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愚公移山》课题教案

日期:2022-06-14

这是《愚公移山》课题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其含义;积累相关文化知识。

  2.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3.顺畅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寓意。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通过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2.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成长道路上既要胸怀大志,更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暨运用。

  教学设计

  电子白板暨PPT等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吗?

  请你为大家复述或转述一下“愚公移山”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1)作家介绍:列子,名御(yù)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2)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3)文体介绍: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1)理解下列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2)注意以下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3)注意以下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

  第一段: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

  第二段:开端和发展,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高潮,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

  第四段:结尾,神仙帮忙移走了两座山。

  2.课文写了愚公移山的哪些内容?

  明确:

  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倒土的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移山的行动:“遂率子孙……于渤海之尾。”

  移山的结果:神仙帮忙移走了两座山。

  3.思考:第一段介绍了两座山的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

  介绍了山的名称、面积、高度、地理位置。衬托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的品质。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4.想一想:愚公移山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明确:

  太行、王屋两山高、大;愚公自己年老力衰;移山劳动力缺乏、工具简陋;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路途远;妻子的怀疑、智叟的讥讽。

  5.对于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

  明确:

  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三、小结与巩固

  1.小结:

  作者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愚公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试复述本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暨目标:

  1.进一步疏通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3.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

  4.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含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特点。

  2.把握本文主要写作艺术。

  教学难点:

  1.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含义和现实意义。

  2.如何做一个胸怀大志、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坚持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一、复习导入

  请简要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1.注意思考“愚公”是如何解决移山的困难的。

  2.重点关注“愚公”和“智叟”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思考:愚公是如何解决面对困难的?体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没有地方放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不怕困难

  劳动力缺乏:“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跳往助之”。——团结就是力量

  智叟的嘲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乐观自信、自存高远

  移山的结果:“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坚持就是胜利

  2.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分别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智叟:“笑而止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

  愚公: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孺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志向远大、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坚持不懈、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总之:智叟不“智” —— 愚公不“愚”(对比)

  评析:

  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存疑: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本课时不做强调)

  明确: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4.存疑: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本课时不做强调)

  明确: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

  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明确: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以神话结尾? )

  明确: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四、拓展延伸

  1.对于愚公和智叟,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明确: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愚公移山也是如此,因此,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搬迁”等来要求愚公。

  2.对于“愚公精神”,有人认为已经过时了有人认为更应该发扬,对此你怎么看?试举例说明。

  举例:略。

  明确:

  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附:

  学习愚公移山赋

  彭良举

  愚公移山泣鬼神,惊天英名万古存。

  民族振兴中国梦,华夏儿女长精神。

  2019年12月8日于暗流中学

  五、小结与作业

  1.小结

  这篇寓言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作业

  1)熟读背诵全文。

  2)以课后练习一、三为内容进行相关批注。

  3)在书本上完成课后练习四。

  4)将本故事改写为“白话故事”,并向你的家人或朋友复述。

  2019年12月8日于暗流中学

  板书设计:

  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