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小班班科学教案大全10篇

日期:2021-05-22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小班班科学教案大全1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班班科学教案大全10篇

第1篇、小班科学活动鞋子找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良好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按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等特点进行配对。    
  难点:寻找鞋底的秘密,特别是形状:两头大中间向里凹,但两只鞋子的朝向是相反的。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近的大小、颜色、款式各异的鞋子散落放在鞋架上,用布先遮起来,人手一张白纸。      
  2 、欢快的音乐一段。      
  3、半圆形的座位安排,中间留有空地,便于活动。    

  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鞋子      
  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娃娃家里的宝宝呀,特别爱漂亮,她每天都要换一双新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他穿了一双很特别的鞋子,一只是大的红鞋子,一只是小一点儿的花鞋子(教师边讲边出示两只鞋子),可是这一天,她非常不开心,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吗?(幼儿猜测,引导幼儿发现两只鞋子的不同)      
  2、教师小结:两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的鞋子不是一双,所以穿的人当然就不舒服了。   
 
  (二)我的鞋子      
  1、师:那我们穿的鞋子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脚上的鞋子,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鞋子的特别之处。(着重从鞋子的外型、颜色、大小等特点来观察)       3、师:我们穿的鞋子的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也一模一样。除了这些秘密外,它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4、教师提供白纸,引导幼儿观察鞋底的秘密(幼儿可脱下鞋子来看,也可在白纸上踩上一对脚印再观察):如,两只鞋底(或鞋印)的花纹是一样的,鞋底(或鞋印)的形状是两头大中间向里边凹,但它的朝向是相反的。      
  5、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鞋底的花纹和形状也相同,但朝向相反的鞋子,我们叫它一双鞋。 
    
  (三)鞋子配对      
  1、(出示鞋架和随处乱放的鞋子),师:娃娃家的宝宝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得妈妈找也找不到,还常常把鞋子穿错。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他们家的妈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好吗?可是怎样的两只鞋子才算一双呢?     
  2、师:我们脚上穿的鞋子的款式、颜色和大小都是一样的,请你也按照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鞋底的花纹和形状以及朝向等特点,把这些鞋子一双一双的配配好,再把它们摆放在座位前。      
  3、幼儿分散收拾,将找到的两只鞋子摆放在身边,并自由说说为什么要将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      
  4、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呢?(重点引导幼儿从鞋子的大小、颜色和款式来讲述)      
  5、师:把两只长得一样的鞋子并在一起反过来朝上看看它鞋底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鞋底的形状和花纹)      
  6、幼儿观察得出:两只鞋底的花纹是一模一样的,形状也都是两头大中间向里凹,并且所朝的方向是相反的。      
  7、教师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鞋底的形状和花纹也一样,凹型所朝的方向不一样的两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       8、幼儿相互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放到鞋架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1、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这下娃娃的爸爸、妈妈和宝宝要穿鞋就很方便,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漂亮。      
  2、平时,我们回家换下来的鞋子也要一双一双的放整齐,下次穿的时候会又方便又快,而且,看上去也舒服。 
 
  活动反思:
  我发现,虽然刚入园时孩子对家人的依赖较强,自理能力和常规知识懂得较少,但他们同时又是聪明的和善于学习的。只要老师勤于指导、巧妙构思和设计一些教育环节,就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养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水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
  为了培养孩子学会认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并且学习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所观察的东西。我设计了一节认识水果的教学课。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动脑的习惯。
  2、通过比较,能够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苹果、橘子、等的特征。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各种水果
  2、感知水果特征并用言语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橙子、苹果、梨子、桔子、香蕉若干;水果刀一把,盘子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水果,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教师:宝贝们认识它们吗?
  幼儿:这是苹果、这是桔子⋯⋯
  2、观察水果,说出外部特征
  教师:你看到的苹果是怎样的?
  幼儿:红红的、圆圆的⋯⋯
  3、摸水果,增强孩子对各种水果的外部特征的感知。并用言语表达:冰冰的。凉凉的。梨子桔子表面不平滑。香蕉苹果滑滑的
  4、观察水果的内部特征,切开各种水果,让幼儿更深入观察水果的内部特征,并用言语表达:梨子苹果白色的、香蕉橘子等是黄色的、橙色的、有黑色的籽等
  5、品尝水果,通过味觉感知水果特征
  将切好的水果分别请幼儿品尝,并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甜甜的、酸酸的、香香的、软软的等
  6、游戏
  将幼儿眼睛用布蒙住后,再品尝水果。猜猜自己吃到的是什么水果。
  7、教师总结一下。并延伸多吃水果有利身体健康。

  活动反思:
  对于孩子来说,在课堂中出现一些新鲜的事物会高度集中幼儿注意力。运用观察、触摸、品尝介绍的方法来了解水果。用实践来感知事物。这样幼儿感触最深。引导幼儿表达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教育幼儿多吃水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尊重孩子主体地位孩子有说的机会。游戏贯穿课堂。让孩子实践中学、玩中学。激发孩子学习乐趣。
如果以后再上这堂课,我将把重点放在认知一些热带水果和其他亚热带水果上。教法和这节课相同。常见水果可以一带而过。给他们没见过的水果会很好奇。给以后的学习创造学习的动力。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感知冷和暖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冷和暖,发展感知、分类和配对的能力。      
  2、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瓶子各10个,热水袋、冰块各一份,布袋两个,各种物品图片大小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布袋里的秘密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布袋袋,里面藏着小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      
  请两名幼儿来摸摸,说说摸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热水袋和冰块,让孩子们摸摸,说说感觉。      
  3、你喜欢冷冷的还是热热的?      
  4、小结:冬天到了,我们喜欢热热的,天气热了,我们就喜欢冷冷的。   
  
  二、冷冷的和热热的      
  1、请幼儿观察各种图片,说说什么是冷冷的,什么是热热的。      
  2、分类:谁和谁是好朋友?它们都是冷冷的(或者热热的)   
   
  三、瓶子宝宝找朋友。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瓶子宝宝,它们也想来找朋友,请小朋友拿一个瓶子摸一摸、抱一抱,再想一想它能和谁做朋友?请你把它的照片贴在瓶子宝宝的身上。   
   
  活动延伸      
  喝热热的牛奶

  活动反思
  在教学时,我由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冷与热现象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再通过实验判断水的冷与热,让幼儿明白人们可以通过手、眼等的感觉器官来感觉物体的冷与热,鼓励尝试其他方法,培养发散思维。再让幼儿自己做实验,体验不同环境下感觉的差异,让他们知道人们经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与热,这些感觉不可靠,激发幼儿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贯穿在课堂中。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分糖果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分类。
  2.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1—2颗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糖果。
  2.大小盘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1.糖果大聚会。
  教师:糖果宝宝真可爱啊!你带的糖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糖果的形状、颜色、介绍后将糖果放在盘子里。
  2.说说糖果。
  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糖果有各种各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的有黄的;有圆形的有方形的……

  (二)送糖果回家,认识标记。
  1.学习按颜色标记分类。
  教师出示有颜色标记的篮子:这些糖果放在哪个篮子里最合适?谁来试试?(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怎么知道把红糖果放在这个篮子(贴有红标记的篮子)里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标记:涂红颜色的卡片叫红标记,贴红颜色标记的篮子是红颜色糖果的家……
  3.学习按形状标记进行分类。教师出示有形状标记的篮子:谁来试试把糖果分类?
  教师:怎么知道把圆形糖果放这个篮子里呢?(贴有圆形标记的篮子)

  (三)分一分糖果-----分组操作。
  娃娃家的糖果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
  幼儿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边分边说:“XX糖果送你回XX家里。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练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进行分类的技能,并能边说边分。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打开来,尝一尝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两岁半幼儿对吃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生活中打开那些装食品的瓶子、罐子、盒子,是他们极大的乐趣,但成人常常不经意地包办代替了这些孩子喜爱的“工作”。其实,我们常常能在幼儿吃的过程中找到各种教育契机。比如可通过剥糖、掰开心果、剥鹌鹑蛋、剥橘子等,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同时感受果皮的不同特点:硬的、软的、脆的,等等。     
设计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熟悉生活中各种瓶子、盒子、罐子的不同开启方法,帮助幼儿获得感性经验,锻炼手部肌肉;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打开各种瓶子、罐子、盒子,尝一尝里面的食物。
  2.感受不同容器的不同开启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鹌鹑蛋、橘子、巧克力、瑞士糖、开心果等食物。
  2.拉链袋、密封袋(如图)、玩具锁(如图)、盒子、塑料瓶等各种装食物的容器。
  3.每人一只托盘,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1.展示托盘里的食品。这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你们认识吗?幼儿很兴奋地说出这些食物的名称。有的孩子不知道鹌鹑蛋的名称,误认为是鸡蛋。教师便适时地帮助孩子回忆:“这是我们吃过的,它比鸡蛋小,叫‘鹌鹑蛋’。”
  2.教师告诉幼儿好吃的东西都藏在不同的盒子、瓶子里,引导幼儿预测有没有办法吃到这些东西。多数孩子表示有办法吃到食物。有幼儿说:“开开来!”教师则引导幼儿说出:“打开来,尝一尝。”
  3.幼儿尝试打开各种瓶子、盒子。孩子们开始探索。许多幼儿先摇晃瓶子或者盒子,当听到“哐啷哐啷”的声音时,幼儿流露出满意的表情,他们开始了“工作”。有的幼儿很快打开盒子,取出鹌鹑蛋,认真地剥起来;有的幼儿拿到了比较难开的铁罐子,教师暗示并鼓励他耐心探索;有的幼儿由于动手能力较差,显得有点着急,且不愿尝试,教师便帮助他选择比较容易成功的纸盒,让他同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幼儿拿到的是有拉链的小包,里面有包装的巧克力,但因缺乏这方面的操作经验而无法顺利打开。这时,教师就引导同伴互动,让幼儿体验成功并获得相关经验。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关注以下内容:     
  注意孩子的习惯养成,如吃东西以前要擦手,剥下来的果壳和包装纸等要放在指定的地方等。     
  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共同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即自己是如何打开盒子、瓶子的,并以绘画形式帮助幼儿作记录。     
  鼓励幼儿尝试打开各种不同的容器和包装袋,引导幼儿回忆并表述操作过程,并以图画的形式帮助幼儿作记录。
  4.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一个双层的月饼盒,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回忆刚才使用过的各种手段,并逐一尝试将它打开。许多孩子围在一起,大家你碰碰,我摸摸,试图打开这个盒子。一个孩子无意间打开了盖子,盒子看上去是空的,但摇一摇,却又能听见声音。孩子们觉得很奇怪,大家开始寻找有没有拉链,有没有搭扣……这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适时给以提示,帮助幼儿发现盒子的秘密。最终,孩子们打开了盒子,他们十分兴奋,但马上又发现了新问题:盒子里的食物都有塑料包装袋,怎么打开呢?经过探索,孩子们发现可以从“小缺口”处撕开。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食物,并提醒幼儿吃东西前要擦手,有好吃的东西要大家分享,废弃物要放在指定地方。
  5.一起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吃”是两岁半幼儿最熟悉的活动之一,生活中孩子们拥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于是,教师在关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各种瓶罐的特性以及不同的开启方式。我们发现,各种食品本身已被教师巧妙地融入了探索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接受更多的刺激,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整个活动非常生活化,符合托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运用“做中学”的理念,提供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提出想法,并帮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还在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健康教育和社会性教育,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6篇、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自己的物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物品标记,知道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2、能用对应的方法找到存放自己物品的位置,区分自己与别人的物品。  
  3、乐意参加找自己物品的活动。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写有幼儿姓名的实物标记图一套,泡沫底版一张。  
  活动前让幼儿选择喜爱的图标,在其中一张写好幼儿姓名。将剩下的几张分别贴到茶杯箱和毛巾架处。  
  带领幼儿事先观察茶杯箱、毛巾架的摆放位置。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图。  
  教师出示幼儿的标记图,贴在泡沫底版上,分别请幼儿指认自己的标记,说对了请该幼儿拿走,说错了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  
  2、玩找物品游戏,知道使用生活物品的规则。  
  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用品,茶杯、毛巾,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物品。  
  让幼儿拿着自己的标记图,去对应茶杯箱、毛巾架的相同标记,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用品的位置,对找到位置的幼儿,教师给予夸奖。  
  教师示范:这是××,它是我的标记,找找找。我的茶杯在这里。  
  幼儿找自己用品的位置,教师注意检查、引导幼儿观察物品位置上的标记与手上拿的标记图是否相同。 
 
  活动反思:
  在活动开始时,多数幼儿还不太会回答问题、胆怯、不敢讲话,在谈话和游戏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并教孩子们讲,他们胆子大不了起来,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是长幼的小朋友和所在的班级。幼儿对教室的观察仔细了,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所提高,知道去寻找各种他们基本能找出教室里的物品,但摆放的位置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的帮忙。但还有个别幼儿不能参与其中。  

第7篇、小班科学活动轮子工程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圆形与生活的人密切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欣赏轮子工程师的作品  
  1.(搜集各种带轮子的图片自行车、飞机、摩托车、轮椅、三轮车、小汽车、卡车、火车、旱冰鞋、宝宝车、轮船等)让幼儿天观察这些是什么?哪里有轮子,哪里没有轮子。
  2.讨论:这里有很多东西都是轮子工程师的作品,轮子工程师就是造轮子的人,找一找哪是他造的轮子。

  二、观察并思考圆形轮子的作用
  1.工程师设计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形的?
  2.一个轮子的是什么车,两个轮子的是什么,三个轮子的是什么?四个轮子的是什么?许多轮子的是什么?

  三、比较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1.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图。有什么地方会用到它们呢?为什么它们不能做轮子?
  2.如果把圆形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会发生什么事?
  3.玩一玩试一试看哪些积木能滚动。
  4.有一次,轮子工程师做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他想用来干什么呢?原来啊,工程师把坏蛋的自行车和汽车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正方形的,这样坏蛋骑上自行车就摔跤,想开车,汽车一动也不会动。坏蛋都跑不掉了。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通过想象有趣的故事情景,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比较认识圆形圆滚滚、无边无角的特征,感知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通过轮子的自述,孩子们对轮子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孩子们到轮子的自豪,知道轮子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轮子是如何来帮助我们的。

第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磁铁找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与了解吸铁石,知道它能将铁制品吸住。
  2、愿意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难点:能在操作材料中吸到铁制品,并说出铁制品的名称。
  活动重点:让幼儿知道吸铁石,并了解吸铁石的特性。

  活动准备
  回形针、小积木、弹珠、纸片等小玩意每组一篮。
  人手一块磁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一位客人,我们一起看看它是谁?
  出示磁铁,看看是谁?(幼儿自由回答)
  哦!原来它的名字叫磁铁。
  介绍磁铁的特性并让幼儿帮助磁铁找朋友。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提问总结:
  你们找到的磁铁的好朋友都有谁?
  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你们怎么知道它是磁铁的好朋友?
  总结:原来磁铁的朋友都是用铁做的。
  那我们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在盒子里,我们送给磁铁。
  3、请幼儿拿磁铁到教室里找一找,教师里哪些物品可以被磁铁吸住?
  总结:你们在教室里找到的磁铁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三、活动延伸:
  我们家里也有很多磁铁的好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纳?是否有适度的自由空间?是否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例如,师幼配合情况,教师能否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在对目标、策略的验证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今后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教案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2.爱吃水果,并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新鲜水果:苹果、橘子;
  2.果园的图片;
  3.榨汁机;
  4.人手一个纸杯。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这些水果你认识吗?
  小结:秋天的水果非常多,而且很有营养呢

  二、比较苹果、桔子
  师:老师这里有两种水果,认识它们吗?
  每组桌上都放着这两种水果,请你看一看它们的形状,它们的颜色。并且摸一摸,捏一捏。
  小结:这两种水果都是圆圆的,桔子是黄黄黄的,苹果是红红的。苹果摸起来滑滑的,桔子有点粗糙;苹果捏起来硬硬的,桔子有点软。

  三、游戏:摸水果
  师:这里有一袋水果,摸一个,请你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水果。
  小结:可以仔细摸摸它们的表皮,你会发现两种水果不一样;捏一捏,发现它们的硬度不一样。

  四、品尝水果
  师:尝一尝,说一说它们的味道。
  小结:苹果是甜甜的,桔子有点酸酸的,水分多多的。

  五、延伸环节:柞水果汁
  师:水果还能榨成美味的水果汁呢,请你们来品尝一下。

第10篇、小班科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件的高矮,初步体验物体高矮不变性和相对性。能用词汇“高”、“矮”表示比较结果。  
  2.引导幼儿思考、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和比较人和物体的高矮,对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验。  
  2.椅子一张。  

  活动过程  
  1.比较高矮。  
  (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  
  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间比高矮。“请两三对小朋友作比较,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  矮。  
  ④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2)变换站立位置比较(两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进行比较)。让被请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现在再比比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小结:比较人们个子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现在小朋友明显高,是因为他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地面上。实际上它还是比老师矮。”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让幼儿体验到谁高谁矮要看他和谁比)。  
  (1)观察比较。 
  ①请一小朋友甲和教师比高矮。
  ②再请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会儿甲小朋友矮,一会又说他高,到底甲是矮还是高?”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看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甲小朋友和教师比时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间比较。另请三位幼儿(高矮依次递增)进行比较,可重复两三次。  
  (3)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活动建议  
  1.物体的高矮、大小、轻重、厚薄等连续量,都具有不变性和相对性,幼儿感知这些特点,一般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应注意:  (1)先让幼儿进行实物比,例如,两个人比较高矮,两本书比较厚薄等;
  (2)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性,如:两个人站在同一高度上比较高矮(先让师生之间比较,再幼儿之间比较),然后两人再站在不同的高度上进行比较,这时可引导幼儿观察,由于站在不同的高度,两人的高矮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让幼儿懂得比较高矮的人必须站在同一高度。
  2.引导幼儿认识高矮时,可先两个人比,这时高和矮是不变的(谁高就是谁高,谁矮就是谁矮)。然后再引导幼儿进行三个人比较,这时结果会发生变化(如和更高的比,原来高的就成了矮的……),使幼儿感受到人的高矮的相对性。这样的系列活动使幼儿对这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精确。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对于感知物体的高与矮,只会用平时已有的经验——看,也就是目测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哪个高、哪个矮,但不会用比较的方法。本次活动通过比一比的方法让幼儿来分辨物体的高、矮,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小动物来比高矮,并能按从高到矮或是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更贴近幼儿。

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40篇》:《大班语言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语言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100篇》:第1篇、大班安全运动安全教案反思一、活动目标1、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事,懂得要远离它。2、积细安全生活的经验,增过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活动准备安全Flash、图片、记录表格三、

《大班社会教案20篇团结》:第1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团结力量大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我们乡镇幼儿园还有很多留守孩子,较多的存在隔代爱现象,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很多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感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