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学教案大全30篇

日期:2021-04-17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数学学教案大全3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学教案大全30篇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多和少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与物体的摆放形式无关,初步建立数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磁板1块,纽扣、瓶盖若干。
  2.幼儿作业纸。
  数一数,说一说,每组有几个苹果?它们都一样多吗?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看作业纸。数一数每组苹果是几个?它们一样多吗?为什么?
  2.请幼儿拿出7个纽扣摆成一排,再请幼儿拿出相同数量的纽扣,随意摆成另一种形式,比较和体会,两组物品一样多吗?为什么?
  3.教师在磁板上摆出几组相同数量(7个)的瓶盖,但各组的排列形式、排列疏密不同,请幼儿说一说,是否一样多?它们的数量是几?
  4.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物品的数量不因物品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

  活动延伸
  老师在活动区可投放像上面那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统计方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 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 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3. 磁性黑板1张,大统计表1张;新年小舞台场景布置(中国结1个、灯笼8个、娃娃2个、腰鼓4个);新年老人1名,礼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师:好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位神秘的客人的任务,我们一起数1,2,3,他就会来的。他是谁呀?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第4篇、大班数学猜猜你是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规则。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数字),头饰(数字1-10)。

  活动过程:
  1.引出游戏--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
  示范戴一顶帽子:"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2.游戏一:根据少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个数字是几?(9、10)它1两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每人一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置。"(贴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师小结:"要知道自己的数字,先要观察同伴的数字,缺少的那个就是自己的数字。"
  析:游戏初始,幼儿要明确游戏规则及玩法,再先观察同伴的数字是几,继而推理出缺少的数字才是自己的。
  (2)和数字6、7、8做游戏,并验证方法。
  师:"很好!现在,请3个小朋友过来做游戏了。看看是哪三个数字?(6、7、8)有谁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秘密?(一个比一个多一:相邻数;多一和少一。)这么多秘密,我们记住它。我们还要记住游戏的规则!看谁坐得又快又对。开始!
  师:你为什么坐8 ?" (因为他们是6、7,所以,我就是8。)
  析:幼儿通过相邻数和数之间多一少一的逻辑关系,记住了是哪几个数。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个数一一缺失的数字。
  (3)利用数字1-5做游戏。
  师:"刚才呀,9、10、6、7、8、都玩过了,还有几个数字没玩过?(1、2、3、4、5)嗯,对了。那刚才没玩过的,都上来。"
  师:"有人坐错了吗?为什么?"
  析:幼儿玩过前面五个数字后,已经渐渐掌握了游戏的方法了,也猜测出还剩下的是哪5个数,这次没玩过的幼儿都勇敢地表示要加入游戏,而且显得自信满满。
  3.游戏二:利用单、双数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3、5、7、9进行游戏。
  师:"现在,我们玩难一点的--选一些数字玩(1、3、5、7、9)。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单数)哪几个勇敢地上来?""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师:"谁说说,你怎么知道是9的?"
  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你们知道了,要想猜到自己的数字是几,一定要记清楚原来有哪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找,缺少的那个数字,就是你自己的数字。"
  (2)利用数字2、4、6、8、10进行游戏。
  师:"好,还剩下5个,会是什么数呢?(双数) (2、4、6、8、10)这些都是双数。谁来挑战一下?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析:幼儿思维活跃,并坚信自己猜出的答案。还大胆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进行完整地描述,对单双数的概念也进一步得到了理解与巩固。
  4.游戏三:利用随机的数字,寻找缺失的数字。
  (1)幼儿随意选择五个数字,一起进行猜数字游戏。
  师:"你们还想玩吗?还想怎么玩?(那我们10个数字一起玩)每人一顶帽子。相互看一看,自己再猜一猜,你应该坐哪里?"
  (2)请客人老师交换每个人头上的数字帽子,老师把几张椅子进行换位置,游戏再次进行。
  师:"一起把帽子拿下来,看看坐对了吗?"
  师:"游戏真好玩,那我们一起到教室里把好玩的游戏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析:利用随机数字进行游戏,再次挑战了幼儿的思维;通过换帽子和换椅子,又一次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活动反思:
  1.活动的游戏性
  一个标有数字的花朵,又可以变成戴在头上的帽子,和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将数之间的多一少一关系、相邻数、单数和双数等一些数概念,巧妙地融合于游戏中,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活动,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维,始终处于乐学的状态中。
  2. 内容的递进性
  游戏中有对数学符号的认识,有对幼儿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训练,活动层层递进,逐步展开。在开始这一环节,是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要记住两个数字,藏起一个时,只能看见一个数字,就能推理出另一个数字。随着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后,增加一些游戏的难度(包括单数、双数、随机的数字)。人数也从2个人、3个人到5个人、10个人参与。活动中,教师还注重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外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是通过外化的语言,引导幼儿找到正确的椅子,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幼儿"。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7的分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7的组成有6种分法。
  2、运用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猪7只(1只大的,6只小的;4只白色的,3只红色的;2只戴帽子的,5只不戴帽的)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和一份记录表。
  3、礼物:大挂图,笔,磁铁。小数字1-7和分解条数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毛毛虫”复习6的组成 。
  “昨天我们学了6的组成,小朋友还记不记得呀?好,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复习6的组成分解)小朋友表现真棒!现在老师请你们来玩个毛毛虫的游戏。小朋友分成3组,看看自己身上的数字宝宝找到相对应组成6的数字宝宝,比一比看哪组速度最快又准确。(老师开音乐,游戏开始)

  二、学习7的组成
  今天小朋友玩游戏都表现非常棒,可是今天我们班上也来了几位小客人,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呀?”“那待会小客人来时小朋友要点数看看来了几位小客人?”教师依次请上小猪,让幼儿点数,并让幼儿瞧瞧这些小猪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幼儿按小猪的大小,颜色等来分,并引导幼儿找找还可以怎么分(反过来分)。最后幼儿和老师一起口述一次:7可以分成1和6,1和6合起来就是7;7可以分成2和5,2和5合起来就是7等。(得出的分解式:)同时把相应的算式列出来让幼儿有所了解。
  7 7 7 7 7 7
  ╱╲ ╱╲ ╱╲ ╱╲ ╱╲ ╱╲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三、游戏:
  “好!小朋友表现真棒!现在老师再来跟小朋友玩一个游戏,看看小朋友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现在呢老师这里有很多数字宝宝,分别都是1、2、3、4、5、6,请小朋友听音乐找相对应7的分成的数字朋友。
  游戏2-3遍后,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做亲子游戏。

  四、解拼图游戏
  “哇!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小猪们都很开心,它们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小朋友,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好!数3声睁开眼睛哦!”教师出示 “礼物”“咦?礼物呢?哈哈!秘密就在里面。小朋友只要算对了这6道分解题,礼物就会自然出来啦!小朋友有没有信心闯关呀?好!加油哦!”其中,当幼儿答对一道分解题时,就翻开一角,等答完题时礼物就会出现了。激发幼儿探索的意识,让幼儿加深巩固7的组成。
  “ 原来小猪要邀请我们去它的农庄做客,好!小朋友现在我们就开火车出发到小猪的农庄吧!出发罗!!!”结束课程。

  五、亲子作业

  活动延伸:
  幼儿分成三组,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和记录纸,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在记录中巩固。其中每一个桌子上的记录材料都不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7的分成,在这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点非常浓,游戏参与率高。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幼儿能了解7的组成有6种分法。并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很好的掌握教学知识,达到我上课的一个教学效果。

第6篇、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9的分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本班幼儿已经学习了8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对于数的组成和分解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幼儿学习并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能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因此,在《9的分合》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探索9的分合,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意识。
  2、引导幼儿用9的分合知识,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掌握9的分合。

  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圆片

  活动过程
  一、从操作中探索9 的分合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9个双色的圆片,并且还要和这9 个圆片来做游戏呢!”教师念儿歌并把9个圆片撒在盒盖上,此时,圆片撒在地面上的结果是4个红色的和5 个绿色的圆片,教师用数字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结果。
  2、撒圆片
  (1)教师强调要求:把9个圆片握在手里,同时念儿歌,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把圆片轻轻地撒在盒盖上,看看撒出来几个红的和几个绿的,把它记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记录的结果和撒出的结果要一样,如果撒出一样的结果那就不需要再记录。
  (2)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每次都要撒9个圆片,并按要求记录。

  二、对照检验,相互交流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结果,教师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
  2、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结果,找一找,自己记录单上有没有不同的记录,看一看,一共有几种记录结果。
  3、教师出示一张排列有规律的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和刚才记录过的记录单有什么不同。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
  4、整齐而又响亮的念一遍排列有规律的分合式。

  三、应用
  笑脸娃娃捉迷藏:
  (1)教师请出9个磁性娃娃笑脸
  师:“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娃娃笑脸都来找我们做游戏了,它要和我们做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教师把9张笑脸展示在黑板上说:“9张笑脸咪咪笑,一张笑脸在板上,几张笑脸藏起来?”幼儿:“8张笑脸藏起来。”师:“9可以分成1和几?几和几组成9?”幼儿:“9可以分成1和 8,1和8组成9。”
  (2)用同样方法可请个别孩子回答。
  全体幼儿唱《我的小花园》结束。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我为幼儿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并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逛超市教案

  活动目标:
  1.在逛超市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并初步感知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清楚正确地填写在表格中,初步感知用表格的好处。
  4.会做文明顾客,爱惜商品,轻拿轻放。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①银行,分有四个窗口,分别巾上1元、2元、5元、10元标志。
  ②超市:商品上分别贴上以1—9不同价格的标签。
  2.钱币:1元、2元、5元、10元若干。
  3.铅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那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那去哪儿拿钱呢?(银行)
  2.(引导幼儿观察银行取款处)师:银行开设了四个窗口,你发现窗口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个窗口只能拿1元或2元、5元、10元)
  3.认识纪录单,并学习填写。
  师:你去银行拿钱先要填单子,你要拿多少钱,就填在单子上,在这张单子上,我们填在哪儿?(在工标记处)
  师:否则这么多人取钱会把钱取光的,那后边的人就没有钱取了,所以银行有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拿10元钱。你想拿多少钱呢?
  4.请幼儿示范填单子。
  (1)请一幼儿把想取的钱数填在单子上,例:取9元钱。
  (2)师:怎样才能取到9元钱呢?该怎样拿?请一幼儿示范,师生共同检查。例:分别取了5元、2元、2元。
  (3)学习记录取的钱币面额。
  师:他是怎么取的呢?谁来帮他记下来?(请一幼儿示范记在启示单上)。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师:取好钱后可请朋友帮你看看取得钱和你想取的钱是否一样。
  6.幼儿取钱,教师注意帮助幼儿检查。

  (二)逛超市
  师:拿了钱我们可以去逛超市了。
  1.交待购物要求。
  师:这么多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看什么?(标签)
  今天我们每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出门时,请在自动交款处按商品价格交款、找钱。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
  3.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三)记帐
  1.师:今天我们都做了小主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记得今天你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吗?(请个别幼儿说说)可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那怎么办呢?(记下来)
  2.引导幼儿学习在记录单上记录。
  师:那我们记在哪儿呢?(记录单上)。买多少钱的东西可记在哪一格?(“超市”格下)还剩多少钱记在哪儿?(“钱”下)边上的“?”表示你是怎么算的?把方法写下来,谁会记?(请一幼儿示范记录,全班检查)
  3.幼儿当自己今日购物的账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看记录单相互介绍自己购物情况,请个别幼儿在集中介绍。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会用加减运算本领取钱、购物,还会用记录单记录记下自己购物的情况,真能干,那你觉得用记录单记录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方便、不易忘、清楚)
  今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更好的表格来帮助你,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第9篇、大班数学活动我们一起去旅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感知3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了解3以内的实际含义。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3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难点: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含义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们一起去旅游》
  2.数字卡
  3.自制的加减算式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旅游见闻吗?(幼儿依据自己实际经验介绍。)
  你们知道中国还有哪些有名的地方吗?(出示图片或者照片)
  2.教师播放课件中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幼儿通过图片,了解我们国家著名的城市和 风景名胜。

  二、游戏
  1.教师:这里有一些旅游卡片,你们可以两个人一起玩。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进行数物对应练习,两人结伴。
  规则:两张卡片出现的加号,则数字相加,按得数取雪花片;若两张卡片出现的是减号,则数字相减。

  三、游戏我们一起去旅游
  1.教师:我们到了那么多地方旅游了,你们都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逐一出示自制的有交通工具的图片。)我们一起乘坐交通工具去旅行好不好?
  2.每个幼儿手持写有数字的"票子"(或写有算式的"票子"),以票上的数字(或票上算式答案的数字), 去寻找贴在画有交通工具的图片上的相应式题的答案的数字,以寻找旅游中自己将乘坐哪种交通工具。
  3.让5个幼儿分别扮演某种交通工具的司机,站立在交通工具前,发出指令,如"嘿嘿!我的火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就要开,开到北京去,有票的乘客请上来。"持有该试题得数"票子"的幼儿,凭票上车, 直至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开走,游戏结束。

  四、活动延伸
  1.相减,按得数行棋。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10篇、大班数学比较远近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很多幼儿都很喜欢玩“掷猫眼”的游戏,所以,我把他们的这个游戏,搬到数学课《比较远近》里。

  活动目标
  1、培养对测量活动的兴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远近。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远近。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珠子各一个。红、黄、蓝、绿绳子各一条。

  活动过程
  一、户外活动:掷“猫眼”(一种球形的珠子)。
  1、每组选一位代表玩“掷猫眼”游戏,看哪 个小组掷得最远。
  2、看一看,哪组嬴?(目测出最远的那珠子。)
  3、用自然步行的方法找出掷得最远和最近的珠子。
  4、故意找出不相上下的黄、蓝两个珠子让幼儿比较。目测不出远近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
  5、师推荐用绳子测量。
  每组派两位同学拉绳子,红绳子量红色的珠子的距离……(依次类推)。从起点开始,与珠子对齐的位置做好记号。
  6、四条绳子一头对齐,比一比,哪条绳子最长?最长的那条就是掷得最远的珠子的,最短的那条就是得最近的。
  7、找出黄、蓝两条绳子重叠在一起,比比看哪长哪 条短。也就是找出黄、蓝
  两球那条远那个近。
  结论:用起点量起,用绳子越长,距离越远;反之,用绳子越短,距离越近。

  教学反思
  1、《比较远近》是教材里的一个课目,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对“远”和“近”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考虑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他们的喜好,考虑活动 内容。
  2、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老师让他们参与自己喜爱熟悉的游戏,能够直观地比较“远”“近”,因些很容易让知识从生活化转化成知识化的过程,让他们在玩中获得知识。
  3、在本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对教材内容是理解的,对教学目标明确,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不花很大的力气,学生却学得很积极。
  4、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剌激学生跃跃欲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求知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调整教学活动。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学习方法适合幼儿特点。但在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由于考虑不周到,在第3个游戏环节“用自然步行法”来比较远近时,由于对“自然步行法”没有讲得到位,对“小选手”的要求没有针对性的要求,高个的和矮个的走子有明显的距离,以至起了争议,这个游戏环节得重新来过。第3和第4环节分别是“自然步行测量”和“绳子测量”,中间没有链接,有点脱节了。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多考虑幼儿的实际,做到每节课都能让幼儿扎扎实实的学到知识。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的组成教学中,由于受内容局限,教学形式与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和程式化,幼儿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学习5的组成》的活动方案产生了。从活动教学原则出发,改变以往的习惯教法,充分运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形象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探索5的组成的操作活动。
  2、掌握5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分合规律,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掌握4的组成。并有用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记录单、铅笔、苹果学具),数字胸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
  1.师出示数字4,说:“小朋友看,这是谁呀?”(数字4)
  2.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数字4,今天要和小朋友玩碰球游戏,要求:老师说出的数与小朋友说出的数合起来是4。如:嗨嗨海,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嗨海嗨,你的1球碰3球。(幼儿边说边伸出相应的手指)

  二、进行部分
  1.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起兴趣,并交代要求。
  秋天到了,小兔家的苹果成熟了。有一天,小兔摘了几个苹果回来(出示苹果),我们来帮小兔数数看有几个苹果?(5个)小兔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它想把苹果分给好朋友小猪和小熊分享,该怎么分呢?可以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忙想办法,
  试一试,要求分一次就在记录纸上记一次。(为幼儿提供苹果学具,记录单,铅笔。)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 导。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教师有目的的选择三种不同分法的幼儿说说。)
  幼儿1:按顺序分的;
  幼儿2:没按顺序,随意分的;但分法正确。
  4.给各种分法写上相应的数字。
  5.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5的最佳分合方法。
  师:请你仔细看看,你觉得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又快又不会漏分。
  6、幼儿集体朗读5的四种分合式。
  7.老师讲解归纳小结:
  (一)、5的分合得出分成两份有4种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关系:总数不变,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左边的数越来越大,右边的数就越来越小,这种规律叫递增递减。
  (二)、交换关系:如1和4、4和1、等。小结:象这样的数字相同,位置交换,总数不变,这种规律叫交换律。

  三、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好,帮小兔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小兔要和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请小朋友佩带数卡,我们要找的朋友要合起来是5。找对的小朋友跟我去做客。)
  2.幼儿从椅子下一张数字胸卡,挂在胸前。
  3.幼儿根据数字胸卡,寻找相应的数做朋友。
  4.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互查。
  5.互换数卡继续游戏
  教师:小朋友真厉害,都找对了,我们一起去帮小兔分苹果吧。
  (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菜场、游乐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超市里,要用5元买两种物品,必须使两种物品合起来的价钱刚好是5元,不能多也不能少。)

  教学反思
  一、自我反思:
  此活动的设计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数学课的乐趣。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一开始没有直接点题,而是自然地引出了课题:5的组成。在情景的创设中,幼儿兴趣浓厚,一个个当起了小兔的小帮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了。在幼儿探索操作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操作,再通过集体交流,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初步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只是随意分合顺序,没有规律;有的幼儿只会分一种的;有的幼儿按顺序分的;有的幼儿有重复分的。但是经过我有意识的引导后,再次让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这样活动既得到反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得到提高。而且这个环节还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还通过游戏,巩固了5的组成,让幼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中体会数学课的乐趣。

  二、听课老师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探索5的四种分法。本活动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活动中,运用帮小兔想办法——通过操作得出四种分法——通过找朋友游戏与小兔去做客的一系列情节贯穿,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出5的最佳分合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中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电教活动乐趣。
  2、操作课件,学习用">""<"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3、通过课件认识">""<",理解符号含义。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河马嘴巴的形象。
  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河马吗?它是什么样的?
  教师:瞧,有一只小河马,它的嘴巴也是大大的,它呀还是一只贪吃的小河马,吃东西时,大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

  二、结合课件讲述,知道河马大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
  1.河马爸爸妈妈送食物,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妈妈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一个盘子里有 *个?一个盘子里有*个?小河马说:我要吃多的那盘,是哪个?
  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爸爸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小结:(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爷爷奶奶来喂它,食物来啦,香蕉一样多,这下小河马不知道要朝哪边张嘴巴了?小河马闭起嘴巴。(出示已经学过的=号)
  2.小动物送果实,幼儿练习掌握小河马张嘴方向。
  教师:"咚咚咚"谁来啦?(小马)小马给小河马送来了吃的?猜猜小河马的嘴巴会朝那边张开呢?(幼儿操作电脑)同样的方法引出小猫、小鸡。
  教师:贪吃的小河马大大的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其实在这个大嘴巴里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符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根据河马嘴巴,认识理解">""<"符号。
  1.观察河马不同张嘴的方向,认识理解">""<"符号。
  教师:小河马的这张大嘴巴是朝哪边张开的?
  (大嘴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嘴巴扁扁等于号。)教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2.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符号,理解符号的正确运用。
  教师:小河马家的食物真多呀,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应该用哪个符号。(出示课件,选择正确的符号)

  四、农场摘果子比赛,集体练习符号的运用。
  1.幼儿分组进行摘果子比赛。
  教师:农场里的果子熟了,你们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摘果子吗?我们来比赛,在一段音乐中,看看哪一队摘的多?(幼儿操作)
  2.集体统计比赛结果,练习用数字记录,使用">""<"符号。
  教师:用数字记录,读起来可真方便。刚才你们做的操作卡回到教室后也可以用数字记录一下,再读一读,好吗?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继续练习">""<"符号的运用操作。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区分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身体器官的单、双数。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十张(每张图片上不规则地画有1―10个圆点),1―10的数字贴绒教具一套,水笔一支。
  2、幼儿每人一个小筐,筐内分别装有雪花片5―10片不等。
  3、铅笔每人一支,记录卡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两个两个圈起来。
  ――教师展示十张圆点图片,集体点数每张图片上的圆点数,贴上相应的数卡。
  ――请十名幼儿上来给圆点画圈,要求两个两个圈在一起。
  ――引导幼儿观察圈画过的图片。是不是每张图片上的圆点都是被圈起来了?哪几张图片是圈完的?是哪几个数字?没有圈完的是哪几张图片?是哪几个数字?
  告诉幼儿1、3、5、7、9叫单数,2、4、6、8、10叫双数。
  2、判断单、双数
  ――幼儿数自己筐里的雪花片,先点数总数,再两个两个数。
  ――请部分幼儿说出雪花片的总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幼儿将雪花片两个两个排列,再次验证自己对单、双数的判断。
  3、身体上的单、双数。
  ――请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幼儿观察自己身体上的某些器官的数量,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如:一个头是单数,两只耳朵是双数,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是单数,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就是双数,等等)。
  ――请幼儿将观察的结果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其他幼儿说明。 
  我把十张圆点图片过了塑,是为了怕幼儿在画圈的时候画错了,便与改正,事实上在活动中的确有幼儿画错了.
  活动结尾在原教案里是没有记录这一环节的,我自己添加上去的,活动后我觉得效果不错,巩固了幼儿的单、双数的概念。

  活动反思:
  通过先游戏后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幼儿学习起来很轻松很开心,延伸活动也是利用幼儿喜欢的玩具作为操作材料,使幼儿感觉一直在游戏,幼儿动手操作时,积极性特别高。真正摆脱了"填鸭式"教育,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设计适合6岁的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游戏做巩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速度特别快,没有出现混乱的现象,本节活动的效果也特别好。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花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3、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合作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习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

第15篇、大班数学造房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用5以内的组成玩"造房子"的游戏,感知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2、关心周围建造的房屋,体会城市面貌的变化。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三角形积木4块、长方形积木若干、房子照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照片
  1、说说幼儿园附近有哪些新的建筑,介绍它们不同的功用。
  2、谈谈自己家的房屋什么样?几层楼?
  3、小结:不同的房屋有不同的功用。

  二、玩"造房子"游戏
  1、教师介绍玩法:三角形为屋顶,长方形为墙,两块长方形的墙和起来是屋顶上的数字。
  2、介绍规则:1)按照屋顶上的数字寻找可以组合的积木
  2)每次组合的方法不能重复。
  3)如果重复、错误需拆掉重建。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观察。

  三、观察房屋的变化,并讨论
  1、看看搭好的房屋有什么变化?
  2、讨论数字越大房屋就会越高的理由。
  3、思考:现在要造一幢5层楼的房屋,要找数字几的屋顶?

  活动反思:
  在这节计算活动中,我让幼儿充分地、自主地选择墙和屋顶,孩子们在商量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掌握5以内的组成。整堂活动气氛宽松,幼儿学习积极性高,在活动中,我反复强调的只是规则,让幼儿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游戏,这样就避免了老师最担心的常规问题。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熊请客教案

  活动目标:
  1、操作中发现物体不同的组合方法,发展幼儿的初步推理能力。
  2、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黑板、教师用笔、纸
  2、操作材料人手一分:每人5个半圆片、10张方纸、7个圆片。

  活动过程:
  一、小熊弟弟过生日
  1、教师边画图1边提出问题情景: 小熊弟弟过生日,要请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许多糖果。为了让每个朋友都可以吃到,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一个或者两个糖果。朋友来了,小熊真开心!可是直到朋友走了,它也没有搞清楚今天来了几位小客人,它在整理房间时发现,小客人在废物筐中剩下10张糖纸。
  2、引导幼儿思考:
  (1)客人一共吃了几个糖果?
  (2)帮小熊弟弟算一算,今天可能来了几位小动物?
  (3)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一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4)如果客人每人吃两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5)如果每个客人可以吃一个糖果也可以两个糖果,那来了多少个客人?
  3、幼儿操作。
  4、比较三种分法,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二、小熊哥哥请客
  1、教师边画图2边提出问题情景: 小熊哥哥也要请客了。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两个或者三个食品,直到客人都走了,小熊哥哥也不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它发现废物箱里有5个果冻壳、6张糖纸、7个桃核。
  2、思考:猜猜看来了多少客人?
  (1)客人一共吃了几个食品?我们一起来数数?
  (2)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两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教师操作。
  (3)如果每个客人都吃三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我们也来算算,请幼儿操作。
  3、进一步思考思考:想想还有没有有另外的分法,如果每个客人有的吃两样有的吃三样食品的话,那来了几个客人呢?
  4、比较一下,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三、总结:今天我们帮小熊弟弟和哥哥解决了难题,他们都夸小朋友聪明,下次有困难还请你们来帮忙,如果小朋友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算。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的加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已经学过1-9的加法,为了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学习,根据教师指导用书活动要求,设计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乐意学习10的加法问题。
  2、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3、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的卡片若干。
  2、笔、纸若干。
  3、蝴蝶、花朵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解答口述应用题
  教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看谁最聪明。”
  教师::“阿依古丽原来有1本书,妈妈又给她买了9本书,阿依古丽现在有多少本书?你是怎么算的?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
  2、教师:“谁能列出算式?”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列式。
  同法出2+8、3+7、5+5、6+4、7+3、8+2、9+1的应用题,并引导幼儿解答,列式

  二、基本部分
  1、自编应用题并列式:
  (1)提出自编应用提的要求。
  教师: “请小朋友摆一摆桌子上的卡片,然后编10的加法应用题,再列出横式。”
  (2)幼儿摆卡片,自编应用题并列式,教师观察指导。

  三、结束环节
  讨论交流: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说一说自己编的应用题,考考老师和小朋友”。

  四、延伸环节:
  把卡片贴在墙上,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选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维吾尔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第18篇、大班数学《小矮人上楼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老师一起进行10以内的唱数活动。
  2.能按正确的顺序唱数1-10。
  3.能合着身体动作有节拍地唱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小矮人指偶,卡纸制作的10步阶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矮人上楼梯
  1.老师操作纸偶讲故事:
  小矮人很想爬到高高的楼梯上去玩玩,看看上面有什么。小矮人一边爬楼梯一边有节奏地唱数:12345,678910。小矮人爬到了10步高的楼梯上,他高兴得跳呀跳,向小朋友们挥挥手。
  2.请幼儿用手点桌子或身体某部位,老师操纵小纸偶,师生一起有节奏地学小矮人唱数,反复唱数几遍。
  3.幼儿操纵小指偶玩上楼梯唱数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唱数的情况,能否按正确的顺序唱数,是否有节奏,手口能否配合一致等。对不能正确唱数的幼儿老师可操作教具同小朋友一块玩游戏,带领幼儿唱数。

  二、音乐游戏:《十个小矮人》
  1.请十个小朋友当小矮人。老师一边唱一边轻轻摸小朋友的头。边唱歌曲《十个小矮人》。
  2.十个手指头当做十个小矮人,一边唱一边伸出手指头。

  三、户外游戏:小朋友上楼梯。
  带小朋友到教室外楼梯处,边上楼梯边唱数。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数前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熟悉10以内各数词的顺序。在幼儿学习点数之前,首先要学会按照顺序念数词,为幼儿正式学习数数打下基础,这种唱数活动常常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一边走路、或者上楼梯,一边和孩子念数词;通过儿歌进行唱数练习,如《上山打老虎》等。当然,也可以组织一些典型的游戏活动,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上面这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唱数练习活动。在组织这个活动是要注意三点:
  (1)趣味性。整个活动以游戏的口吻贯穿,使活动充满趣味,这样才能激发两岁多到三岁左右的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以动作伴唱数。在唱数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做各种不同的动作伴随口头唱数,这样有利于幼儿从口头数数逐步发展到按物点数。
  (3)注意练习的密度。老师要少讲,幼儿要多练,变换不同的形式,不断地练习。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20以内的顺接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20以内数字进行顺序排列,帮助幼儿进一步对20以内的顺向唱数顺序进行认知和熟悉。
  2、帮助幼儿理解顺序排序中数字间的增减关系。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在进行此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挂图,引导幼儿复习情境主题“糖果店”的相关内容,鼓励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说一说。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上三组不同的数字序列(例如:2→3→□→5→6→7 ;11→□→13→14→15→□;□→16→□→18→□→20),每组序列中选若干个数字位置留空。
  (2)把1~20数字卡贴在黑板右下角。
  (3)《情境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幼儿用书大班下学期(一)p10

  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用小故事导入情境,并出示小动物形像:“小朋友们好,你们看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出示宝宝兔),大家高兴不高兴?”
  2、教师逐一出示数字序列,并引导幼儿观察黑板上的第1个序列。
  教师:“今天宝宝兔给我们带来了数学王国的数字宝宝,你们看看,这些数字宝宝都是好朋友,它们手拉手来到这里,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哪个数字没有和它的好朋友拉手阿?”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说出那个数字后面的数字是几。
  活动说明:在这个环节重点是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前后之间的关系,理解前面的数字比这个数字少1,后面的数字比这个数字多1。鼓励幼儿善于思考并勇于表达出来。
  3、“宝宝兔想请一个小朋友帮帮忙,谁愿意从这些数字里把它的好朋友找出来?”请一名幼儿在黑板上进行操作,从右下角1~20的数字中找到相应的数字,并把它贴在数列空白的位置上。
  4、以同样的游戏玩法进行后两个序列的操作,帮助幼儿巩固顺序唱数、点数、以及对20以内序数的经验。
  5、翻开儿童用书第10页,引出书上的练习题。
  按照活动规则,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进行第1个序列的练习,然后让幼儿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说明:在进行最后一个序列时,由于本序列第一个数字空缺,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先从题目已经写出来的数字开始作答。如:10前面的数字是几?后面的那个数字是几?13前面的数字是几?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加强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并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数字的唱数顺序和数字间的增减关系。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用尺量一量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 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 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 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第21篇、大班数学找对称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就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幼儿发现了“对称”所需的特点,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并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尝试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引导幼儿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幼儿的数学审美情趣。
  4、通过猜,找,做,画等方法表现对称。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两对称图片:苹果,蝴蝶。
  2、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3、操作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1、每人一张白纸,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开始撕,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2、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看一看这些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小结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对折左右两边都相同,把它叠在一起,会重合。)
  教师提出概念:像这种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 。
  3、看看你自己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二、识对称,找对称轴
  1、引导幼儿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再次感受对称图形的特征。
  (1) 指一指、摸一摸这条折痕,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2) 告诉幼儿对称轴的概念:把对称图形分成了一样的两部分的直线,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轴。
  2、操作活动:找对称轴。
  (1)猜想: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有对称轴吗?有几条?
  (2)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尝试找出三种形状的对称轴。
  (3)展示操作的结果(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画上对称轴),并检验找得对不对。
  3、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找出各图形的对称轴。

  三、找对称,提高认识
  1、找一找,我们身上和周围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如:人体、蝴蝶、标志等等)
  2、观看多媒体短片,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
  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一、“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原来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孩子们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的时候,我没有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此时我能加以追问“一样在什么地方”“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给孩子们充分时间,让他们通过质疑、讨论,理解对称的特点,使幼儿对对称含义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在第一次找一找中,我让孩子们在三张图片中找出跟范例对称的图片,通过这次找,孩子们明确了对称的特点。在第二次找一找中,我让孩子们每人手持一张图片,让他们找朋友配对,接着,我让孩子们找一找教室里对称的物品,进而延伸到在自己身上找,让孩子不仅对对称的理解和感受更进一步,而且知道对称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好了的达成了第一目标。

  三、“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活动中孩子们对此环节非常的感兴趣,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让孩子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究发现、理解物体的对称,通过亲身体验、操作来梳理已有经验,形成正确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幼儿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也是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此环节中,美中不足的是:当孩子们能很好的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对称之后,我又自我展示几个动作,感觉有点多余了。

  四、“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环节,我觉得不足的是:我通过暗示引导孩子们发现可以通过重叠描画的方法,能又快又好的描画出对称的另一半,这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们尝试多种方法制作对称的图案,如剪、印画等方法。这个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们继续尝试。再者,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图案的对称,再课后延伸时可以让孩子们在图案对称的基础上,理解颜色的对称。

第22篇、大班数学生活中有趣的数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为了使幼儿体会数字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奇妙联系,引导他们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感受数字、运用数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活动目标:
  1、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2、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的照片存放于数码相机中。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生活中运用数字的实物照片,初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1、教师出示照片,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的数字。找一找: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如:电话机,汽车牌照,电视遥控器,钟等)
  2、重新出示照片,猜一猜:了解数字的用途。
  师: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如:电话机上的数字是拨电话号码用的;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是按频道用的;钟上的数字是用来表示时间的。

  二、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数字,并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及用途。
  鼓励幼儿积极提问,老师和幼儿一起解答疑问并出示相关的图片。

  三、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字,切身感受数字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1、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字。
  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它们都有什么用?(如:衣服,鞋子,风扇,空调,温度计等)
  2、发现不同物体上的数字有不同作用。
  师: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数字和大小有关;如鞋子上的数字,衣服上的数字,风扇上的数字,温度计上的数字等)

  活动延伸:
  体验数字与自身的关系。
  1、请幼儿在白纸上画一样物品,然后在物品旁边用数字表示用法、数量等。
  2、引导幼儿自由结伴,互相猜测、交流“说明书”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反思:
  幼儿对数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数学王国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第23篇、大班数学活动快乐数学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数学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进入大班后,在数学活动中,老师都是采用单一的集体授课形式,忽视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忽视孩子的个别差异和学习兴趣,逐渐使孩子们淡化了数学活动的兴趣,孩子缺乏了探索,操作的机会。我设计《快乐数学》,让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完成数学练习,数学教育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10以内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5张。
  2、抢答器(鼓、锣、釵)三个,统计牌三张,唐老鸭、米老鼠、小熊图片各一张。
  3、水果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有趣的竞赛形式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欢迎你们唠叨快乐数学大本营,我是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栏目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首先我要向你们介绍今天的三个方队,贴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队,欢迎你们!贴有唐老鸭的是唐老鸭队,欢迎你们!贴有小熊的是小熊队,欢迎你们!米老鼠、唐老鸭、小熊都很喜欢吃水果,今天我为你们准备了很多水果,你们想要得到水果吗?那我们马上进入快乐数学第一关。

  二、通过必答、自由答、抢答等形式,复习10以内的加法的口头运算,学习口编应用题。
  1、通过快乐数学第一关:必答题,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师:第一关:必答题。要求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但要自己独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贴到自己队的英雄榜上。看哪一队的水果个数最多。现在请各队的一号选手答题。
  师:答题开始。请听题3+3=?5+2=?6+1=?(教师请三位选手轮流回答)回答正确者,给与水果奖励。 师:现在请各队的二号选手答题。(依次进行)
  小结:第一关必答题结束,我们来关注各队的水果得数,某某队现在暂时领先,但其他对也不要气馁,在后面的环节里,你们还有机会。现在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环节——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
  2、通过快乐数学第二关:自由答题,学习口编应用题。
  师:第二关“我说你来算”。今天我带来一张图片,我给它编了一段话,请你算一算,我的图片上有几只小动物?(花园里有两只蝴蝶,又飞来两只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请小朋友算一算。
  师:我这还有一张图片,谁能像我一样给它编一段话,让我来算一算。
  幼儿自由讨论,集体编应用题。(草地上有2虫子,又爬来3条,一共有几条虫子)
  师:我这里还有三张图片,每个方队一张,请你们把图片编成一段话,把答案悄悄的放在心里。
  每队任意队员答题,答题正确者奖励水果一个。
  小结:在第二关中,每队的表现都很好,我给每一队都加上一个水果。我们再来关注各队的水果个数。(表扬第一名,鼓励其他队)
  3、通过快乐数学第三关:抢答题,学习看图运算。
  师:第三关,抢答题。我出示图片,你们用数字算出来。当我说抢答开始。小朋友拿起乐器进行抢答。
  幼儿看图片内容进行运算抢答,答对者奖水果一个。
  小结:抢答环节米老鼠对几个水果?唐老鸭队几个水果?小熊队几个水果?

  三、活动结束:
  师:三关过后,我们来看各队的水果得数。某某队得到的水果最多,某某队和某某队的水果也多。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

  活动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指南》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主要。
  《指南》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班孩子的计算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好的孩子加减法算得从容自如,差的孩子连数字也不识。但不论何种水平的幼儿,我们商定要切忌批评,一定要鼓励。体现的活动中,一个提问出来,我总请中下水平的孩子回答,他们的成功能为其他幼儿树立信心。即便错了,我们也说:“虽然不对,但今天你已经动脑筋了,下次会对的!”本来有些灰心的孩子一听这话顿时神采飞扬了;而对好胜心强但又极敏感的幼儿,我们在活动中故意多帮他几次,故意多请他回答问题,让他有良好的感觉,消除紧张感。一旦他错了,我们也毫不在意在说:“没关系,下次加油!”教师善意的鼓励对调节他的情绪,培养他正确的处事态度,都起了诱导作用。鼓励是孩子兴趣的萌芽、自信的起点。
  但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喜欢快乐数学,提高幼儿的计数水平,有待于我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研,使我们的幼教工作提高一个新的台阶。

第2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7的分解与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学习了数字2—6的分解,知道数字如何分解,但是对其内在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也存在个别学生不会对数字进行分解,不会动手操作的现象。而且幼儿对分解数字这一活动好像不是很感兴趣。电视频道一直在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幼儿在平时都会谈论这部动画片的剧情。在他们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时,我突然有个想法,为什么不按他们喜欢的羊羊不同,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羊羊队呢?看看究竟是哪只羊羊最棒?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字分解的兴趣。这样,在活动中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也有利于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发展,充分体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西瓜、桃子的图片若干,不同种类的拼插玩具和废旧材料。
  2、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3、颜色或图案不同的数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拍手游戏: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幼儿一起复习6的组成。
  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
  幼儿:嗨嗨,你的1球碰5球。
  2、每组组长自报家门,教师为每组贴上相应的羊羊贴画。
  3、师: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很好,今天老师还特别为你们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数字7),让数字7作裁判,评判出究竟是哪只羊羊队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羊羊大战
  1、数字7裁判为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准备了7件物品。(出示西瓜、桃子、拼插玩具和一些废旧材料),但是数字7可给你们提要求了:
  (1)请每组幼儿拿到7件物品后不要乱动,先观察这些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再把这些物品分成俩份,并说出你分的依据是什么?转动脑筋,看看哪组分得方法多?
  (2)分完后要把你分的结果填写到记录表上。
  2、幼儿分组合作进行分解、记录,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喜羊羊队材料:桃子图片;
  美羊羊队材料:西瓜图片;
  沸羊羊队材料:金鱼图片;
  懒羊羊队材料:拼插玩具;
  暖羊羊队材料:奶盒和奶瓶;
  慢羊羊队材料:各种纸盒(牙膏盒、药盒、烟盒)。等等
  3、幼儿汇报
  美羊羊队:老师,我们组按西瓜的大小把7分成了1和6.
  喜羊羊队:我们组按桃子的种类把7分成了2和5.
  暖羊羊队:我门组的材料都是关于奶的饮料,按盒子的和瓶子的把7分成了3和4;
  4、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归纳7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
  5、数字7裁判评出优胜奖,给予鼓励。

  三、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数字卡片。
  2、找朋友。
  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
  3、幼儿互相检查,找到的朋友对不对。
  4、汇报。
  我是草莓3,我是草莓4,我们合起来是数字7,我们俩是好朋友。(俩个好朋友互相抱抱)

  四、延伸
  我们学习了数字2—7的分解,也知道他们的分解方法有多种,请幼儿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你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根据幼儿喜好把本班幼儿分成了六组。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中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不但有利于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萌发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一位幼儿都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说的说,分的分,写的写,真正做到了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游戏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字7的合成过程。

第25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的分解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9的分解与组合。
  2、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学习10的分解和组合。
  3、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数量之间包含、互补和可逆关系,为学习加减法打基础。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20以内的单、双数。要求幼儿手指着棋格数数。
  2、4、6、8、10-----------1、3、5、7、9、
  2、请幼儿而在插板上用下楼梯的方法摆出9 的分解与组合。教师和幼儿边操作边口述9的分解式。

  二、学习10的分解和组成。
  1、请幼儿在9的分解与组合基础上,用上楼梯的方法点数:10能分成9和1、8和2、7和3、6和4、5和5、4和6、3和7、2和8、1和9
  2、幼儿操作,教师在操作板上演示后并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当小老师用上楼梯的方法演示10的分解,并与其他的幼儿对答案,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口述10的分合式,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三、整理插板。
  将所用的小棋摆在插板上,幼儿则根据食物、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后,整理后交于教师检查,结束。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第26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加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过程。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四座城堡图,四幅画、数字1-7、符号+、-、=。
  2、人手四幅图片,笔、鞭炮四串、自制金牌、银牌若干。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开火车
  以前我们玩过数字5、6的开火车游戏,今天,徐老师带大家要玩数字7的开火车游戏。
  嘿嘿!我的火车一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嘿嘿!我的火车6点开。(集体、个别)
  2、情境感知---看图学习7的第一组加减法.
  你们看,火车已经把我们开到城堡王国,一共有四座城堡,有绿颜色、红颜色、黄颜色、蓝颜色四座城堡,这么漂亮的城堡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参观啊(电话响)是城堡国的国王打来的,说这四个城堡里分别有三副图片,请我们小朋友分别用三句话来讲述图上的事情,要是谁能正确的说出这事情的话就能顺利的进入城堡。你们愿不愿意来说一说(愿意),那好,就请我们小朋友开始去说一说吧。
  1)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
  (1)问:请你来说一说,你选择到了什么颜色的城堡?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树上有一只鸟,又飞来了6只鸟,树上一共有7只鸟)集体验证,并集体把这件事讲述。
  (2)分别请到其他颜色城堡的小朋友来讲述(得到大家验证后,再集体讲述)。
  小结:呀,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能把四个城堡里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了,国王还夸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小客人呢。赶快表扬表扬自己。
  2)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
  (电话再次响起),又是城堡国的国王打电话给徐老师,说,它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刚才是让小朋友分别讲了四个城堡里的事情,现在让小朋友根据刚才讲的事情分别用一道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1)交代幼儿操作要求
  2)集中提问:这件事你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
  (1+6=7)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依次类推,分别得出其他三个算式。6+1=7、7-1=6、7-6=1。再次把算式认读两遍。
  3、体验理解---互换规律
  1)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小结:1+6=7、6+1=7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所以看到1+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同样看到7―1=6,马上就想到7―6=1。我们也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
  2)练习互换,老师拿出题卡,请我们小朋友马上说出他的朋友题是谁?1+6=7(6+1=7)、7-1=6(7-6=1)
  4、内化迁移---幼儿游戏 游戏规则:
  (1)每个鞭炮里面也藏着一个算式题,要是谁能把算式答对,鞭炮就能放的很响,而且还能得个小红花,同样,要是没能把算式答对,鞭炮就放不响。
  (2)每次请每队选一个小朋友参加进行比赛,看看到最后那队得到的小红花最多,那么就能得到金牌。
  小结:颁发游戏中金牌得主、银牌得主。 四:活动结束:带小朋友进入城堡跳舞。
 
  五:活动延伸:
  1、 继续探索7的第二、第三组加减。
  2、利用区域活动,进一步巩固看图列算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第27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 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四)延伸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与圆柱体(幼儿用书)      
  把圆柱体涂上绿色(大班上册幼儿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第28篇、大班数学认识数字1-5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小班幼儿多居于乡下,个别幼儿不会数数、不会按顺序读数、有些幼儿喜欢读数可是老把数字的顺序搞混淆。孩子们的年龄偏小,农民一年四季只有冬季有时间,针对乡下的种种局限因素,为了使幼儿能够很好的掌握科学领域的数学部分,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会与同伴游戏时候的欢乐,喜欢做游戏。
  2、认知目标:会认读数字宝宝1-5。
  3、能力目标: 能大声地读出数字1-5中的某一个简单的知道数字宝宝的笔画。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能认读出数字1-5。
  教学难点:幼儿能够大胆的读出数字1-5之间的任何一个。

  活动准备:
  数字宝宝卡片1-5各一张、数字宝宝的纸手套若干、数字挂图、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手指游戏,引导幼儿认识手,并且知道小手的手指数量。

  二、基础部分
  我们有两只小手,每只小手上有5根手指头。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数一数。(教师导幼引儿伸出自己的手,和老师一起数一数。)数完手指以后,出示数字卡片。请小朋友来认一认这是数字几。鸭妈妈生了5个鸭蛋,最近要孵出鸭宝宝了 。请你看一看它孵出了几只。按照这样的程序从一到五鸭妈妈孵出了五只鸭宝宝。把相应的数字1-5贴在鸭宝宝的下面。教师把数字挂图以及相应的有数量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带领幼儿说儿歌,识记数字1-5.儿歌:1像粉笔会写字、2像小鸭水里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能买菜。(教师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幼儿可以很上口,便于记忆)

  三、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请幼儿将纸手套戴在手上,找出和自己手套上相同数字的伙伴,并且唱出找朋友的儿歌。然后带领幼儿说儿歌。整理教具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课的内容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点点的偏难。只是简单的认识数字1就可以了!这节课的内容其实可以作为主题教学,可以在一到二星期上完本节内容。大部分的孩子对于数字1-3记忆的比较清楚,到数字4、5的时候就有点难了,有些孩子记不清楚顺序,这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老师需要下去在更深层次的研究本节课如何让孩子能尽快的认读出数字1-5.上课期间,有一部分的孩子注意力不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紧密程度,以及孩子在课堂上的反映情况。都是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本人自己觉得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常识和自己的目标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喜欢的教学方法都是这节课的弊端。以后上公开课,需要先了解清楚孩子们更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以及孩子们对课程的方式方法喜欢的程度来设计主题教育。这节课整体还可以,没有考虑到用更好的更直观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可以试图用一下PPT做一个课件,再加上直观教具我想这节课或许会比第一次上的更成功。让小班的孩子知道简单的笔画应该是中班的课程了,此观点不提倡。

第2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水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小朋友已经开始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数的可分性方面理解不是太好,在学习中、活动中缺少协商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完整。

  活动目标
  1.体验数量为5的物体分成两部分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标记和数字等符号记录分的结果。
  2.能与同伴协商,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什么是每次分的数目不相同。
  2.语言的完整描述。

  活动准备
  苹果卡片10张 男孩图片1张 女孩图片1张 操作单若干张 梨卡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分水果
  1老师家里来了两个小客人(哥哥和姐姐),请小朋友帮老师把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在操作单上记录下来,并给大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2.出示五个苹果请小朋友来分一分,要求要和刚才分的不一样,并记录下来,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3.引导小朋友讨论:两次分的结果一样吗?帮助小朋友理解什么叫每次分的不一样。 4.再将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要和前两次不一样,可以怎样分?

  二 .操作活动:分水果
  1.发放梨卡片和操作单。
  2.两个小朋友自由结合,分工合作。引导小朋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一人分水果,一人记录结果)
  3.展示小组操作单,并向大家讲述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记录结果,同时学习同伴的记录方式。
  4.集体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记得和分的是否一致。再次感受5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三.活动延伸
  1,带领小朋友玩“对口令”的游戏。
  2.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分东西的游戏。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我运用了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分水果,可我不知道怎么分来引导孩子进入课堂,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踊跃。
  在操作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是一小部分孩子在操作过程遇到了困难,大部分孩子在分工和合作上还是做得很好的,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也非常的勇敢大胆。
  再重新上这节课 的时候,我会把操作活动这个环节加上逛超市,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小朋友先去超市买水果,然后再分水果,这样会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学习了生活常识,还给小朋友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30篇、大班数学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相关文章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40篇》:《小班社会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社会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及3篇》:小班体育活动教案及3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玩球体育活动教案40篇》:第1篇、大班体育游戏活动教案:原地拍球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我班幼儿对拍打皮球非常感兴趣,经常在自由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去争抢教室里的几个皮球。但是我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