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统编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24

这是统编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统编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

统编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的:

  ⒈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⒉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 (tū、āo) 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时板书如下:

  闷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 月色 高兴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 、可怜儿样 月影 幸福

  水中月 银光 、多 月光 兴奋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月的美好 满足

  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读下来,有没有发现,贾平凹在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① 话音的使用(3)。亲切、口语化,方言特色 ② 叠词的大量使用(5)。 琅琅上口,儿童口吻

  第二课时

  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呢?不乱。

  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领。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寻月

  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暂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

  找3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奶奶、孩子们、我的旁白)

  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呢?能不能删掉呢?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

  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文章将三妹比做嫦娥,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乐了?仅仅是因为夸她漂亮吗?

  17段“那么好个地方……”“月亮是个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写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写的、间接写的,这些说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单单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这样看来,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因为这一部分也在表达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作者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写得很鲜活,同时又很好地传达了要“不断追求”的主旨。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未来属于你们。如果你们受到这篇课文启发,不断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追求理想与未知的世界,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统编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一、设计设想: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 :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

  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失望”。——“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统编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镜眼

  月院好水

  迹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附资料]

统编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准备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

  1.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 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 简介作者(幻灯展示)

  三、 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

  倏忽(shū) 锨刃(xiān) 袅袅(niǎo) 粗糙(cāo)

  面面相觑(qù)嫉妒(jì dù) 掬着沙(jū) 踪迹(zōng)争执(zhí) 酥酥(sū)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时间:中秋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

  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

  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

  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

  明确:追求美好

  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如:“月亮是长了腿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7、我们已经弄清了寻找月迹的过程,那么,课文是按是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发言回答

  (1)按时间顺序来写(事情发展的先后)

  (2)按空间顺序来写(地点变化)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心中月是两者结合。

  课堂小结

  月迹就是心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所以“月亮”就是美好。 板书: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沙滩议月 (失望) (争执) (人人都有)(处处都是)(竟是这么多) (满足) ——心中感月

  (属于每个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