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日期:2022-06-14

这是《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前言】

  三年前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过一个《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录三年后重新上这篇课文,结合本次大会“文学鉴赏”的主题,力图展示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所谓“新”,乃是回归中的“新”,乃是“新”中的回归。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反思阶段作为一名一直努力创新的一线教师,有必要重新认真地梳理自己的各种教学理念,进一步地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上出朴实的、本真的、有文化底蕴的、有人文关怀的富有语文味儿的课,应该是我的更高追求。

  要坚定: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咬文嚼字是必要的手段,诵读是必要的手段,知人论世是必要的手段……更要认识清楚:教师本位、教材本位和学生本位本质上并不矛盾语文教学需要“常式”和“变式”,需要“预设”和“生成”,需要“控制”和“自主”……在这些概念中,其实都包含着教师智慧的开明的通达的“导”的因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课,还是一定要精心设计——设计教材、设计学生、设计自己天马行空式的生成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取。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上课,一定要充分对话——在对话中生成知识,濡染情感,提升智慧传统的满堂灌满堂讲虽然有它的合理性但绝不能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这堂课,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目标了呢?恳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王老师的儿子叫——

  生:尹犀墨!(笑)

  师:这个名字出自一个成语——

  生:惜墨如金!

  师:对惜墨如金是写作的一种境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140来个字但是,我们却要用——请读出大屏幕上蓝色的字——

  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师:对,我们就要通过这样的精读,努力走进三百多年前的古人张岱的心灵深处。

  第二部分: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师:现在请仔细听录音朗读,粗步感知课文内容,进行字词抢答。

  【投影展示】

  一、牢记以下词语的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二、抢答:一词多义分辨

  第一组: 一小舟 上下一白

  第二组: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第三组: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第四组: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组织学生抢答)

  师:这一次我们集体朗读全文,回答两个很关键的问题

  【课件展示】

  大声朗读并思考:

  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生朗读)

  生: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文却说是“舟中人两三粒”,人数是矛盾的

  师:真好!非常敏锐!是不是张岱数学没有学好,数不清楚人数啊?(众笑)还是其中另有玄机呢!请再说说第二个问题

  生:这个字是“痴”

  师:聪明极了!作者描写舟子说这话的时候用的是“喃喃”,你感受到舟子是什么样的神态了吗?

  生:大惑不解

  师:好!你能读出舟子的大惑不解的神态吗?

  (师引导学生多次朗诵舟子之话,模仿其表情神态,读出味道)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另类!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生:智商比较低(众笑)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呆人必定有呆行,现在我们就来“观其痴行”

  第三部分:咬文嚼字论“痴行”

  【课件展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指导生朗读这三句)

  师:说说看,从这三句你看出张岱有什么异常行为啊?

  生:他居然在大雪三日之后的晚上跑去看雪,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师:古人以三为多,大雪三日就是大雪多日,大家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稍微夸大处理“大”、“三”字和“绝”字)

  师: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什么意思?请用一个成语来替换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好!“绝”的仅仅是“声音”吗?重庆不下雪,那我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东西也消失了?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哦,色彩也消失了,温暖也消失了

  生:人的活动也消失了

  生:所有的生机和活力也消失了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来采访一下智商都不低的同学们(众笑)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看电视

  生:我烤着火上网玩游戏

  师:你很诚实啊!(众笑)可是,张岱,他做了什么呢?请读出来——

  (生读“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

  师:他冷吗?

  生:冷!

  师:何以见得?注意咬文嚼字。

  生:拥

  师:何以见得?为啥不用“穿”或者“披”呢?

  生:“拥”说明衣服很厚,整个人都蜷缩在衣服中了

  生:“拥”还说明张岱是把炉火抱在怀中的,他冷得很。

  师:看来,在“冷”的感觉上,张岱并不异于常人啊!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课件展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辅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喜曰”一句)

  师:我听出了欣喜和自豪啊来,假如你就是那两个痴人,咱们来自我表扬一下,说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生:我等皆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全然在乎冰天雪地间也!(全场鼓掌)

  生:我们都是超人!(众笑)

  ……

  师:同学们啊,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两个金陵客超凡脱俗,应该有可能和张岱成为知己但是,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继续咬文嚼字,深入研究一下——

  【课件展示】

  张岱巧遇金陵客,他也和金陵客一样满心欢喜吗?

  (指导生朗读该段)

  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强饮了“三大杯”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众笑)

  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

  生:我认为他并不是满心欢喜的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

  师:再分析一下这个“拉”字!

  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的否则,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

  师:品得好品得好!

  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杯”,这个“强”字,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的

  师:哟,有意思,不管是“勉强”还是“努力”,这其中的滋味都值得咀嚼

  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

  师:真聪明如果欣喜,按照常理,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会需一饮三百杯啊

  生:我也认为张岱不会很快乐,因为他和金陵客根本就是不同性格的人

  师:慢!这个发现很珍贵,刚才我们已经替金陵客自我表扬了,张岱和金陵客都是高雅脱俗之人你怎么会认为他们性格不同呢?

  生:他们看雪的方式不一样啊!张岱是一个人来的,金陵客是约了朋友来的,还带了酒,烧着火,把湖心亭搞得热气腾腾的

  师:哦,你总结一下你感觉到的他们的不同的个性。

  生:金陵客比较豪爽张岱比较忧郁。

  师:好!你咬文嚼字嚼出了境界了!(众笑)

  生:我也认为他们之间并不和谐你看,分别的时候,他们的问答就根本是答非所问。

  师:来,体会一下这位同学所说的答非所问如果这边四排的同学是张岱,这边三排的同学是金陵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问其姓氏,乃金陵人”一句,注意啊,不要读错了

  (生分角色读,恍然大悟)

  师: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

  生: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愁酒一壶……以天为盖地为庐!(鼓掌)

  师:这是不是很相似啊!(众笑)

  师:我采访一下这个同学,如果你遇到一个知己,要分别了,你们会彼此留下什么呢?

  生:电话、地址、QQ、电子邮箱……(众笑)

  师:是啊,同学们,酒逢知己千杯少啊,知己一个也难求,可是,张岱他们呢?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了却答非所问,即使是答非所问也不追究,而是彼此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旁观者清啊,干着急啊,我们希望他们是“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啊!(众笑)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师:难道张岱是一个孤僻的人吗?或者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这让老师非常奇怪,产生了探询张岱心灵深处的想法的冲动怎么办呢?这是三百多年前的人和事了,现在咱们手上也没有啥资料,无从入手怎么办?

  (生面面相觑)

  师:文章的题目叫《湖心亭看雪》啊,还记得老师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投影展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读)

  第四部分:咬文嚼字赏“痴景”

  师:比如,关于西湖的诗句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几句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

  (生动情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告诉老师,你从诗人笔下之景中,感受到了杨万里什么样的心情?

  生:他很愉快,满心喜悦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

  (生动情朗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请告诉老师,你从苏轼笔下之景,又感受到了苏轼什么样的心情?

  生:他也是幸福的,他愉快地赞美着西湖啊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

  (学生朗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告诉老师,你又从林升笔下之景,感受到了林升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痛恨统治者不争气,他在埋怨在愤怒

  师:就是这样啊,同学们,景语和情语之间息息相通,现在,就让我们去研究痴人眼中之痴景,进一步去探寻张岱的心灵世界吧

  【课件展示写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一副雪景,你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我感觉第一句给人一种苍苍茫茫的感觉

  师:是吗?但老师觉得呀,这一句有问题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开头我们还说张岱作文惜墨如金呢?这里居然一连用了三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我们对比再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清楚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师指导学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读出韵味儿)

  生:我觉得文中的量词用得很怪,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有同感我如果来写,我会这样写“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你认为如何呢?

  生:我觉得作者就是想把后面的景物写得很小很小,好和前面的“上下一白”形成鲜明对比

  师:有意思!你的这句“就是想”激发了老师的共鸣我也觉得这句话不仅是量词有问题,而且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融进”这个词用得妙!是啊,老师也感觉到张岱是想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否则你说,张岱和舟子是在船上的吧,他怎么能够说自己和舟子是“舟中人两三粒”呢?这视角根本就不对啊!

  师:还有,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去掉再读)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师生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这样看来,当时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他是怎么定位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和世俗社会的关系的?

  生: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见到

  师: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先前关于他和金陵客交往的不和谐就有了答案了他和自然的关系呢?

  生:他希望融入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发现的那个“独”与“两三”之间的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不!那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在“相公”们的眼里,“舟子”这样的仆人是可以不算人的但世上真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张岱笔下的西湖如此清冷,浩大,朦胧、孤独、纯洁,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静静地看,看完后,请设身处地地想象:五十多岁的张岱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回忆二十多年前夜游西湖的的旧事,并会把什么样的情感注入文字呢?

  第五部分:总结拓展

  【课件展示背景图片资料】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生:我想,张岱一定是忧郁的

  生:我想,张岱一定是孤独的

  生:我觉得当时张岱还是坚定的他在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生:我想,张岱也有逃避的心理,他还活在过去的世界中

  ……

  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生:柳宗元的《江雪》

  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生:曹雪芹写《红楼梦》也很像

  ……

  (课件展示,师引导学生齐诵《江雪》、《记承天寺夜游》、《归隐》中的名句)

  师:同学们,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其原因和表现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今天有时间,我们还可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最后,我们反过来审视开头提到的那个“痴”字,你还只想到“呆”、“傻”这一类意思吗?

  生:我想到了如痴如醉

  生:我想到了一句歌词“历尽磨难痴心不改”

  【课件展示】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人之痴心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师:同学们,《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请读大屏幕——

  生: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师: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最后让我们动情地来朗诵《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句

  (全班动情朗读雪景句并背诵一遍后下课)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