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4-21

这是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一等奖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的: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我们在这学期已经学习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

  (明确:①多读。②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③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④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1、由学生把预习时通过找到的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再要求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字词的理解。

  (1)分别指定学生逐句朗读,指出句中自己预习的重点词的意思,再逐句翻译。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3、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4、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5、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生齐答)。

  (教材的译文翻译成你讲得很好!似乎不完全,吴王当时不仅在感叹少孺子讲得好,同时也感叹少孺子的办法想的好,也为自己没攻打楚国而庆幸,一个善哉包涵了多重含义。当然,面对初一的小孩子,也完全把当时的情况简单地解释一下,说成你讲得很好!)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大王与大臣们看待问题的不同。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 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 板书并简介、认读生字“螳螂” “蝉”(预习准备:了解螳螂和蝉)

  3、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可用八个字概括: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自学: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词语中,你能读准吗?

  打着鸟 转来转去 禀报大王

  弹弓 举起前爪 乘虚而入

  (2)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读一读。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明明是一个历史故事,却为何用“螳螂捕蝉”作题?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

  4、让我们先走进寓言版的“螳螂捕蝉”。

  三、了解故事

  1、指句读。出示语段,再指名读,读出“精彩”“有趣”

  2、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可是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读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觉得蝉非常悠然自得,只顾喝自己的露水,因为它自由自在,也就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

  师:不错,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蝉很悠然自得的?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闲、自由自在”表明蝉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蝉,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蝉捕到手。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个“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势在必得的心态。

  师:说得很好,有谁来说说黄雀的?

  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伸长脖子”表明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师:说得真好!因为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所以黄雀也就对身后的危险放松了警惕。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5、齐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 (师述: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对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吴王呢?——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吴王的固执、权威)

  (3)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

  生: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丧失了理智。

  师:说得真好。如此看来,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变吴王的决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10 蝉

  脱壳 奇怪的体操

  唱歌 天才的乐师

  视觉 非常灵敏

  听觉 十分特殊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激发兴趣: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通常会在它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知道?(八字格成语)。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还记得吗?

  二、精读课文,领悟寓意

  1、这位少年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自读第二段,读后同桌相互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出示词语读,指名读: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3、指名带着以上词语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4、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组织讨论:

  (1)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2)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同桌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3)指名交流。

  5、掉头看看身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都将头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发现身后的祸患。可是,它们怎么都没有这样做呢?创设情景说话:

  (1)蝉啊,你为什么没有掉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呢?(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隐藏着祸患呢,你怎么不回头看看呢?后悔吗?(看,这位终于醒悟了。可惜,已经晚啦!)

  (3)黄雀啊,别人都说你聪明,可你怎么也没掉头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点醒悟,就会早一点避免危险与祸患。读到这里,你想对他们三个说些什么?用“你们啊”开头,体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品味吴王的醒悟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2、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联系上下文理解。

  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国破人亡。

  (1)品读第一自然段,理解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练习朗读。

  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当初,大臣们不也劝过吴王吗?理由不一样吗?可是他们劝说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理解“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对错,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2)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里出现了两个“死”,意思一样吗?这个“死”写出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谁也动摇不了。)

  (3)可是听了少年的话,他明白了——大臣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故事,体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可是学到这儿,老师的脑海里却涌起了一个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譬如:

  (1)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2、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吴王为什么没有听大臣的,却听了那个少年的?那个少年又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3、也就是说同样是劝说,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他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4、再读读故事,你从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让吴王不得不信以为真?读画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每天来转?(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劝谏的勇气和决心都非常大;胆识过人,智慧过人)

  时间:早晨:这样才会有蝉来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点:王宫花园:这是吴王一大早的必来之地。而且这里有树有鸟,这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说得像真的一样。

  (2)第四自然段:“终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不然,他肯定还会继续转。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让吴王不得不相信。圈圈动词交流。

  5、原来少年在花园里一连转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读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妙劝,让吴王自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呢?是啊,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这少年就是这样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8、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9、随着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智劝吴王的事情迅速传开啦。听说此事后,大家会说什么呢?众大臣、吴国的百姓或者楚王、诸侯国国王,任选一种角色说话。(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2、读着这个道理,你有同感吗?我们及其周围的人是否也曾干过像蝉、螳螂和黄雀这样的事情?你能举例说说吗?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根据类似的事情写篇文章。

  3、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选集。阅读此类文字,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捕 啄食 射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