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春》公开课课文解析

日期:2022-05-23

这是《春》公开课课文解析,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春节过去了,学校开学了,再过几天,春暖花开了,很多老师就要教朱自清先生的《春》了。我作为一名退休的语文教研员,对朱自清先生的《春》情有独钟。小时候学过,年轻的时候教过,后来当了教研员又研究过,且多次带领教师参赛,指导过这篇文章的备课。50多年,我与朱自清先生的《春》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想和青年教师谈谈我的一孔之见,以求与大家共同交流。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在作品中,作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缀满鲜花的果树,花下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晴朗、温馨的天空,吹拂着柔柔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还有鸟儿清脆、婉转的曲子,牧童嘹亮的短笛……作者把大自然写足了,写透了,写活了,将一个天资玉质的“母亲”诗化了。在这色彩缤纷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全身心地用视觉、嗅觉、听觉和想象,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他想在绿草如茵的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好,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的美丽。

  面对这样一篇妩媚的散文,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用整个心灵接触她,感受她,拥抱她;会用一半的时间领着学生朗读,用另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品析和背诵。不读焉能感受其意境之美,不品焉能感受其语言之妙,不背焉能感受其情感之浓。这意境之美、语言之妙、情感之浓,讲是讲不出来的。

  1.读——沉潜讽诵得滋味。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有两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达到“遵路”与“入境”的目的,唯有反复朗读,这是不二的法门,对这一点,我确信无疑。

  请看朱自清先生对花的一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文字描绘出的是一幅百花争艳图。语言符号的巧妙组合负载着作者发出的艺术信息。你看,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颜色多么艳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些描写,呈现出的是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春花之后是结果,一句“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更从未来的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作者把树花、野花、蜜蜂、蝴蝶写得有情有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像这样的文字,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审美,美读吟诵;要读出形,读出色,读出味,读出韵,读出情;要达到沉醉其中、陶醉其中的佳境。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学生读得投入,读得酣畅淋漓,读得荡气回肠,文章读到了这个份儿上,教师还用得着讲什么吗?

  2.品——潜心会文悟神韵。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美总离不开语言美,散文更是如此。高尔基把语言称之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要创造美的意境、美的情趣,就必须在字句上做出一番精心的加工,直到“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言好好地品析,好好地琢磨,用尽心思去推敲作者的传神之笔。

  请看《春》中的句子:

  (1)用字之巧。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话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芽了。文章用“钻”取代“发芽”,写出了小草急于出土的迫切,“偷偷地”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间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更写出了小草的柔弱,字里行间传递出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2)儿韵之美。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段话用了五个儿化音,充溢着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跳动着春天欢快活泼、轻盈灵动的气息;富有亲切喜爱味儿的字音与所描绘的春天、作者的主观情感水乳交融,显示出醉人的艺术魅力。

  (3)句式之奇。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是一种奇特的句式,作者打破了汉语通常的语序,把“园子里,田野里”放在动词“瞧去”前边,中间又加逗号,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对象之后,也加逗号断句,再用“一大片一大片”重叠,把“满是的”放在最后,起了强调作用,给读者的感觉是满眼都是嫩绿的小草,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4)比喻之妙。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作者抓住春雨的特征,连用三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雨雨滴之小、雨线之细、雨丝之密。春天的毛毛细雨被作者写神了,写活了——那是“密密地斜织着”,那是“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背——日积月累显内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背诵课文既是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我特别欣赏西方的这句谚语:“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教朱自清先生的《春》,不引导学生把这篇“入耳入眼”的名篇背诵下来,愚认为,这是语文教师的失职,也是语文教学的失败。

  这篇文章,作者先写“盼春”,接着用细腻的笔触“绘春”,最后充满激情地“颂春”,整篇课文仿佛是一幅图画。看了这幅“图画”,让人不能不想起宋祁状春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呢?我的建议是:

  (1)理清脉络。

  “绘春”是本文的重点,分别描绘了五幅春景图:“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和“人迎春”,这就是作者的思路。先弄清顺序,再逐个击破,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最后整体记诵。

  (2)想象画面。

  本文适合用想象背诵法。可以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然后借助形象,让学生发挥想象,由景入情,练习背诵。这样既情趣盎然,又便于记忆,直至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意境。

  (3)小组竟诵。

  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积极性,使背诵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竟诵的方式。通过组内限时背诵,或组与组之间接龙背诵,达到轻松学习、有效积累、快乐提高的目的。

  (4)教师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自己先示范背诵。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带给学生愉悦的享受,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对本文的思索和感悟之中。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