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日期:2022-05-31

这是《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思想】

  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备受推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值得细读品味;它又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梳理其中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加强积累也是本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本文语虽浅显,但简约处显大义,教学从细读文本出发,用“以文带言”的方式落实解义比较妥当,这样做既契合作者写人之用心,又能保持读文解文的连贯性,还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在读文中要兼顾读史,注意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行动的影响与人物行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我们还要注意到本文所写的三个事件既有连贯性,又有独立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程序,“完璧归赵”可作引导性探究,“渑池会”和“廉蔺交欢”可作自主性探究,以更多地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文本,体味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把握蔺相如心理发展的流向,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2、揣摩课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领略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精神风貌,学习其以国事为重,纵览全局、变被动为主动的心理品质。

  3、梳理和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初步掌握解读史传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史记》是史学巨著,为后世历朝修史之典范;又别具“诗”(文学)性,语言简洁生动,富于表现力,传神写照,让人过目难忘。这也就是《史记》的魅力所在。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则是其中的名篇,清代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称道:“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隃糜间,千古凛凛。”(屏显原文及译文)此言得之。阅读这篇“奇文”,琢磨文中的“奇人”,以帮助我们增智生慧,大概不会落空?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在能够基本疏通全文的预习基础上,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精神风貌。

  〔明确〕主要情节:第2~7节,完璧归赵;第8~10节,渑池会;第11~12节,廉蔺交欢。

  由学生谈对于主要人物的精神风貌的看法,再补充这篇传记的结尾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话(屏显):

  ◎太史公曰: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太史公说: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文)能在强秦朝廷上陈述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尽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可见本文中,司马迁倾情所写的是蔺相如,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主要表现蔺的智勇,表现其能屈能伸、一心为国的大丈夫的精神品质。

  在学习本文时,只有明白作者创作用心之所在,才能切中肯綮,准确把握本文旨意,才能体会到本文选材、写人之妙。

  三、引导品读“完璧归赵”

  1、细读第2节,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出场的,结合文本分析其表现。

  (屏显)细读关键词句:使、遗、幸、质

  徒见欺/何以知之/求人可使报秦者/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其人勇士,有智谋

  说明:①细读关键词主要是为读文解文需要有必要让学生掌握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以及其它重要词语,关键句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文言句式及其它重要句子。可由老师梳理后出示,学生回到语境中解决。既可扫除读文的障碍,又暗示了解文的重心所在。

  ②这一出场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借缪贤之口推荐蔺相如出场,到达未见其人,先闻其神的效果。从对缪贤“亡赵走燕”还是“肉袒伏斧质请罪”的分析中,蔺相如已现知人论世、审时度势的智慧和过人胆识,“则幸得脱矣”,语含肯定,一个自信的智者形象呼之欲出。这一出场上接蔺的身份“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下为赵王接见铺垫。其中,“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为蔺相如性格之纲,为其后面的精彩表现张本。其曲尽其妙,丝毫不输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

  2、细读第3节,看看在参加赵王的面试时,蔺相如是如何表现其“智勇”的?

  (屏显)细读关键词句:不、均、曲、负

  宁许以负秦曲/臣愿奉璧往使/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明确:蔺相如分析了秦强赵弱的形势,权衡利弊,提出了“宁许以负秦屈”的对策,使对方理亏,让己方占据主动的地位,这显示权衡轻重之智;“臣愿奉璧往使”,自告奋勇,担当出使强秦的重任,这显示敢挑重担之勇。

  3、那么蔺相如在出使秦国时,是不是按“理”行事呢?又是如何表现其智勇的?细读第4~6节,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屏显)细读关键词句:指示、负、逆、急、辞谢、案、度、引、约束、间、孰、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大王见臣列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说明:可先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4、5、6三节,要求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结合人物的神情表现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节奏;并分别加以概括和分析。

  明确:第一回合,献璧取璧。秦王不在朝堂而在“章台”接见相如,相如自然明了秦王“空言求璧”,等到“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以为时机成熟,于是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由,机智从容地取回了玉璧。想要保住它,还得一个“理”字,相如直言秦王“礼节甚倨”,而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则要恭敬得多,不管赵王有无其事,秦王“理亏”已很清楚;再看相如的用词,称对方为“大国”“强秦”,称赵王“修敬”,看似斥责,实则示弱抱怨,秦王听了还是很受用的。因此,在理直因而气壮的蔺相如“怒发上冲冠”,作势欲“与璧俱碎于柱”时,赶紧道歉请求,岂仅仅是“恐其破璧”啊?

  第二回合,归璧于赵。秦王自觉理亏,所以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这里要注意三个“度”字。相如估计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所以要求“斋戒五日”以赢得时间,以时间换空间,归璧于赵;秦王估计璧“终不可强夺”,“许斋五日”,装装样子,玉璧唾手可得,连赵王都“恐,不敢不献”,自然不会料到一个无名使臣会玩什么花样。秦王的心理完全被相如估摸透了,相如才能顺利地“归璧于赵”。这几个“度”字,就是心理的较量,显然相如占了上风。

  第三回合,廷争曲直。秦王“斋五日”,“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可谓礼足且尊;而相如这边璧已归赵,形成了“曲在蔺”的态势。而蔺相如早已成竹在胸,先是据理力辩,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秦缺乏诚信,接着说自己“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从使臣所负使命的角度,暗示秦王谅解;再从国势角度说明只要秦有诚意割城,赵必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到这里,已由“理屈”转为有理。接着又坦然认罪,“请就汤镬”,只是希望秦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实际上是暗示对方想清楚:杀使臣,不仅得不到璧,还有损秦国形象,更有害于两国关系。自然秦王是个明智之人,掂量得出“一璧”与“秦赵之欢”的轻重,无奈之下,只好“毕礼而归之”。从这个回合中可见,蔺相如变理亏为理直、变被动为主动的智慧。

  教师小结:三个回合的较量,都表现了蔺相如知人论世、审时度势之智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之勇。他洞察对手的内心,始终让自己站在理直的位置上,同时又给对方留有余地,使人璧得以两全,出使不辱于诸侯。需要指出的是,秦王看重“秦赵之欢”而没有杀蔺相如而后快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当时秦军主力在攻打南方的楚国,还没有军力对相对强大的赵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也是相如底气足的原因所在。

  四、自主品读“渑池会”“廉蔺交欢”

  按照“完璧归赵”这一内容品读相如“智勇”的思路,“渑池会”与“廉蔺交欢”可作自主品读,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可以参考相关资料,自主确立关键词句,自主设疑探究。完成后在课堂上展示其探究成果。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渑池会”的背景是“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欲与赵“为好”,意欲何为?

  2、“鼓瑟”与“击缻”有何区别?相如如何迫使秦王击缻?

  3、相如一味退让廉颇,他的“智勇”又如何体现?

  〔参考提示〕1、秦王的用意可以从秦御史所记的“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一句见出端倪,那就是从心理上摧垮赵国,也摧垮比赵国弱小的其他诸侯,以便为以后的军事行动确立心理上的优势。这一背景突出了秦的声势,增加了紧张气氛,为更好地表现蔺相如的智勇搭建了舞台。

  2、瑟是士大夫阶层享用的乐器。秦王要赵王奏瑟,就是不把赵王直接贬到士大夫阶层。而缻为瓦器,其为乐器则更为粗劣,普通百姓为之。相如对瑟和缶的文化象征性是了然于胸的,对秦王的用意也是洞察无所遗的。“令赵王鼓瑟”,赵王被动;“为赵王击缻”,秦王主动。一“令”一“为”,更显秦王狼狈之状。

  秦王自然不肯轻易就范,但在相如的威逼“理”诱下,别无选择。理:既为修好,赵王鼓瑟,秦王应该有所表示,“以相娱乐”;而盆缻为秦人常用之乐器,在“跪请”之下,不敲击就显得没有诚意。威:相如趁“跪请之机”,巧妙地拉近了与秦王的距离——五步之内,秦王如若不从,则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暗示要与秦王拼命。秦王对相如原本就没有心理优势,这次情势更为凌厉。明智的秦王除了服从,还能怎么办呢?

  教师辅助学生小结:这次交锋反映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之勇和绝地反击之智,他理直气壮地瓦解了秦王与其群臣精心设计的阴谋,使得秦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捍卫了赵国的利益,为赵国赢得了尊严。

  3、对于廉颇的羞辱,蔺相如进行了冷处理,一再退让以避其锋,希望对方冷静下来,也借此赢得广泛的同情,自然更占“理”。待到一般人(舍人)都看不下去了,相如认为时机已到,于是表明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番话是说给舍人听的,更是说给廉颇听的。蔺相如适时地祭起了爱国的大旗,这是一般人扛不住的,何况一心爱国的大将军呢,更何况有对方一再宽容退让在先呢。于是负荆请罪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教师辅助学生小结:凡人皆知一争高下之勇,不知隐忍退让亦是勇;凡人皆知主动出击之智,不知旁敲侧击亦是智。相如知人之明,识人心坎,不仅化解了一场内部争斗,而且书写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此后的十几年中,秦国没敢大规模对赵用兵,这与蔺相如主动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有密切的关系。

  五、总结

  学习史传文仅仅掌握一些文言知识是不够的,还需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探讨其兴衰成败的原因,以更好地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心智的成长。细读本文,收益颇多。蔺相如所有的智勇表现都可归结到知人论世之智、临危不惧之勇这一基点上,智在明了时势,把脉对方心理,“理”字当先,不失分寸,勇在为国奋身,不畏强暴,逞强示弱,进退有据。智勇互为表里,不可割离。其于智勇,处理危机时一切尽在掌握的气度,千古以来,读者莫不感奋不已!

  (浙江慈溪市观城中学 315315)

  说明:本教学设计与北京工业大学附中的 毕于阳老师的设计作为“同课异构”一同刊发于《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4期,北京市顺义区教研考试中心的刘德水老师作了点评——《同课异构各具匠心》。由于是合评,也就只能撷取片段如下:

  简评:韩老师的设计采用先师生共同研读,再由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师生共同研讨“完璧归赵”。蔺相如出场这一节的教学处理,突出地显示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本质的把握。文言知识没有孤立地游离于文意理解之外,而是结合对句子、语段的理解来体会,这体现着教师“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观。此外,从篇章结构来说,这一节,不过是人物出场前的铺垫介绍,并非主要情节,极易忽视,老师讲课时大多一带而过,但是韩老师深得司马迁的本意,把这一段放到全文中审视,分析出人物的性格,使学生体会到了铺垫的作用,再与《林黛玉进贾府》结合,温故而知新,知识在这里便活了起来。没有经过一番深入思考,是不会有这样的见识的。

  研读“完璧归赵”,是这节课的重头戏。韩老师的设计,显示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入、细致。他的解读,试图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通过蔺相如外在的行为动作,把他的所思所想,鞭辟入里地分析、展示出来。学生随着老师的分析,也进入了人物的内心,领略着人物的精神风采。这一节,所占比重比较大。因为韩老师把它当做例子,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一示范。随后的“渑池会”“将相和”,便由学生自主研讨。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大凡能力的提高,都要经过自主的学习。或者说,学生不是由老师讲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老师讲,学生会的只是“这一个”,学生自己学,得到的就不简单是“这一个”,先教,后学,整个教学过程有了梯度。当然,“放”,不是放任不管,老师依然在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依然是教学中解读文本的基础,托举着学生的学习,使之不偏方向,不降水平。这种安排有深意,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习规律的别把握。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