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解读

日期:2022-06-26

这是《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这一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赴任时乘船沿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

  写诗时的具体情形,有如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西塞山,刘禹锡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诗。

  还有一种说法,《唐诗纪事》记载:长庆(821—824)中,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等在白居易府上聚会,谈论起南北兴废,于是约定以《金陵怀古》为题赋诗。刘禹锡“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王浚楼船下益州……(下略)‘’”。白居易看了刘禹锡的诗作后说:“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放弃唱和。

  哪一种说法更可信呢?我倾向于前者。在白居易家聚会赋诗是有可能的,真实情况有可能是刘禹锡背诵出途经西塞山时所写的诗,白居易表示赞叹。

  2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一名道士洑矶。大冶县为长江中流要塞,三国时东吴在此设防。这个西塞山,跟唐诗中另一个著名的西塞山——《渔歌子》词“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西塞山,应该不是一个地方。张志和的西塞山应该在他的家乡浙江萧山。

  3

  刘禹锡途径西塞山而感慨赋诗,跟他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藩镇割据情况日益加剧。宪宗时朝廷取得过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役的胜利,国家一时出现了统一安定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至二年(811—822)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当为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而作。

  4

  王浚,弘农湖县(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县)人,当时任益州刺史。王浚奉晋武帝之命,为伐吴造战船。王浚所造大船,以木为城,船中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人。

  咸宁五年(279),晋武帝决定消灭东吴,以三路大军围攻东吴首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中路大军由镇南大将军杜预率领,东路大军由安东将军王浑率领,王浚则率水军从长江顺流而下。

  为了阻挡王浚水军的进攻,东吴一位名叫吾彦的刺史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在江面险要处打了不少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插在水面下,如同无数的暗礁。王浚以大木筏和大火炬,破了东吴大铁链和铁锥的阻碍。就是诗中所说的“千寻铁锁沉江底”。

  在杜预、王浑两路大军的积极配合下,加上东吴暴君孙皓的狂妄轻敌,王浚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势如破竹,很快就杀到了建业附近。百里江面,满眼都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登陆,浩浩荡荡进了建业城。孙皓见大势已去,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然后领着一批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这就是诗中所说的“降幡出石头”。石头,即石头城南京。

  5

  人世、山形两句,意思朦胧,刘禹锡另有两句诗可作注释:“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意思是,国家兴亡的原因在人,山川形势再险要也无法保证王朝永固。

  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帝王统一天下,拥有四海。《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李世民《过旧宅》诗:“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6

  这首诗的好处,前人揭示不少。例如:

  钱朝鼎《唐诗鼓吹笺注》:“劈将王浚下益州起,加‘楼船’二字,何等雄壮!随手接云:‘金陵王气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惨溃!……看他前四句单写吴主孙皓,五忽转云‘人世几回伤往事’,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废兴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山形依旧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末将无限衰飒字样写当今四海为家,于极感慨中却极壮丽,何等气度,何等佳构!此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

  查慎行:见解既高,格局亦开展动宕。(《瀛奎律髓汇评》)

  何焯: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瀛奎律髓汇评》)

  薛雪《一瓢诗话》: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

  其中,“唐人怀古之绝唱”、“千载绝作”的评语,明显有溢美成分,不能太当真。我赞同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意见,“……少顿挫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比起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来,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