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

日期:2022-06-24

这是《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又回到高一,又在冬天教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我也上过大市公开课,但是这几天在脑海里的不是自己的那堂课,而是2011年的12月在一中举行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推进会暨“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中,听了南菁中学杨培明特级的一节课,记得当时听完之后很震撼,觉得杨特级已经把这堂课完全理顺了,摸透了,让人有一种“这节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感受。

  翻翻自己过去的听课记录本,居然找到了当时的记录。虽然今天有好多事情要做,但为了刚才找到听课本的庆幸感(找不到该怎么办?),还是决定把它先输入电脑。随堂听课记录常常是断片,有时是碎语,有些地方因为时间隔得久了都不记得了,也无法补充,就这样直录了吧。

  杨培明:《听听那冷雨》 导入:随着大陆与台湾的文化,……随着余光中走进台湾的长巷短巷,风里雨里。 提到余光中,我总会感到莫名的亲切,因为余光中夫人数常州武进潮桥人,我夫人也是。算得上有缘人。 解题 题目令人费解,雨可以听得出大小,又何以听得出冷热?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课文。 课文分析 课文哪几个小节集中写听雨?从哪个小节开始写,那句话提示了我们?——读课文要注意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句子犹如指明灯。 第2节 谈“雨” 嗅 雨 观 雨 听 雨 为什么第2节的“雨”加引号?第2节讲“雨”这个汉字,其它是指自然界的雨。 文章开头和结尾通过哪一个动词把文章连接了起来? 想

  开头“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霏霏,雨细密的样子)

  结尾相呼应的语句:走入公寓,沉思冥想。

  这个“想”不仅连接了开头和结尾,中间各部分也是关于雨的回忆联想。

  叙事的暗线: 金门街 厦门街

  路短而单纯,但作者的思绪却绵长而复杂。 鉴赏散文要学会理清文脉,也要学会鉴赏课文之美。 理其脉

  品其美

  意境——客观景物 主观思想情感

  (1)写了哪些客观景物,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渗透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2)鉴赏课文第5小节,请学生准确朗读。

  我读会在“一打二打三打”停顿下,语速慢些,读出意境。

  大陆上秋天的雨

  特点:凄凉、凄清、凄迷

  要不要“凄迷”?

  引发对家人,对大陆的思念。

  蒋捷,江苏宜兴人,隐居太湖。

  为什么借用蒋捷这首词?人生三个阶段听雨的心理感受

  “窗户在喊谁”?谁在喊谁?故乡在喊游子。

  (1)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2到3处文句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发言)

  以瓦房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美感”,可见作者不以“台雨”为美,与第9节“强劲的电琵琶…”照应。

  通感(移觉)第7节“各种敲击音……按摩耳轮”

  运用叠词 第1节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非常值得咀嚼。

  会其意

  品“冷”客观上,春寒料峭

  主观上 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除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其他原因

  读第11节

  既有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家园之思,又有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与仰慕而产生的文化乡愁。

  “客愁多在灯影外

  板书:

  一(1)金门街 走入霏霏,想入非非 理其脉

  二(2-11)回忆 第2节 谈“雨” 文化乡愁

  第3节 嗅 雨

  第4节 观 雨 品其美

  联想 第5-11 节 听 雨

  三(12) 厦门街 走入公寓,沉思冥想 家国之思 会其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