性物品的手工制作,引导幼儿继续用一次性物品进行造型。

第77篇、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宝宝变魔术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宝宝变魔术

设计意图:
  一次,在组织孩子们进行棉签画活动时,一个孩子无意中将醮有红色颜料的棉签放入了装有黄色颜料的盘子中,他惊奇地发现红颜色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立即吸引了许多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到这一幕,我产生了设计“颜色宝宝变魔术”活动的想法,让孩子们通过操作、摆弄,感受颜色变化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颜色变化,对颜色变化感兴趣。
2、识别几种基本的颜色,提高幼儿感知颜色的能力。
3、能愉快地投入活动,喜欢操作、摆弄材料,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同伴分享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鲜艳的彩带装饰活动室。
2、红、黄、蓝胶片制成的玩具变色眼镜人手一付。
3、红、黄、蓝橡皮泥若干。
4、红、黄、蓝颜料及调色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受鲜艳的色彩,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活动室里多美呀,这么多好看的彩带,这些彩带都是什么颜色的?
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的颜色的秘密。

二、“玩”魔术眼镜,观察颜色的变化。
1、引起观察愿望:“老师做了许多魔术眼镜,你们想不想戴?”
2、看看你拿的魔术眼镜是什么颜色的,戴上它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吗?可以看看彩带,也可以看看身边的东西。
3、幼儿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幼儿发现:(1)戴上魔术镜,物体都被“染”上了颜色。(2)戴上魔术镜,看同色的彩带,颜色不变,看不同色的彩带,颜色会改变。
4、师生交流:“魔术镜好玩吗?”“你戴了什么颜色的魔术镜?戴上它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魔术镜真好玩,戴上魔术镜看东西,所有的东西都象“染上”了这种颜色,许多颜色还发生了变化。

三、动手操作,探索颜色变化的奥秘。
1、引起探索愿望:“颜色就象小宝宝一样,可调皮了。它也会变魔术呢,颜色宝宝是怎么变魔术的呢?”
2、请幼儿玩橡皮泥、颜料调色,看看你能发现颜色有什么变化?(如把2种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或者把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合在一起使劲捏。)
各种方法你都可以试一试,一边试一边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观察记录)
3、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同伴分享经验、分享快乐。
4、师生交流:“你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丰富词:绿、紫、橙)

活动延伸:
除了变出的这些颜色,你还知道什么颜色?这些颜色是哪些颜色变出来的?如果把3种颜色合在一起又会怎么样呢?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教师组织幼儿玩色,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颜色的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识别颜色的能力,从而激发幼儿爱探索、爱发现的意愿。在活动中,应让幼儿自由玩耍、自由探索,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合作,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78篇、中班科学教案:你能把它们分开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你能把它们分开吗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能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利用恰当的工具找出最快、最好的分离方法,并学会用标记记录。
2、能主动大胆操作与尝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3、发展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体会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待分离的物品若干如:花生肉和花生皮、米粉和赤豆,菜籽和黄豆、回形针和纽扣、小铁球和塑料球、等。
2、工具:塑料筐,筷子,勺子、杯子、碗、磁铁、筛子、水等。
3、视频仪、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花生肉和花生皮
 教师: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
 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记录表
 老师用简单的标记把幼儿的分离方法记录在表。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分离花生肉和花生皮)
1、老师介绍几种特殊的工具。
2、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尝试各种分离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记录结果,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一种分离方法,并说说原因。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几种待分离的物品,让幼儿逐一认识。
2、幼儿分组讨论本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由组长记录下来。
3、幼儿再次尝试、验证。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做好记录。
4、请每组的一名幼儿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并说出最成功方法的原因。
5、老师小结。

四、引导幼儿探讨区别生熟鸡蛋的方法。

 

第79篇、中班科学活动:螺丝和螺帽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螺丝和螺帽

内容与要求  
  1.初步感知螺丝构造。 
  2.体验为螺丝与螺帽配对的喜悦。 
  3.尝试小组分工与合作。 

活动重点  
  为螺丝和螺帽配对,并简要地说说为什么这样配对。 
  材料准备 
  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铁制螺丝和螺帽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  

  (1)师:我们教室里变成了三大组,每个组的桌子上有螺丝和螺帽,请各组小朋友为螺丝和螺帽配对。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指导要点:对于个别不愿意参与的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 

2.交流共享  
  (1)请三个组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 
  (2)说说在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问题一:你们发现螺丝有哪些形状?请用手指给其他小朋友看。三个组进行抢答,获胜的一组得到一颗五角星。 
  (4)问题二:你们发现螺帽有哪些形状? 
  (5)问题三:你们觉得螺丝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6)问题四:你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的?请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7)小结:螺丝和螺帽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状的螺丝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对。 

3.模仿游戏  
  (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螺丝和螺帽,我们大家一起玩一个关于螺丝和螺帽的游戏好不好? 
  (2)螺丝和螺帽的要求:三个组自己推荐哪些小朋友当螺丝,哪些小朋友当螺帽。 
  (3)游戏设计:请几个当螺丝的小朋友站成横、竖两排,组成“丁”字形状。然后再请几个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丝”纵排的空当中快乐地钻S形。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去找找螺丝和螺帽藏在家中的什么地方。

第80篇、中班科学活动:谁站的稳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谁站的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能站起来的特征。  
2、培养幼儿大胆发表自己操作过程的能力。  

活动准备:  
海洋球、可站立的积木、铅笔人手至少3支、橡皮筋若干、橡皮泥若干、杯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桌上放置一个小筐,内有海洋球、可站立的积木)
  
师:请你们试一试,筐里什么东西能站起来?把它请到老师前面的桌上,幼儿操作。  
师:哪个东西站起来了,它们为什么能站起来呢?  
老师请每个小朋友摸一下积木的底部,感受它的底部是平的。  
总结:底部平的物体能站起来,海洋球的底部不平,所以不能站起来。  

二、幼儿第二次操作(橡皮泥、杯子、海洋球)   
师:积木站起来了,海洋球说:我也想站起来,你们能帮帮我吗?桌子上有些材料你们可以请它们帮忙,也请站起来的海洋球到老师的桌上来。幼儿操作(用橡皮泥固定底部,用杯子套住)  
师:你们用什么办法使海洋球站起来?  
总结:你们想出那么多的办法使海洋球站起来,这些办法都是把海洋球的底部固定住的,小朋友真爱动脑筋。  

三、幼儿第三次操作(人手至少3支铅笔,橡皮筋人手1根)  
师:瞧,铅笔也来凑热闹了,它能站起来吗?这回我们可要用到橡皮筋了,看谁先想出办法?  
幼儿操作  
师:你用什么办法使铅笔站起来?  
总结:把数量三支以上的铅笔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铅笔就站起来了,而且还站的很稳呢。  

四、游戏结束  
游戏:伸开双臂走在教师地上的线上,不能站到外面去,感受不伸手臂与伸手臂的不同。

第81篇、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而在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儿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儿童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师应把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两者的联系和发展。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提问、游戏等手段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考虑如何在儿童前概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发现,使儿童逐步掌握科学概念。

实施策略:
    昆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幼儿充满好奇,但对昆虫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较少,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感知动物生存的奇妙,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收集资料、操作调查表的形式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然后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判断,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来“猜测”,并通过观看课件、视频验证猜测结果,从中整合认知经验、激发思维活力。最后,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昆虫小侦探”,让幼儿在看一看、藏一藏、找一找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 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第82篇、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汽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汽车

课题生成:
    信息时代的今天,有必要增加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启蒙知识,以拓宽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知识,开发幼儿潜能。为此,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本活动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活动的电化教育手段,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主动感知和认识各种汽车及其发明过程。电化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幼儿身临其境,将事物发展的抽象过程集中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展示出来,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是一次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汽车的种类有各种各样的,它们有不同的用途。
    2、使幼儿简要了解汽车的发明过程,激发幼儿当“小发明家”的愿望。
    3、发展幼儿比较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汽车发明过程的自制抽拉复合灯片一套,幻灯机。
    2、木偶表演台,布袋木偶:小兔、小猴、老爷爷、小孩各一个。
    3、布置出一个“汽车展览会”,各种汽车玩具若干,各种汽车图片(自绘图片8张)。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木偶小兔:“今天天气真好,我想去看看住在很远的奶奶。坐着汽车去可方便了,一会就到了。再见。”(小兔坐在轿车上,说完下场)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乘汽车很方便,你们知道汽车是怎么发明的吗?

    2、简要了解汽车的由来。
    (1)教师操作抽拉幻灯片1:“最早的时候,人们没有交通工具,只能用脚走路。”
    (2)幻灯片2(复合抽拉片)。
    ①“经过驯化的动物成了人们重要的运输工具,人们骑着这些动物旅行,用它们驮运货物。这些动物有牛、马、象、骆驼等。”
    ②“人们发明了轮子,于是出现了最原始的车。”
      “又出现有辐条的车轮,车的结构就轻巧了。”
    ④“后来,美国人生产出了大量轻便实用的汽车,现在汽车的种类就更多了。”
    (3)提问:谁能说说汽车的由来?引导幼儿说出过程:走一动物一轮子一有辐条车轮一美国人发明汽车。

    3、了解汽车的种类及不同的用途。
    (1)教师引导幼儿动脑筋思考:“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汽车?”
    幼儿讨论后回答。(随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汽车图片并简要提问。卡车、轿车、公共汽车、出租车、洒水车、警车等。)
    (2)情境表演,认识消防车、救护车。
    ①表演:小猴(木偶)着急地说:“哎呀,不得了啦,我们家着火了,小朋友们快帮我想想办法,我该叫辆什么车呢?”
    幼儿:救火车。
    教师:“小猴,你赶快叫辆救火车,——又叫消防车。”(拿救火图片)
    小猴:“谢谢,我去救火啦。”
    ②认识消防车。(专门用来救火的。)(是红色的,能拉警报。)
    木偶老爷爷、小孙子上,走着走着,老爷爷忽然倒下,小孙子大喊“爷爷心脏病发作了,这可怎么办呢,我该叫辆什么车呢?”(救护车)
    ③认识救护车(专门用来帮助突然得了重病的人。)(车身上有十字标记,能拉警报。)
    ④教师:“咱班小朋友真是爱帮助别人,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还帮助了有病的老爷爷,谢谢你们。”

    4、在玩中巩固知识。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认识了救火车即消防车和救护车,有卡车、轿车、公共汽车……汽车的种类很多,作用真大,对人们有帮助,是一种很方便的交通工具。”
    (2)以参观“汽车展览会”结束教学。
    (3)让幼儿在玩各种汽车中巩固知识,开阔视野。

评价分析:
    幼儿通过生动有趣的幻灯,就像看电影一样,直观地了解了汽勺由来。接下来的情境表演,是通过展示几种汽车的专门用途的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汽车的用途的认识。通过后来的幼儿玩汽车,为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汽车的外形构造提供了空间。整个活动,幼儿都饶有兴趣、思维活跃,较好地达到j标。

    一、专家点评
    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些老师误以为用计算机为载体的教学是最佳的,因而会嫌弃传统的幻灯片。其实,对幼儿来说,幻灯如图书一样,同样有趣。只要合理选择,幻灯教学会获得好效果。

    二、反思与讨论
    你认为此活动设计的知识点(量),是否适宜?如果让上这节课,你同意本活动设计的过程吗?如何修改?

第83篇、中班科学教案:可爱的熊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可爱的熊猫

活动目标 
1、观察熊猫的外形特点,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  
2、了解动物、兽类、野兽、熊猫的关系,学习归类,并学习用比喻、形容词来描述熊猫的形态。  
3、知道熊猫是我国独有的野生动物,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幻灯片-熊猫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熊猫,引发幼儿对熊猫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  

二、观看幻灯片,感知像猫的外形特征。 
1.提问:你知道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熊猫长的是什么样子?他们喜欢吃什么?  
让幼儿和同伴自由交谈。  

2.教师讲解熊猫生活的相应区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知道熊猫是杂食动物。  

三、感知讲述熊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1.讲述熊猫的外形特征。  
2.提问:熊猫的头上有什么?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熊猫的身上和身下有什么?  

3.引导幼儿自然的表述自己的观看感受,有序的梳理熊猫的形态。
表达自己对熊猫的喜爱,讲述熊猫性情温和、憨厚、胖嘟嘟的样子,十分逗人喜爱,
以及熊猫走路、爬树慢悠悠的姿态。  

教师:你知道熊猫喜欢生活在哪些地方?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四、知道熊猫是我们珍爱的国宝。  
1.教师:熊猫为什么是我们中国的动物宝贝?
(熊猫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动物,熊猫的数量很少,熊猫生出来的宝宝很小,只有150克,
妈妈每次只生1-2只,两年后离开妈妈生活,寿命只有20-30年等。)  

2.教师:熊猫被全世界人们喜爱,是我们国家珍贵的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除了在各地的动物园有熊猫展览馆外,还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些有好国家,
你知道我们送给哪些国家的朋友观赏吗?  

五、欣赏教师朗诵儿歌《大熊猫》,感知可爱的大熊猫形象。

第84篇、中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电池滚起来

中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电池滚起来

设计背景:  
  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在活动区角内,幼儿们收集了娃哈哈瓶、电池、汽车等废旧材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很喜欢玩电池,很认真地滚电池。电池又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让旧电池变废为宝,真正挖掘电池的教育价值,一物多玩,是我们教师所要想的,因此,制作了这个活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电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点。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这样,真正发挥电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儿玩中发展。 
 
活动目的:  

  1、探索电池在斜坡道上滚的现象观察其变化,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2、发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虚心请教别人,增强合作意识。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不同型号的电池、相同型号的电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介绍玩法与提示:取出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斜坡道上滚,自由探索,发现其特点。  
2、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随意取电池在坡道上滚。  
  第二层次:尝试把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三层次:尝试把相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四层次:同伴间合作竞赛,一起玩电池,并学习记录。  
3、 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第85篇、中班科学教案:手生上的线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手生上的线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指纹游戏
2、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交流探讨

1.教师: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
(如:手上面的线长得什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你能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吗?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
(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用印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互相受启发。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知识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别人不一样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五、指纹游戏

印出手掌掌纹,引出手指指纹。
观察一下自己的掌纹和指纹,并和朋友的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第86篇、中班科学教案:认识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认识猫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第87篇、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喷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喷画(淀粉遇碘会变色)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淀粉遇碘会变颜色;
2、能按要求尝试科学实验;
3、体验科学实验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碘酒、水、喷壶若干、棉签、浆糊   

活动过程:
1、 猜一猜 

小朋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
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 1 )你想成为魔术师吗?我们每组都有神奇的魔术水,除了魔术水,还有什么呢?(浆糊、棉签)咦,这些浆糊和棉签有什么用呀?
(引导幼儿大胆探索:知道享用棉签蘸浆糊在白纸上绘出自己喜欢的线条或者图案)
( 2 )让幼儿用浆糊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 )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探索 
实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藏着什么秘密吗?
小结:浆糊里有一种物质教淀粉,淀粉师白颜色的,所以用浆糊画画看不出来,而喷壶里装有碘酒魔术水,淀粉遇到碘酒后,就会变成其他的颜色,所以我们就能看到画的内容了。

第88篇、中班科学教案:眼睛变魔术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眼睛变魔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评析:教师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常见的事物现象、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使其用一双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寻找,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点评  
随着《纲要》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活动中教师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准确把握孩子们探究的方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孩子们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探索操作游戏材料时,个别幼儿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会更有利于幼儿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第89篇、幼儿园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上的小船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孩子们特别爱玩水的游戏,他们总喜欢把各种东西放到水里玩个不停。当他们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时,经常会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湿不能漂浮在水面上。于是,他们会在活动区中找各种各样的纸来叠小船,并把它们放到水中进行试验。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为什么有的小船能长时间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则迅速沉入水里,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本活动通过创设“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幼儿猜想——亲自实验验证——科学记录——分享实验结果——经验迁移,必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帮助幼儿了解由于纸吸水快慢能不同而导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另一方面,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质地的纸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在实验验证和记录的过程中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宣纸、报纸、纸折的小船若于只、水盆每组一个、托盘每组一个、记录笔每名幼儿一支、集体记录表格、小组记录表格。
    2、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并知道纸能够吸水。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认真观察纸吸水时的细微变化,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难点:幼儿间合作观察及记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

    (1)由“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不同纸质吸水速度”现象的猜想。
    教师:请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儿:小船。
    教师: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三只小船都是用什么纸叠的?
    幼儿:报纸、图画纸、宣纸。
    教师:我们身边常见的纸都会吸水,那这三只用纸折成的小船它们会吸水吗?
    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教师:小船吸水后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
    幼儿:烂了,下沉了,散了……
    教师:那它们变化的速度一样吗?(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
    教师:那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
    幼儿又纷纷猜测……
    教师:如何才能证明谁的观点正确呢?
    幼儿:用实验来验证,查资料……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实验材料,一会儿就请小朋友,自己做实验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小组记录表,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怎样记录小船沉在水里的顺序?
    幼儿:第一个沉画一个对勾,第二个沉画两个对勾,第三个沉画三个对勾。

    (3)小组讨论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2、交代实验规则,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每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把三只小船同时放入水里,两个人一起进行观察,一个人当记录员,当发现小船有变化时,记录员要及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分工合作,引导他们共同观察小船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原因。
    (1)引导幼儿观察小船变化。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用宣纸叠的小船湿了。
    教师:你怎样看出来它湿了?
    幼儿:它一放到水里就湿了。它变颜色了。它有一条线,从这条线一点点湿的。
    教师:它为什么会湿?
    幼儿:因为它吸水了。

    (2)启发幼儿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它们是同时吸水的吗?
    幼儿: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幼儿:宣纸变色了,画画纸和报纸没变。
    幼儿:你看,宣纸变软了,都沉下去了,画画纸和报纸还是硬的(幼儿从水里捞出湿透了的宣纸船)
    教师:为什么宣纸都变软了,其他两种小船还是硬的呢?
    幼儿:因为宣纸吸水多而且快,报纸和画画纸吸水慢。

    4、实验结果分享。
    出示各小组记录表,每组请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组实验的结果,手纸的吸水快慢不同导致各种纸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这一关键点引导幼儿进行较深入的探究,教师思路清晰,提出的问题很有层次性和深入性,并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前期的猜想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验证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表现得自然、积极、愉悦,体现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规。

    材料都是教师预先准备的,封闭的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探索机会,应当让幼儿搜集各种纸自己来叠小船,然后让幼儿互相比较验证;其次,猜想部分应当及时挖掘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再说一说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儿盲目猜测。

综合评析:
    1、本活动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

    (1)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在活动中思路清楚,指导语启发性强,例如,教师先让幼儿猜测“三种船吸水的速度一样吗?”当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时,教师又进而追问:“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这种层层递进启发式的提问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

    (2)活动的最后,教师利用本节活动的关键经验变成一个生活情境让幼儿自行迁移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幼儿对关键经验是否掌握,而且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小组合作反思活动应在关心和评价活动本身的相关要素之外,还需关注“反思问题的聚焦”和“对问题认识层面的提升与问题认识角度拓展”。

    教师能够通过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策略、活动效果等方面反思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但反思活动由于没有“可以聚焦的问题”而显得不够深刻,教师合作反思时,可以针对教师个体感觉到的“活动中的不足”的一至两点生发问题深入地探讨。例如,针对教师个体提出的“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间的合作意识不强,部分组幼儿记录没有商讨达成一致;在分享环节忽略了小组的合作”这一不足,可以聚焦并生发以下系列问题:“活动中为什么会出现幼儿的合作意识不强?(问题)——如何调整教师的指导行为才能增强幼儿的合作性?(改进策略)——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本身又将会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进程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实际效用)——科学活动中哪些探究环节最需要幼儿之问的合作?(规律性拓展)”等问题做深入的思考、讨论和探析。这样,反思活动才能够切实地帮助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提高实践性智慧水平。

第90篇、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1

教学理论依据:
    草地上的蚂蚱、花丛中的蝴蝶,神秘的昆虫世界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能蹲在地上看一上午的蚂蚁搬家,喜欢追着蜻蜓飞舞,更想捉一只瓢虫数数到底有几颗星星……他们玩着、说着、画着、问着,乐此不疲。但是,螳螂有几种颜色?竹节虫长什么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了。因此选择《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教学内容正是遵循了《纲要》中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感兴趣的,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在《捉迷藏的昆虫》活动中,教师始终坚持幼儿想、说、做在前,教师指导、小结在后的原则。皮亚杰还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因此,本次活动将探索过程与游戏结合起来,既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实施策略:
    整个活动的组织以游戏贯穿始终。
    1、师幼游戏,打好铺垫。通过游戏“捉迷藏”,理解 “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做铺垫。
    2、趣味寻找,探索发现。寻找花草丛中、图片中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的小昆虫,探寻昆虫保护自己的奥秘,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
    3、角色扮演,知识拓展。通过扮演角色,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藏有螳螂、蝴蝶、蚂蚱等昆虫的花草丛。
    2、《昆虫躲猫猫》图片。
    3、《春天》的音乐,昆虫头饰若干,小鸟头饰一个。

活动重点:
    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活动难点:
    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过程:
    1、游戏“捉迷藏”,理解“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

    教师带领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亲身感受:如果想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必须要隐藏好。

    2、探究、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找找、说说
    ①教师带领幼儿寻找藏在花草丛中的昆虫。
    ②请幼儿说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讨论为什么这些昆虫藏在和身体颜色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昆虫以及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2)看看、听听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枯叶蝶、竹节虫、兰花螳螂等昆虫是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

   (3)找找、认认
    ①教师出示《昆虫躲猫猫》大图片,请幼儿寻找图中已经认识的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
    ②请幼儿找出图片中的其他昆虫,拓展幼儿关于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经验。

    3、游戏《小鸟和小虫》,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师带领幼儿玩“小虫和小鸟”的游戏,鼓励幼儿将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游戏中。

延伸活动:
    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1、鼓励幼儿和家长收集关于动物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影像等资料。
    2、鼓励幼儿通过向家长、教师请教或观看图书、影像等途径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保护色原理”的应用。
    3、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昆虫。

第91篇、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3

教学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如何摆脱老师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我设计活动时思考的重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活动中我以枯叶蝶等几种昆虫为桥梁,通过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几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有效互动,获得有关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刘占兰教授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是前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不是准确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活动中我没有刻意教给幼儿“保护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真正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另外,根据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我利用交互式白板、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给幼儿提供间接的、虚拟的操作体验,帮助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中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观察、猜测、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体验寻找、躲藏的乐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了“小鸟找,昆虫藏”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昆虫能利用身体的形状和颜色隐藏自己的本领;运用“寻找躲藏的昆虫”和“昆虫捉迷藏”两个游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参与中加深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提问和简洁准确的小结,采用“反问”、“追问”等策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判断、验证一步步得出结论,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注意培养了幼儿专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
    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小结: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小结: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小结: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结束语:还有许多动物都有这样特殊的本领呢!回家以后可以查查资料,找找看,再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92篇、中班科学教案:绳子摆动游戏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绳子摆动游戏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每次到户外游戏,孩子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虽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绳子,引导孩子探究绳摆的活动。

    我先请孩子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孩子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摆动后,我们进行了物体摆动条件的探究——物体重量对绳摆的影响。在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i种绳摆(没有水、半瓶水、装满水的瓶子),引导孩子通过用绳摆击打前方固定距离的“怪兽”,发现了i种水瓶摆动结果不同,孩子们能发现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样,绳子长短不同会怎么样呢?”便成为我们此次活动探究的出发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观察绳子摆动的现象,探究长短不同的绳子摆动的距离不同。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对活动中的发现进行描述。
    3、对“绳摆”科学现象产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天花板上垂下的长短不同的彩色绳子、相同的瓶子、被击打物若干个(相同距离)、记录纸若干、幼儿姓名卡。
    2、经验准备:有对物体摆动的经验。

重点、难点:
    了解绳子长短不同是影响摆动远近的重要因素。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绳摆和以往的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绳摆,和昨天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们很快就回答了,这些绳子刷上了漂亮的颜色,绳子有长有短,绳摆下面挂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l:红色的绳子长,绿色的绳子短。
    幼儿2:瓶子是一样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3:昨天我们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满瓶水,有的很轻,没有水。今天都是满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长短绳子的摆动情况。
    (1)引导幼儿操作绳摆。
    教师:我们上次是怎么让瓶子动起来的?
    幼儿:把瓶子拉起来,再松手就动起来了。
    妞妞上前演示,将瓶子稍稍拉起,再松手,瓶子小范围来回摆动。
    周皓辰马上说:往后推,瓶子就摆动得更远了。
    一帆:绳子拉得越远,瓶子荡得越高。
    教师:那绳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儿:荡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样子)
    安全提示:幼儿在绳子摆动的过程中注意摆动方向,幼儿站在一边进行实验,另外一边不要站人,不要从中间穿行。

    (2)请幼儿猜想:这些长短不同的绳摆都能打到前面的“怪兽”吗?
    (绳摆前面放有纸盒做的“怪兽”教具)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3)请幼儿验证:摆动长短不同的绳摆,来击打前方距离相等的“怪兽”。提示幼儿站在起始线后,手臂伸直,自然松手,让绳摆自然摆动。
    小朋友开始依次用两种长短的绳摆,击打前面的“怪兽”。
    芳芳用短绳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绳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终够不到“怪兽”。于是,她又尝试用旁边的长绳子,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绳子处,试了两次,还是够不到(怪兽)。这时教师问:“芳芳,你刚才用两根绳摆试了几次,有什么发现吗?”
    芳芳:“我用这个绳摆(指着短的绳摆)瓶子怎么也打不到怪兽。用那根(较长的绳摆)就成功了。”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因为这根绳子太短了,那根比较长。”
    佳依:“长绳子打得远,所以就够得到。”
    教师:“请把你们的结果记录下来吧。”

    (4)及时记录: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集体用的大表中,在可以击中目标的绳摆标记中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经验总结。
    (1)幼儿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享。
    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辰辰第一个打倒。陉兽’,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辰辰手指长绳:“我是用这个瓶子打倒的。”
    教师:“为什么这个瓶子能打打倒‘怪兽’?”
    辰辰:“因为这个水装满了,它很重。”
    教师指短绳子:“那这个瓶子也是装满水的,为什么它没有打倒‘怪兽’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为这根绳子长,所以能打倒(怪兽)。那根绳子太短了,所以就够不着(怪兽)。”

    (2)通过记录表帮助幼儿小结“今天的新发现——绳子长短影响摆动”。
    教师:“绳子的长短不一样,你们发现摆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言言:“长绳子摆动得远,短绳子近。”
    辰辰:“短绳子摆得太近了,够不到‘怪兽’。”
    教师:“哦,小朋友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所以摆动的远近也不一样,长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长。”
    教师:“短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短。”

    4、延伸活动。
    提供长短和重量相同的绳摆,请孩子自由探究,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最初的“随意摆弄绳摆”再到了解什么是“摆动”到后来的了解“影响物体摆动的条件”。孩子们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在孩子猜想和验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经验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幼儿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活动中的不足:
    在结束部分,我感觉应把发言的机会交给幼儿,帮助幼儿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经验。

主要内容:
    1、活动设计新颖、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材料准备很细致,老师将每一条绳子都刷上了颜色,这样很清楚、直观发现规律。非常方便幼儿记录与表达。
    2、和绳子颜色相对应的记录纸、幼儿通过粘贴自己的名字进行记录,这些都适合中班幼儿,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记录以及在后面的分享活动中清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3、老师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间,大胆地在吊顶上垂下绳摆,创设的学习环境适宜进行小组探究。如果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议最后环节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幼儿,可以让他们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综合评析: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去发现、思考,并及时让幼儿表达、总结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捕捉幼儿遇到的困惑和关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如教师先让幼儿操作摆弄不同长度的绳摆,然后请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个别幼儿认为是瓶子重量不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提示,“两个瓶子里的水满满的,重量一样”,最后引导幼儿明白是因为绳子长短不同所致的。

    对“绳子”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对关键经验进行详细梳理和准备,这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必做的经验准备。从整个过程来看,是师幼相互激发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

    从小组反思水平看,小组成员能紧紧为同绕教师开展的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主要针对教师再材料提供、环境创设、记录方式等几个方面如何支持幼儿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研讨了活动的优点,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小组反思的内容较细、较全面、表现出了较高的反思水平。

第93篇、中班科学教案:能站起来的小动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能站起来的小动物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立体物(积木、纸盒、酸奶盒)粘在动物卡片后面,使“小动物”能在建构区站起来。但这样特别占地,积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么办呢?我想如果不用这些占地的立体物做支撑,想办法让幼儿画的动物卡片立起来,就解决了空间拥挤的问题了。而且让“动物卡片立起来”,内涵关键经验——支撑、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们班幼儿做过立体相框,是有一定经验,所以我想引导幼儿使用纸制品来做动物卡片的支架,既丰富了建筑区的材料,又解决了空问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探究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大胆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NextPage]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4、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个人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综合评析:
    根据《纲要》精神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的建筑区游戏中的问题。活动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并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师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适宜,以启发提问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指导语言非常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观念。

    在黄老师的活动设计思路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小组教研的讨论中,也体现着教师的问题意识。其中徐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说一共有几种方法时,幼儿并没有太多的回馈,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引导着教师从关注活动的成功一面转而进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调动集体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动,也使得本次研讨活动更有深度和实效。

第94篇、中班科学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宝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
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www.qinzibuy.com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
(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第95篇、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第96篇、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喜欢玩水似乎是幼儿的天性,关于水的探究主题活动已成为我园传统教育内容之一。每到炎热的夏天,教师都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充分地玩水,从而引导幼儿逐步在活动中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在关“水”探究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非常感兴建“小瓶嬉水”是探索沉浮现象的活动之一。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了解瓶内石子量的多少与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水、抹布、小玻璃瓶16个、清洗干净的大桶8个(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多次玩水的经验,已经感知并探索过水有浮力、会流动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探索通过增减小瓶里的石子来改变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瓶里装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则浮起来,进而让幼儿理解如何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猜一猜,把这个小空瓶放在水中会怎样?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装水的大桶,幼儿进行猜测。)
    教师:现在再请幼儿猜一猜:在小瓶里装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会怎样呢?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不断改变小瓶里石子的数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师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
    ②每次打开瓶子装完小石子后要将瓶盖拧紧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时捡起来。
    ④两个幼儿共用一个大桶,水洒了要用抹布擦干净。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①幼儿将小空瓶放入水中,发现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从而验证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师:我们在小瓶里装些石子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还在水面上。
    幼儿:不一定,有可能会沉下去。
    教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又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正确呢?
    幼儿:那我们试一试吧,看看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神情都非常专注,有的幼儿在小空瓶里装满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儿只在小空瓶里装了几个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在小瓶里装了石子还漂在水面上。经过反复实验、尝试,最终每名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都能在小瓶里装入足够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来。
    教师:现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们还能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吗?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儿都意识到要让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来一些。有的幼儿一下子拿出许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点,放入水中便获得了成功。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获得成功的幼儿再往小瓶里放进一些石子看能否还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只取出几块石子,将小瓶放进水中,还是沉在水底,但这些幼儿并不气馁,继续探索,一次次减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复实验尝试,最终让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增减小瓶里石子让小瓶处在水中间,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了,在小瓶里装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们怎样能让小瓶悬浮在水中间呢?

    幼儿的意见不一,有的幼儿说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说应该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儿又开始反复尝试、操作。幼儿做实验时非常认真,通过不断增减瓶里的石子,甚至将大的石子换成小的或将小的换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悬浮在水中。由于小瓶处在水中是一种悬浮状态,这就要求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实验结果很难成功。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1)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导幼儿讨论:小瓶由浮变为沉或由沉变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教师从多的开始拿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开始几名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沉下去!”幼儿答得都很正确。当取到中间的小瓶时,幼儿的猜测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浮”,有的说是“沉”。当第一个出现浮起来的小瓶时,有的幼儿马上说出了以后几个小瓶都是浮上来的。

    教师:“为什么你们认为以后几个小瓶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因为小瓶越往后就越轻,小瓶中装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轻,就会浮在水上。”

    4、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沉浮实验,探索在小瓶中装上其他东西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悬浮于水中。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活动的效果看,投放的材料是适宜的,幼儿的参与性很高。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投放了适合幼儿操作和探索物体沉浮的透明小瓶和可以盛水的大桶;其次提供的小石子是改变小瓶重量的关键材料,幼儿通过与材料充分互动、亲自实验、动手操作;最终让幼儿充分感知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重量来实现。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实验常规的养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在实验之前,教师虽然要求幼儿当水洒出来时要用抹布擦干净,但许多幼儿在实验中却没能做到。

主要内容:

    1、教师有效引导了幼儿探索通过改变小瓶重量从而改变小瓶在水中位置这一有趣的科学现象。教师引导幼儿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形式新颖,先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最后通过给小瓶排队,使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小瓶中装石子量的多少与在水中沉、浮之间的关系,达到全体幼儿经验交流的目的。

    2、活动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1)有的语言运用不够科学严谨。如将小瓶“浮”在水面上有时说成了“漂”在水上。
    (2)在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时幼儿主体地位发挥得不够充分。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而不应该直接把规则和注意事项告知幼儿。
    (3)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1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探索点关注不够,如发现有的幼儿通过在小瓶里装水也能改变小瓶在水中的沉浮等现象,教师没有给予及时引导,也没有在活动延伸中提出来。

综合评析:   
    沉浮,作为一个传统的受幼儿喜欢的科学活动,怎么让中班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是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次活动的经验前提——“水”这一主题背景,很自然;教师提供的材料——小瓶与小石子,既方便教师收集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与支持,很巧妙;幼儿探究中的三个逐渐深入的提问:“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现在我们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那我们想个办法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怎样才能让小瓶处在水中问”,很到位;最后的总结提升,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从多的开始,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用集体实验的方法把幼儿的探究经验进一步梳理,很精彩

第97篇、中班科学教案:松散的沙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松散的沙

年幼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事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

课题生成:
    近几天,许多家长反映、离园时孩子都不愿意回家,池里玩,而且玩得特别专注、开心……针对这一现象,选此活动,旨在满足、保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趣。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实践,认识沙子的特性,培周围物质世界探索的兴趣。
    2、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幼儿学会比较、判断等,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动手拱

活动准备:
    1、沙池、鹅卵石地。
    2、玩沙工具:铲子、印模、筛子、漏斗若干。

活动过程:
    通过谈话,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颜色形状、大小排序。家长在家也可让孩子将鞋子、衣服、按大小、颜色排序。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分类和排序一样,也是幼儿学数前的一种智力准备活动,一有助于幼儿学习数数,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次活动按两种形状排序,幼儿在数学角已见过,有了一定的经验排列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让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按三种形状排序,这样能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也符合原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易转移,动作的目的性不强,本次活动游戏的口吻,让幼儿帮图形妈妈把图形娃娃排好队,增强了幼儿的目的性,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二、专家点评
    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排序,是幼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超力,在排序活动中,幼儿要针对一系列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重量等或物体之间的特定逻辑关系对物体的顺序进行排序能力从小班就可以培养,但应当注意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手脑并用的操作过程中掌握排序的方法。该课题的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轻松的、“玩”的过程中练习了。

    三、反思与讨论
    本课题的设计者是怎样指导小班的孩子发现排序的规谈谈你的做法。

    四、分析
    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是评价教育活动重要标志之一。在“松散的沙”这一活动中,幼儿激发出了浓厚的探索兴趣。从实践效果来看,幼儿都融入到氛围中,自始自终是活动的主人,游戏气氛浓烈。以大朋友的角色参与游戏,始终与孩子们进行着!提出建议,使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一直都探索学习,老师只是引导,这样,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五、专家点评
    在“松散的沙”这一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各种:幼儿的自主性,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选择了“松散的沙”这一活动内容,并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玩沙工具和在较宽敞的空间里去感知、观察、操作,并自主探索是在玩中进行,这样使幼儿感到轻松而无压力。探索活动。幼儿不仅获得了科学启蒙知识,而且能感受成功与失败,对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科学素质的养。

    六、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接受科学启蒙。

第98篇、中班科学教案:认识电池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认识电池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通过认识电池我给孩子讲述电池原理和作用及危害:电池都有正负极,有包包的一头为正极,有窝窝的一头为负极;我们安装电池时,一定要看好所用的遥控器或手电筒等上面的“+”、“—”极标志,把包包这边顺着“+”安,这样就不会错了,如果发现无法使用,一,可能是安装错误;二,可能是电池的电用完了;三,检查灯泡是否坏了。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内能、光能、原子能等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对于我们人类起到了很广泛的作用,比如家里的各种遥控器、照相机、摄象机、手电筒、电话、手机等等,都要用到电池,因为它携带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价格便宜,所以我们都经常使用它。  
   
活动反思:   
通过认识电池,幼儿对电池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它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多事情,还了解了电池有不同的形状,有圆有方,有粗有细,有大有小。与此同时,幼儿初步认识到废旧电池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非常大( 通过 老师的介绍,孩子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表示今后电池用完后,不会再到处乱丢了,一定要把它们放到专门的回收点去,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生病了,我们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第99篇、中班科学教案:虫子吃什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虫子吃什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虫子食物秘密的兴趣;
2、通过观察、发现,初步了解虫子进食的方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虫子吃什么
2、虫子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虫子吗?你见过什么虫子?
知道这些虫子喜欢吃什么吗?

二、 展开
1、课件演示

提问:小朋友们,认真观看图片中都有哪些虫子?想一想,它们喜欢吃什么?

2、讨论:虫子吃什么

(1)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呢?
(吃土中腐烂的东西,也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

(2)螳螂长得什么样子?它吃的食物是什么?
(吃蚜虫、蚂蚁、苍蝇、飞蛾、蜻蜓等大大小小的虫子,它都吃。)

(3)你喜欢蜻蜓吗?蜻蜓吃什么?
(喜欢捕捉蜉蝣、蚊子、苍蝇等作食物。)

(4)我们都喜欢七星瓢虫,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它吃什么?
(吃蚜虫、辣蚧等虫子。)

(5)可爱的小蚂蚁吃什么呢?
(吃一些含糖分的食物。)

(6)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蜗牛,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蜗牛的舌特别发达,很喜欢舔嫩树叶吃。)

(7)知了知了叫的蝉吃什么呢?
(吃树干内的液汁。)
蝉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蝉主要吃树干内的液汁,所以蝉不拉屎,只有很少的尿。)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了吗,虫子也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虫子分类

比如,有些虫子吃蚊子、苍蝇、飞蛾等,我们把这些虫子称为肉食性虫子。
还有的虫子吃草、树叶之类的,我们把它们称为草食性虫子。
请小朋友们自己把这些虫子分分类,把吃同类食物的虫子放在一起。

4.趣味练习:正确的找出昆虫的名字
看一看昆虫的图片,并贴出它们正确的名字。

三、 延伸
小朋友们,可以继续探索有关虫子食物的秘密,可以用绘画方式记录下来,
及时与小朋友交流。

第100篇、中班科学教案:亲一亲玩一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亲一亲 玩一玩

设计意图:
    气球因其色彩鲜艳,灵活多变,所以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庆祝节日吹气球时,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由此我联想到了最近我们将要进行的《离不开的空气》这个主题,何不利用气球进行有关空气知识的教育呢?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从玩气球的游戏中体验快乐。
  2、使幼儿感知空气能流动的特点。
  3、知道被污染的空气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气球若干、在场地一角布置小树林、气球的家。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有一个快乐的开始。

    师:“孩子们,你的手里拿的什么?”
    师:“气球真好玩,我们进来和气球一起做游戏吧!”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师:“找个能活动开的地方站好,我们和气球一起跳舞了。”手拿气球做律动。
    师:“气球等不及要和我们玩了,我们一起玩吧”我和幼儿一起玩气球
  师:“气球累了,要回家休息一下,来,我们把他们送回家休息一下。”

二、让幼儿感知空气的流动性;使幼儿了解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1)“看别的气球和你们玩得很高兴,这个气球要亲亲小朋友,”教师出示吃饱空气的气球朝每位幼儿脸上喷一喷。边亲小脸蛋边说:“亲亲小鼻子,鼻子耸一耸,亲亲小耳朵,耳朵躲一躲,亲亲小眼睛,眼睛眯一眯。”
     师:“气球在用什么亲你们?”单个提问幼儿。
  师总结:“气球吃的是空气,里面的空气在我松手得时候就会跑出来亲你们的小脸蛋,原来空气是会跑,会流动的。”
  (2)师:“还有一位气球宝宝来亲亲你们的小脸”出示吃了被污染的空气的气球,
  师问:“咦?这位气球宝宝好难过,为什么呢?”
  教师学气球说话:“我想吃饱了和你们玩,可是却吃进了被污染的空气。我觉得嗓子干干的;鼻子痒痒的;呼吸很困难,浑身都难受。医生说我得了空气污染综合症,我不能亲小朋友,真难过。”
  师问:“这个气球宝宝为什么不能亲我们?”
  师:“你们见过或者感受过被污染的空气吗?”幼儿回答完后看课件。
  师:“怎样保护空气不受污染。”
  师:“什么能净化空气?”幼儿回答完后放课件。
  师:“现在啊我们把他送到树林里去把脏空气吐出来,让树林把这些受污染的空气净化一下,然后在吃点儿新鲜的空气病就好了。”
  师:“我们一起把气球送去吧!”把气球放到小树林中。
  “气球宝宝,等你好了我们再来接你!”
  师:“我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你们呢?”
  从口袋里拿出准备好的气球,“我再吹一个气球玩玩。”

三、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空气的流动性、体验玩气球的快乐。
  (1)气球小老鼠
  教师吹起一个气球,突然松开手气球跑出去。问幼儿:“气球怎么会跑呢?”
  师:“噢,是空气等不及要出来,就把气球给挤跑了。我的气球变成小老鼠了把你的气球变成小老鼠吧!”
  幼儿将气球吹起来后,突然松开手,气球会像小老鼠一样四处乱跑,幼儿追赶。
   “我是一只大花猫,专捉气球小老鼠”教师边说边把幼儿的气球收起来。
  (2)吹气球游戏:
  “老师觉得你们吹气球吹得别有劲,现在我们来变成一个大气球(幼儿手拉手围成圈),一起吹,“砰”的一声,气球爆破。重复4-5遍。           

四、结束语:我们去看一看生病的气球宝宝好了没有?生病的气球宝宝好了,(哭脸已变成笑脸),我们和她一起到外面做活动吧!

活动反思:

  此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是“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以主动探究的方式自主去学习。在以上活动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达到了活动目标。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幼儿健康教案大班10篇》:幼儿健康教案大班1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美术教案100篇》:第1篇、大班美术活动线描画《美丽的手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⒈对孩子现有绘画水平的分析。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孩子的绘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会画一些简单的图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