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高二语文《逍遥游》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日期:2022-06-12

这是高二语文《逍遥游》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前置作业】

  1. 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

  2. 学生提交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归纳并整理到幻灯片上。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课前5分钟,反复播放幻灯片,内容是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关于《庄子·逍遥游》等漫画插图,背景音乐为道教音乐《梅花引》,庄子的漫画形象不时引起学生会意地微笑,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营造一种闲逸的氛围。

  【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教师投放课题——“逍遥游”并配以“庄子与道”的漫画背景幻灯片

  【答疑解惑】投放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共分两个部分。

  一.答疑解惑——文言的疑难问题(由周思佳等大部分同学提出)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6.汤之问棘也是已 7.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8、彼且恶乎待哉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这8个疑难句的意义。

  师:第1句,书下注释有明确的解释,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因为有两种说法,不知道该选取哪一种是吗?

  生:是的,到底哪种说法更好?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第2个疑难句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息”该如何理解?

  生:这个“息”应该是气息,也可以理解为“风”

  师:那么第1句和第2句结合到一起看,我们觉得 “息止”和“大风”哪个词义与后文联系得更紧呢?

  生:大风生:“野马”该怎么理解呢?

  师:(出示一张幻灯片“雨过天晴山间的云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否能理解了“像野马一样奔腾的游雾”呢?

  生:理解了。

  师:第3句的疑难点在哪个词上?

  生:好像就是翻译不通。

  师:前面一句因为书下有注释,很明确了。那么,前一句的“其”解释为“或许,抑”,那么后一句的“其”是什么意思呢?

  生:猜一下,也是“或许”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注意“其……其……”这个句式,一般为选择关系的复句,可译为“是……还是……”(板书)

  师:“水浅而舟大也”这句话,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生: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舟”呢,跟文意有什么关系呢?

  师:浅水只能以小草为舟,杯子太大,无法漂浮起来。如果要漂浮起杯子,必须有更多更深的水。那么要承载鲲的水该有多深呢?由此,引出下文必须积累很厚的风,才可承载起大鹏。之所以不说水与鲲的关系,这就是行文的变化,是不说而说。

  生:哦,明白了。

  师:“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有同学问,这是否是特殊句式?请同学们判断一下。

  生:书下注释的理解好像不是,它译为“无所滞碍”。这不像特殊句式。

  师:那么把“无所”再具体翻译一下呢?生:没有用来……的(东西)

  师:那么再进一步,“……”用哪个词置换?

  生:滞碍,阻碍

  师:到底是“没有滞碍它的东西”,还是“没有东西滞碍它”?

  生:好像都翻译得通师:那么“之”有什么意义?

  生:代词,指代大鹏师:“莫”可理解为“没有”或者“没有……”,这个符合什么句式特点?

  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为宾语。这个句式调整后为“莫夭阏之”。

  师: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翻译为——

  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它了。

  师:第6句的问题在哪里?

  生:好像还是翻译不通,内容不能连贯起来。

  师:(出示幻灯片)这里编者删去了两句话,原文是这样的:汤之问棘也是已。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 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大致的意思。

  生:商汤问棘是这样说的。汤问棘道:“上下四方有尽头吗?”棘回答说:“无极以外,还是没有边际。”

  师:很好。同学们对文本研究得很深入啊,继续努力。

  师:那么,第7句的问题在于“数数然”对吧?

  生:是的。书下注释译得太繁琐,用“匆匆忙忙”行不行?

  师:匆匆,一般是指时间过得很快,这里是说对于求福的事情,是说明时间很快呢,还是急急忙忙地趋利求福的样子呢?

  生:“急急忙忙地”好些。

  师: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句子。“恶”,读作“w”是“何”的意思,疑问代词。在这个句子里作为“待”的宾语,那么,同学们能否判断出,这是哪种类型的特殊句式?

  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这是宾语前置句。调整语序后应为“待恶”,翻译为“他还依凭什么呢?”

  二、答疑解惑——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教师出示幻灯片)

  1、题目是 《逍遥游》,为什么文章中没有见“逍遥”二字?到底怎样才是“逍遥游”?(严静静等)

  2、庄子描写的“无穷”是怎样的时空?(顾冰倩等)

  3、列子和大鹏有什么联系吗?(周梦婷)

  4、第1、2、6段,都重复写到了大鹏,作者为什么不删去第 6段? (陈大磊等)

  5、本文的主旨是怎样被论证的?(庄斯谐等)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5道题目,提问是否有不规范不严密的地方?

  生:第5题的问法好像不是很通顺。

  师:庄同学是不是想问“文章的论证思路”呢?

  庄:是的。

  师:第2题,我们刚才在补充内容里讲了汤、棘对话,是否可以解决了此题?

  顾:是的,懂了。

  师:剩下的四个问题,我们将共同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解决,就把它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吧。

  【文本研习】教师出示幻灯片,请陈小磊同学朗读:

  人生之所以受压迫,不自由,乃由于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须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即今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这种牵连,庄子称之为“待”。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389页)

  师:在选文何处出现了“待”字?

  生:在选文的最后一段——第7段。

  师:一共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生:两次。“犹有所待者也”“彼且恶乎待哉”,都是“依凭”的意思

  师:第7段中,庄子写了几类人?

  生:三类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和列子。

  师:在庄子看来,他们之间“所待”有区别吗?

  生:庄子认为列子比宋荣子所待少,宋荣子比那些人所待少。

  师:宋荣子其人有谁了解?庄子为什么说他“犹有未树也”?,他没有树立的是什么?

  生:书下注释说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主张均平,寡欲。没有树立起什么,我们看不出。

  师:宋荣子与前面的那类人比,他的优点是什么呢?

  生:“全社会的人都夸赞他……”“他审定自我与外物的分别,能分辨荣誉和耻辱的界限。”

  师:在庄子看来,他更强调自我呢,还是外物?

  生:他强调的是自我。

  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就是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吗?

  生(笑):是的。

  师: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庄子对于宋荣子的看法。庄子认为宋荣子不停地去游说君王,推行自己的主张。过分地注重“语言”,受到“语言”的限制。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政治理想在当今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庄子对宋荣子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师:请同学们看最后三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按照书下注释的说法,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立功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名声。”可是,按照句子结构看,这很显然是组排比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应该一致才是,那么,最后一句该怎样说才更恰切呢?

  生:没有名声的偏见。

  师:请同学看书下注释后进一步的解释:“指圣人以万物为一,不加分别,去除了对于名实的偏见。”这里的“名实”与“声名”能互相取代吗?

  生:“名实”是什么意思啊?

  师:以前我们讲过“九流”,其中有“名家”,当时社会礼乐崩坏,名不副实,名家出现,希望能名副其实,孔子也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家的代表人物有惠子,公孙龙等。

  生:哦,对了,惠子是庄子的老对手了(《秋水》中涉及过相关内容)。

  师:是啊,名家擅长诡辩,公孙龙就是“白马非马”论者。

  生:知道了。那么,“圣人没有对名实的偏见”应该这样翻译吧。

  师:完全正确。“无己”其实就是“无我”;“无功”其实就是“无为”啊。

  师:这一段“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里的“此”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到前面的文段。除了这些世人有“所待”,还有什么东西有“所待”呢?它们“待”什么呢?(师出示幻灯片)列举: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归纳:这些有才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境界。

  生:大鹏有所待,待六月的大风;鲲有所待,待北溟深海;野马,尘埃,待气息;芥待杯水;蜩与学鸠飞翔也待风;斥鴳翱翔也待风……

  师:请同学们看第4段,庄子以画外音道:“适莽苍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嘲笑蜩与学鸠

  师:只是嘲笑蜩与学鸠的无知吗?行走的路程越远,需要准备的粮食越多,说明什么?

  生:走得越远,所待的越多。

  师:非常好。万物都有所待,只不过所待的大小多少不同,但在庄子看来,小和大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师:“不及”,怎么讲?

  生:“比不上”的意思。“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的,短命的比不上长寿的。”

  师:请同学看看“之二虫又何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几个“知”如何解?

  生:知道,懂得。

  师:联系这几句,再看“不及”,是“比不上”呢,还是“不了解,不懂得,不理解”呢?

  生:“不懂得”好些。

  师:在庄子眼里,无论是小知还是大知,无论是小年还是大年,都有所待,都不自由。那么“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一句的“此”指代什么呢?

  生:小知——斥鷃之流。

  师:效、比、合、征的人与宋荣子比是小大之辨;宋荣子与列子比,仍是小大之辨;列子与神人圣人比,还有小大之辨。那么真正能达到逍遥的境界的只有什么样的人?

  生:至人,神人,圣人。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庄斯谐同学提出的本文论证思路的问题,通过我们的研习,请庄同学来梳理一下选文的论证思路吧。

  庄:庄子先说万物皆有所待,然后又说世人皆有所待

  师:很好,请继续说下去。庄:至人、神人 、圣人无所待。

  师:很好。谁能再继续归纳一下,应该是要扣题了吧周:接下来几句说的是“什么是逍遥游,怎么才能逍遥游。”

  师:非常好。 出示幻灯片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大鹏与列子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大鹏在自然界里算是无穷大,但是仍有所待;列子在人类社会里能飞行,算是神奇的了,但仍有所待。应该是一类的吧。

  师(笑):这就要先解决陈大磊提出的问题了——第1、2、6段,都重复写到了大鹏,作者为什么不删去第 6段?同学们看,陈大磊同学质疑的时候用了一个“重复”,也就是他认为这2、6段有多余的意思。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第一段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穷大的世界,鲲鹏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第二段又用《齐谐》中记载了鲲鹏的事情,来说明自己言出有据。第六段用汤、棘问答来印证什么观点呢?

  生:应该是进一步证明言之有据。

  师:那这样的话说它“重复”就有道理了。请同学们看看第四段的首句和第六段的末句,再思考一下,汤、棘问答的作用。

  生:应该是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和汤、棘问答来论证“小大之辨”的观点。

  师:出示幻灯片——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善用“三言”。或寄托于禽言兽语,或讲离奇故事,甚至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寓言是比喻的最高级形式。庄子用大鹏、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待。 “重言”,“重”读什么音?

  生:chóng;zhòng(有分歧)

  师:重言,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读chóng,则意味着重复;如果是读zhòng,则是为人所重的意思。因此,我认为应该读zhòng。因此陈大磊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把“重复”改为“反复”好些,可以体现再三强调的意思。 “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怎样理解“卮言”呢,“卮”,酒杯的意思,卮言就相当于……

  生:(笑)醉话师:我们学过《秋水》,里面有关河水涨溢后的描写算不算是卮言?

  生:齐背“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不辨牛马。”

  师:(出示幻灯片)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卮言”,请同学们齐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c)疠而年谷熟。(《庄子 逍遥游》)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 h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庄子 齐物论》)从精神自由的角度看视“逍遥”内涵:“消者消释而无执滞,乃对理而言。摇者随顺而无抵触,乃对人而言。游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总括言之,即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动的情形。” ——徐复观

  【小结】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我们从“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可以体会到“逍遥游”的境界了。

  【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下节课交流;

  2、《逍遥游(选文)》是全篇的总纲;《逍遥游》也是《庄子·内篇》的总纲。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逍遥游》其余的部分,仔细体会一下庄子以鲲鹏起首,以庄周梦蝶收尾的妙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