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随笔 > 小班教育随笔

小班随笔反思20篇

日期:2021-12-18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小班随笔反思20篇,是优秀的小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班随笔反思20篇

第1篇小班随笔反思

  由于小班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纸类很感兴趣,我记得有一次上课我们班一位小朋友手里拿了一块纸子的满屋都是,当时我很生气,当我问他为什么乱扔纸屑的时候,他说:“老师你看多像雪花啊”我笑了。借着一点我设计了这节活动《有趣的纸棒》孩子们可喜欢了玩了,玩出了不同的花样,如果我在用一些细的纸棒做一些小房子之类的东西,孩子学到的会更多,在这节活动课上我觉得如果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多制作会更好,孩子自己动手的还是太少,只一点还是需要加强锻炼,不过孩子们玩出了自己的花样,玩出了自己的特色,通过让幼儿摆弄玩耍纸棒,试试纸棒的玩法,看看、听听,尝试用来打电话,发现好玩的传声效果,不仅可发挥有的想象力还锻炼的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与幼儿互动,导入魔术的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对魔术观看的经验。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与幼儿的关系更像是亲切的朋友。教师以开小玩笑的方式让幼儿集中精神,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为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神秘的环境,如:让幼儿在自己的手上吹一口气、假装要拔头发拉动兔子的耳朵、让幼儿猜猜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等,牢牢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幼儿的一系列思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示范比较清晰、明确。从之前撕纸的简单小魔术一层一层过渡到比较难的长纸条变成环的魔术上,教师的教学条理十分明确。让幼儿的惊喜一次比一次强烈,牢牢地抓住幼儿的眼球。 幼儿在看看玩玩中产生了对事物的探究兴趣,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整个活动中唯一让我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就是:教师在示范长纸条卷成一个直筒的时候,没有把手抬高,让每一个幼儿都能观察清楚,所以导致在此环节中,幼儿亲自操作时几乎没有出现成功的幼儿。教师应该把手举起,让每个幼儿都更加清晰地看清教师的操作方法。 我认为,一节好的教学活动,不仅是要让幼儿得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完成教师的教育活动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在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得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而周老师的教学活动正是带给了幼儿这两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以我的热情争取在教学上的不断进步,成为一名合格的、能组织真正让幼儿获益的活动的幼儿教师。每一次的观摩学习都会为我带来新的动力,和新的前进方向。

第2篇小班随笔反思

推荐阅读:

小班教育随笔记录200篇
幼儿园教师小班教育随笔200篇
幼儿园小班老师教育随笔200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200篇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随笔200篇

  又到了晨间活动的时候,我为小二班的小朋友安排了玩套圈。这个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上次玩得还比饺受欢迎。这次,虽然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圈,但是小家伙们玩了一段时间后,可能感觉比较枯燥,有几个小朋友居然玩起了羊角球,看来得有一点儿创新。于是我把套圈的对象换成了各种小动物绒毛玩具,小朋友顿时觉得很有新意,都围了上来。WW和几位顽皮的幼儿把套圈一个个套到小动物们的头顶上,几次以后就没了兴趣,又去玩起了羊角球。看着幼儿对羊角球这么感兴趣,我的脑海里又盘算起了新的玩法,我请幼儿跳羊角球绕一圈回来后,就拿一个圈,套一次圈。就这样幼儿又恢复了玩套圈的兴趣。理论分析:《纲要》指导要点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往往会出人意料。有时候你的设想,幼儿不一定能够领情。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对于一件事情的关注能力往往不会持久,像套圈这种活动,幼儿在以前已经接触过了,所以幼儿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会有倦怠感,失去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当我想出各种办法吸引幼儿时,幼儿又恢复了继续玩套圈的兴趣。而且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幼儿对各种活动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幼儿选择羊角球,可能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因为隔壁中班的哥哥姐姐们玩这个羊角球的比较多。所思所悟:虽然班级幼儿调皮活泼的比较多,但是经过我的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游戏方法,幼儿还是对活动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在组织幼儿晨间活动时,我们应该想幼儿所想,根据幼儿的年龄及班级幼儿实际情况,为幼儿设计一些有一定新意的活动内容,才会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在活动中既得到身体的发展,锻炼身体,又能保持活动的兴趣。随着幼儿年龄的发展,幼儿会越来越有主见,我们教师只有在了解幼儿基础上,不断精益求精,才能让幼儿的晨间活动玩得更有新意,更快乐,更持久。

推荐阅读:

小班教师教育随笔200篇

小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00篇

小班下学期教育随笔200篇

小班上学期教育随笔200篇

小班教育随笔大全200篇

小班幼儿教育随笔200篇

小班老师教育随笔200篇

第3篇小班随笔反思

  组织小班角色游戏时,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有煤气灶、锅、铲、杯子、碗、盘子、衣服、梳子、电吹风、剪刀、衣架、洗衣机、热水器等。游戏前,我特地向孩子们提出要求:“要爱惜玩具,不争抢,玩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孩子们都响亮地回答:“知道了。”可是,游戏还没开始,孩子们就乱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锯似的抢着锅子,娜娜说:“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说:“我是妈妈,我才能煮饭。”琛琛哭着跑过来:“老师,明明抢我的手机,不让我当爸爸。”明明争辩着:“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机。”琪琪和诗诗为抢电吹风也吵了起来……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了。

  我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但结果是幼儿对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却无法开展下去。问题正是出在我没有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小班幼儿模仿和从众心理强,看到同伴玩什么也要跟着玩什么,所以会出现争抢角色、争抢玩具的现象。可见只投放种类多样,但数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无法使游戏顺利开展有了前车之鉴,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在每个“娃娃家”投放了两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头都有玩具了,争抢现象确实少了很多。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只见每个“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满了碗、盘子、勺子等,地上也放着菜篮子、洗菜盆等。峰峰从菜篮里拿了一个萝卜,望着满桌子的东西不知道往哪儿放,最后干脆掀开锅盖把萝卜放在锅里;宁宁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锅里扔……又乱了套了。

  投放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玩具减少了争执和冲突,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究其原因还是我对小班幼儿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游戏内容相对单纯,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响游戏的开展,而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操作上。那么,如何科学地为小班的角色游戏投放玩具材料呢?经过几次尝试,我逐渐明白:同一主题的材料应多套,但种类数量不能过多,应根据阶段分层次投放玩具。游戏初期的玩具种类一般以四五种为宜,相同材料以两套为宜。随着游戏开展的需要和孩子经验的丰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以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游戏内容。

第4篇小班随笔反思

  《月亮姑娘做衣裳》是个来源于老教材中的一个故事,它把自然界中月亮阴晴圆缺的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故事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趣味性,运用儿童生活中的做衣服的事情来表现月亮变化的过程,前后有对比,层层递进,产生的幽默性和拟人化使儿童感到快乐。整个故事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启发幼儿去听、看“月亮的变化”并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月亮的秘密。

  第一环节,我采用观察法、对比法、猜测法、排列法开展。一开始我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引导,如教师提问:“这里有三张月亮姑娘的照片,请你看看,比比。画里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发了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后,都发现了三张图片的不同,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经验来建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我给幼儿创设了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环节,我运用了比较法、视听结合法、归纳法。教师先进行设问,为幼儿听故事提供了指向性,能让幼儿有目的的听故事。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结合的积极性,很快的吸引了幼儿注意力,让幼儿饶有兴致得观看故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故事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整个故事。在为故事取名这个环节,让教师真实把握幼儿理解故事的程度,幼儿能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较好的回答。

  第三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部分,是为了幼儿更深刻理解和体会故事的内涵,教师运用了图片演示法、讲述法、追问法、提升法,让幼儿再次听故事后,逐一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并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从表象到本质,去引发幼儿思考故事的内涵,幼儿在反复的感受、理解、学习、表现中受到启发,并能根据自己的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幼儿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到位的,教师又根据有的回答进行提升,让幼儿从中明白:“世上的万物都是变化着的”,这一科学道理。

第5篇小班随笔反思

  《小树叶》是中班红黄蓝主题中的音乐教学活动之一,歌曲通俗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很受幼儿欢迎。根据教学活动情况反思如下:

  1、以“小树叶”的心情转化为主线

  在引出歌曲时,我问“一片小树叶从大树上落下来,离开了树妈妈。它现在的心情怎样?”,有的说“它会哭”;有的说“它很伤心”;有的说“他很害怕”,小朋友们纷纷说出了小树叶离开妈妈的悲伤的心情,我们还学小树叶伤心的唱歌呢。“小树叶现在那么伤心,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为了引起幼儿的共鸣,表达对小树叶的关心和同情,每位小朋友对小树叶说了一句好听的话:“你要加油!”“要勇敢”“别哭,我和你做好朋友”……在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下小树叶真的变勇敢了,我们一起跟着小树叶勇敢的唱起了歌曲,听,歌声那么有力、动听!

  2、以小朋友喜欢的游戏贯穿活动前后

  游戏一直是小朋友的最爱,玩中学,学中玩。活动一开始,我就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山谷回声”的游戏。老师喊轻轻的“喂~”,小朋友做回声,轻轻的喊“喂~”;老师用力的说“你好”,小朋友们也用很响的声音说“你好”;老师轻轻的唱“沙沙沙”,小朋友们也用轻轻的声音唱“沙沙沙”。在快乐的游戏中,小朋友感受到了声音的强弱和轻重,学会了控制声音强弱,为整个活动作好铺垫。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又玩了“树妈妈和小树叶”的游戏,请一位小朋友做树妈妈,其他小朋友做小树叶。秋风吹来了,小树叶伤心的离开了树妈妈,小朋友做各种飘的动作表示小树叶;小树叶变勇敢了,小朋友开心的回到树妈妈的身边。通过这个游戏,小朋友进一步感受到了小树叶从伤心到勇敢的心理过程,并开心的做了一回小树叶。

  教育是无止境的,反思整个活动,我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分段唱歌时,请男女小朋友分角色演唱,女小朋友做伤心的小树叶,男小朋友做勇敢的小树叶。但由于男小朋友的人数太少,唱出来的整体效果不怎么好。这时,如果再交换角色唱一唱,请人数多的女小朋友做勇敢的小树叶,人数少的男小朋友做伤心的小树叶唱一唱,效果会更好。

  总之,要让我们的活动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幼儿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幼儿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第6篇小班随笔反思

  组织小班角色游戏时,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有煤气灶、锅、铲、杯子、碗、盘子、衣服、梳子、电吹风、剪刀、衣架、洗衣机、热水器等。游戏前,我特地向孩子们提出要求:“要爱惜玩具,不争抢,玩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孩子们都响亮地回答:“知道了。”可是,游戏还没开始,孩子们就乱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锯似的抢着锅子,娜娜说:“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说:“我是妈妈,我才能煮饭。”琛琛哭着跑过来:“老师,明明抢我的手机,不让我当爸爸。”明明争辩着:“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机。”琪琪和诗诗为抢电吹风也吵了起来……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了。

  我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但结果是幼儿对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却无法开展下去。问题正是出在我没有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小班幼儿模仿和从众心理强,看到同伴玩什么也要跟着玩什么,所以会出现争抢角色、争抢玩具的现象。可见只投放种类多样,但数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无法使游戏顺利开展有了前车之鉴,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在每个“娃娃家”投放了两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头都有玩具了,争抢现象确实少了很多。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只见每个“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满了碗、盘子、勺子等,地上也放着菜篮子、洗菜盆等。峰峰从菜篮里拿了一个萝卜,望着满桌子的东西不知道往哪儿放,最后干脆掀开锅盖把萝卜放在锅里;宁宁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锅里扔……又乱了套了。

  投放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玩具减少了争执和冲突,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究其原因还是我对小班幼儿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游戏内容相对单纯,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响游戏的开展,而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操作上。,那么,如何科学地为小班的角色游戏投放玩具材料呢?经过几次尝试,我逐渐明白:同一主题的材料应多套,但种类数量不能过多,应根据阶段分层次投放玩具。游戏初期的玩具种类一般以四五种为宜,相同材料以两套为宜。随着游戏开展的需要和孩子经验的丰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以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游戏内容。

第7篇小班随笔反思

  刚拿到《小兔逃跑》这一故事时,首先被这个故事的趣味性所吸引,笑过之后才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在备课和准备教具时才发现,《小兔逃跑》这个故事并没有配套图片,也没有相关的活动材料,后来去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有小兔逃跑的课件,考虑到一些设备的问题,我就选取了几张图片作为上课时的教具,以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在活动的中间环节中我加入了“如果老师逃跑了,你们怎么办”这一问题,进一步引导幼儿学说“要是老师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对句式的掌握,也使幼儿体会师幼之情,在开学之初也有必要让幼儿了解师幼之情。在最后环节,建构式课程上是以游戏为结尾的,但我考虑到,这学期才刚开始,经过一个暑假很多幼儿很难静下来,再加上对与幼儿来说我是一位新老师,他们一下子还不会认同我,使我在管理上有点困难,因此我把游戏活动该成了美术活动,让他们学会静坐,要求幼儿将自己讨论后的结果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整个活动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有两个地方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一是孩子们对画面的观察比较仔细,从高山上的大石头到花园里的小花,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小兔子变成了什么,也能尝试着用故事中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二是幼儿从故事中的一些语句中体会到浓浓亲情,如“因为你永远是妈妈的宝贝”、“把你吹回家”……

  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们在观察、讲述中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有的始终专注、积极参与,也有在讲述时开小差的,课后想来,或许我的设计还需要调整,不能引起每个幼儿的兴趣;其次,在情绪情感上没能很好的唤醒孩子,虽然在上的过程中我有提到母子、父子之间的亲情,但并没有很着重的讲述,愿意是希望孩子在我的启发下自己感受亲情,但现在大多独生子女,他们并没有真正去体会过父母对于自己的爱。所以幼儿在情感的把握上不够,同时对于这一点跟自己在讲述时的处理有关,在讲述时不能把语调和动作神态很好的结合是导致这一原因的问题之一。

  从总体上来说,对于这节课的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幼儿对于“要是……就……”的句式也已初步掌握,缺点是肯定得存在的,还需要自己更加努力,但这节课也使我发现幼儿的仿编能力满强的,让我对幼儿的了解也更深一步。

第8篇小班随笔反思

  美国和中国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就拿教育孩子吃饭来说,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反思“保姆式喂饭教育”!

  我们一起来看下美国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吃饭的,和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首先,先看中国家长怎么教孩子吃饭

  1、中国家长爱逼着孩子吃饭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

  2、中国家长辛苦给孩子做饭

  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接着,我们看美国家长怎么教孩子吃饭

  1、美国家长不逼孩子吃饭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

  2、美国家长不给孩子做饭

  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2、美国孩子吃什么自己决定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3、美国的家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

  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最后,我们来反思下中国家长教育

  1、中美家长教育方式的结果有什么区别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2、中国孩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我听话”。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3、美国家长尤其注重孩子的吃相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第9篇小班随笔反思

  社会活动《规则》是通过生活中一些遵守规则现象及不遵守规则现象的几个例子的思考,帮助幼儿总结提升规则意识。活动一共分为三个环节:1 .选择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2.观察几个画面,了解生活中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几种现象。3.下棋游戏。

  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明显的问题,现在进行简单的剖析。

  1.深挖内容、丰富生活经验。在备教案时,我只关注了几张典型画面上的东西,没有进行生活经验的拓展,使活动局限在设定的范围内,显得比较单薄。

  调整策略:应该激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规则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真切的生活,使幼儿有话可讲,有经验可以分享。

  具体措施:当幼儿观察画面后,就可以引导幼儿想象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遵守规则的事情,哪些不遵守规则的事情。帮助幼儿养成正确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

  2.支撑、引领,归还学习主动权。在活动过程中,我采取了高控制的形式,把本来应该由幼儿在观察、思考过程中主动得到的经验直接以语言或图片分类的形式告诉了幼儿结果,使幼儿的探索、观察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调整策略:把分类、归纳的过程放手给幼儿做,让幼儿在互相讨论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方面的进展。

  具体措施:把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图片打乱摆放,让幼儿进行观察、判断,然后再送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表情。并在评讲中表达自己这样送的理由。

  每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反复揣摩教材,找到最适应的点,围绕点设置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环节,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实施。努力让幼儿学得主动、生动、有趣。

第10篇小班随笔反思

  11月20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我园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对外开放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展示。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规模的活动,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也不为过。

  活动当天,全市的幼教同仁都慕名来到了我们幼儿园。她们中间有的是幼儿园的园长,有的是园里的骨干教师。但不管是什么身份,大家在参观过每个班的展出后,都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都说我们的活动选题巧妙、独特,形式多样、丰富,效果显著、感人。听到她们的啧啧称赞,作为卫辉市幼儿园的一分子,作为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我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欣喜。

  开放活动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那样深刻。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一直认为,我是爱孩子们的:工作中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生活中对孩子们体贴照顾、细致入微。所以当开学初我看到幼儿园内那混乱嘈杂的场景时,心里顿时泛起一阵阵的忧愁:孩子们的室外游戏没有了,安全隐患又不可排除,每天都吵吵闹闹还能正常上课吗……觉得头都大了。

  不过很快我就恢复了平静。这,是因为我们英明的领导。在开学前的会议上,领导对我们的工作重新进行了部署,使班上时刻保持有两名教师,这就使安全工作有了极大的保证,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安心地实施教育活动了。事实证明,身居这样的“乱境”,我们的各种课程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觉得这就应该是我们工作的最佳效果了。但我们睿智的领导却不仅限于满足于此。她们又提出了一项更高层次的工作目标: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开展主题活动——《热闹的工地》。活动之初,我也相当困惑,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我们就向经验丰富的李主任咨询,经过她耐心细致的指导之后,我们心里渐渐觉得有了眉目,也知道了活动的努力方向。在这次活动中,可能我们班的效果不是最好的,可能我在活动中的讲解也不够流畅、感人。但是我们实实在在参与到了活动中,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了。

  家长在反馈材料中说,感谢老师们举办了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受益无穷。其实我也很想说,感谢幼儿园有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团队,让我们平凡的工作变得富有意义,让我为自己是卫幼人感到自豪和光荣。

第11篇小班随笔反思

  今天我组织的是语言节奏游戏,目标让幼儿学会简单的节奏,鼓励幼儿想象其他有关朋友的语句;节奏是:我的 朋友 多又 多,你是 我的 好朋 友,我们 都是 好朋 友。

  首先组织幼儿、稳定幼儿情绪,我是以本次游戏的节奏跟幼儿一起做的拍手游戏,让幼儿提前熟悉本次节奏。

  其次是我边拍手边念语句让幼儿听我的节奏,再我示范2次之后,我跟幼儿一起边拍手边念语句,幼儿初步学习节奏;幼儿自由反复游戏之后,我让个别幼儿示范,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幼儿的学习兴趣。

  最后是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其他有关朋友的语句,在本环节中,有很多幼儿想象不出,在老师的引导下部分幼儿表现很好。

  在本次活动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幼儿能很快学会了节奏,并能自己说出有关朋友的语句,也有几个别幼儿光学会了节奏,还有个别幼儿不能做到手口一致的说出节奏,活动结束时的总结做的不好,应再次向幼儿强调本次活动的节奏,以巩固幼儿所学知识,但在自由快乐的宽松的环境下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目标,幼儿兴趣很高。

第12篇小班随笔反思

  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惹祸”的事时有发生。不是洒了饭,就是碰翻了椅子,或是弄坏了玩具,要不就是你抓了我,我推了你。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如何解决呢?我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下午,小朋友们正在喝水,忽听“当啷”一声,原来是于滨豪不小心把保温桶的龙头碰掉了,水立刻像喷泉一样涌出来。于滨豪用双手堵在了开关上,一双紧张惊恐的目光看了我一下。

  我的头“轰”地一下子。看!把孩子吓成什么样了,我赶紧跑几步来到水桶前,蹲下身,捡起龙头,冲干净,拧在了开关的空洞上,接着我边给于滨豪擦手,边说:“你真勇敢,知道不浪费水,可是下次不能这样了,如果水烫会把小手烫坏的。”于滨豪看到我没批语评他,反而还表扬了他,紧张的目光没有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也就是两三钟的时间,可它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们当教师的,每天都能遇到孩子“惹祸”的事情,教师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于滨豪事件是我亲眼目睹,他并非故意,我能原谅他,并妥善地进行了处理,但是假如不是我亲眼所见,于滨豪本是个淘气的孩子,把水龙头碰掉了,批语评的话我是否会脱口而出呢?如果批评了无辜的于滨豪,那么他就被冤枉了,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第13篇小班随笔反思

  听了兰老师的一节大班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第14篇小班随笔反思

  又到了吃小点心的时间。今天吃的是香蕉,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打开录音机,给孩子们放起了优美舒缓的音乐。正当我们沉浸在这种祥和的氛围中时,突然在洁净的地面上多了一块香蕉皮,大概是哪个孩子不小心掉的吧。我正想过去捡起它,可这时豆豆正好从此处经过,一脚踩在了香蕉皮上,脚下一滑,豆豆的身子晃了一下。看到这一幕,我想豆豆肯定会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于是我就停下了脚步,在一旁观察他的动静。

  只见他低头看了看地上的香蕉皮,没有把它捡起来,又用脚踩了上去。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这里就会非常生气地上去批评他,怎么能把香蕉皮踩来踩去呢?应该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去才对呀。当时我也想上去制止他的行为,可是强烈的好奇心又驱使我想看看他接下来的举动。只见他踩着香蕉皮向前走了一步,好像是在研究香蕉皮会不会把他滑倒、是怎样把他滑倒的。就这样他反复试了几次,又把香蕉皮捡起来反过来又滑了几次。通过他自己的研究好像弄明白了,然后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

  看到这里,我不禁庆幸刚才没有过去批评他。是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香蕉皮,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不足为怪,可是孩子可能就不明白为什么它能把人滑倒,他想通过自己的尝试来得出结果,难道说这样的行为也有错吗?由此我也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可能在我们看来非常荒谬的举动,孩子们却要反复的去尝试,这时候我们要去批评他吗?如果不去尝试他怎么会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对呢?(当然,这样的尝试要保障孩子的安全。)我们成年人不也有些事情是经过自己的尝试才知道该如何做的吗?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不要急于去批评他,要充分地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后再来解决也不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许你会发现你的决定才会是明智的。

第15篇小班随笔反思

  导读: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当幼儿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

  “神奇的筛子”是我在科学区指导幼儿探索的系列案例。在这一个活动中我选取了几个阶段的指导片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记录。这则案例体现了我在指导区角活动时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同时,在记录与反思的过程中,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活动背景:

  最近几次区角活动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投入,幼儿对科学区的兴趣逐渐减退。正在我努力思索、寻找新的探索点时,一个偶然的事件给我们的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幼儿在搬运自然角物品时不小心将一些种子和干果混在了一起,大家纷纷讨论、尝试分离的方法:“呀,怎么办?”“快捡起来。”“用扫帚扫一扫要快。”“老师,怎么样才好呢?”……于是“筛子”的活动就这样产生了。

  二、片断描述与简析

  片断:

  区角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巡视一圈后我将注意力转到今天活动的重点——科学区。南南和涵琦已发现了今天的新材料:黄豆和沙的混合物、筛子、勺子、筷子等,他们正饶有兴趣的在研究,但又不知所措。于是我轻轻的进入,告诉他们:我不小心把黄豆和沙混在了一起,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好吗?他们一听来了劲,开始有目的的想办法,涵琦用勺子,城城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但他们却很投入。我几次想上去提醒他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南南开始去翻看其它的工具。他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南南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涵琦,于是涵琦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的看着他们,由于第一次操作,他们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涵琦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真想去帮助他,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涵琦找到了好办法:他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涵琦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南南看到他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简析: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当幼儿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这是幼儿自己的发现,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他良好的、积极的探索习惯。

第16篇小班随笔反思

  每到自由活动时间,我发现幼儿园的沙池里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去处,他们极有兴致地玩弄着沙子,看上去是那么的专注。

  不起眼的小小沙粒,在成人眼里不过是建筑用的材料而已,却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乐趣。你瞧,他们用沙子做馒头、烙油饼;在沙地里挖地洞、堆高山、筑铁路;如果再加上积木和多彩的插塑,沙池里就会出现一坐美丽的公园,公园里有花草树木,有拱门,有凉亭,还有攀登架、转椅和滑梯……

  沙子可以让孩子们聪明起来。沙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这一点正是其他任何一种成型玩具所不具备的。并且在玩沙的同时,孩子们培养了合作、探索的精神,又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身体,开发了智力。

  “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孩子们喜欢玩沙,沙子可塑性很强,没有固定的形态,想让它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不受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的进行创造活动,对孩子而言,这也许是沙子具有经久不衰的永久魅力的缘故吧!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就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丽和快乐,会令他受益终生。

第17篇小班随笔反思

  今天在学习《打醋买布》这首儿歌时,我首先给孩子们分析了儿歌的内容,然后教孩子们读了几遍儿歌。当孩子们对儿歌比较熟悉时我提问:“小朋友们,老爷爷为什么打翻了醋,醋又湿了布?”孩子们都认真思考,我引导说:“老爷爷做事用心吗?他去打醋买布又干啥了?”,这时孩子们都说:“老爷爷不用心,他去打醋买布就不该去追鹰和兔。”最后我总结说:“是啊,老爷爷做事很不认真,他去买东西怎么能去追鹰和兔呢!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啊!”孩子们都点头,我松了口气,终于完成了这首儿歌的教学目的。突然,悦轩站起来说:“老师,老爷爷没错。”我有点惊讶,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老爷爷不是三心二意,是非常有爱心,如果老爷爷不去追鹰和兔,那鹰不把兔子吃了吗?兔子多可怜啊!”

  这时的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是啊!应该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童真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说他们所说,想他们所想,也只有懂得了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懂得孩子的爱心。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没有蹲下身子的我更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去扼杀一个孩子的想象,去摧毁一个孩子的爱心啊!

第18篇小班随笔反思

  今天早上我值班,我们班的张旭然是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孩子。旭然跟妈妈再见后,我跟旭然闲聊。师:“旭然,你妈妈近来跳舞了吗?”旭然:“没去,那一晚妈妈跳舞时我磕着嘴了。”师:“怎么磕的?还疼吗?”旭然:“不小心磕石头上了,不疼了。妈妈还跟爸爸说在家磕的,我们家就没有石头,怎么磕着呢?妈妈还说谎,妈妈不让我说谎的。哎!这就是你们大人啊!”旭然的最后一句把我逗乐了。我看着旭然一脸的天真和迷茫一时也不知说什么才好。

  是啊,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没有一点杂质,面对大人的谎言孩子惊讶,不可理解。心想:奥,大人也说谎。而此时此刻的我面对旭然,只好实话实说:“旭然,妈妈说谎是心疼你,她跟你一样,害怕爸爸批评她,所以才跟爸爸说谎了。但是,我们可不要跟妈妈学奥。”旭然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说:“老师,你见到我妈妈,可一定好好批评她,以后可不许说谎了。”“遵命!旭然,老师一定狠狠地批评她。”说完抱着旭然转了一个大大的圈。

  回到教室我一直回味着旭然的话,反思着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因为同样的错误我也经常犯。从没有顾忌孩子们的感受。总认为小孩子好骗吗!今天我认识到自己错了。

  因为孩子年龄小,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老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日常生活中,孩子学家长说话、做事,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把老师当做自己心中的模仿对象。所以说面对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都要给孩子做榜样,对孩子负责,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一个纯净的生活环境。

第19篇小班随笔反思

  天朦朦胧胧的,好似披了一层薄纱。在这样的早晨行走,呼吸着新鲜空气,真得很美妙。看着那东曦一点一点地上升,世界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旭日东升,美景在眼前,心情分外愉悦。

  一路欣赏美景,到校已是7点30分了(因校车最后一站)。我信步走向教室,我猜想孩子们大概都在认真地看书吧。我面带微笑推开了教室的后门。但眼前的景象,顿时让我面如寒霜,怒火一下子从心底窜到了脑门。只见扫地的孩子手拿扫把,正进行敌我对打呢。没轮到值日的孩子则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不是玩橡皮泥、画画,就是说话。面对这个场景,我冷冷地问正在玩橡皮泥的语文朗读组长:“佳佳,今早是语文早自修,老师不是让你到校后带领其他小朋友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吗?请告诉我,你这是在做什么?”她可怜兮兮噘着嘴说:“我是让他们读啊,可他们没听我的,所以……”因为此时的她手里还拿着橡皮泥,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了。我一时也想不出什么话来批评她,就让她立刻回自己的座位上。然后我走到讲台那,对孩子们命令道:“请你们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桌子收拾好,拿出语文书翻到140页,自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我面无表情地说着这些话。孩子们看着严肃地我都乖乖地拿出书本,自个儿读了起来。

  看到孩子们都低着头,那么小心地读着生字。我突然觉得自己刚才太过分了。7、8岁的孩子真得还小,我刚才这样冷冷地对他们,他们可能还没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毕竟他们还没有自觉早读的意识,尤其是佳佳,我真得不应该用这样的语气问她。现在心情平和了,真为刚才的我感到抱歉。老师今早状态不佳失控了。孩子们,对不起了!

第20篇小班随笔反思

  今天,思祺不小心摔倒了。没想到,天祺等几个小朋友却哈哈大笑着跑过去压在思祺身上。旁边的孩子见状也纷纷效仿。我赶忙走过去,把压在最下面的思祺扶起来。本想向天祺等压在别人身上的小朋友发火,可又想,对于小托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这样做只是觉得好玩,并不了解被压的孩子的感受,因而也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简单地批评几句效果未必好。我思考解决的对策嘴里什么也没说。

  下午,我答应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把在报纸上看到的“小猫救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只小猫和老奶奶相依为命,一次,老奶奶在火上煮了饭后睡着了,饭烧干了就着起火来,小猫想尽办法救老奶奶,不停抓门以求得邻居的帮助……后来邻居们把门打开救出老奶奶,却发现小猫已经累得躺在地上了,爪子上血迹斑斑。听了故事后,许多孩子都哭了。我问孩子们:“你喜欢故事中的这只小猫吗,为什么?”

  “小猫为了救老奶奶,自己都累坏了”

  “小猫为了让邻居救老奶奶,爪子都流血了。”

  “老奶奶遇到危险了,连小猫都帮助她。”

  孩子们的回答表明他们听懂了故事,并被深深触动。我首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接着,我请孩子们再听一个发生在班里的故事。我把上午发生在思祺身上的事讲了一遍,当然隐去了幼儿的姓名,并请小朋友想一想、说一说你摔倒有什么感觉,别人再压到你身上有什么感觉。

  “压在下面的小朋友该喘不上来气了。”

  “把她压在底下多难受呀。”

  “小朋友那么重,该把下面的小朋友压死了,就找不着爸爸妈妈了。”

  孩子们稚气的话语中道理讲得很明白。我又问:“要是你,你会怎么办?”

  “把她扶起来。”

  “给她掸掸土。”

  “我们要像小花猫似的帮助有困难的人。”

  ……

  思祺说:“我今天摔倒了手都疼了。”孩子们讨论得更热烈了,我看到,在此过程中天祺一句话也没说,但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自己的难过和悔意。

  孩子们是否明白了该怎样做了呢,我注意对此后孩子们的活动进行观察。

  一天晚上放学发衣服时,思祺的衣服掉地上了,大宝发现了,赶紧帮助捡了起来这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的,有的幼儿还可能会满不在乎地上去踩一脚,我赶紧表扬他爱帮助小朋友的行为就像那只小猫,大宝听了挺高兴。孩子们也纷纷表示自己也会帮助小朋友。果然,有了老师经常不断的强化,孩子们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多。新来的海姿想妈妈了,美美掏出自己的新手捐给海姿擦眼泪;宏毅的鞋穿不上,天祺默默地蹲下使劲地帮他穿鞋……孩子们开始愿意帮助别人,愿意同情和关爱身边的朋友了,他们说:“我们要向小猫学习。”

  可见,在小托班,当教师发现孩子们存在行为问题时,在不能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结果的情况下,通过故事、讨论及不断的鼓励强化幼儿良好行为等方式唤起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还是比较有效的。

相关文章

《小班随笔心得3篇》:小班随笔心得第1篇  怡昕宝宝是从外面的幼儿园转进来的插班生,她一直很胆小。  记得刚来幼儿园时,宝宝总是哭,有时候干脆直接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开,说不想呆在幼儿园,任凭老师

《班主任随笔30篇幼儿园》:班主任随笔30篇幼儿园第1篇  幼儿园教师随笔(一):  让孩子学会宽容  宽容,就是宽恕容忍,指能容纳异已和理解与愿望不符的事物。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所抱有的进取的生活态

《幼儿园小班随笔19篇》:第1篇幼儿园小班随笔  教育随笔:引导小班幼儿在家进行阅读活动的策略  小班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培养阅读的习惯固然重要, 但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小班幼儿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