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20篇教案

日期:2021-05-27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数学20篇教案,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20篇教案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量的守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守恒得概念。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同伴良好的沟通并大胆,清楚的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与想法。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

  重点难点
  1.能在实验过程中感知量的守恒的含义。
  2.能大胆,清楚的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与想法。

  活动准备
  1.量杯、透明瓶子、染色水溶液、不同大小的容器
  2.教师准备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创编故事情节,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 “有一天小熊小和狗拿着瓶子去猪爸的商店买一斤油,结果小熊和小狗发现猪爸卖出的一斤油不公平”。 出示两个装有染色液体高矮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请幼儿观察。
  2.讨论小熊和小狗的油谁多谁少吗?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们说一说小熊和小狗的油谁多?为什么”?
  (2)幼儿表述自己猜想。
  (3)教师小结。教师“小朋友说谁多的都有,那么请小朋友看我做个实验,来检查一下到底谁多。
  3.教师进行实验
  (1)教师:“老师现在这里有两瓶水,一瓶代表是小熊的,一瓶代表是小狗的,我们来看看到底谁多“。
  (2)教师:“首先我把小熊这瓶水倒到量杯里,在水位处用红笔标示画一条线,接着我把小狗这瓶水倒到量杯里,也在水位处用红笔标示画一条线。
  (3)让幼儿观察水位红笔标示。教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什么啦”?“看看是不是两瓶水其实是一样多的”?
  (4)教师小结:“一样多的液体装在不同容器里,在装的过程中不增加不减少,两个容器中的液体是一样多的”。但有的时候看起来是不一样多,其实是一样多的。这就是量的守恒.
  4.继续故事情节,引出下一个实验
  (1)教师:“小熊和小狗买完油以后,又买了两瓶果汁,熊和小狗又有烦恼了,怎么这回的醋猪爸给的也不一样多“?
  5.幼儿猜想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教师:“请小朋友想想这回的小熊和小狗的果汁谁多谁少,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6.幼儿进行实验,并在幼儿实验组中设计几组水量不守恒的。
  (1)教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那么我们想的对不对呢?我们来做实验来检验一下。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2)指导幼儿进行实验。
  7.实验结果展示
  (1)每个小组说自己的实验结果,会有几组小朋友提出不同的意见,发现并不是所有组的水都是守恒的。
  (2)自己记录的表格。
  8.教师小结
  (1)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组的水都是守恒的,有的小朋友的猜想就是错的,不要因为刚才老师做的那个实验水是守恒的就认为所有水都是守恒的,如何才能知道水量是否守恒,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知。
  9.继续故事,引出下一个实验
  (1)教师:小熊和小狗继续买东西,这回他们要买两瓶米,请小朋友看看这回他俩遇到什么问题了。
  (2)教师:这回小熊和小狗也知道想知道谁多谁少要做实验才能知道,可是他们发现实验了好几回怎么答案都不一样,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10.教师进行实验。(实验是要说明装容器的瓶子必须是干燥的)
  (1)教师拿出2个装有米的相同容器,一个内壁有水珠的量杯,一个内壁干燥的量杯。
  (2)先用内壁干燥的量杯证明这两个容器的米是相同多的。
  (3)然后再用内壁有水珠的量杯来量2个容器的米。
  (4)细心的孩子可能会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内壁沾有前一个容器的米,如果没有在实验中发现,最后实验结果会发现第二个容器的米比第一个容器多。
  (5)请幼儿思考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11.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会发现两次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量杯内有水珠,将米沾在了量杯内壁,所以导致第二杯多。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量杯内是干燥的,这样结果才回准确。
  12.继续故事情节
  教师:“小熊和小狗知道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了,他们想重新验证,但是又有问题出现了,他们的量杯丢了,怎么办啊?他们很着急,小朋友来帮助想想办法吧,没有量杯怎么才能做实验呢?美工区有一些容器和工具,每组可以利用这些想办法进行实验。
  13.引导幼儿想办法进行实验。
  引导幼儿用容器来测量,可以用画水位线来证明多少
  14.教师小结,联系生活
  教师:“今天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发现了我们不能被眼睛欺骗,有时候看着瓶子矮矮粗粗的,感觉装的东西很少,看着瓶子高高细细的,感觉装的东西很多,其实不一定。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所有的东西的量都是守恒的,如果想知道量是否守恒,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并且实验的过程还一定要保证测量物体的容器要是干燥的,这样结果才会准确。我们生活中也有量的守恒,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注意一下装食品,饮料,物品大大小小的容器,形状不同,可是他们能装的量是一样多的,看看盒子,瓶子上的标示,你会发现他们到底谁和谁是一样的。

  活动反思:
  优点:
  1、目标制定明确,各环节能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通过有效策略来突出活动的重点、难点,使活动过程更加顺畅。
  2、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的策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实验感知量的守恒,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3、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上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超市场景的设置,另外课件的巧妙设计与运用,也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4、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
  不足:
  相对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不够丰富,略显容易,欠缺难度。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理解“量的守恒”,明确守恒的概念。
  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不够,应该在提出更多不同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活动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
  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 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读数型加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将一种物品抽象成数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感知加法的含义。
  2.学会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加法运算,初步学会观察图意,培养幼儿视图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丰收的图片磁性教具;玉米、西红柿卡各10张、1—5的点数卡两套、1—10的数字卡、点数卡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儿歌《秋天到》引入并以故事的方式向幼儿讲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忙着把地里的庄稼收回来,几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没闲着呀,快看他们也在忙着呢,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小朋友们看图上有两只可爱的小白兔,一只是灰色的一只是白色的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原来他们是在院子里摘苹果呢)分别数一数两只小兔手中苹果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用计数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加法运算

  二、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框,玉米卡
  1.请两个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长方卡里放玉米,并说出自己放了几个,找出相应的数字放在长方卡的下面,其他小朋友算出一共是几个?并找出总数的数字卡
  2.依照方法,将实物换成西红柿,继续练习
  3.将实物卡换成点数卡,继续练习

  三、幼儿探索操作
  1.请幼儿看图,说说图意,猜猜小朋友在做什么
  2.请小朋友数一数左右两边的方框分别有几颗草莓,把数字写在下变相对应的方框内,在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几颗草莓,把答案写在最下边的方框内
  以下逐一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活动
  教师收书及整理工作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
  我们班根据幼儿的兴趣正在搞“奇妙的钟表”主题活动,幼儿收集到了很多钟表,我们开了一个钟表店。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去钟表店。有买的、有卖的、有参观的,在那里他们手拿钟表拨着时间,嘴上还不停的说着:“你们的表几点了?”边拨表边交流,“我的表8点了,你的表几点了?”“ 我的9点了。”“不对,你的不是9点。”他们一边争辩着,一边拿着表向我走来,“老师,您说他的是9点吗?”于是,我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7、8、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5、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时钟,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是秒针在跑。那他们两在运行时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我们小朋友们去玩一玩,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拨指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拨。
  6、说说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7、那么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别急,老师来向你们介绍。

  三、认识整点、半点以及它们的记录方法。
  1、好,先请你们听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边讲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
  3、讲述后提问:
  1)、小明去秋游了吗?为什么没去成?
  2)、他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了?
  4)、他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课后反思:
  优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课的开始部分利用谜语和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在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让幼儿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3.游戏化教学,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多种游戏形式,如:敲一敲、师幼竞赛、拿票坐车去玩等,在游戏中幼儿进一步认识了钟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发展。
  4.教具、学具准备充分,钟面和实物闹钟达到人手一份,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不足:
  1. 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还有待加强培养。
  2. 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儿童化。

第5篇、大班数学8,9的分解和组合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目标
  1、经力对数量为8.9的物品进行分解、组合的过程,感知8、9的分解、组合。
  2、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考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8、9的分解组合,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
  2、学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纸、笔人手一份。
  3、《操作册》第27页。

  活动过程
  一、运用“数字碰球”游戏复习数的分解、组合。

  二、学习8的分解、组合。
  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8片筹码,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份,并用“数字卡片”、“分合号”记录分解结果,先请分成7和1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引导幼儿感受将8分成7和1或分成7和1,虽然改变了两个数字前后顺序,但合起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请8分成2和6,3和5两种分法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解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找出与这种分法的另外两种记录结果。小结俩个部分数,交换了位置,合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3请还有不同分法的幼儿展示:即8分成4和4.
  4让幼儿集体完整地读一读8的分解和组合。

  三、学习9的分解、组合
  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9片筹码,让幼儿尝试把自己每次分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并引导幼儿在摆分合式时按一个分数 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来摆分合式并记录,再找出其中有相同数字的分法。
  2、 把幼儿分解的结果展示在黑板,并进行检查。

  四、游戏活动:做手指游戏“找部分数”。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六、活动延伸:完成《操作册》P27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活动目标很明确难度适中,大部分幼儿能听懂,学会自己操作,幼儿动手能力也比教强,学习兴趣浓厚
  2不足:教师讲课不够幼儿化。上课时间太长。
  已后要多锻炼自己,不断提高上课的奇巧。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超市购物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超市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幼儿。为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超市”开展主题活动。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情景”中,并通过参观、游戏、谈话、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整合起来,使孩子了解超市的结构,体验购物的快乐,感受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去超市购物时自己买了多少东西,付了多少钱,但是,对人民币的概念仍较模糊,于是生成了这节数学活动——《超市购物》。旨在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在多次去“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认识硬币,学会使用硬币。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当幼儿亲自购物之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活动前幼儿对人民币有初步认识,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幼儿认识汉字“角”、“一”。
  2.物质准备:
  (1)布置“超市”,货架上摆有各种实物,并标明价钱。
  (2)装有10个1角、2个5角、1个1元硬币的盒,幼儿人手一份。
  (3)付钱方法展示板四块。
  (4)直观演示1角、5角、1元硬币之间换算关系的课件。
  (5)幼儿人手一张存钱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认识硬币
  (1)让幼儿感知、发现硬币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请你们轻轻地打开盒子,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幼儿打开盒子。)
  师:“哇,好多硬币!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多少钱的硬币?”(1角,5角,1元。)
  “好,现在请小朋友把盒子盖起来,老师要考考你们。”
  (2)出示1角课件。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多少钱的硬币?”(1角。)
  “你怎么知道它是1角钱?”引导幼儿观察硬币上的标志。
  教师小结:对了,它的上面写着“1角”,它就是1角钱。
  以同样方式分别出示5角、1元课件,让幼儿认识。
  师小结:5角的硬币是金色的,上面写着5角;硬币中最大的是1元的硬币,它的上面写着1元。
  游戏:取硬币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取硬币的游戏:老师说出多少钱的硬币,请小朋友快速地举起这个硬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
  老师发布命令:“请举起1角(5角、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钱,想不想去超市购物?”(想。)
  “去超市购物时,小朋友要先看看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然后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到收银台付钱。”“老师先请小朋友拿着钱盒到1号货架购物。”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整理。幼儿在活动前对硬币有了粗浅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实物,通过游戏,从1角、5角、l元三种硬币最明显的特征入手,引导幼儿准确认识l角、5角、1元硬币,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
  2.幼儿第一次购物,探索1角、5角、1元毛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幼儿带着钱盒,到超市1号货架选商品(师设计的每一件商品均为5角钱或1元钱),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集中梳理经验,知道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5角钱的两种付钱方式:用1个5角来付钱;用5个1角付钱。
  师小结:“这些小朋友买的都是5角钱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用1个5角付钱,有的用5个1角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5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是5角钱,1个5角的硬币也是5角钱。
  提问:“谁买的是1元的东西?你是怎么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1元钱的多种付钱方式:“我买了一个1元的××,用一个1元的硬币付钱。”“用10个1角的硬币付钱。”“用2个5角的硬币付钱。”“用5个1角和1个5角的硬币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2个5角的硬币合起来是1元钱;10个1角合起来是1元钱;5个1角和1个5角合起来也是1元钱。
  师:“原来硬币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我们刚才只买了5角、1元的商品,超市里还有很多不同价格的商品,你们想买吗?购物时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上面的标价,想想怎样付钱简便些?好,请大家拿着钱盒去购物吧!”
  评析:教师在幼儿认识了1角、5角、1元三种硬币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了亲身购物的机会,进一步探索1角、5角、1元三种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每个幼儿都只有在付钱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买到商品。幼儿必须先观察商品的价格,然后思考该如伺正确付钱,并将付钱方法粘贴在展板上,最后通过课件梳理幼儿经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幼儿第二次购物,发现多种付钱方法
  幼儿到超市选商品,教师观察。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
  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师提问:“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边讲,教师边演示课件。)
  (1)6角钱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角的硬币来付钱;用1个5角和1个1角合起来也是6角,这种付钱方法只用了2个硬币,简便多了。
  (2)8角钱的咪咪虾条付钱方式:用了8个1角来付钱;用1个5角的硬币和3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也是8角钱。
  (3)如果我买的东西是1元,请小朋友帮我想想怎样用1元、5角或者1角的硬币来付钱呢?”
  小结:可以直接用1元的硬币来付,也可以用2个5角的硬币来付,因为他们合起来是1元,还可以用10个1角来付。还可以用1个5角和5个1角来付。”
  师:“原来同样的价钱可以有多种付钱方法。”(请小朋友将商品放进桌子底下的篮子里。)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巧妙设计,让幼儿在一次次购物游戏中发现多种付钱方法,既拓展了幼儿思维,又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特色。
  4.第三次购物,巩固幼儿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1)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样神秘的礼物——存钱卡(出示存钱卡)。这回要请小朋友将你的付钱方法存在存钱卡里。去超市购物时,请小朋友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商品,看看多少钱,然后回到座位上,将你的付钱方法粘在银行卡的背面。
  (2)幼儿自由购物,将付钱方法黏贴在存钱卡上。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付钱方法。
  5.分享商品,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角、5角、1元的硬币,学会了不同的付钱方法,到超市里买了这么多的商品,真开心!今天也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请她们一起来品尝我们购买的商品好吗?请小朋友把自己购买的商品送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贯穿“超市购物”这一主线,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不断的超市购物中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从认识硬币到探索1角、5角、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再引导幼儿发现多种付钱方法,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3.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手环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   
  “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2.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区别左右手。  
  ①请小朋友举起拿笔的那只手,招招手。  
  ②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用到右手?  
  ③伸出左手摇一摇。  
  ④出示手环,请把手环戴在右手。  
  ⑤小结:戴手环的这只是右手。摇摇手的是左手
  (2)区别左右脚。  
  ①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  
  ②区分左右脚、左右眼睛、左右耳朵。  
  ③小结:左手的这边是左边,右手的这边是右边。    
  3.感知左、右边。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4.游戏:我说你做   
  (1)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2)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3)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4)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5. 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1)按手环颜色分组进行比赛  
  (2)比赛中用五角星进行评价     
  6.评出冠军组。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作用,给幼儿充分互动的空间、时间与机会,达到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关系,能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正方体与长方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 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第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找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会询问这是什么图形,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我的挂图,挂图中有不同颜色的不同图形,由不同图形拼成的一幅画,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了解各种图形分别由什么特点。活动中教师一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不清楚的或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纠正,耐心的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参与活动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
  2.能大胆、正确的表达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方位。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大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小朋友们,今天图形王国的国王给我们小朋友带礼物了,你们来看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用两个词来说,如红色的三角形等)
  2.游戏“图形归类”。请幼儿把相同的图形放在放在一起。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现在这些图形宝宝想回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家吧!
  (2)(出示图)这就是它们的家。观察表格,理解横向和纵向标记的含义。提问:表格最上面一行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左边有什么标记?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示范将红的圆形放在相应的格子里去。边放边说:红的圆形在从下往上数第四行左边的第二个位置上。
  (4)请个别幼儿尝试选择部分图形按照两种特征进行定位,并说一说具体的位置。
  3.幼儿用操作材料对图形进行归类。
  (1)给每人提供一套操作材料,先仔细观察里面的图形,在确定图形宝宝应该放在哪个家中。
  (2)教师进行指导
  4.组织交流,讲述特征和位置。
  提问:第几行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图形?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对颜色和图形特征已经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讲解示范的时候,因为语速快,部分幼儿幼儿未能听清老师的要求,导致一个问题说出去来,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问的什么。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一分钟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本班的个别小朋友最近不太遵守时间,做事情不积极主动浪费时间。为了督促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珍惜时间抓紧时间。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知道1 分钟的长短,抓紧时间。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珍惜时间抓紧时间。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绳子,穿珠,笔,卡片。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引出1分钟的重要性。
  2、 体验1分钟的长短。
  (1) 我们平时怎样计算时间呀?
  (2) 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3) 各种方式体会1分钟的长短。唱歌、静坐、做游戏。分别请小朋友谈一谈哪个一分钟长那个一分钟短。
  (4) 穿珠子感受1分钟。
  先自由穿一遍几下多少,在抓紧时间穿一次记下多少。为什么数量不一样?讨论一下。
  3、总结一下抓紧时间就会做更多的事。
  4、 回家后让父母帮忙记算时间做各种不同的1分钟游戏体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整体来看孩子们比较喜欢参加这一教学活动,也能从中知道了1分钟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可是从中也有一定的问题,在以各种方式体验1分钟的环节中有一个游戏要求幼儿保持一个动作1分钟不动,有个别体力不好的小朋友没站稳碰到其他的小朋友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这是老师没有要求到位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

第11篇、大班数学学习相邻数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学习相邻数》是学前大班的一节数学活动,是让幼儿让幼儿正确理解相邻数,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 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理解相邻数,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数的含义,知道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1~10的苹果卡片和1~10的梨卡片,,1~10的蘑菇房子,10个小动物卡片。音乐及视频。

  活动过程
  一、到森林里游玩
  1、(播放去郊游音乐)。苹果队的小朋友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并大声说出自己手中卡片的数字是几。
  2、草莓队的小朋友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大声说出自己手中卡片的数字是几。师提问:和你挨着的朋友是谁?你的邻居是谁?你的好朋友是谁?

  二、小动物搬家
  1、森林王国今天特别热闹,小动物搬到它们的新房子里,(出示10个蘑菇房子)
  2、到底有谁搬到房子里去了呢?“谁住在1号房子?谁住在2号房子?……10号房子住着谁?”逐个出示10个小动物卡片,并粘贴在蘑菇房子下。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搬家的情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给小动物找邻居
  1、小动物们住在一起可高兴了,他们不但搬进了新房子,还有了新邻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住在几号房,离它最近的哪两个动物各住在几号房?2号房是小鸭子,它的邻居是1号的大公鸡和3号房间的小山羊。
  2、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找一找邻居,并及时鼓励,总结多数小动物有两个邻居。
  [设计意图:帮助小动物找邻居,并及时鼓励总结出小动物都有两个邻居。]

  四、给数字宝宝找邻居
  1、生活中我们把紧挨着你的叫邻居。可在数学中,数字宝宝也有自己的邻居,数字宝宝的邻居叫相邻数。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什么叫相邻数。
  2、机灵狗要给大家讲一讲什么叫相邻数。(播放视频)
  3、强调什么叫大邻居和小邻居。
  [设计意图:让幼儿理解相邻数是比它小1的和比它大1的数。]

  五、送礼物
  1、天快黑了,我们也要和小动物们说再见了,临走之前,把你手中的水果送给它们好吗?
  2、你想把手中的水果送给谁?为什么?
  3、老师有个要求:你把卡片送给它的邻居。

  六、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相邻数,还帮小动物找到了它的邻居,小朋友们在游戏中玩得很快乐,也希望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同时我们要爱护、保护可爱的小动物。
  火车快开了,我们快坐上火车出发吧。(播放音乐。)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理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
  1、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动物搬新家引出课题,这个部分以故事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让幼儿在轻松的故事情节中自然将总是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2、在活动的过程中,以小动物找到邻居后出动做游戏,请小朋友为数字宝宝也来找邻居的这一过程,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遵循了幼儿数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第三环节,我渗透了相邻数的特点,每个数都有两个邻居,比它多1的数是大邻居,比它小1的数是小邻居。从而为探索后面数的相邻数作好铺垫,帮助幼儿掌握数的“邻居关系”。
  当然活动还存在着不足:
  (1)由于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上还要活跃一些。
  (2)活动中应多关注能力弱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在知识、情感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左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是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数学生成活动之一:认识左右。对大班孩子来说认识左右有挑战性的一项智力游戏,而且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非常大。设计此活动,也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及提高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2、愿意与同伴交流,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活动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教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3)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4)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4.练习
  请幼儿说一说,下图画的分别是哪只手或哪只脚?请在左手、左脚的。内画“\/”,在右手、右脚的○内画“△”。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比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懂得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活动准备:
  皮球、铁球天平、大棉花球、小磁铁、积木、卡片;幼儿用书第5页《比轻重》 。

  活动过程:
  1、猜一猜,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几组物品,让幼儿猜猜物品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猜测的结果。
  (装有大小不同的积木,大小相同的皮球2个、铁球一个、一个大棉花球、小磁铁、2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一定量的水)
  2、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掂一掂大小一样的皮球和铁球,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幼:铁球重,皮球轻。
  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师: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铁,又是怎样的感觉?
  3、比一比,谁轻谁重。
  (1)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比较的结果。
  (2)与同伴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轻重,是可以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方法的。
  4、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分享交流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规律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按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颜色、大小、形状的多种间隔。于是便设计了“找一找、排一排、说一说、摆一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整合日常活动经验,提升对规律排序的认识。

  活动目标
  1、 能通过观察、推理发现物品、图形或数字的排序规律。
  2、 能按照已有规律继续排序。
  3、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之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
  4、 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发现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2、 自己创造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图形卡若干。
  2、 经验准备:认识几种平面图形。

  活动过程
  一、 找一找
  今天大森林里开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我们也去看看吧!
  问题: (1)大森林里真热闹,谁来参加联欢会?
  (2)它们排队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二、排一排
  1、有些小动物来晚了,我们来按照规律给它们排好队吧。
  2、引导幼儿排列出”ABCABCABC” “AABBAABB” “AABAABAAB”“ AABCAABC”等不同模式。

  三、 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有规律的?(桌子、椅子、衣服的花纹)

  四、 摆一摆
  1、 操作材料练习
  问题:(1)你能看出来这些图形(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吗?
  (2)你来试试接着往下排吧?
  (3)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2、我们看了许多排列图案,你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排出一些图案,然后让自己的伙伴接着往下排?

  五、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和经验。

  六、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找到小动物的排队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是“摆一摆”,在此环节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把想的规律摆出来,体现了手脑互动,然后说出自己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在说时注意要说完整话,用“我是按照……规律排序的”句式完成。最后请小伙伴接着自己的作品往下排,小朋友来做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是缺少小组活动,下次设计时加小组活动,让小朋友们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加减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结合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孩子们互留电话的主题背景进行活动预设,通过活动中孩子集体编出的密码,自然地引导他们学会关注同样答案下式题与式题间的关系,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重点难点
  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 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二、学习部分: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译。
  (一)根据式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译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式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 10、119、120)o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 19竹编成一组密码:4 - 3,7 - 6,2+7.厨样还可以编成:7- 5+2 - 3,5 -2- 2,1+5+3 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式题。
  2.小组相互交换式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译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作了深深的思考,真诚的感谢实验教材的编委,教材本身与安排上都注意了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问题呈现的多样化,例本案例的教学中,由学生创设情境后自主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问、生答,更能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平时课堂上“你难不倒我”“我来考考你”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解决后,也注意人际化的情感教育。“对同学们的解答你满意吗?”“谢谢大家”,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平时结合课本的实际情景,常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二、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低年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一根拐杖扶持。在低年级教学中,这根拐杖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才会更清晰地了解算式的计算过程,依次运算、条理清晰。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数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教学中渗透实际问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
  解决问题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教材的精心编排我深深认识到虽只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教学,然而每一课的计算教学无一不渗透着应用教学,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

第16篇、大班数学10以内加减法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结合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孩子们互留电话的主题背景进行活动预设,通过活动中孩子集体编出的密码,自然地引导他们学会关注同样答案下式题与式题间的关系,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 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二、学习部分: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译。
  (一)根据式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译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式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 10、119、120)o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 19竹编成一组密码:4 - 3,7 - 6,2+7.厨样还可以编成:7- 5+2 - 3,5 -2- 2,1+5+3 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式题。
  2.小组相互交换式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译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作了深深的思考,真诚的感谢实验教材的编委,教材本身与安排上都注意了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问题呈现的多样化,例本案例的教学中,由学生创设情境后自主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问、生答,更能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平时课堂上“你难不倒我”“我来考考你”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解决后,也注意人际化的情感教育。“对同学们的解答你满意吗?”“谢谢大家”,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平时结合课本的实际情景,常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二、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低年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一根拐杖扶持。在低年级教学中,这根拐杖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才会更清晰地了解算式的计算过程,依次运算、条理清晰。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数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教学中渗透实际问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
  解决问题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教材的精心编排我深深认识到虽只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教学,然而每一课的计算教学无一不渗透着应用教学,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看图编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体验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必须要有一件事情,两个已知数(条件)及一个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2.发展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算式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5的组成。
  教师: “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你的1球碰4球。)……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们知道5有几种组成吗?(4种)对了,5有4种组成, 5有哪4种组成?
  教师板书: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引导幼儿看图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点击课间出示图片一,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盒子里有什么?”(盒子里有3块糖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
  教师:又怎么样了?(又拿来了2块糖果)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块糖果?)
  教师:现在老师用数字3和2以及你们提出的问题编一道加法应用题,你们要仔细听哦。(教师边指图边讲)“盒子里有3块糖果,过了一会儿又拿来2块糖果,一共有几块糖果呢?”
  教师分析:(结合图)这道题叫应用题,在这道应用题中,必须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盒子里的糖果;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条件,这两个条件是:盒子里有3块糖果是已经知道的和又拿来了2块糖果是已经知道的,也就是3和2是已经知道的条件。最后还要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块糖果呢?
  (2)体验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这样我们就编好了一道应用题。”
  教师:“那这是一道加法应用题还是减法应用题?”
  教师:谁来列算式?(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3+2=5)
  总结:我们一起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盒子里有3块糖果,2表示又拿来了2块糖果,也就是3和2是已经知道的条件; 5表示一共有五块糖果;用算式:3+2=5。)
2.教师点击课间出示图片二,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图上有什么?”(图上有2颗草莓)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拿来了3颗草莓)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颗草莓?)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3+2=5)
  3.出示图片三
  教师:“图上有什么?”(图上有4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飞来了一只蝴蝶)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只蝴蝶?)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列出算式4+1=5。

  三、看加法算式编应用题。
  教师:请看图片上的这道加法算式,刚才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看图编加法应用题,那你们能根据加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吗?和你的伙伴说一说,(2分钟)
  教师:谁想好了?(老师重复)xx小朋友编的这道应用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情?xx表示算式中的4,xx表示算式中的1,问一共有……表示算式中的xx?(教师边指图边讲)说的真好表扬他。
  教师:还有谁想出了不一样的?(请多位幼儿尝试编应用题并检查纠正不正确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有学会了新本领,会看算式编应用题。知道编一道应用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数字及一个问题。如果少了一个数字或少了一个问题,这道就不好编了,更没办法算了。

  四、请幼儿看卡片自由编应用题。
  教师:请每位幼儿拿一张算式编应用题(2分钟)
  请幼儿与同伴或老师分享自己编的应用题。
  收拾操作材料,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1. 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孩子的思辨能力,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制定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适合教师的教法。
  2. 本次活动中,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编加法应用题。
  3. 在列算式这个部分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算式和应用题的概念还不是很强,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加强此方面的锻炼。
  4. 在演示部分,可将操作材料一一对应演示,让孩子更加一目了然,更加容易了解如何编加法应用题。
  5. 在纠正量词以及提问上,花费的时间过长,语言不够简洁,精炼,在以后得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提高语言的有效性。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买东西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孩子们最喜欢买吃的的东西,喜欢逛这里的巴扎。在教室里我准备了实物,准备了教学用具,废旧物制作。摆放归类,设计了一个小超市。如水果区、蔬菜区、食品区、学习用品。都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物品,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小朋友们都已认知过这些物。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各类物品,还能用汉语口语说出来。
  2.应用“我买****,@@多少钱?”学习“你想买什么?我想买***。
  3.知道用礼貌用语,知道买东西要付钱。
  4.积极用汉语来交流自己的愿望,在情景中用汉语表达出快乐的心情。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重要的是让幼儿积极用汉语表达出来,不完整的句子老师引导孩子完成,多说几遍都可以,弱点的孩子只能说出词语也没关系。让幼儿们在此情景中乐于参与活动
  2难点:能灵活运用句子说出自己想买的、自己想要的。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得幼儿大胆用句式表达清楚含义。难在老师用灵活多样、前后有序的方法掌控调节教学氛围。

  活动准备
  1.小超市模型
  2.自制纸币,5毛钱,1块钱若干张
  3.实物:泡泡糖、巧克力,方便面,小饼干,棒棒糖等。
  4.水果教具,蔬菜教具。
  5.小布袋子6—8个。
  6.分六小组,每组6人

  活动过程
  1老师与两名幼儿示范,其它幼儿仔细听,认真看。
  2选一组幼儿为大家示范表演,老师鼓励并指导幼儿用汉语口语表达。其它小组依次完成买东西的过程。老师为幼儿做辅助工作。对每小组表现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对有些不善于说话的、或口语差的小孩,老师再组织一次表演,耐心引导并开启孩子的小嘴巴,用一块真的食物来奖励孩子。
  4结束活动,小朋友们一起回想这个小超市里用什么水果?有什么食品?有哪些蔬菜?还有什么学习用品。
  5,延伸:把物品摆放在区角,便小朋友们自由进行玩耍。

  教学反思
  1、我自己备课理论太多,对幼儿学习方法掌握有点生硬呆板。
  2、上课过程中,虽然孩子很热情积极参与,我有点掌控不住了,在引导他们认真听或多说几遍口语,幼儿只顾那吃的物品
  3、我在整个过程中也不断观察幼儿的个体变动,但及时调整心态并坦然解决小问题还是有写慌张。
  4、给孩子们鼓励时,语气眼神还欠缺理解和接纳的态度
  5、我对幼儿的学习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都有所理解和学习,就是在实施活动时,没能及时调整。
  6、老师当时评价有几点:说话声音有点儿大,不太轻柔;表情有些直板,不自然;鼓励方式太单一;给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少,自由空间也太小。

第19篇、大班数学规律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按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颜色、大小、形状的多种间隔。于是便设计了“找一找、排一排、说一说、摆一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整合日常活动经验,提升对规律排序的认识。

  活动目标
  1、 能通过观察、推理发现物品、图形或数字的排序规律。
  2、 能按照已有规律继续排序。
  3、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之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4、 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发现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2、 自己创造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图形卡若干。
  2、 经验准备:认识几种平面图形。

  活动过程
  一、 找一找
  今天大森林里开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我们也去看看吧!
  问题: (1)大森林里真热闹,谁来参加联欢会?
  (2)它们排队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二、排一排
  1、有些小动物来晚了,我们来按照规律给它们排好队吧。
  2、引导幼儿排列出”ABCABCABC” “AABBAABB” “AABAABAAB”“ AABCAABC”等不同模式。

  三、 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有规律的?(桌子、椅子、衣服的花纹)

  四、 摆一摆
  1、 操作材料练习
  问题:(1)你能看出来这些图形(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吗?
  (2)你来试试接着往下排吧?
  (3)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2、我们看了许多排列图案,你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排出一些图案,然后让自己的伙伴接着往下排?

  五、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和经验。

  六、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找到小动物的排队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是“摆一摆”,在此环节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把想的规律摆出来,体现了手脑互动,然后说出自己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在说时注意要说完整话,用“我是按照……规律排序的”句式完成。最后请小伙伴接着自己的作品往下排,小朋友来做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是缺少小组活动,下次设计时加小组活动,让小朋友们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找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相关文章

《中班游戏教案20篇》:《中班游戏教案2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游戏教案2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冬季健康教案大全30篇》:第1篇、大班健康冬天里的运动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到了,天气逐渐变得寒冷,有的家长怕孩子冻着了,给他们穿得过于厚重,孩子们不便于运动,也就不想运动了。设计此次活动让孩子懂得取暖的好方法是运动。  活动

《大班数学游戏20篇教案》: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扑克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有趣,通过大牌管小牌的游戏使幼儿区分数字的大小。  2、能根据牌面花色、颜色及数字等不同,将扑克牌进行分类、组队,并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