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马嵬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6-02

这是马嵬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马嵬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马嵬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

  锦瑟( ) 弦( )柱 惘( )然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

  2、词义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锦瑟》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 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 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 迷情)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明确: 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

  3、具体赏析:

  (1)提问:《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 3)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提问: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马嵬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

教学难点: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3学情分析

《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的需要注意的方面。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4教学方法

朗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感知诗歌。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

一.导入

人人喜欢美人,但是美人偏偏红颜薄命。唐代第一美女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却在38岁时香消玉殒。她的死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惋惜,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哀伤,进而提笔吟咏。有的歌颂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的借以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情圣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活动2【讲授】《马嵬(其二)》

二.文学常识

下面大家翻到《马嵬(其二)》,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分别从题材和体裁上判断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朗读。)

师:什么诗?

生: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题材上属于咏史诗。

师:很好,我们刚学过一首七律咏史诗,是哪首?

生: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师:什么样的诗叫做咏史诗?

生: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登临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歌。

师:咏史诗的内容有如下几种,或凭吊古人抒发自己与古人同样的失意;或追慕古人书写自己的伟大抱负;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观点;或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或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内容属于哪种?

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师:很好,大家能够对咏史诗的内容进行准确判断。这首《马嵬(其二)》涉及到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一下?

生: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率领军队逃出长安,去蜀地避难。走到马嵬驿,军队停驻不前,要求杀了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

师:很好,大家对这段历史很熟悉。既然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那么我们学习这首诗需要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这是我们学这首诗的目标之一。(PPT展示)另一个目标是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我先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注意下我朗读的节奏。

三.朗读

1.范读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朗读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参考这个节奏放开声音自由朗读。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同学们,他朗读的有什么特点?

生:深沉。

师:符合这首诗的感情吗?为什么?

生:符合。因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同情。

师:为什么要同情他们?

生:因为他们的爱情是悲剧,令人同情。

师:嗯,请坐。这位同学从诗中读出了这样的观点,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思考下诗人表达了什么观点。

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尾联

师: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哪一联是主旨句?

生: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师:为什么尾联是主旨句?

生:因为它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讽刺。

师:是同情还是讽刺呢?

生:主要是讽刺。

师: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去理解。诗人讽刺唐玄宗什么呢?

生:讽刺唐玄宗做了45年黄帝保不住杨贵妃,还不如平民百姓生活幸福。

师:很好,大家都看到了李商隐对唐玄宗的讽刺。从这件事情上同学们看唐玄宗他这个黄帝当的怎么样?

生:窝囊。

师: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和他“同是天涯窝囊君”,他是南朝的陈后主。陈后主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带着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这样看来,唐玄宗比陈后主要好一些,起码自己的命没有搭进去。下面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三联都写了什么内容。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释分析前三联的内容。

师:我们请同学们来分析首联的内容。

2.首联

生:写空闻海外还有九州。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来世如何谁也不知道,反正这一辈子的夫妻缘分到头了。

师:邹衍的大九州说是说在中国这个九州以外,还有另外八个和九州相同的州。如果还有八个相同的个九州,那唐玄宗和杨贵妃会是什么结果呢?

生:唐玄宗找到杨玉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师: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让唐玄宗见到杨玉环了,诗中写“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但李商隐却用一个词来否定这种可能,哪一个词?

生:“徒闻”。

师:准确。第二句诗是根据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写的。《长恨歌传》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同学们看李商隐写“他生未卜此生休”表达对他们爱情的什么态度?

生:讽刺。

师:请分析。

生:说好的世世为夫妇,但是这辈子就完了,何谈下辈子呢?

师:李商隐用冷峻的笔调毫不留情地讽刺了他们的爱情。我们再来分析颔联的意思。

生:只听到禁军拿着“宵柝”报更,再也听不到宫中卫士传鸡唱报时了。

师:颔联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生:玄宗逃蜀路上的情景。

师:从这句中我们看出玄宗逃难时处境如何?

生:仓皇、危急,不复安乐。

师:颈联表达什么意思?

生:马嵬坡事变发生,军队停驻不前,士兵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曾经他们二人在七夕时还笑牛郎织女不如他们能天天在一起。

师:这里诗人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讽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当时那么恩爱,可到了生死关头,唐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

师:很好,大家都看到了诗人的讽刺。那么李商隐要表达的意思还有别的吗?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希望大家能多角度去理解诗人的观点和态度。

生:默读。

师:大家有什么新发现?

生:诗中还表达了对唐玄宗的批评,批评他当皇帝时不理朝政,沉溺女色,才导致他们的爱情悲剧。

师:很好,说的有深度。有没有同学做一下补充?(他的荒淫误国只给他们的爱情带来悲剧吗?)

生:还导致国家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师:分析全面。那么李商隐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启发后人记取唐玄宗的历史教训。

五.合作探究

师: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唐玄宗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和他们的爱情成为悲剧。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李商隐是如何写的。他用了哪些手法。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

生:朗读。

1.倒叙

师:我们先来看四联的内容,同学们发现这首诗结构上用了什么手法?

生:倒叙。

师:诗人是怎么采用倒叙手法的?请做具体分析。

生:先写唐玄宗在赐死杨贵妃之后寻找杨贵妃,再追述安史之乱后的仓皇出逃、马嵬之变的发生。

师:整首诗用到倒叙手法,其实诗中有一联也用到了,是哪一联?

生:颈联。“当时七夕笑牵牛”发生在“此日六军同驻马”之前。

师:我们前不久学过一篇也采用倒叙手法的文章,是哪一篇?

生:《祝福》。

师:大家结合我们学过的《祝福》中倒叙手法的作用来分析一下本诗倒叙手法的作用。

生: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叙事波澜起伏,抒情回环连绵。

2.对比

师:同学们再找出诗中用到的手法,哪位同学有发现?

生:用到了对比的修辞。

师:哪些诗句用到了?

生:颔联和颈联。

师:请一位同学具体分析颔联的对比。

生:将曾经的“鸡人报晓筹”与逃亡时的“虎旅传宵柝”对比,突出昔日的安乐和如今的逃难紧张。

师:这样的对比引起你怎样的思索呢?

生:人应该居安思危。

师: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孟子的散文,正与这情景类似。哪一篇?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是啊,个人尚且要居安思危,更何况关乎国家命运的一国之君呢?他的所作所为牵动的是整个国家。再请一位同学分析颈联的对比。

生:将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与他们曾经嘲笑牵牛织女不能天天在一起来对比。

师:突出了什么?

生:在生命面前,爱情的脆弱。

师:他们曾经那么幸福,如今却天人永隔,为什么?

生:因为唐玄宗荒废政事。

师:嗯,没有他的荒废政事,怎会有此日的被逼赐死杨贵妃?这两个对比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与普通百姓卢家莫愁来对比。

师:这是对比,也是李商隐对唐玄宗的什么?

生:质问。

师:有什么作用?

生: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发人深省,有力地批判唐玄宗,也启发后人记取教训。

六.小结

师:这首咏史诗,以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为题材,运用了倒叙、对比的手法,有力地讽刺、批判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祸乱又使得杨贵妃惨死的行为,警醒后人。

我们再次朗读全诗。

活动3【练习】《马嵬(其二)》

七.课堂练习

下面我们来赏析另外三首以马嵬事变为题材的三首诗歌,分析每首诗的侧重点。

《马嵬(其一)》

李商隐

冀马燕犀①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②。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③何由过马嵬。

注:①犀,犀利,指刀剑兵器。②公园756年,38岁的杨玉环被玄宗赐死。公元758年初,78岁的玄宗也抑郁而死。③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又称玉辂(lù)。

分析:含蓄但又不无深意地指摘明皇,你若早知沉迷于倾国之色易于覆国,又怎会有此狼狈出奔之举?一句反问,意味深长。褒姒妲己,前车之鉴,岂可忘得?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①,人间亦自有银河②。石壕村③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④上多。

注:①《长恨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②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③石壕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户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④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

分析:袁枚的诗,直接对比君王的夫妻离别与民间的夫妻离别,说民间的夫妻别离要比君王的夫妻别离更动人。四句短诗,连续用了四个典故,生动、感人。

马嵬坡

郑 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注:①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②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引申为男女欢爱。③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南朝的昏昧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和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

郑畋

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

玄宗能当机立断赐死杨贵妃,终属“圣明”,但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以昏昧的陈后主作陪衬,颇有讽意。说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罢了。

活动4【作业】《马嵬(其二)》

背诵《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马嵬(其二)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

一.导入

人人喜欢美人,但是美人偏偏红颜薄命。唐代第一美女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却在38岁时香消玉殒。她的死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惋惜,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哀伤,进而提笔吟咏。有的歌颂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的借以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情圣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活动2【讲授】《马嵬(其二)》

二.文学常识

下面大家翻到《马嵬(其二)》,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分别从题材和体裁上判断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朗读。)

师:什么诗?

生: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题材上属于咏史诗。

师:很好,我们刚学过一首七律咏史诗,是哪首?

生: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师:什么样的诗叫做咏史诗?

生: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登临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歌。

师:咏史诗的内容有如下几种,或凭吊古人抒发自己与古人同样的失意;或追慕古人书写自己的伟大抱负;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观点;或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或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内容属于哪种?

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师:很好,大家能够对咏史诗的内容进行准确判断。这首《马嵬(其二)》涉及到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一下?

生: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率领军队逃出长安,去蜀地避难。走到马嵬驿,军队停驻不前,要求杀了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

师:很好,大家对这段历史很熟悉。既然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那么我们学习这首诗需要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这是我们学这首诗的目标之一。(PPT展示)另一个目标是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我先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注意下我朗读的节奏。

三.朗读

1.范读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朗读

马嵬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学生齐读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讲解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马嵬坡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李商隐【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

  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

  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生:来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无复:再也没

  解析:

  此日:指事变的那天驻马:停滞不前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

  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小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十多年。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

  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