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40篇

日期:2021-06-1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40篇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平衡实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滴水实验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 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些好奇付诸于行动,通过各种尝试增长知识。我本次的活动组织是为了满足孩子探究实验的 需求。

  活动目标
  1参与实验了解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2学会观察,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水滴在各种纸张的变化
  难点:观察并比较滴水之后的纸张

  活动准备
  1不同的纸张(如:蜡光纸、纸巾、宣纸、塑料包装纸等)
  2清水、颜料水若干、盆子若干、
  3滴眼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坐好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二、基本部分:
  1、用滴眼器分别在塑料包装纸、纸巾上滴清水,看看大大小小的水滴或水印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让幼儿观察,滴在纸巾和滴在塑料包装纸上的水滴形状一样吗?
  3、让幼儿用滴眼器滴颜料水在宣纸和蜡光纸上,看看水印在这些纸上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与幼儿一起用颜料水在宣纸上作画,教师评论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
  我本次组织的活动, 我班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活动准备上还是欠缺一点就是:没能给幼儿准备围裙以至于在作画过程中有些幼儿的颜料水沾到衣服上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多注意了。

第3篇、中班科学活动造桥实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承重力的关系。
  2、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能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相同大小形状的铅画纸人手一份,相同大小积木每人两块,雪花片若干,记录纸、笔每组一份
  造桥实验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幼儿回忆设计过的桥面,教师根据幼儿回忆内容展示桥面。
  桥造好了,会有很多的车和人从桥上通过,所以我们的桥一定要造的很牢固,你认为这三中桥哪一种桥最牢固呢?(幼儿自由猜测)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就知道了。
  2、讲解实验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桥墩的距离会影响桥的承重力,所以先得把桥墩的距离定下来,就在桥的两边,然后在桥中央放雪花片,比比哪种桥能放最多的雪花片,它就最牢固,为了能比得更清楚,我们还要把雪花片的数量记录在纸上。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互相合作,尝试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讲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每组请一名幼儿讲述操作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4篇、大班亲子科学实验火山喷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用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过程及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3、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大家好!我是琦琦,我有一个好朋友新新,今天我邀请新新来家里作客。妈妈和阿姨在厨房做饭,我们俩好奇地跟进去东张西望,发现厨房里有好多神奇的东西,有咸咸的盐,酸酸的醋,鲜味的鸡精,还有甜甜的白糖……妈妈和阿姨真了不起,可以用这些神奇的材料做出美味的饭菜。
这时,妈妈看到我们好奇的神情,笑眯眯地走过来告诉我们,厨房里有些材料可以表演“火山喷发”的奇幻现象。不会吧?我和新新一点都不相信。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火山喷发的时候有许多红色的东西向天空喷射,很高很高的,还有红色的东西像水一样顺着山坡流下来。在家里能看到火山喷发?不可能吧?
妈妈说只要找到小苏打、白醋和洗涤灵,就可以做出“火山喷发”。太神奇了,我们决定动手试一试,看看妈妈说的是不是真的。
1.妈妈为我们准备材料:白醋、洗涤灵、小苏打、杯子。
2.先在杯子里倒入小苏打。
3.然后再倒入洗涤灵。
4.最后把白醋倒入装有小苏打和洗涤灵的杯子里,你们觉得我们会做出“火山喷发”的奇幻现象吗(图5)?
5.看!  “火山喷发”成功了,是不是很神奇!
小朋友们,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哦!妈妈悄悄地告诉我们“火山喷发”的秘密呢:因为小苏打里有碳酸氢钠,白醋里有较多的醋酸,两者放在一起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现象。洗涤灵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能够让产生的白色泡沫坚持一段时间。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园内活动,传播教育理念,如邀请家长参与的各类节庆活动等等。
2.谋求家园共情的家长会邀请方式新路。由幼儿设计邀请函,规范邀请方式及邀请礼仪,并由幼儿全程参与签到、成果展示等环节。如在邀请函上留出由孩子自己“书写”的图话,鼓励孩子用一定的邀请礼仪邀请家长,并请家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回馈等等。这样,家长会的邀请过程充满了亲子间的情感互动,也体现出幼儿园的用心,使家长对家长会充满了期待。
3.实践家园一体的家长会组织模式创新。让家长唱主角,变换家长会组织形式,引导家长从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发展情况,互相交流互动,共同探讨教子策略。
例一:教学汇报型——重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
在学期中、末,以公开课的形式,向家长汇报教学情况,展示孩子全面素质,多以主题展示、整合活动汇报的方式进行表现。
例二:专题讲座型——重点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特色课程等等。
在幼儿入园、毕业及主题活动开展时,按年级或班级召开家长会,邀请专家或家长就某一领域、某一主题传授知识,解疑答惑。
例三:成果展示型——重点让家长了解某一阶段内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每位家长来开家长会最想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提高。我们每学期都会结合“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来,通过节目表演、作品展览等形式展示孩子们的成长。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并设计亲子互动、家长点评等环节,最后合影留念,保存在幼儿成长档案中。适合在期末、六一、庆新年等活动时开展。
例四:情景再现型——重点引导家长探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问题。
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表演或视频播放,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请家长们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把好的家教方法推荐给广大家长,促进家教的健康发展。适合在某一阶段遇到问题时运用。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中,通过家长之间、家幼之间、师幼之间展示不同场景的行为方式,达到点明主题、引发思考、达成正确共识的目的。
例五:游戏互动型——重点让家长体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感悟孩子的学习特点,密切彼此的情感交流。
通过亲子游戏使幼儿园、家长最大限度地拉近距离,间接感悟,进行感情交流、观念碰撞和方法沟通。
组织实施,营造“场”的效应
1.环境“场”。根据家长会的主题内容精心策划布置会场环境,使家长进入幼儿园,就能从周围环境中感受到隐含在环境中的“气场”,受到情感渲染。如会场周围布置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展,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欢迎词,滚动播放幼儿的日常活动,不同的座位摆放以便于家长讨论交流等等。
2.情感“场”。提前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征求家长意见,邀请家长代表分享科学育儿经验,鼓励家长提前准备讨论内容,在情感上期待家长会。
例:小班家长会——“迈出成长第一步”
1.热身环节。幼儿协助教师迎宾,提醒家长签到,家长自由选择座位,欣赏孩子日常生活及作品展示PPT。
2.活动过程。破冰游戏“盲人行走”:通过游戏营造轻松的气氛,体验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引出话题:欣赏幼儿初来园和现在的影像资料,通过对比感受幼儿成长变化。
互动交流:自由交流分享幼儿入园前后的变化,感受孩子的成长。
情境表演:“牵着蜗牛去散步”,通过家长和孩子的情境展现,引发思考“我们如何帮助幼儿迈出成长第一步”。
精彩分享:请两名家长以PPT形式分享孩子入园过程的成长感悟。
话题聚焦:讨论“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能够做什么?”以达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园携手,形成合力。
主题升华:家长写下对孩子们的祝福和心愿,共筑“爱心墙”。
成立家长委员会,颁发聘书,致辞。
活动结束:合影留念。
家长会的创新实施,增进了幼儿园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家长参教的主动性,形成了家园合力,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课件的应用不够熟练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导致后边的幼儿看不清楚,还需改进,在语言引导的科学性上还要多加学习。

第5篇、大班科学平衡实验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第6篇、大班科学教案:游泳的鱼(观察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游泳的鱼(观察实验)

活动目标
1、观察鱼型的制作过程。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是有重心的。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游泳的鱼(怎样才不会倾斜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视频资料【游泳的鱼】,推测一下吊饰移动的理由。
- 你见过小鱼吊饰吗?
- 你见过挂起来移动的物品吗?
- 为什么它会移动呢?

【展开】
2.观看过视频后,说说实验目标,准备物品和实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吊饰。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在纸上画出鱼的样子。
(2)剪下画好的鱼。
(3)把鱼和曲别针链接在一起,用线挂起来。
(4)把线挂在衣服挂上。

【活动1:根据线挂的位置的不同,鱼的样子不同】
3.说说鱼的位置。
- 在纸上画一条鱼,应该怎样画呢?
- 在鱼上挂一根线,应该把线挂在鱼的哪部分呢?
- 把鱼挂在衣服挂上,看看鱼是什么样子的?

4.观察挂在衣服挂上的鱼。
- 如果想让鱼的方向朝上应该怎样挂呢?
- 如果想要鱼的方向朝下应该怎样挂呢?

【结束】
5.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游泳的鱼(物体是有重心的)写出实验结果。

►备注

-用一根线可以挂几只鱼方便观察。

►活动评价

-对于是否对鱼的移动积极实验观察进行评价。
-对线的位置不同鱼移动方向的不同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随着线挂在鱼模型位置的不同,鱼的重心也会不同。

第7篇、中班科学活动火的小实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
  1.燃烧蜡烛
  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4.请幼儿参与做点心,然后用小烤炉烘烤点心。实际体验火给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建议
  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8篇、大班亲子科学实验我的小喷泉教案

活动设计:
五月的天气,春光明媚,天气这么好,菲儿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咦?这是什么?哈哈哈,原来是美丽的喷泉。喷泉很神奇,能够自动喷出水来,宝宝看得人了神,对妈妈说:“我想把喷泉带回家!”妈妈说:“宝贝,公园里的喷泉是给所有的孩子看的,这样吧,妈妈回家和你一起做一个喷泉,好不好?”宝宝高兴地赶紧和妈妈回家。好期待好兴奋呀!妈妈真的可以在家里做一个喷泉吗?
小朋友,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喷泉呢,快快和宝宝一起动手操作吧!
材料的准备塑料瓶1个(矿泉水空瓶子)、吸管2根、剪刀、棉花球、脸盆。
实验步骤工具准备好啦,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和我一起做吧!
1.在塑料瓶中装入一些冷水,大约三分之二,不要把水倒在瓶子外面啊。
2.把两根吸管中的一根吸管剪短,相当于瓶口到水面的距离,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
3.如图所示,将两根吸管放入塑料瓶中,短的吸管不能碰到水面,长的吸管伸入水面。
4.将棉花球弄湿,塞紧瓶口,固定好两根吸管呦!注意:一定将瓶口完全塞紧,不能有空隙。此处棉花球也可以用橡皮泥代替。
5.将塑料盆放到长吸管出水口的对面预备接水,对着碰不到水面的短吸管吹气,塑料瓶中的水就会从长吸管中喷出来噢!我的小喷泉漂亮吧!
菲儿告诉你小秘密当小朋友对着没碰到水的短吸管吹气时,塑料瓶内的空气会慢慢增加,小小瓶子里的空气越来越多。可是瓶口塞紧啦,出不去呀,空气挤在一起的力量越来越强,水面上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于是就把水从另一根长吸管压出去,形成了“喷泉”。哈哈!这个小实验不错吧,这回可以在家里欣赏喷泉啦!
专家观点城市里随处可见各式不同的喷泉,有音乐喷泉、灯光喷泉、层叠喷泉、广场喷泉,能钻进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水柱中嬉戏,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其实爸爸妈妈何曾不想也拥有一个心仪的喷泉,让宝贝玩得开心尽兴。现在,真的可以在家里做出宝贝独有的喷泉啦。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贝一起做,也可以每人做一个,比一比谁的喷泉最漂亮。首先是比谁的瓶子最漂亮,大家开动脑筋,动手装饰。可以用彩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上,可以用彩色水笔直接画出图案,也可以用橡皮泥搓成细条装饰。或者把瓶子刷上好看的颜色,就可以有漂亮的青花瓷、装饰画的效果。然后可以选用各种吸管,彩色的、条纹的,汽水吸管、奶茶吸管,粗细均可。最后,就是喷泉的颜色啦,如果喜欢彩色喷泉,可以把彩色墨水滴在瓶子里,可以是单色的,红的、黄的、蓝的,也可以配成喜欢的紫色、绿色、橘色。喷泉不仅仅是无色的,更可以是彩色的,就看爸爸妈妈和宝贝谁的奇思妙想更多。

第9篇、大班科学实验活动瓶子吹气球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现象只是活动的载体,不是活动的唯一目标,活动诣在让幼儿亲历一次真实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活动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幼儿学会往瓶子上套气球
四、教学环节与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指导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鉴于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做中学五类快乐教学法。"做中学"主张"幼儿在前、教学在后",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它不注重结果,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激励幼儿从玩、做、想、试、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快乐。在做做玩玩的轻松氛围中,"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乐中学"五类教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具体介绍一下。
1、以疑激趣--抛出问题,怎样用瓶子玩吹气球的游戏?(玩中学)气球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最普通的玩具,以前有过各种各样的玩法,今天我们要怎样玩?玩出什么新花样?活动一开始,教师巧妙的将"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通过吹起瓶口气球的形式再现出来。游戏的形式让科学现象变得直观、生动、趣味,使科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变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创造与快乐。
2、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想中学、做中学)师:瓶子里装的什么材料这么神奇?我们来猜一猜、做一做,找到它吧!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观察杯子上的标记来判断杯子中的材料,要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相互间说议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在与别人的讨论中扩展思路,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猜想、验证,孩子会体会到猜想有时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亲自动手试一试。
3、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用中学)师: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这一步是活动的重点,孩子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会碰到问题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集体玩的时候会发生纠纷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间的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孩子上学和走上社会以后不可或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乐中学)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幼儿在总结上次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吹气球游戏,体验成功的乐趣。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他们会做的更投入、更认真、更成功。教师可借机对幼儿进行"只要用心思考、反复实践,任何事情都会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这样的情感渗透。
5、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我们都知道,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对周围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今天实验中产生的这些气体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老师告诉孩子,这些气体不仅广泛应用在我们特别喜欢喝的汽水饮料中,医生可以用它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消防员叔叔可以用它来灭火,多么神奇啊!我自然喜欢继续去探索它的奥秘!到这里,幼儿探索的欲望被再一次点燃,我相信,参与这节活动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把这节课的内容带回家,会继续去探索。以上是我对这节活动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活动反思:
《瓶子里吹气球》这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师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玩吹气球比赛,试一试,吹一吹,看谁的气球吹的最大。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紧接着王老师便出示装有气球的瓶子,让幼儿猜一猜气球装在瓶子里能否吹大?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这样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气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认为是没有力气?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王老师展示自己的瓶子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气球,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王老师这一节活动报告,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

第10篇、大班科学实验教案:油和水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案:油和水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了解生活中油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每人一瓶水、一瓶油、一根筷子、一张用油画棒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若干;海鸥头饰一个;图示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小海鸥:小朋友们,昨天海上有一艘油轮漏油了,漏下的油都留在了海水里,同时出示油和水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油、水的颜色,他们的共性——流动性。   
2、出示图片请幼儿进行猜测,油到了水里会出现以下那种现象:①油在水上面  ②油在水下面  ③油和水混在一起   

二、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分离的现象   
1、请你去试一试:把油倒在水里或者把水倒在油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   
4、出示图示并用海鸥的口吻小结:不论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混合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对了吗?   

三、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小海鸥:可是海上经常会有大风大浪,当风浪来的时候油和水不会混在一起呢?请幼儿进行猜测   
2、两名幼儿上前示范,用力搅拌油和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搅拌时的现象和停止后的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 3、请所有幼儿操作:你也去试一试,到底是不是这样? 4、 出示图示并用海鸥的口吻小结:用筷子用力的搅拌(就像海上风浪来的时候),油和水还是分离的,不会混合。这次你们猜对了吗?   
5、小海鸥:这些浮在水上的油把我们住的海水都弄脏了,保护海洋环境的叔叔阿姨们现在把这些油都打捞起来了,海水又变干净了,现在我该回家去了!   

四、延伸 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想一想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离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11篇、小班科学活动水中的实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判断漂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下沉的玩具有哪些,分别是什么颜色,与对应的点卡连线。
  2.将漂浮在水面的玩具、下沉的玩具与上下标记连线。
  3.对沉浮的科学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主题小书。
  2.准备一个大的透明的鱼缸,给每组准备一个小桶,一些塑料玩具、泡沫、积木、铁块、硬币等、标记卡(上面和下面)、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1.  猜一猜,谁会浮上来。
  (1)教师出示大鱼缸,放上半缸水,出示2个红色的塑料玩具,2个黑色的吸铁石,2块绿色的积木,2个硬币。引发幼儿猜测,谁会浮上来,谁会沉在水底。
  (2)教师:这里有半缸水,还有那么多的玩具。把它们都放在水里,谁会浮在水面上,谁会沉在水底呢?
  2.  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测。
  (1)教师把上述所有的玩具放进水缸,幼儿观察。
  (2)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测的结果和看到的现象一样吗?现在谁沉在水底下了,谁浮在水面上?
  集体探究1.  幼儿分小组自由实验。
  (1)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装着半桶水的水桶和一些玩具,幼儿在小组内实验。
  教师:把自己桌子上的玩具放在小桶里,仔细观察,谁浮在水面,谁沉在水底?
  (2)幼儿分组实验。
  (3)教师请幼儿说说小桶里的玩具,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在水底?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在所有的小桶里,凡是塑料的玩具和积木都浮在水面上,铁块和所有的硬币都沉在水底。
  2.  认识上下标记。
  教师:这里有两个标记,哪一个表示上面呢?哪一个表示下面呢?(有颜色的部分在上面就是表示上面的标记,另外一个是表示下面的标记。)操作练习1.观察挂图,理解题意后完成幼儿用书的练习。
  (1)集体看图,初步理教师:图中的缸里有的玩具在上面,有的玩具沉在水底。请你找找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是什么颜色的,和表示上面的标记连线,然后再看看这些不同颜色的玩具分别有几个呢?
  (2)教师:把这些上下标记、颜色标记和点卡进行连线呢?
  2. 幼儿翻开主题小书、独立观察,教师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幼儿独立进行主题小书页面的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记录。
  4. 操作较快的幼儿可以去活动区继续玩沉浮游戏。
  共同验证1.针对幼儿主题小书的完成情况师幼共同评价。
  2.引导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操作时的想法,进行经验分享。
  解题意。
  活动反思
教师用水箱盛些水,又找来了可以漂浮可以下沉的玩具,让小朋友更加喜欢了解,小朋友在活动中思维活跃,很容易技能判断出来哪些玩具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下沉了,不过再让小朋友将玩具与上下标记,颜色,点卡连线时小朋友就不会了,有的看小书看的很晕,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下手,最后要让小朋友说说自己的经验。

第12篇、大班科学实验瓶子吹气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
  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
  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
  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
  (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活动反思】
   《瓶子气球》这是一节陆慕中心园王叶青老师上的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师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玩吹气球比赛,试一试,吹一吹,看谁的气球吹的最大。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紧接着王老师便出示装有气球的瓶子,让幼儿猜一猜气球装在瓶子里能否吹大?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这样一来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气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认为是没有力气?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王老师展示自己的瓶子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气球,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王老师这一节活动报告,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

第13篇、大班科学小实验大全教案反思

 在幼儿园进行科学小实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通过以下简单、有趣、适合操作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在"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在实验中探索事物规律,同时,学会遵守规则、相互合作。以下是"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大全":
  1、会变色的花材料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相同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
  实验操作:
  (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2)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指导建议:
  ●提供给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
  ●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拓展与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
  附:科学小知识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2、互不理睬的气球材料准备:气球两个、干燥的绒布(或绒毛衣)、细线。
  制作方法: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止漏气,并用细线连在一起。
  实验操作:
  (1)让幼儿手提细线的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
  (2)让幼儿用干燥的绒布(绒毛衣)分别在两只气球上充分摩擦,然后再提起线,会看到两只气球分开了。
  指导建议:提醒幼儿摩擦时用力要适度,不要把气球弄破。
  拓展与替代:把塑料绳扎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断地捋,就会看到塑料绳像花朵一样展开。
  附:科学小知识科学实验表明,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相同的电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由于两个气球被绒布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所以会互相排斥,自然就分开了。
  3、电池家族材料准备:各种型号不一的电池、电动玩具一个 电池家族图。
  实验操作:
  (1)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特征,按照型号、功能给电池分类或排队。
  (2)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电池,按照正确的方法装入电动玩具内,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指导建议:
  ●指导小班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的过程中了解电池的作用。
  ●在认识电池的基础上,指导中、大班幼儿给玩具安装电池,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的",、"一"两极,进行正确安装。
  ●提醒幼儿将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拓展与替代:
  ◆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寻找家里需要使用电池的物品,如手机、手电筒、钟表等,并尝试拆装电池。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充电电池,让幼儿了解充电电池和普通电池的区别。
  附:科学小知识电池是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我们通常使用的化学电池可以分成原电池与蓄电池两种。原电池制成后即可以产生电流,但在放电完毕即被废弃。蓄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充电后可放电使用,放电完毕后还可以充电再用。目前,我们通用的一次性电池主要有碳性电池和碱性电池,一般每节1.5V,呈圆柱形,型号常见的有1号、5号和7号,数字越大,型号越小。当我们把电池正确安装到电动玩具里后,打开开关,电池就能给电路提供电流了,同时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玩具就能动起来了。
  4、磁力线材料准备:一个小盘子,一个塑料袋;一张手工纸,一些铁屑;一根条形磁铁。
  实验操作:
  1.将磁铁放入塑料袋中,接着在沙堆里搅拌,然后拿出塑料袋放到小盘子里,取出磁铁,铁屑就会掉下来,多次以后就能取得很多铁屑。
  2.将磁铁放到手工纸上,在周围均匀地撒上收集到的铁屑,轻轻敲打手工纸,由于磁场的作用,纸上就会出现磁力线的图案了。
  指导要点:教育幼儿不要将磁铁接近手机和手表、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以免损坏这些电子产品。
  5、美丽的彩虹材料准备:两个塑料水瓶,一支圆规;一把锥子,一些水;一根小号缝衣针。
  实验操作:
  1.用缝衣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二十几个小孔,将塑料瓶灌满水,盖紧瓶盖,人背对太阳,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使水喷出来,就能看见彩虹了。
  2.用锥子在另一个瓶盖上扎孔,重复上面的试验,这次从瓶盖上喷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导要点:幼儿在用缝衣针扎孔时要指导幼儿注意使用缝衣针的方法,使用缝衣针时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6、水笛材料准备:一根长吸管,一把剪刀;一只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实验操作: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2、用剪刀在长吸管大约三分之一处剪个口子,使它几乎断开,但还要连着一点;3、使吸管在切开处弯曲,将吸管较长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处于水面上,使劲向吸管吹气就会听见声音,调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声音又会发生变化。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第14篇、大班科学识字实验小小读书郎教案

活动目标:
1、集体阅读,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2、复习第三单元生字词。
3、通过游戏“接火车”,让幼儿进行部分词组分类(形容词、动词、名词、颜色等)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本、大字卡、录音带、头饰及各类词组。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小小读书郎”分四对从两边跑跳步入场(手拿书),然后面对面坐下,老师坐在中间前上方,好让台上台下的孩子和家长看清老师的操作。
二、谈话导入
师:通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我们学会了许多:唱歌、跳舞、写字、画画等,我们还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认识了许多的字宝宝,今天,我们来这里游戏,就是要让大家看看我们是怎么和字宝宝认识的,怎么和字宝宝游戏的,现在我们就开始和字宝宝玩游戏吧。
三、复习部分
1、请幼儿翻到第二单元,齐读5----7课。
2、请幼儿把书关上,放在自己的面前。师:我们在学各单元课文时,都要先认识其生字词,我们现在来复习一下第三单元的字词,老师以很快的速度出示出来,小朋友看字卡大声读出来,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老师出示字卡,幼儿认读。
3、“今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戴了小动物的头饰,目的就是要考考你们,除了字词外,还能不能完整的读句子,老师出示写相应小动物名称的字条,戴有相应头饰的小朋友就站起来认读,并模仿该小动物做动作。”老师出示字条,幼儿根据要求完成。
四、游戏:接火车
游戏规则:请幼儿翻到书的最后,找到老师贴的字宝宝,看看自己拿的是属于哪类词。请手拿“形容词、动词、名词、颜色”的小朋友上前做火车头,其他小朋友看好后上“火车”,请四个能力强的幼儿扮检票员,检查是否有幼儿上错“火车”,错了的帮其改正。
结束:“小朋友们都坐上了小火车,今天是个开心的日子,我们的快乐小火车要出发了。”听音乐“小小读书郎”,幼儿亮出手里的词组一个接一个跑跳步下场。

第15篇、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自制陀螺教案反思

材料准备:废旧光盘、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即时贴
  活动目标
1.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制作方法:用各种即时贴装饰光盘,然后将粗细适中的水彩笔从光盘中小孔穿入,并固定住。
  实验操作:让幼儿用力拧转陀螺,然后放手,让陀螺旋转,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最长。
  教师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分别用水彩笔的两头做支点,观察旋转速度和时间的不同。
  ●观察陀螺旋转速度不同时,光盘上即时贴颜色的变化。
  ●调整支点距离地面的距离,观察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变化。
  ●指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旋转陀螺,观察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
  拓展与替代:
  ◆可使用卡纸、火柴棒或其他材料制作陀螺。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任意两种颜色装饰陀螺,进行三原色实验。
  ◆让幼儿在生活中玩各种各样的陀螺。
  科学小知识
  陀螺是中国古老的儿童玩具,是在地上转的回转体。陀螺在旋转的时候,不但围绕它本身的轴线转动,而且还围绕一个垂直轴做锥形运动。要让陀螺立起来,必须不断地施加外力,一旦失去外力的帮助,陀螺很快就会倒下来,因为陀螺的支,占、太小,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陀螺转动的时间长短与支点距离地面的远近、旋转时的用力大小、支点与地面接触面积和摩擦力有关。
教学反思
  由于是学前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做这次的手工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所以,选材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我处理得比较恰当,在每一个步骤中让先完成的幼儿重做和帮助别的幼儿,使整节课堂能维持课堂纪律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因为并非每个幼儿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还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然而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了一些问题:第一,需要帮助的幼儿占大多数,他们太依赖教师的帮忙。这时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去折。第二,因为时间的关系,指导到后面的学生时由原先的教方法让他折变成了一边说一边帮他做。这样这个幼儿就缺失了动手的机会,是不利于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发展的。今后再上手工课时我一定会注意这样的问题,尽量妥善解决。

第16篇、中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科学":《蚂蚁找食物》。
  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参考【附】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第17篇、中班科学水母变色小实验教案反思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水母变色的原因,发展初步的探究精神。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视频短片"水母"(《动物真有趣》电子书第 8 - 9 页)。
  不同颜色的玻璃纸。
  镂空的水母图样。
  电筒。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    :小组
  1. 与幼儿再次观看视频短片"水母",向幼儿提问:为什么短片中的水母会有不同的颜色。
  2. 把活动室的灯关掉,利用电筒、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及镂空的水母图样,与幼儿一起进行"水母变色小实验":
  请幼儿把镂空的水母图样贴在电筒发光的位置,然后把电筒
  打开,让光线投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水母"的颜色。
  再请幼儿尝试把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贴在电筒上的水母图样
  上,然后把电筒打开,让光线投射到墙壁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3. 与幼儿讨论墙上的"水母"变色的原因,引导幼儿了解水母是透明的,当它们被有颜色的光照射时,便像有了颜色一样。海洋公园里的水母,由于被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因此会变出不同的颜色。
  活动评价
  乐于参与科学小实验活动。
教学反思:
  在作画的过程中,幼儿会使用到水粉笔、棉签、玩具这三种作画工具。为了让幼儿能够明确每种材料的方法及步骤,教师要清晰、简要地介绍各种材料名称及使用方法。或者可以通过逐步提供材料的方法,以减轻幼儿操作的负担。

第18篇、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我发现孩子在用两根红棒中问交叉叠放后,红棒向一边倾斜,孩子就用教具往一侧放,并告诉我:“我想让它们平衡”。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但孩子利用红棒进行平衡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何不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主题教育呢?于是,“平衡”主题由此而生。

    在“平衡”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探索了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并引导幼儿探索了使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的现象,此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的重量,探究红蓝棒平衡的方法。
    2、根据验证结果,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材料来源于蒙氏班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红蓝棒和积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主要内容:
    1、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幼儿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2、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应该是严谨的,在这个活动中数据是“块数”而不是“重量”,所以回避了“支点”的干扰。幼儿获得了如何使杠杆两边平衡的方法,并不是两边要放多少量的经验。

综合评析:
    活动来源于蒙台梭利班级日常的教具操作,提高了教具的使用价值,活动大胆创新、有实效;其次,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在主题活动中围绕关键经验进行探究,层次清晰,发展性较强;再次,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表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适宜的指导策略。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幼儿提出了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究、分享经验的能力。

相关文章

《幼儿园户外活动教案3篇》:第1篇、小班户外游戏活动教案:攻城游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动作的敏捷性,提高奔跑能力。  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

《大班心理健康教案20篇》:《大班心理健康教案2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心理健康教案20篇,欢迎收藏学习!

《有趣的科学教案大班100篇》:第1篇、大班科学恐龙喜欢吃什么教案反思目标  1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  2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