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半截蜡烛》解读体悟及思考

日期:2022-06-15

这是《半截蜡烛》解读体悟及思考,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语文的味道是美的,如果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美丽,他们就一定会对语文学习情有独钟。但是,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作者一般不会在文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体味它们的作用以及隐藏在这些文字符号背后的丰富的情感密码。说到细细地品读,记得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用“慢慢走,欣赏啊!”来劝告年轻人如何对待生活。这句饱含哲理的话语给我许多启示:人生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教师解读文本也更应当是这样。小学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字面上较容易理解,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那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不一样。因此,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就不会有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细读文本,就没有自己的体味,也就谈不上“犁”出语文的味道,更谈不上读懂一篇文章了。下面就以《半截蜡烛》一文为例,来谈一谈我的细读及思考。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课文情节生动紧凑,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刻画相当细腻,引人入胜。语言文字中充盈着浓浓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弥散着语文那诱人的味道。现撷取细读中的几个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细读体悟和思考。

  一、暗藏心机的“急忙”和“轻轻”

  在细读文本的时候,应把感官的触角,心灵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特别是那些容易让人滑过去的一些词语。例如:文中第三自然段,“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这段文字是写伯诺德夫人在危急时刻,从容地用一盏油灯把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给换下来的情景。但是作者在描写时却用了“急忙”和“轻轻”这两个在表面上截然相反的词语。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的朗读体悟大做文章:这两个词语,作者是随便一用还是“别有用心”呢?能不能将它们的位置交换,为什么?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这里之所以用“急忙”,并不是说伯诺德夫人的心情很着急,尽管此时她比谁都着急。这个 “急忙”是做给德国军官看的,在德国军官看来,这个“急忙”却很自然很正常。因为德国军官嫌屋里黑,而这只蜡烛发出的光是比不上油灯的。所以,伯诺德夫人 “急忙”去取油灯,就会让德国军官认为伯诺德夫人在向他们献殷勤。这从后面“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这句话足可以看出。但是,如果这里把“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去掉,那么情况就不同了。大家再看修改后的这句话:“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轻轻把蜡烛吹熄。”这样一改,就很容易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如果再把“轻轻”改成“急忙”,那真有“此地无疑三百两之嫌了”。相反,如果把句中的“急忙”改成“轻轻”,那么就会让德国军官认为,伯诺德夫人在怠慢他们,有对他们心存不满之嫌疑。那样的话,德国军官可能还会借故找茬。当然,此时情况万分危急,所以,这个“急忙”表面上是做给德国军官看的,实际上也是伯诺德夫人为了避免险情的发生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伯诺德夫人安排得当,所以这个“急忙”便师出有名、顺理成章了。因此,这一个“急忙”和“轻轻”把伯诺德夫人在危急时刻的机智、从容、镇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活丰满而又耐人寻味。如果在不经意间“滑”过去,也就品尝不到这份“美味佳肴”的诱人醇香了。

  二、不平常的句号

  细读文本,还应细到不放过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哪怕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标点。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伯诺德夫人所做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她再做努力的话就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儿子杰克出场了。在他的这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话中“天真冷。”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当时的天气并不是真的很冷,要是真冷的话,为何直到现在才生火呢?这只是杰克的借口而已,他想借给几位德国军官抱柴生火取暖这个机会悄悄把蜡烛里的情报取出来重新收藏好。因此,这是杰克在危急时刻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如果用上“感叹号”,就说明天使真的很冷,那么杰克的到柴房搬柴生火这个计谋就没有多少智慧可言了。但是,天也不是不冷,只是没有到很冷的程度,否则这条计谋就显得愚蠢了(哪有天气暖和还生火的,一定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因此,这个句号既反映了杰克的机敏,又让人体悟到作者的慧心。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读得自然,让人觉得有些冷,但不是很冷。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意图。

  三、温柔而又极具杀伤力的话语

  细读之细还应细在仅仅抓住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同样一句话,在书面语中,因所处的语境不同,所表达的信息也不同。在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语言中包含着其他起作用的成分,如语气、语境等。例如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杰奎琳的确是一个不一般的孩子。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杰奎琳真的对德国人有好感吗?从她的娇声中,你读懂了什么呢?杰奎琳虽然是个小女孩,但是,她和她的妈妈、哥哥一样对德国侵略者充满无比的仇恨。可是,眼前的情形,让她又不得不用自己的计谋——“娇声”来迷惑德国军官。既然你们认为屋子黑便点了两盏灯,那么,楼上也那么黑,对于我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而言,没有灯是不可以想象的。她这样说,也许能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丝怜爱之心——德国军官也许会想,这么可爱又懂礼貌的小女孩,在没有灯的房间里一定会感到害怕的。也许,德国军官就不忍心再拒绝了。这从后面德国军官的话:“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可以看出,杰奎琳的娇声让德国军官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女儿,出于对女儿的疼爱,所以他不忍心拒绝杰奎琳的请求。如果这里换成的是杰克,可能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尽管如此,内心无比喜悦的杰奎琳,并没有立刻端起烛台上楼,而是依然很有礼貌地向这几位军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如果说杰奎琳端起烛台的那一刻,可能会让德国军官想起什么,那么这个“道别”的举动,彻底地让他们放松了最后的一丝警觉。因为,谁也没有理由去拒绝一个可爱而又有礼貌的小女孩的一点最基本的请求。由此,足见杰奎琳的机智、镇定和勇敢。更见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要指导学生探究文学艺术的“微言大义”,把作品真正看懂,从而更深层地进入艺术的殿堂。

  四、耐人寻味的结尾

  作者最后用“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句话来结束这个故事。文中第六自然段,足可以让我们知道杰奎琳的绝妙主意取得了成功。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又在文末加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句话的作用和魅力到底有多大,在教学时,可以试着把它去掉,让学生比较一下表达的差异。学生在交流中就会感觉到,正是因为有了个结尾,才使得这个故事情节更具惊险性,从而更能衬托出母子三人的沉着、机智和勇敢。否则,故事中硝烟味就不那么浓烈了。短短一句话,却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语言的魅力,作者的匠心尽现其中。

  写到这里,我的心一颤。语文的味道是美的,如果,我们教了很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让学生感觉到到这份甘甜,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没有感觉的,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的味道是美的,是鲜活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进语文,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来“犁”出语文的味道,感受语文的味道之美。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要展开文本细读。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把学生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地细读者,与作品融为一体,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唯有如此,才能“犁”出语文的味道,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爱上语文。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