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6-08

这是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等奖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

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

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教学设想】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释题。(尝试让学生释题)

二、朗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

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

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

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

⑴解释加粗词:

①得道(施行仁政)

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

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

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郭(外城)

⑥委(放弃)

⑦是(这)

⑧池(护城河)

⑨域(限制)

⑩畔(通“叛”,背叛)

⑵翻译句子: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

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

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中心论点的?

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

(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

五、质疑

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

七、背诵(分小组背诵)

八、作业

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句子节奏。

3、理解、疏通文段。

4、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5、背诵第四段。

6、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段。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常识,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完成(学习目标一)

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检查、齐读。

二、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学习目标二)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三、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不理解处打“?”,提问(学习目标三)

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教师前后巡视,了解情况。

2、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回答。

3、请二三位学生翻译课文,错误处教师引导指正。

四、在疏文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思路(学习目标四)

1、引导、讨论。

2、师生共同归纳: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课堂巩固

背诵课文第四段。(学习目标五)

六、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头就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助精神的重要*。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论辩艺术。

  3、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学设想】

  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⑴ 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⑵ 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⑶ 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⑷ 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⑴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⑶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一课时完。)

  五、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六、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 效果

  , 不可胜食也。 养生

  , 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

  , 不可胜用也。 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七、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八、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九、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

  第一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措施 效果

  , 不可胜食也。 养生

  , 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

  , 不可胜用也。 无憾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学习目标

《孟子》教学设计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六)串讲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带读本段,学生朗读。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七)小结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写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八)布置作业

  预习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教师小结----陈曼凝

  1、能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灵活掌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整个步骤被打破,虽继续完成教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同时在处理文章时注重对文章的朗读,因为孟子的文章以气势见长,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且采用教师带读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领会和朗读。

  4、虽然有经过准备,但从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仍可看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疏漏,且对文章的挖掘不够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没有细致的分析,误将他归为古今异义,但是兵的古义兵器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所以将他归为一词多义会更合适。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在第二课时时补充。另外对于开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的语气分析有失偏颇,应当在有充足论据的情况下再下定论。

  5、由于该班学生较活跃,所以教学过程 中只注重了双边交流,而忽视了一些提问的设计,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变通。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评议----养正中学课题组

  评议者1: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对于朗读的分析较细致。应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胜通读shèng,不需要强调古读音。

  评议者2:课堂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双边交流,讲解详细,基础扎实。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引申、板书;教学节奏较慢。

  评议者3:声音洪亮,基础扎实。应注意的是兵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古今异义。

  评议者4:基本功到位,两手抓(既有自我的阐释,又扣紧高考)。应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另外对于开篇的梁惠王语气的分析过于主观,还可探讨;同时对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还可详细讲解。

  评议者5:课堂气氛的控制较好,重点字词都能涉及强调。

  评议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将他文章的理直气壮表达了出来。

  评议者7: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气、语调、标点的使用,要讲究抑扬顿挫;关键语句的分析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好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