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语文七年级下册《16 社戏》课堂教学评课稿

日期:2022-05-23

这是语文七年级下册《16 社戏》课堂教学评课稿,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 文本解读中的三个维度

  《社戏》是经典,作者是大家。无论是其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是我们开掘不尽的。而我要说的,首先还是它的工具性,如果撇开这个载体,人文性不过是句空话。本文如果忽视了知识技能的“看社戏”和“偷吃罗汉豆”的情节叙述。抒情性的景致描写和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社戏》的自然美和人性美的人文价值就成了空中楼阁。因而,通过工具性实现人文性,用人文性关照工具性,就是我在过程中的思路。史绍典先生旗帜鲜明地高呼:语文,永远的语文!课改专家常红艳老师明确地主张:双基,永远的双基!新课标下的语文再也不能泛语文化,去语文化了。基于这一点,我把“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句”作为教学的第一级目标;把“感悟和体验作者的人生情趣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作为第二级目标。在条件关系中,第一级目标是前件,第二级目标是后件,没有前件就没有后件。

  说到目标,自然要说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仍首当其冲。那本文的知识点有哪些?静止地说,有传统意义上的字、词、句、段、章;语、修、逻等等,但是,从整体性阅读意义上讲,我认为是那些关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必要链接。这在作业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得到,当然,举一反三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数字的比例,关键的是这个“一”,一定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象 “归省” 由“出嫁女回娘家看望父母”引出看戏的时间(夏期)、地点(鲁镇、平桥村)、人物(我、母亲)、环境(我的乐土);又如“撺掇”由“从旁鼓动人做某事件”勾连出(双喜撺掇我去赵庄看社戏、偷豆)的一系列情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戏》可谓情满江南。浸染在字里行间的自然美、人性美,是任何脱离文本的说教所不能传达和接受的。本课的三个环节,均以感受为主,我认为不仅符合文本特点,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至于本文的技能,在后面要涉及,这里不赘述。

  文本的解读,是教师个性化阅读的成果。我的解读,也许与《教参》相左,也许与在座同行的理解不尽相同。这里,谨以此课的教学就教于大家。

  二、 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过程和方法”体现着教学理念。本课的过程是“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知”;方法是“生成自主合作的探究的阅读方法”。“过程和方法”还体现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教学重点。

  首先,过程中的两个“整体感知”有着关于对象的不同含义:一方面是对教材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是师生阅读活动的整体性。就前者而言,《社戏》是一篇课文,是一篇小说,是一部集合了语言文学,情感思想和包括审美在内的多重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就后者而言,它是师生阅读作品的知、情、意、行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过程。其次,过程中的两个“整体感知” 有着关于目标的不同:前者是起点,它的任务是把《社戏》放在单元整体里来认识——本单元文艺作品的特质;由此通过课前框题里的提示感知其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整体结构和文脉。后者则是作品的主题和精神的收束,也是阅读过程的必然终端。文章结尾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本课的“局部探究”,是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一个的过程。审美是感性的,诸诉嗅觉豆麦的清香,诸诉运动觉连山的踊跃,听觉婉转的歌吹,视觉的奇幻渔火,是建立在感受基础上的

  理解和欣赏。第13段“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里面的两处误解,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心急才产生误认,这种对感觉的错误的矫正,看似平淡,实则奇特——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这种探究就是一种由感受深入到思考层面的过程。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的感悟成果和思考成果。本课的局部探究体现着整体感知,又实现着整体感知。

  三、课堂教学里的教师角色

  这个标题很大,很难说好。只能就今天这一课,说说教师的角色感受。首先,面对大师的大作,我只能带着我的学生伙伴一起上路,一路同行。眼光放平了,自己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许多——别想着学生怎么仰视高高在上的你,诚惶诚恐地听你给他们“传经、授业、解惑”。学生对新知不懂正常而又平常,老师先懂多懂是你必须的职业准备。况且有的方面学生确实可以为师,象完成表格作业听写生字词,学生的语音就比我准确一些,就以学生为师。《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我要说的是,既然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的阅读也应该是用教师的角度和眼光的阅读。尤其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应该对教材和教参全盘接受。这在前面已有体现。《社戏》4312字,字字玑珠;40自然段,段段精粹。但我只能围绕“好戏”选择“好景”“好人”精读,与学生合作探究,开发它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至于它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那就只能渗透在过程当中了。这里就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个性化行为统一的问题,我们借助教材,目标统一在课标的三维上。在课标目标下,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教师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成果就是教师教学的成果。两者之间是协同合作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代替。合作和探究,不仅指学生间的合作和探究,还应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和探究。在整体感知,把握文脉这一阶段,师生合作探究的结合点在课前框题提示上。段落的划分,各种各样,至于是否要统一,后面的局部探究、品读赏析,实际就是一个探究过程。这节课,没有也无须“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合作,在于诱发学生的情感感受和思维方式:如,局部探究中感受自然景物美的环节,审美是感性的,这种感受,心理学称为感觉(嗅觉、听觉、视觉、运动觉),文章学里称为描写角度,学生需要诱导和引领。老师的主导很容易与学生的主动融合起来。学生的自主不是放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没有老师的主导,因为一切过程、方法、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发现的眼光看学生很重要。本人因袭了近40年“师道尊严”,角色的转变不容我们满吞吞。

  今天的课,没有高潮,没有亮点,不是观摩课,更不是示范课。如果大家能把它当成一节研讨课,用它的得失为例,共同探究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实施,也就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