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呼兰河传》课堂教案

日期:2022-06-15

这是《呼兰河传》课堂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

  (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3)《呼兰河传》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二)掀开《呼兰河传》的面纱

  A、人物素描

  1、《呼兰河传》有这样的一群人是悲哀的、落寞的。你来描述,我来猜猜他是谁。

  2、学生描述书中人物,老师猜名字。

  B、小城人的“看客”精神。

  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

  1、作者用了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说说这个大泥坑给呼兰河居民带来的福利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说体会。

  3、小结:它带给呼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一是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狗,显得非常热闹,可以让人们一饱福,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可以让瘟猪变成淹猪,这样人们就能既经济又心安理得地吃瘟猪肉了。看到这些人们的所思所说所为,不能不让人感叹这是一种多么无聊、呆板、封闭、保守,而不求任何改变的生活状态啊!让人看了既可笑又可气。

  跳大神

  1、谈谈你对文中跳大神的体会?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自欺欺人的无赖举动都算是呼兰河城盛举,可见这“精神盛举”的热闹嘈杂背后所反映的呼兰河人平时单调刻板的生活和生命的寂寞和荒凉。但呼兰城人却仍是乐此不疲的担任着“旁观者”的角色,赶赴着各种无赖而陈腐的迷信活动。

  团圆媳妇

  1、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谁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

  2、出示团圆媳妇前后变化的句子。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1)师:这个姑娘给你的印象是?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都会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2)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你觉得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

  预设:婆婆、邻居、道士、跳大神的……

  (3)师:是这些人的愚昧无知、这些人的冷漠无情让一个健康的小姑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4)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麻木地活着,萧红用她的文字倾吐了一曲最凄凉最悲怨的歌谣。这凄婉的歌谣里还有谁?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

  C、萧红的童年

  1、童年是快乐的

  从哪看出童年时快乐的?找出相关的内容。

  (1)后花园是我快乐的天地。

  (2)祖父是我的“忘年交”。

  2、童年是寂寞的

  (1)师:这么说来我的童年倒也是多姿多彩呀!真的是这样吗?

  出示结尾相关语段: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2)师:读这段文字有不同的意见吗?

  (3)师:有人说“十年一个代沟”,而我和我的祖父却整整差了六十多岁,祖父或许可以陪我玩,或许可以给我爱,但他却不能给我什么? 其实童年的我更需要的是什么?此时,你觉得我的童年是怎样的?(寂寞的)

  出示描写我童年寂寞的语句,学生品读。

  a我祖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可见二三十年就没有小孩子了。而今也只有我一个。

  b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c我家是很荒凉的。

  d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e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f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

  (4)师:品读了刚才的语句,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5)师:这凄婉的音律中又岂只作者的童年,从萧红的文中你读懂了她写作时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创作时心境是寂寞的)

  (6)小结:是呀,萧红笔下流泻的每一个文字都烙印着或淡淡的或哀哀的伤感。

  (三)细数《呼兰河传》的魅力

  1、独特的风景,独特的风情

  师:这部小说像画一样美,画中的哪些特有的风景,独特的风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汇报。

  A、严寒中“冻裂”了的万物。

  B、东二道街上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C、祖父家的菜园。

  2、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师:在小说中,萧红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找出故事中描写的人物进行赏析。

  3、优美的语言

  在文中找到那些最让你心动的语言,品一品,读一读。

  a“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b“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c“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d“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哪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e“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4、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萧红笔下的童年。它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颗柔软、温暖的心。要知道,人的一生,不管怎样的长途跋涉,童年或许就是 “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有父亲、母亲,有兄弟姐妹……有让一个人一直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四)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和她的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萧红的作品还有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三、结束语

  萧红,一生孤寂,像烟花那样,带着疼痛的文字,让我们怜惜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当她用自己的文字为寂寞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呼兰河传 》,也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温暖的童年回忆,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部叙事诗、这串凄婉的歌谣,欣赏这幅多彩的风土画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