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日期:2022-05-31

这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背景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传统课文,收入新教材必修(4)中。

  这篇经典古文,我已教过多次,对课文知识点了然于心。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除了积累文言知识外,还重点讲授三个典型事例,侧重分析蔺相如的个性,简要提及廉颇形象,并尝试变换教学形式,如讲述成语故事、分角色朗读、分组演出“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廉蔺交欢”精彩片段等,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对廉颇、蔺相如的形象就可能在心中定格,拘囿学生的思维。今年是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年,我教学本课,一改原先的设计,按新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这篇课文内容相对简单,我就让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相关资料,认真预习,理解词句含义和用法,争取通过自身的努力,基本读懂文章内容。另外,课堂上预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文本,展示读书成果,达到对课文字、词、句、段以及人物、文意的理解与把握。这是我在学习这一课前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描述

  师:同学们,我们在课前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们分组讨论,说说你们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举出材料作佐证。我把讲台让给你们,让你们尽情地施展才华!其他学习小组同学要对发言同学的表现作出评判,看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深入。(话声刚落,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气氛热烈,随即班级一片寂静,而后小组讨论声渐起。)

  师:据我观察,几组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请第一组同学先说说他们的看法,大家说怎么样?

  生齐喊:好!

  第一组同学:我们喜欢蔺相如。理由是:“完璧归赵”事件,在第一层中写蔺相如奉壁使秦,就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在第二层中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紧接着他拿出良策: 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当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送回赵国。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的品质。(班级气氛热烈,传出鼓掌声。)

  第二组同学:我们也喜欢蔺相如。理由是;

  “渑池之会”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是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秦王侮辱赵王,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同学们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与之针锋相对。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最终,在蔺相如的斗争下,“渑池之会”的结果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班级同学,传出赞许声。)

  第三组同学:我们更喜欢廉颇。理由是:

  “渑池之会”秦不敢动兵的原因取决于廉颇的功劳。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虽相如挺身而出,以死相拼,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但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也仰仗廉颇军事才能,如没有廉颇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能取得渑池之会的胜利吗?(班级气氛热烈,传出阵阵叫好声和鼓掌声。)

  第四组同学:我们也喜欢廉颇。理由是:

  渑池会后,相如拜为上卿,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开始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而听说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最终,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点,是一般凡人做不到的。故事点出了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如没有廉颇,只有相如,赵国能立于不败之地吗?(班级同学发出阵阵的鼓掌声。)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廉颇与蔺相如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同学们都能从文本人手,对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描写中找出答案,说明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成果。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读解不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这堂课的预设的巧妙,在群体上引发震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文本,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如果老师不作必要预设,一味指望课堂生成,可能不太现实。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有预设教学才有目标,有生成课堂才会灵动。预设的巧妙与生成的精彩的和谐统一,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费时多,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