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秋天》教学案例

日期:2022-05-24

这是《秋天》教学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背景

  新课程在瑞安实施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在这四年中,我们的课堂可谓异彩纷呈,生机勃勃。课堂上教师放下了架子弓着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掌声雷动、音乐飘飘。但是有些所谓的“新课堂”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在追求所谓个性张扬的背后,给人以浮躁、花哨的感觉。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更甚,环节繁多,花样迭出,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渐渐的有些教师迷失了,觉得课越来越难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不轻松,效果也一般。因此,许多教师提出了在新课程下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呼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跟风;多一些脚踏实地教学,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课堂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呼吁营造真实、自然、高效的语文课堂。以下就以人教版七上的《秋天》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上述的肤浅认识,谈谈自己在市西部语文教学调研公开课上的真实课堂实践及反思,与同行探讨。

  《秋天》是篇语言精美、构思精巧、意境优美的文章。出自名家何其芳的早年创作诗集《预言》。此诗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了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创作出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美文自然要美教,鉴赏、诵读、涵咏的训练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对诗歌优美语言的品味,来完成对诗歌优美意境的体会,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是酌定的目标。我在环节的设计上从引秋,说秋,读秋,品秋到颂秋,环环相扣。

  

  案例描述

  

  引秋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齐答:秋天。

  师:中秋的月饼还让我们唇齿留香,可前日的秋雨却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秋意,也告诉我们到了“秋风起兮白云飞”的季节了。我想大家都感受到了这季节的独特魅力了。

  说秋

  师:那谁能为我们说说你所见的秋日景色呢?

  生1:田野里的稻谷熟透了,金灿灿的,农民们在忙碌而高兴的收割。

  生2:山上很多树的树叶都黄了,有的还随风飞舞。

  生3:秋风起,天气凉多了,早上去上学的路上都觉得有点冷了。

  生4:我看见了树叶一片片地枯黄、凋零,田野里的野菊花盛开了,金灿灿的一片。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

  

  能力都能强,可谓“明察秋毫”。通过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习,我

  

  们体验了:朱自清笔下的江南春天,风和日丽,山青水绿。老舍的水墨画——济南的冬天,阳光朗照,水色天空。这堂课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板书:秋天 何其芳)

  师:先让我们简要了解一下诗人何其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读秋

  师:有人说,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尤其是诗人眼中的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看看跟我们眼中的秋是否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指正读音。

  一生读

  师:在字词方面都读准了吗?

  生1:背篓的背,他读第一声了,应该是读bei第四声。

  生2:归泊的泊他读po了。

  师:大家同意上面两位同学所说的吗?

  生答:同意。(有点迟疑)

  师:两位同学的语音基础很好,说的很对。不过老师想提一个字,“向江面的冷雾什么(撒)下圆圆的网”?

  生:sa.

  师:不对撒网应该读第一声。一起来读读这句: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生: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下,每人都读一次给对方听,听的同学注意对方是否读准,如有错误给与纠正好吗?

  生读(每位同学都很投入)

  待生读好后

  师:现在老师想请全班同学齐读一下,老师希望大家异口同声好吗?

  生齐读

  品秋

  品读第一节诗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当然读诗如果仅停留在读准字音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对诗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诗读的声情并茂,这就要我们仔细去品味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有人觉得这首诗的第一节写的不大好并对它进行了一些删改,你们看看觉得如何?(出示课件2)

  震落了清晨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传出幽谷。

  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

  秋天在农家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都删改了那些地方。

  师生共同逐句找出删改的地方。

  震落了清晨的露珠,(满披着)

  伐木声丁丁地传出幽谷。(飘)

  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饱食过稻香)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肥硕)

  秋天在农家里。(栖息)

  师:你觉得怎样?删了改了好吗?你能就其中一处给我们谈谈你的看法吗?先思考半分钟。

  生踊跃举手

  生1:“饱食过稻香”比“割过稻子”有诗意多了,因为它写出了农民在秋天丰收了。

  师:怎么理解丰收?

  生1:饱食嘛,就是饱饱的吃过,吃的饱饱的,写镰刀割过很多的稻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农民的丰收。

  师:有饱过的经历吗?

  生1:每天都吃的很饱。

  师:什么感觉?

  生1:挺好的。

  师:你能把镰刀饱食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像模像样的读。

  生2:“肥硕”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写出了瓜果很是好,又大又饱满,如果去掉就不知道瓜果怎么样,它也写出了农民丰收了。

  师:说的好啊,老师想问一下你知道“肥硕”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生2:干瘪。

  师:真好,如果去掉就不知道背篓里装的瓜果怎么样了啊。

  生3:我觉着“飘”字比“传”有味道多了。

  师:什么味道?

  生4:“飘”字写出了伐木声动态美,好像我们可以看见伐木声一样。比“传”字有诗意。

  师:看来大家都是很有诗意的人啊。(有生笑)“飘”字把听觉形象化了,写出了幽谷的深,静啊!你能把这句的“飘”字读的有诗意吗?试试看。

  此生读后齐读

  生5:“栖息”这个词语不能省去,“栖息”是停留,休息的意思多指鸟类,这里我想是说秋天象鸟儿一样呆在农家里休息。

  师:怎么看出来秋天到了农家里呢?

  生6:因为农家里有收割过来的稻谷,还有瓜果,充满着丰收的气息。

  师:说的真好啊,连老师都佩服你啊。“栖息”一词将原本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秋天具体化,形象化,真是个好词!

  生7:“满披”这个词也不能删去,因为它写出了树叶上有很多的露珠,被伐木声给震落了,很生动。

  师:为什么诗人要写那么多的露珠呢?写一两颗不也一样的吗?

  生8:清晨有很多的露珠可以写出秋天到了天气凉了。

  师:还联系了秋天的天气的变化,真不错,读诗就要善于联想。

  尤其在读的时候。你们觉得这一节该读出什么感觉呢?

  生9:农民丰收的那种喜悦之情。

  师: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来齐读这一节好吗?

  生齐读

  

  品读二、三节诗

  师:其实删改诗句这“活”是老师做的,那些被老师删改掉的都是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的地方。像这样的地方其实下面两节诗中还有很多,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找找选二、三个让你感受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看法。先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

  学生思考

  师:可在小组内先交流自己的发现,综合好组内思想,选派代表提取到全班发言。

  生1:我觉得第二节第一句的“冷雾”用的好,因为它与秋天的天气想吻合,又烘托出了一片朦胧的诗意,很有表现力。和首句的“满披着的露珠”很相似。

  师:一鸣惊人啊。掌声鼓励。

  生2:“满载”用的好,我觉得既写出了芦蓬上的白霜又写出了渔船上的鱼。

  师:好,联系了整节诗来理解。

  生3:“游戏”一词用的好,它和“栖息”一样也是拟人,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可爱。

  师:那是在谁的眼中?

  生3:是在渔夫的眼中。

  师;可见当时渔夫的心情是多么的—悠闲,自得。还可以从哪个词中可看出这中心情?

  生4:“轻轻”。

  师:老师请男生用这样的心情把这节诗朗诵一下。

  男生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老师想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生5:我认为收起是乌桕叶,因为前面加了一个“似的”,所以说乌桕叶只是很像青鳊鱼。

  生6:我要反驳他的说法。诗歌后面写的是“归泊”,渔民们若没打到鱼就不会回家,不然他们吃什么呢?

  生7:都收起来了,因为它们十分相象。你们看注释上说乌桕的叶子形状略呈菱形,还有秋天会变成红色,在水里看应该很像鱼。

  生8:我认为渔夫什么都没有打起来,但是却被秋天那种淘气喜悦的心情所感染。

  师:哦,他打捞上来的原来是一种好心情。老师觉得大家答的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是你自己理解的,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生9:“寥阔”这个词语写出了秋天草野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生10:“清冽”一词用的好,因为我家门前的小溪到秋天的时候水变小了,石头露出来了,就是这感觉。

  师;好,还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诗歌。

  生;“梦寐”写的好因为她写出了牧羊女思念夏夜的笛声的那种神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你感受到了牧羊女的眼神很美啊。老师想请男生读这节诗的前一句,女生读后两句,好吗?

  分角色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析和朗读老师也想试试,同学们给老师这个机会吗?

  生齐回答:给

  师:那老师如果读的好你们给鼓鼓掌,读得不好也给鼓鼓掌怎么样。

  师配乐朗读。(出示课件3)

  生热烈鼓掌

  师:我知道大家给我鼓掌更多的是表示对我的鼓励。现在老师想给大家也配上音乐,一齐来读读这首诗怎么样。

  生配乐诗朗诵

  师:课文导语说“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名。

  生: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师:看来大家都是有备而来啊。(生全笑)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诵秋

  这样的秋景你喜欢吗?最喜欢哪幅?你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吗?

  生练背后

  分别指名学生背。

  师小结;让我们齐背这首诗来结束我们的这一堂课好吗?

  生试背结束

  反思:

  回顾这一堂课,我从对教案的设计到课堂的实践,我想我都是在努力实践着我所追求的真实、自然、有效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上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的碰撞,情感的愉悦。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思维自然活跃,发言妙语如珠。学生的学习状态轻松、自然。课堂气氛不算热闹,但学生的思维决不僵硬。,学生的学习行为自主而积极。通过对学生的表现,也折射出了我对构建真实、有效课堂的一些认识。

  一、精心预设——真实有效课堂的基础

  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精心的预设才有精妙的生成;要想有精彩的生成,必须要有教师课前呕心的预设。在品秋环节,试教时我采用开放式的讨论题:这首诗你最喜欢哪句,谈谈你的理解。(温馨提示:可从字词、修辞、感情等角度来谈)结果学生反应冷淡,个别学生发言泛泛而谈,整首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跟本体会不到,后改为“删改师生共同讨论的办法学习第一节后,再小组合作探究后两节,”这一预设让学生对诗的品味体现一定的坡度,又符合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实际,使课堂精彩生成不断,高潮迭起,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整个课堂为之鲜活亮丽了起来。这一预设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自主探究——真实有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为构建真实有效的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才能真实的表现,有效的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如在品读第一节诗时,让学生对五处或删或改的地方谈理解。学生就能个性化的选择谈自己理解深的地方,让整个课堂可以向“纵深”发展。后二节诗让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的火花,在交流面上有所突破。二者都为有效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三、共同反思——真实有效课堂的灵魂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反思意识。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以便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败之处,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或方法。除了教师进行反思,学生也要进行有效的反思。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我们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本案例中,我在与学生品读了第一节诗后,让学生反思归纳出抓关键词来理解品读诗歌的美的方法,并以此来学习后两节,教学中扶放结合学生就学的很好。

  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