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4-30

这是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 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

  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

  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 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二) 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 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 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山麓:

  龟裂:

  帷幕:

  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六、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作比较B.举例子C.下定义D.打比方

  2.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七、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学习反思

时间的脚印省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