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日期:2022-05-29

这是《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 )乎 将以衅()钟 ”硕瘢 )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我不能。”()”沔圆蛔阌谑沽钣谇坝耄浚) 吾惛( ), 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邪侈( )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

  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

  (1)无以,则王乎?(     )

  (2)王说,曰:…… (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4)盖亦反其本矣(     )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

  (1)牛何之(     )

  (2)不知有诸(     )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4)齐国虽褊小(     )

  (5)彼恶知之(     )

  (6)则牛羊何择焉(     )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8)于我心有戚戚焉(     )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10)舆薪之不见(     )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12)百姓之不见保(     )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14)权,然后知轻重(     )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16)犹缘木而求鱼(     )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1)奚暇治礼义哉(     )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五)翻译下面句子。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探微。

  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长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

  其一:实行王道的(          )。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

  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 xìn wū cǔnduó yù piánbì hūn pìchǐ yì lì xiá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同“已”,止。(2)同“悦”(3)(三)(1)已,止(2)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见到羊恐惧发抖的样子,也会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国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齐桓晋文之事

  习题精选

  A层级检测题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B、何以异?C、树之以桑。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B------------------。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C------------------------------。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D--------------------------------------。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E----------------------------------------------。

  B层级检测题

  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答:

  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

  3、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

  4、小作文:以“批评要讲究艺术”为题,采用比喻或寓言故事等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检测题答案

  A层级检测题:

  1、hé wàngwūbiǎncǔn duó bǒ lì gǔ hūn shàn dài

  2、A、恐惧发抖的样子 B、赡养、奉养 C、憎恨、痛恨 D、等到;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

  3、A、途--道路 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 C、型--作出榜样 D、臖--杀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4、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5、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

  7、A、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B、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C、以“缘木求鱼”为喻D、“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层级检测题:

  1、第一,把自己的“保民而王”的主张与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结合起来,使他对“保民”的主张产生兴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大及小、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信心;第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使齐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

  2、明察秋毫/缘木求鱼

  3、B、A、C、BD、答——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

  4、提示:比如,可以用这么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吹脱,北风猛吹,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温暖地吹着,行人终于敞开了襟怀……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