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6-15

这是西塞山怀古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等奖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过程: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名句(幻灯展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⑥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以上名句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唐时期卓有成就的诗人刘禹锡,他还是当时进步的政治家、哲学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西塞山怀古》

  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并领悟其表现手法(幻灯展示)

  关于古诗文鉴赏高考大纲是这样要求的:鉴赏评价 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幻灯展示)

  二者的对应关系是:“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应“语言和表达技巧”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幻灯展示,请一位同学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刘禹锡、文学家、哲学家、诗豪、永贞革新、风格雄豪苍劲、寄寓深远、咏史大家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刘禹锡,一起来鉴赏他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楼船:高大的战船下益州:自益州东下)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山形:指西塞山枕:临近,靠近)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寒流:在诗中指长江,在地理学上指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也指寒潮)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四海为家:除了指天下统一外,还指居无定所,到处都可以为家故垒:西塞山要塞旧有的防御工事)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纠正诵读中的错误听一遍课件中的录音

  齐读一遍这首诗

  自由读4分钟背诵这首诗,并比较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

  检查背诵并分析语言风格(幻灯展示)

  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充满正气)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就能判断出《西塞山怀古》所属的类别,是什么?

  怀古(咏史)诗

  这种诗歌通常对应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借古讽今什么叫借古讽今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术语(幻灯展示)

  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结合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课下注释,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所借之古是什么?(幻灯展示)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这一史实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哪四个字?

  西晋灭吴可以,在战争史上,这一也被称为“铁索横江”

  除了这一史实,大家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史实?

  “往事”指被诗家称作金粉六朝六个王朝的覆灭,它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大家知道它们的共同点吗?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由于荒淫误国,很快灭亡

  这首诗所借之古我们搞清楚了,那么诗人讽今之意又是什么?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从对历史的回顾转入现实,这里面有赞颂统一庆幸和平的意思,你看,旧时营垒也废置不用很久了,一片残破荒凉的景象可是刘禹锡这样一个极端关心唐王朝命运的人,在景语中,应该有其深远的用意吧?请大家看一段背景资料(幻灯展示)

  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而这首诗写于824年,割据势力重新抬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根据以上背景资料,大家思考一下最后一句景语中的深远用意(幻灯展示)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它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金粉六朝豪奢腐化,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荒淫误国的教训,对于当时骄奢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应该引起它的'警醒

  在这首诗怀古咏史诗里,诗人的讽今之意并没有和盘托出,而是把它隐藏在含蓄深沉的语言背后,吸引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这首诗

  下面,让我们做一个拓展练习(幻灯展示)

  1、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石头城》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

  2、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幻灯展示)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③韦庄:晚唐著名诗人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对刘禹锡的怀古诗进行了鉴赏,怀古诗的表现手法,除了借古讽今,还有对比、借景抒情等,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

  重难点的处理办法(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情况):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诗歌内容的学习。快班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慢班学生先读熟以后,进行讨论。然后由老师讲解,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 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

  石头城 乌衣巷

  山围故国周遭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

  潮打空城寂寞回。 乌衣巷口夕阳斜。

  淮水东边旧时月, 旧时王谢堂前燕,

  夜深还过女墙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刘禹锡简介:

  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三、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

  四、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五、分析: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 那两个字用得好?

  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下面就是核心内容了:感与论。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尾联:由怀古而感今,第七句诗由悲转喜,诗人生活的年代四海为一家,天下统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垒,就已废止不用,如今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一.导入《西塞山怀古》: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二首怀古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读后请思考这首诗有何优点。

  二.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三.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

  四.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五.赏析课文:

  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六.课堂总结与板书设计。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怀古: 感今:

  点:王濬灭吴 兴亡的决定因素:人事而非地形

  面:人世几回伤往事 渴望四海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西塞山怀古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4、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 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 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 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 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