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日期:2022-06-18

这是八年级(下)《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应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

  3.在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中,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细绳子、钉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1.复习引入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题设和结论交换即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此命题成立吗?

  (从知识内在联系引入探究)

  2.实验探究

  (1)在古代,没有直尺、圆规等作图工具,人们是怎样画直角三角形的呢?

  【实验观察】

  用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细绳子,在小黑板上,用钉子钉在第一个结上,再钉在第4个结上,再钉在第8个结上,最后将第十三个结与第一个结钉在一起,最大角便是直角.你认为结论正确吗?(这是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

  (抽2名学生完成上述操作,让他同学测量课本中三角形最大角度数,并探究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

  (2)一、三组同学用圆规、刻度尺作△ABC,使AB=5㎝,AC=4㎝,BC=3㎝,量一量∠C。你有何发现?

  (3)二、四组同学用圆规、刻度尺作△ABC,使AB=5㎝,AC=12㎝,BC=13㎝,量一量∠C。你有何发现?

  抽代表依次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讨论:为什么用上面的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就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指导)

  学生猜想、讨论、形成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下面的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定理证明

  教师指导证明思路

  已知:

  求证:

  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C=90°.可画直角边长分别为a,b的直角三角形,只需证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证明后,抽小组代表展示证明过程。

  小结:

  指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对比勾股定理,理解互逆定理。

  二、尝试应用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习题,第3题可选作.

  1.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5,b=8,c=17; (2) a=13,b=14,c=15;

  2.在△ABC中,a=5,b=12,c=13,求此三角形面积.

  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2,CD=3, AD=1,且∠ABC=90°,请你提出一些问题并解决。

  能求出AC的长吗? 能求出四边形∠DAB吗? 能求出四边形ABCD面积吗?

  完成题组后,各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发地交流.

  三、展示反馈

  在完成上述练习后,按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分层抽代表展示

  第1题口答,第2、3题展示书面表达并解释。(板书黑板上或利用投影)

  归纳总结

  学生:自主归纳出方法、规律性的东西及该注意的问题。小组间互相争辩、矫正,个别题目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来总结。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在归纳中给出及时的明晰。从而让学生选择出此类题的做法。

  四、补偿提升

  针对上述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指导,总结归纳,当学生的归纳总结有缺陷时,教师适当的补充和提升.

  变式练习(或目标检测)(下发题签或用多媒体呈现):

  1.以长度分别为下列各组数学的线段为边,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2,3,4 (B)1, , (C)1,2,3 (D)5,11,12

  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3.在△ABC中,AB=13,BC=10,BC边上的中线AD=12.求AC.

  4. 如图,有一四边形空地ABCD,AB⊥AD,AB=3,AD=4,BC=12,CD=13,求四边形ABCD面积.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尝试应用——展示反馈——补偿提升

  ●流程解读

  一、自主探究

  1.复习引入(或情境引入)

  目的: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要求: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生活现实情境或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引入。问题或素材来源于已有的数学知识或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从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引入的.

  2.实验探究

  目的:针对情境设计提供的问题,让学生操作实验、画图测量,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个别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情境设计中的问题。学生要反思总结问题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

  3.组内交流

  目的:针对自主学习探究中所发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问进行交流合作,达到知识和能力生成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勤思、敢问、能讲、善辩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操作要求: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相互释疑,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明确完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若有共性问题,适当点评,规范要求。

  二、尝试应用

  1.自我尝试

  目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初步运用己生成的知识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反思习惯。

  操作要求:题目精选,题量适中,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完全放给学生自主解决,并让学生自我反思。

  2.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的题组完成情况,及时搜集信息。

  学生:完成题组后,各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发地交流。

  自主学习习惯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使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易于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展示反馈

  学生在探究学习或练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结果,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这样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展示中得到互补,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归纳总结

  学生:自主归纳出方法、规律性的东西及该注意的问题。小组间互相争辩、矫正,个别题目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来总结。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在归纳中给出及时的明晰。从而让学生选择出此类题的做法。

  四、补偿提升

  通过这一环节,既对前几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补偿,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了拓展提高.特别是通过谈收获,学生又对本节进行了深度反思,对本节所涉及的方法规律、数学思想、易错内容等又进行了一轮回顾与理解。尤其是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数学意识的总结,更体现出学生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此设计在“汉滨区初中数学优秀教改课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一等奖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