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语文高一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教案

日期:2022-05-28

这是语文高一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文言文学习现状:

  以前,一个学期只有一本语文课本,对于课文中的经典文言篇目,老师讲解得过细,学生也掌握得比较充分。但是现在随着高中学生课业的加重,以及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语文教材的增加,同学们手中的课本越多,对课文就越不熟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举一个文言例句,很多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是哪篇课文中的,甚至都不知道学过没有。

  而一般文言文的授课也比较固定:串讲,以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为主,老师翻译加上学生翻译,一般翻译完毕一篇课文也就学习完毕。

  能够对此有所改变,是我一直所希望的。这篇《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目,无论是叙事的简洁传神,还是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都可圈可点。

  第一份教案:

  我还是参考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精心整合了一份传统串讲的教案。大体如下: 导入、文学常识、背景介绍等; 串讲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深入研习 齐读第一段,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赏析“取头为信”。分角色朗读,概括荆轲和樊於期的精神风貌。 赏析“怒斥太子”。分析文中太子丹的描写对表现荆轲有什么作用? 赏析“易水送别”。体会场面刻画的成功。 赏析“廷刺秦王”。分析人物性格得到怎样的体现。 归纳分析艺术手法。 优点:讲解详细,知识点落实到位。

  不足:教法传统,可能不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第二份教案:

  在参考名师课堂实录之后,又推翻了原来的教案,结合串讲,以学生的赏析为主,设计了一份教案。设想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这一块,不逐字逐句讲解、翻译,主要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再加上老师指点一些重点地方就可以了。在串讲的过程中,再请同学们自主赏析文章中的精彩之处,老师加以引导、归纳,自动生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这份设计的优点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明显增多。

  第三份教案:

  又仔细揣摩了一些名师的教法,结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了第三份教案。这次力争避免余映潮老师所说的零敲碎打、满堂提问的方式,以“主问题”带动,让学生在深入探究“主问题”的过程中,深入课本,熟悉课文,深钻文本。

  首先、先用两节课的时间,解决文学常识、时代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等方面的问题。还是利用教案二的方法,不逐字逐句讲解、翻译,主要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再加上老师指点一些重点地方就可以了。

  其次,第三节课进行“探究之旅”。具体步骤: 齐读“取头为信”和“易水送别”两段,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进行赏析。 生成人物形象、动人场面

  易水送别:突出重点——对荆轲的刻画;

  顾及其他:太子丹及宾客

  音乐渲染:渲染慷慨悲凉的气氛(结合课后第二题)

  景物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 研习“廷刺秦王”。文章善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荆轲,请找出加以印证。 明确:樊於期——正衬“义勇”

  太子丹——反衬“智谋”

  秦武阳——反衬“智勇”

  秦王 ——反衬“神勇” 自主研读其他部分,找出富有表现的词语或细节加以赏析。(熟悉并深钻全文) 探究:“刺秦”失败的原因(结合练习四) 学生探究,老师归纳

  (1)“剑术疏”(陶渊明)

  (2)太子丹的急躁多疑;

  (3)“乃欲以生劫之”

  (4)结合背景,秦统一全国已是大势所趋。

  今天是连堂,本来用于讨论这些,正好。但因为上午体验,耽误了(一)班一节课,不完整。下午(二)班两节连上(也只用了一节多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讨论极为热烈。下第一节课时,正好讲完人物形象,分析了“衬托”手法,学生意犹未尽,脸上都有一种会心的笑容,看得出来对下一节充满期待(这是上完《大堰河——我的保姆》后,一个学生周记中写的)。第二节探讨“刺秦”失败的原因,学生同样发言非常到位,课堂很是精彩。

  经过这样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能记忆深刻(都是他们自己探索、发现的,另外,无论是学生发言,还是老师的相机指导、评点,都很精彩)。看来,深入探究教材,能够采用一种较好的教法上课,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