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2-23

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

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

学生作答:

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2.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6.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9.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10.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生情,虚实结合。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教师范读,全体学生读。

三、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六个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究这首词如何体现见景生情,虚实结合,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小组,用散译的方法翻译全词,全班读原词对比赏析,点评。

第二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见景生情的手法。齐读上片。

第三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齐读下片。

第四小组,赏析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五小组,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全词,重点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第六小组,诵读全文并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全文的方式,总结全文。

四、教师点评。

上片词人选取了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等意象从嗅觉、听觉,视觉三个感官角度描绘出了: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三幅画面,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下片抒情,运用直抒胸臆和对写法。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整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见景生情,虚实结合,颇有诗意地表现了思乡之情。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五、全班诵读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 低沉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六、板书设计:

苏幕遮

周邦彦

风荷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思乡之情

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七、课后作业

1、将全文扩写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

2、对比阅读柳永《甘草子》。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解题

  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凉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岁暮:年终。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来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点到五点这一段时间。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动摇:星宿动摇,是境内有战争发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

  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六、作业: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苏幕遮》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的一篇宋词。由于本课在语言意境上一直都是大家所欣赏的,所以讲解本课的重点放在了鉴赏词句上。

《苏幕遮》的教学反思

  导入还是传统的`介绍作者本身及写作背景,本打算花5分钟左右,但由于补充了太多课外的知识,因而耗时很多,导致整堂课有些头重脚轻。介绍完作者后,让一位学生朗读,接着纠正其读音,并在朗读上进行点拨。之后给学生几分钟尝试背诵课文,让一位学生代表背诵。之后讲解重点词句,并进行赏析。但鉴赏本是重中之重,却没有讲解好,原因可能是自己讲解的过于生涩,体会不到美。要让学生觉得句子优美,老师要会用优美的方式帮助学生想象其画面,在这个方面做的不够。

  以后遇到鉴赏性的问题,要好好研究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美,并学会鉴赏的方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