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16

这是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所以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总体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在引导方面稍显不足。我认为学生以前学过此类诗歌,理解起来应该难度不大,因此备课时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比如诗歌中非正常语序的诗句,没能及时点拨到位,使得学生理解起来不那么轻松。

  2、课堂提问与点拨学生回答方面有明显欠缺。提问缺乏艺术性,有点简单直接,导致学生回答的质量也不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是有些同学的回答质量不高,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能力提升的好时机,或者追问,或者引导他查找自己回答的漏洞,进而完善答案。显然在这方面我所做的不到位,拘泥于课堂预设,对学生引导不足,以至于同一个问题,接连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只打擦边球,甚至是答非所问。

  3、课堂语言不精练,有些拖泥带水。有的同学回答的已经比较精彩、到位了,这时候不需要再重复,但我总怕有学生不明白,还要反复说上一两遍,使得课堂容量不大,有时候还会让学生有一种依赖心理,不认真听同学的回答,单等着老师再作总结。

  4、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高一(1)班一向课堂上比较积极活跃,且常常发言会带给我一些惊喜,所以我对他们的期望值有些高,忽略了诗歌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当这节课上出现有些同学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就缺乏耐心了,表现有些急躁。

  从一节课中看出我平常上课时遗留下来的缺点,这再次提醒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整节课比较失败,时间把握不到位,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古诗的教学,更多的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的展示。在这一节课中,我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一、课堂时间的掌握

  在这一节课中,我需要掌握到每一个点运用的时间,不要心急,也不要怕上不完,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一节课是失败的,整节课我就运用了30分钟,速度比较快,因为怕上不完的缘故,所以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导致剩余时间太多。

  二、学生的参与力不够

  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就是自己的教学,我应该清楚,“一堂好的课不在于老师上得多好,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所以这一节课,我是失败的,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没有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是自己带着他们走,这是不可取的,需要多给他们时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的在学习中成长。

  三、语言表达的失误

  在王昭君和杜甫的相似点上,我表达成了他们之间的对比,这是不对的,他们之间没有对比,更多的是一种同病相怜,在这一点上,我表达失误。以后还需要改进和加强。

  四、内容安排上的问题

  这堂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抓住一点会比较好,应该着重在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方面,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所以在鉴赏方面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回答,或者书写会更好,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又可以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所以,这一次的教学是失败的,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因该以学生的学为主。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咏怀古迹》优秀教案设计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学生思考讨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教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原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八、课外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 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 王昭 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 王昭 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 高昭 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点拨之六】 “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