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鸿门宴》教学案

日期:2022-05-27

这是《鸿门宴》教学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知识回顾】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文言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令将军与臣有却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沛公不胜杯杓 6、要项伯

  7、因击沛公于坐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沛公……,约为婚姻

  三、一词多义

  1、为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且为所虏 (4)、何辞为

  2、之

  (1)珍宝尽有之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今者有小人之言

  3、故

  (1)故听之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故遣将守关者

  4、如

  (1)、杀人如不能举 (2)沛公起如厕

  (3)、固不如也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2、吾得兄事之

  3、头发上指 4、常以身翼蔽沛公

  5、道芷阳间行 6、间至军中

  (二)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籍吏民 4、秦地可尽王也

  5、范增数目项王 6、道芷阳间行

  7、刑人如恐不胜 8、素善留侯张良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 2、此其志不在小

  (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3、拔剑撞而破之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五、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1)今日之事何如?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不然,籍何以至此?

  2、被动句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居(于)山东时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若入前为(之)寿

  (5)竖子不足与(之)谋! (6)为(之)击破沛公军!

  【本文写作特点】

  一、通过人物在斗争中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3.通过对比、烘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拓展阅读】

  剑在手

  那一刻,清风飘拂、细雨如烟,我想像着项羽手握一把青锋剑,猎猎风中,寒光闪闪,然他却凛然屹立,气宇轩昂

  那一年去南京,我特意抽时间去了一趟一江之隔的安徽和县。曾记得也正是现在这样的早春时节,和风细雨飘个不停。

  此行,我是专门去看乌江的。乌江只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倘若没有乌江镇,即使在分省地图上也找不到。春江水暖,碧绿澄澈。站立江边,丝毫感觉不到它的雄浑和汹涌。但就是如此一条小江,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公元前202年,曾经是西楚霸王项羽手下得力大将的韩信在投降刘邦之后,采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走投无路,自刎而亡。从此,市侩出身的刘邦剪除了他问鼎咸阳的最大障碍,一个全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一匹乌骓,一把青锋,一个虞姬,演绎了无数驰骋疆场、出生入死和爱恨缠绵的故事;钜鹿之役,鸿门之宴,垓下之围,暗含了多少冲天豪气、人格魅力和败者为寇的真谛;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荡尽了一切爽直骠悍,柔情似水和顶天立地的心痛……剑锋指去,所向披靡,一代枭雄项羽却没能够渡过这并不宽广湍急的乌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的生命悲剧给我们留下了说不尽的感慨和遐想。

  或许,在鸿门宴上项羽看到亚父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时能够血忍青锋,那颗一直在他内心深处遭到鄙视的市井无赖的头颅必将落地。可是,就在这紧要关头,已经闪露寒光的青锋剑最终还是插回了剑鞘。如此,较量变成了阴谋,作为一个穷其一生追求坦荡的人,项羽从骨子里不可能容忍阴谋,也不可能容忍不在疆场上去了结对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耍阴谋的,特别是像刘邦这样的无耻之徒。后来的史实证明,项羽这一插回剑鞘的犹豫给自己和追随他的人铸成了千古大错。不久,喘过气来的刘邦却对已处于劣势的项羽毫不手软,把项羽从双方约定的互不侵犯的鸿沟(今河南荣县贾鲁河)穷追到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是夜,楚歌阵阵,悲壮悠扬,袅袅欲绝,仿佛自天而降,楚军闻听之后士气大伤。“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刻,正如京剧里虞姬所唱的“大王意气尽”一样,纵使项羽力拔山兮、气贯长虹,但已是回天无力了。

  中国人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当大汉臣民冲高高在上的刘邦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时,早已没有多少人想起失败者项羽了。但是,我总觉得在项羽的身上有一种让许多人为之汗颜的人格力量:钜鹿之役后,几乎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他当皇帝,但他偏偏却要让焚烧阿房宫的冲天火光照亮东归之路;面对仓皇逃窜的敌人他却恪守“穷寇勿追”的原则,宁可养虎为患;他崇尚宁折不弯尊严至上,对后世将“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看作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百般不解……他最后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但他却毅然回身苦战,在杀敌数百后拔剑自刎。太史公司马迁说项羽不肯渡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其实,司马迁对项羽的理解,远没有南宋那个柔弱女词人李清照深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不过江,完全是不愿落在遭他轻蔑的刘邦手里苟活!

  如果用简单的对错去评价历史人物,那是不公允的。在叹息项羽的同时,一味地指责刘邦爱耍手腕、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使用小人的伎俩那也是不客观的。项羽固然是盖世英雄,但谁说刘邦就不是英雄?只是在这两个英雄中,人们更欣赏项羽的品格、气概和坦荡、刚直罢了。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失败完全是他的性格使然。可以这样说,在项羽与刘邦的博弈中,各自的性格早就决定了成败。何况在秦末那个混浊不堪、良知泯灭的时代,谁要是不耍阴谋谁就不可能成就霸业。

  多年以后,我无意中听到了屠洪刚唱的《霸王别姬》:“……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听着听着,我就想起了那一年早春在乌江边久久伫立的情形。那一刻,清风飘拂、细雨如烟,我想像着项羽手握一把青锋剑,猎猎风中,寒光闪闪,然他却凛然屹立,气宇轩昂。渡过江去,他可以保全性命;回首弃剑,他也可以苟延残喘。但这些都不应该是他的选择,项羽注定只会选择玉碎而非瓦全……想着想着,我一把浊泪情不自禁地潸然而下。我不知道那是为什么?其实,刘邦也好,项羽也罢,都不曾与我有半点的直接干系,但我却偏偏要去乌江边凭吊项羽。抑或,我的性格也与项羽一样?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