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声声慢》课例分析解读

日期:2022-06-12

这是《声声慢》课例分析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2013年《语文教学通讯》的第7、8期选编了全国各省市高中语文获奖课例,有教学实录,有教后反思,也有专家点评。闲来没事,我也认真研读了其中的一些课例,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郭瑞老师的《声声慢》获得了2012年全国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首先,我对这个课例进行了切片式的分析。

  一、课堂描述:导入课文之后,郭老师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朗读”,方式是范读和自由朗诵,这对古诗词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如果朗读方式再多一点,如有可能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词,可能会更好。第二项工作就是点出“愁”,郭老师采取的是“知人论世”的方法,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投影,作为背景材料。文字较多,学生看得可能会比较累。看完之后,学生又概括了李清照所遭遇的种种不幸。第三项工作就是具体分析“愁”的表现,这又分为两部分,一是抓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展开具体的赏析,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伤”,即中间的六句话。这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花的时间较多。第三项是巩固作业,投影教师下水文。这是尾声。也就是说,课堂的整个工作都是围绕理解“愁”展开的,朗读是渲染愁的氛围,背景是分析愁的内容,讨论是赏析愁的表现,作业是巩固愁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作为一首经典诗词,内容理解是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及其表现又是重中之重。现在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最大障碍就是“读不懂”,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讲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可能不是最有用的。而最有用的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诗词。郭瑞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个诗词的最核心的问题,无意之中,她传达了三个方法:一是抓住词眼,二是抓住词中人的活动,三是抓住词中的景物与意象的描绘,将情感与景物、意象统一起来,就是读懂诗词的关键。而朗读、投影背景材料、作业布置,并非最关键的方法,我个人认为投影背景材料对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当然,作为一种人文积累,也未尝不可。确立了这个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再反观教师的课堂,我就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教师没有将读懂《声声慢》的方法加以提炼,上升为理解诗词的方法,学生可能对这首词理解较深,但是换一首词,可能就又茫然了;第二是对本词的主体部分,即“六伤”的分析,特别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词,教师和学生探讨得都非常简略。

  三、学生学到了什么?对于古典诗词的课,积累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依靠积累,是无法解决读懂诗词的问题的。学生在整节课上,讨论异常热烈,分析非常透彻,对这首词本身理解得非常深入,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个人认为,只有将读懂古诗词的方法提炼为一系列的实用技术,学生才会有更为直接的收获。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问问自己:“学生因为这节课获得了什么?获得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方法?学生有没有因为我这节课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所改变,哪怕是最小的改变?如果没有这节课,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会不会有损失?”这个问题是很残酷的,因为我们很多节课,都是量的积累,都是低效率的重复。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教给学生,或者说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了这一工具,学生就会利用这种技术去解读其他文本,这也正是“方法论”的意义所在。我们讲了一篇又一篇的课文,我们讲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结果学生到头来还是读不懂文章,读不懂诗词,这种情况难道不值得反思吗?当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仅仅用“做题”来衡量,但如果我们讲了三年的诗词,学生连最低端的做题都不会,那我们讲课的意义何在呢?

  四、教学目标评价。应该说,这节课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很透彻,这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我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像郭瑞老师的这节课一样,我对自己是很满意的。跳出这节课来说,我们再回到刚才讨论的问题:怎么才算达成了教学目标?个人认为意义有二,一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实现了,二是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很显然,目标的达成应该是第二个意义上的,但是我们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实现了,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甚了了。因此,教学目标评价的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状况。我还是想问两个问题:一,学生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了赏析,但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呢?我知道它好没用,我要会运用,会写作,才是真本事,虽然教学大纲对此也只是要求学生理解。这句词有哪些写作技术?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即使学生写不出这么优美的句子,但是可以掌握一定的方法。第二,学生对“六伤”进行了小组讨论,那么遇到下一首词,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深入的思考。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有所作为的。比如,在读懂一首诗词时,我们首先抓住的是直接抒情的句子,这就是一个方法技术,然后再去分析“动态活动”和“静态景物”,并且“以情为帅”,让已知情感的前提下去分析景物,这就是最直接的方法。这是站在读者角度总结出的实用方法,这与作者创作正好相反。创作是通过景物描写去抒发感情,赏析则是通过感情去分析景物描写。

  鉴赏完这个课例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质疑的成分更多一些,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理论视野去观照具体的课例。于是还有一个问题:《声声慢》是一首词,诗与词的教学有没有区别?能不能用词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去进行词的教学呢?我将继续探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