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玩偶之家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30

这是玩偶之家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玩偶之家教案一等奖

玩偶之家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一不同见解,观点冲突

二品读课文,探索主旨

1.对话剧结尾的理解

2.对鲁迅点评话剧的理解

3.话剧的主题

三对比阅读,认识意义

1.娜拉和简爱

2.娜拉和子君

3.娜拉和安娜·卡列尼娜

四、拓展练笔,实践作业

1.心理描写练笔

2.采访女性报告

一、不同见解,观点冲突

弗朗茨·梅林在一篇关于这位剧作家的评论中指出:“易卜生再怎样伟大,他毕竟是个资产阶级诗人;他既是悲观主义者,并且必然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于本阶级的没落便看不见、也不能看见任何解救办法。”这位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只能唯心地歌颂“人的精神的反叛 ”,把具有这种反叛精神的主人公当作“高尚的人性”加以憧憬。

也有人说:《玩偶之家》是易卜生一部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引起了当时的社会大众对妇女自由这一人性权利的关注。这对男性至上的社会思想观念无疑是巨大的撼动,这也促进了当时社会女性的觉醒进程。

两种不同的观点,阐发了自己对作品截然不同的见解。这是人们结合自己的思想经历,做出自己的不同判断,但难能可贵。读书,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的思想的跑马场。所以,你读完了《玩偶之家》?如何看待这本书的主题?请大家畅所欲言。

图片

二、品读课文,探索主旨

1.对话剧结尾的理解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此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的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及评论的理解和看法。

明确:①这一结尾表明娜拉出走已成事实,暗示剧情在高潮中结束;②萧伯纳的评价,是对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的肯定,“砰的一声”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妇女的觉醒。③有利促进更多女性对抗男权社会,为自己获得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而战斗。

2.对鲁迅点评话剧的理解

阅读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中的一段文字:“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

明确:认可。话剧中“脆弱不中用”“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①娜拉没有谋生的经验,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技能;②娜拉已经习惯被别人做主,自己没有什么主见;③娜拉的独立人格已被剥夺太久,“中毒太深”,已经独立不起来。

不认可。①娜拉性格倔强,她的思想已经觉醒,开始渴望自由;②娜拉有朋友的帮助和收留。③她有回到从前老家谋生的打算,对自己的本领和周围的社会有清醒的认知。

随后,许多人在认识了“笼中之鸟”——娜拉之后,不禁作出思考:娜拉不走会怎么样?出走之后又怎么样?妇女解放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吗?妇女应该如何突围?至今,妇女问题仍亟待我们深入思考与探求解决方法。

图片

3. 话剧的主题:

娜拉离家出走的巨大社会意义?娜拉为追求人格的独立,不甘做丈夫的玩偶,毅然深夜离家出走。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她用反叛的行动向“物化”女性的罪恶社会庄严宣告:“我首先是一个人,不是玩偶。”成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这对广大妇女争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独立起了巨大鼓舞作用。她的出走,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的女性,使整个社会鼎沸起来,引起人们对现存制度的怀疑。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作者没有明晰的答案。

三、对比阅读,认识意义

易卜生《玩偶之家》创造出娜拉这一形象,资产阶级家庭中被养废了,但经过觉知、觉醒到自己是一个男人手里的玩偶,没有独立人格和真正的自由,最后放下一切,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的未来。其实,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你想起了谁?试着将她和娜拉比较一下,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命运、性格等深入地了解,表达一下对女性、女权等的理解。

1.娜拉和简爱

前者出身好,貌美如花,身材好,迷人可爱,有觉醒意识,反抗精神,离家的勇气,却没有独立的主见,还没有论证是否有经济独立的本事,是否能真正做到人格独立;爱丈夫,也觉得被爱,为他挽救生命不惜假签字借款,后来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玩偶,不被丈夫爱。

后者出生贫穷,不美、矮小,感情热烈,性格不卑不亢,善于思考,有独立人格,反抗精神,追求平等自由独立思想,自己有家庭教师的工作,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自尊自爱,获得真正爱情。和罗切斯特的爱,共同理想,纯洁精神之上。

2.娜拉和子君(鲁迅的小说《伤逝》)

易卜生喜爱娜拉,赞美她的勇气和叛逆,敢爱敢恨。

鲁迅对子君有同情、有希望,无赞美和喜爱:子君是思想局限、盲目爱情、流于生活琐事的女子形象;告诫女子经济独立、社会立足,才会有平等的爱情和平等的婚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附丽”。

前者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注重现实,思想开放,娜拉就是人们对美好的期待和梦;后者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需要的是积极有效的行动,振聋发聩的号召,和恶势力做斗争。

前者是社会问题剧,对现实生活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讨论,不做结论,引发人们的思考;后者作者借助这个小说,将问题剖析得入木三分。子君在社会问题面前退缩,面对打击选择幻灭。

娜拉和子君相同在父亲权威下长大,在丈夫的管制下生活,都有反抗意识;娜拉还有些天真和顽皮习性,甚至有些孩子气,想象力惊人,在琐事中找到乐趣;子君操持生活,却俗不可耐,悲剧收场。

图片

3.娜拉和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二人出生资本主义中产家庭,两个人嫁入后做妻子和孩子的幸福。娜拉对孩子不慎牵挂,觉得自照顾不好;安娜认为她对每一个孩子都好,视子如命。

前者深爱自己的丈夫,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自我;后者不爱丈夫,离家出走为追求爱放弃了自我。 

总结:几千年来,无论中西,就两性文化而言,一直沿袭男尊女卑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曾说:“女性之所以是女性,是因为她缺少某种特质,我们应当看到,女性的本性先天就有缺陷,因而在折磨着她。”孔子言之更甚:“唯小人与女子难养矣。”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语言中,人类(humanbeing)、人(human)、历史(history)等词语都不包括女人,她们在人和历史的范畴中是不在场的缺席者。强大的占主流地位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深重的,并且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觉醒,女权运动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生活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里的女性的一种真正幸福。如果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完全可以追求和男子一切平等的时代里,自己无本领,经济不独立,精神不独立,不自尊自爱,真是一种自我放逐般的悲哀。

图片

四、拓展练笔,实践作业

1.心理描写练笔

《玩偶之家》中对女主人公娜拉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除了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对话、独白)直接表现人物心理外,巧妙利用细节和人物动作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也是其突出特点。请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为情境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心理活动描写,200字左右。

明确示例:她焦急地站在胡同口,内心如翻江倒海,能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吗?老师温和的目光,妈妈期待的眼神……如若考不上呢?下一步自己将怎样去面对人生?这时远远地传来快递员嘹亮的声音“收你的邮件喽”。她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因为它带来的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她拿到快递,迫不及待地打开,她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狂跳的心按捺不住,然后惴惴地睁开眼睛。她的心急速地跳着,当看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此时此刻她的心情难以平静,心里一遍遍地念着:“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我考上大学了!”

2.采访女性报告

采访你身边的女性,按照独立性的强、中、弱选取三个不同类型,看看她们对待社会、学习、生活、爱情的体验。

玩偶之家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活动目标:

  1、利用纸袋通过对折剪、贴、画等技能表现人物形象。

  2、在活动中,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创作意识。

  3、有制作玩偶的兴趣,养成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成品两个

  2、各种纸袋

  3、各色卡纸、双面胶

  4、图片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师:今天,老师想给小朋友们介绍两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小朋友们,这两位新朋友你们喜欢吗?那接下来让我们好好地认识一下他们吧!

  2、教师讲解示范

  (1)、观察纸偶的外形特征师:请你们好好观察一下这两位朋友,他们长得什么样的?观察纸袋娃娃的脸上有什么?(五官)谁能具体说说五官的形状?

  师:(请幼儿观看五官的图片,帮助幼儿创造不同的面部图像)

  (2)、教师示范制作纸偶的步骤师:我们将纸袋的嘴巴朝上放置,这样等我们做好纸偶后还可以用来装东西。

  师:纸袋作为纸偶的脸,我们先在纸袋上用铅笔画出纸偶五官,方便我们一会制作时知道五官所需的大小及粘贴的位置。

  师:画好后,我们开始制作五官,想想自己想制作什么样的五官,例如圆圆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然后找到相应的颜色纸对折,在上面画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然后将画好的图案剪下来,这样我们一共就剪了两个一样的图案,作为对称的贴在脸上。每剪好一个部位就用双面胶粘贴在纸袋的相应部位上,等全部做好后,我们可以为纸偶人粘贴好看的头发,小朋友们可以自己自由设计发型。这样,纸袋玩偶就制作好了。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那请你们现在动手来试一试吧。(鼓励幼儿设计不同的纸偶表情及发型)

  4、请幼儿大胆的向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纸袋玩偶

  5、互相欣赏及展示

  活动反思:

  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游戏情境中培养兴趣,使幼儿在愉快、轻松地氛围中进行美术活动。要让孩子们的体验到:美术活动并不难,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去完成。

玩偶之家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材解读

《玩偶之家(节选)》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是易卜生最负盛誉的剧作之一,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丰富的心灵”。《玩偶之家(节选)》猛烈批判了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与不合理的家庭制度,提出了个人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呼号,具有深刻的思想主旨。同时,这部剧作结构紧凑,矛盾集中,对白凝练自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富有典型意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学情分析

课文节选的第三幕是《玩偶之家》剧作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局部分。学生可能遭遇的难点有:没有通读整部戏剧作品,人物关系未必能梳理清楚,更不能顺理成章地把握矛盾冲突的来龙去脉;学生不了解戏剧创作的社会背景,不知道当时欧洲社会是怎样的情景,作品最初进入中国社会时是怎样的情景,作品上演过程中社会反响是如何的;学生很有可能忽略矛盾冲突中人物对话的细微之处,那么就会很难发现娜拉出走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此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梳理情节并画出人物关系图,把握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细读文本,梳理情节与人物关系,把握戏剧的主要冲突与人物形象。

2.交流探究,思考剧作对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戏剧。戏剧这种文学题材,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都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阅读这些作品,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戏剧的方法,初步领略了戏剧的审美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其中的主人公娜拉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有名到什么地步,甚至现在还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易卜生比他的祖国挪威更有名,而娜拉则比创作她的易卜生更有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娜拉,走近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01

任务一:梳理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

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阅读课文,梳理主要的矛盾冲突,说说娜拉为什么坚持“出走”;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同学讨论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学生活动:细读文本,依据文本内容梳理主要的矛盾冲突,思考娜拉坚持“出走”的原因。再结合自己查找的时代背景等资料,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明确:(1)课文节选部分中,主要有两次矛盾冲突,分别在第一封信、第二封信出现后。①第一封信出现后:海尔茂一改先前甜蜜的笑脸,变得暴跳如雷,大骂娜拉是骗子,是下贱女人;而娜拉则看清了海尔茂丑恶的嘴脸,开始觉醒。②第二封信出现后共有三次冲突:第一次冲突:海尔茂以为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一声不吭,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第二次冲突: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与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第三次冲突,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母亲的义务”“你还是我的妻子”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2)娜拉坚持出走的原因在于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她发现自己没有被当成一个真正平等的人来对待,她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等等。(3)娜拉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她用反叛的行动向“物化”女性的罪恶社会庄严宣告:首先我是一个人,不是玩偶。她的宣告成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这对广大妇女争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独立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设计意图:该任务的设计主要指向对《玩偶之家》的综合研读,其中包含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以文本细读作为核心方法,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尝试在文本内部找到“娜拉为什么坚持‘出走’”这一问题的回答。第二个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研读的相关资料来认识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具体的线索,在文本中去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梳理。

02

任务二:联系时代背景,设想人物结局

“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局。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持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

学生活动:①细读文本,设想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说明理由;②阅读鲁迅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梳理出鲁迅的观点;③评价鲁迅的观点,说出理由。④小组间讨论交流,抓住问题的关键,客观理性分析。

明确: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党史的社会背景与娜拉这一任务结合起来,避免过度概括。对于鲁迅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在梳理鲁迅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而不是将鲁迅的观点作为“标准答案”。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方法”的实践。设想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其实要将娜拉的人物形象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二是拓展阅读,客观评价鲁迅的观点,同时针对剧中提出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由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了女主人公娜拉的人物形象,由对娜拉出走的结局进行了猜想进而理解了娜拉出走的意义,其实不同的时代都会有“娜拉”这样的形象出现,娜拉可以说是每个时代女性的代言人。学习这篇文章之后,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女生在今后的爱情和生活中都能活成娜拉的模样,不卑不亢,活出自我,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展现独特的女性风采。

03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录下对娜拉形象的理解,或者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朗诵、表演、编写人物内心独白等方式来诠释自己心中的娜拉形象。

玩偶之家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能调节情绪、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2007年12月4日~5日,南湖区骨干教师进行了《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材料、工具的运用》教学研讨活动,探讨通过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将美术活动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传统过渡到创新。其中,由汤含倩老师执教的大班美术活动《纸袋蝴蝶》给我印象颇深,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及反思:

  一、新奇、特殊的材料新《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和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纸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用过后往往就丢弃了,但教师充分挖掘了它的教育功能,延发了一个生动、新颖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探索、操作,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渗透了"变废为宝"的绿色教学理念,让幼儿更加关注生活中可回收利用的废旧材料,同时拓展了美术活动的内涵,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积极、宽松的活动氛围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亲切、自然,与幼儿互动性较强。运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想象、探索,确立了纸袋变蝴蝶的大胆设想,并在积极、宽松的探讨氛围中,确定了制作方法。幼儿在动手尝试、体验中经验得到了提升,并掌握了蝴蝶翅膀是轴对称的这一数学知识点。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大小不一、软硬程度不同的纸袋,让幼儿根据自身的不同发展层次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促进了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在装饰蝴蝶中,教师再次提供了生活化材料:刨花、彩纸等,让幼儿在装饰中发现美、创作美,感受美。孩子们获取了自信,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在最后的舞蹈表演中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我的建议1、装饰材料过于单一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的装饰材料过于单一,对幼儿的创作起了局限性。且教师帮助在每个材料上贴上了双面胶,对大班幼儿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应让幼儿真正以一个主动者的身份参与到制作活动中,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及成功感。

  2、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在提倡创新教育的时代,我们可否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蝴蝶翅膀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否引导幼儿尝试创作各种形态的翅膀,让活动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本次观摩活动中,让我们对生活化美术材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对今后的美术教学也有了新的见解。在提倡"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教育策略下,我们教师要做好幼儿与生活的牵线者,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将美真正融入到美术创作中,绽放幼儿的艺术之花。

  活动目标

  1、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