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20篇

日期:2021-02-07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20篇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垃圾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学期我们班的主题活动在——环保的主题上,因此一开学我们就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空气变脏了”等主题活动。在本月主题“垃圾越来越多”时,在丰富孩子们前期的经验时,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纷纷都在说“垃圾的来源”“垃圾的种类”“垃圾的用处” 等话题。在本主题的第二次课后,我们都弄清楚了垃圾的来源时,他们的兴趣还颇浓,我想着也许是这个主题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孩子们的经验较丰富,当然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操作学习,在孩子们身边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就设计了本次教育活动《垃圾分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来提升原有的经验 ,从而获得智慧和成长。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2、体验制作垃圾标志的乐趣。
  3、培养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次课的重点是要求孩子了解垃圾、垃圾的种类并学习分类。
  本次课的难点是要求孩子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活动准备
  U盘《环保小尖兵》8-9页、电子互动白板、A4纸、画笔、透明胶带、剪刀 垃圾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出示垃圾袋内准备好的垃圾)
  师: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现在我们要用这些垃圾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小朋友想想这些垃圾可以怎么玩?
  师:那我们一起来玩玩吧。(打开U盘《环保小尖兵》8-9页之游戏----垃圾分类)

  二、基本环节
  1、幼儿讨论垃圾分类的作用。
  (1)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请小朋友分组讨论)
  师:既然垃圾分类这么重要,那我们在丢垃圾时就要将同类的垃圾丢在一起,那该怎样区分呢?(引导幼儿按垃圾特征进行分类:瓶瓶罐罐、纸类、厨余、一般垃圾)
  2、出示垃圾桶,启发幼儿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师:(出示一个垃圾)这个垃圾应该放在哪个垃圾桶呢?怎样区分垃圾桶呢!我们一起来给垃圾桶做一个标志。
  3、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师: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已的爱好对标识做设计,分组进行讨论。制作成功后请各组将自己的标识分贴到幼儿园每个班级及公共垃圾桶上。

  三、结束环节
  师:宝贝们今天太棒了,不光自己学到了垃类的相关知识,还做了一件光荣的事——帮助幼儿园的其他班级制作了垃圾分类的标志,比如:XX的标志是收集纸类的,DD的标志是收集瓶罐的。这样大家将生活中有用的垃圾收集到一块再利用,大家真正的参与到环保的活动中,我们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和家长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德,并和家长一起在家执行垃圾分类。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来,一开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们生活中的垃圾袋,从里边出示一些常见的垃圾,将孩子带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戏法,请小朋友尝试根据U盘中的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体验垃圾分类,作为导入环节,从本次课孩子们的表现看是比较好的。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来讨论垃圾的用处时,个别孩子对这个概念的含义理解不够,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就显得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法,往后再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能力孩子的发展水平,当然在活动中旧的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虽然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中设置的实物分类游戏也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较单一,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没没困难,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级分类的标志时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标志,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学习,来改正和提升自己。

第2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好奇心是中班幼儿典型的特征表现,而漂亮、鲜明的颜色总是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颜色变变变》这节课,就是结合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利用魔术、故事这些幼儿喜欢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使幼儿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多端,知道红黄、黄蓝、红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就能变出橘红色、绿色、紫色的颜色常识。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矿泉水瓶、瓶盖、颜料。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师:水宝宝是透明的。现在,要把瓶子里的水变漂亮,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师:水宝宝变色了,现在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从桌子上拿一个瓶子,(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师:请幼儿从桌子上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
  (老师鼓励孩子用力摇一摇)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3.集中讨论,探索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哪个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小结: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出示瓶子,并进行示范讲解。
  老师手里有一瓶红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在请幼儿进行操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首先去跟其他颜色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不然其他颜色就不跟你当朋友呢。换好瓶盖宝宝后一定要用力把它拧紧,不然当你在变魔术的时候水就会都倒出来了。
  3.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4.小结(1)个别幼儿进行交流讨论。
  (2)对"魔术"进行验证。

  四、延伸活动:《找颜色》
  师:今天我们小熊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颜色。
  让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其他漂亮的颜色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本次活动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后环节结束的比较混乱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没有具体直观的让幼儿明白哪两种颜色混合变出新的颜色,可以准备操作卡或者PPT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操作,将幼儿说到的颜色展示出来,让幼儿直观的看到颜色混合的变化,作为活动的延伸。其次,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如在水变色后的提问以及最后环节的提问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多问几名幼儿,也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最后,教师的语速较快,第一环节导入太快,有的提问方式不够简单明了,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红、黄、蓝三种基本的颜色并能说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黄蓝的。
  难点:感知红、黄、蓝两两不同组合后会变出橙、绿、紫三种不同的颜色。

  活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哇,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2、看好了,水宝宝是透明的。水宝宝要和我们玩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师:哇,水宝宝怎样了?会变色呢!好玩吗?你们想玩吗?

  二、探索激趣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哦”。
  1、请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点力,再加加油)
  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颜色对应
  师:水宝宝要休息了,请给它找个家(与框子对应放)

  三、解读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一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师小结:哈哈,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老师手里有一瓶*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活动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一节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这节课的目标是1、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玩色游戏,初步感受颜色的变化。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色的乐趣。整个活动我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我安排了三个环节:首先以老师的小手有魔法“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从简单的“摇摇摇变变变” 一边摇一边念“魔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参与活动,使幼儿兴趣高昂。此环节幼儿感觉我的手真有魔法会变出黄颜色。
  第二个环节尝试配色,感知体验色的变化。以再次变魔术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老师拿出另外一个瓶口已涂上蓝色颜料瓶子里有黄色颜料的瓶子又一次变,顿时变出了绿色,幼儿十分的兴奋,感觉很神奇。
  第三个环节梳理归纳,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秘密。
  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在幼儿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时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但每次都是用现成的泡泡水来吹泡泡,很大程度上印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热情,素服了有的思维发展,所以我实际了这届科学活动课,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在探索中主动去建构知识。

  活动目标
  1、感知泡泡的特点。
  2、通过操作,知道不同形状的棒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3、培养幼儿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让幼儿大胆想象与表达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泡泡的特点,
  2、通过操作,知道不同形状的棒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3、学会自治泡泡水。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吸管
  2、香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食盐、醋、白糖、酱油等
  3、清水 ,废旧电线丝做成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活动过程
  一:师演示吹泡泡,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同时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初步感知泡泡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再次感知泡泡特点。
  (一)设疑: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来吗?生大胆猜测,引出操作活动。
  预设:1、说可以的幼儿,我让他们当场用自来水吹一吹。(通过演示自来水吹不出泡泡的过程,比老师的空说教效果强得多。)
  2、说不可以的幼儿,我让他们说说理由,说说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泡泡。
  (二)制作泡泡水
  1、让幼儿用分别用身边的材料家在在水里。
  2、吹一吹,能否吹出泡泡来。(能吹出泡泡来的就在材料旁边做上记号)
  3、汇报交流制作情况,水中放入哪些材料会吹不出泡泡来,再次探索原因。
  4、引导小结:泡泡水跟普通的水是有区别的,所放的东西也是有选择的,一般在在清水中加 香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才可以做成泡泡水,但水不能太多,否则吹不出泡泡。
  (三)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
  1、让幼儿观察用大小不同的吸管和形状不同的铁丝圈吹泡泡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小吸管吹出的泡泡小;吹泡泡的工具虽然形状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我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泡泡水来到操场上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讨论“怎样留住吹出来的泡泡”
  这下,孩子们可兴奋了,都用自己的办法去试,有的用手挥,有的用嘴吹,还有的索性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吹……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再次达到**。果然,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泡泡真的飞上天去了,孩子们看得可开心了。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玩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2、了解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盆若干只,能盛水的各种小件容器。
  2、小型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玩水边提问
  1、教师将玩具、容器等放入装满水的盆中,边玩边自语:“怎么玩具倒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师用两个容器相互盛水并倾倒,让幼儿看水从容器里流到盆里。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容器、玩具,随意玩水。
  2、师:请大家试一试,哪些玩具会沉下去?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玩水,并对幼儿在玩水中的尝试精神和得出的尝试结论作评价。

  三、小朋友感受到水的流动
  1、教师请小朋友把盆里的玩具试着拿出来。
  师:谁能试一试帮着老师把水取出来?你用什么方法取水?(提醒幼儿一定要装满,不能洒)
  2、给幼儿有漏洞的容器,让幼儿进一步取水。
  3、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水流动?水流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四、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和颜色
  1、听听水流进塑料袋的声音。
  2、看看水是什么颜色。
  3、在塑料袋上戳个小洞,请幼儿用饮水的杯子接水,听听水流进杯子的声音,闻闻、尝尝水的味道。
  教师总结:水无色无味,流动时会根据水流的急、缓与流入不同的容器,发出不同的声响。

  五、鼓励幼儿用滴管、水枪、针筒、塑料袋、颜料等尝试各种玩水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么用途?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作用,激发幼儿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中激发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态、能流动的液体。 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愉快地感知了水的特性,在游戏中体验了玩水的乐趣。由此看出,玩水活动的设计符合《幼儿园规程》中的教育原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当前教师在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无论是玩水活动还是其他活动,教师都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6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糖怎么不见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东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主要让孩子们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的问题。活动开始时让孩子们来看看,外观是怎么样的;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孩子们都尝出是糖的味道。接着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样呢?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的过程,孩子们感知了溶解这个概念。在组织交流时,幼儿都知道糖在热水里先溶解,课堂氛围较好。
  活动中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还想出了雪、冰块、盐、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回家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下溶解的实验,激发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欲望。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浓度和水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教师:红色的饱和糖水、透明水。
  幼儿:抹布人一块
  第一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糖(每组一份)勺子(每人一个)
  第三次操作:@红色的饱和糖水(每组一份)
  @糖(每组一份)勺子(每人一个)普通的红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魔术,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导入,幼儿猜测。
  教师:今天谢老师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请你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教师实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慢慢的将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能不能变成两层?

  二、幼儿尝试探索实验。
  1、试一试。
  教师: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神奇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2、讨论:
  教师:小朋友,你们成功了吗?
  教师: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功呢?(想一想,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三、出示神秘的添加物“糖”,幼儿再次进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师:因为老师的水里加了一种的东西,而你们的水里没有,是什么呢?(糖)
  教师:老师的水里加了糖,可是你们看到糖了吗?糖去哪了?
  总结:糖都溶解在了水里,所以我们看不见。
  2、幼儿进行探索实验。
  教师:这一次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来试一试吧!
  3、讨论。
  教师:孩子们,这次你成功了吗?
  @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没有成功。为什么加了糖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讨论)
  总结: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红色的饱和糖水。幼儿进行探索。
  1、出示饱和的红色水,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红色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老师的水很粘稠。
  2、幼儿实验。
  教师:让我们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变得粘稠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吧!
  3、讨论。
  (1)教师:这次成功了吗?
  (2)教师:为什么加了糖红色的水会沉下去呢?(幼儿讨论)
  小结: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溶解在水里,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红色的水里放了糖能变成两层。如果放入盐会发生什么
呢?如果在透明的水里放入糖又会发生什么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吧!最后,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净。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8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探索并记录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脸盆每组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记录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展示各种物品)
  2、 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关于沉与浮的实验,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到水里面,来看看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二、猜测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猜。(分别记录幼儿对各种物体沉浮状态的猜测结果)

  三、幼儿自主探索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一做这个实验,把桌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到水里,要轻轻地放,如果这个东西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就在这个东西的图片旁边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检验猜测
  将猜测结果跟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五、总结
  1、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吗?
  2、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水里面有一种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轻的东西举起来,让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东西,它就举不动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动建议:
  1、记录表中多一行空格,让幼儿填写自己的猜测,当幼儿做完实验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对比。
  2、在讲到沉与浮的时候要向幼儿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有的幼儿会弄不清楚。
  3、在幼儿实验之前,要引导幼儿去发现怎么样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这样幼儿在实验的时候会有条理一些。
  4、实验的材料尽量做到每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儿钻空子。脸盆里的水要多一些,让幼儿可以明确看到沉与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东西也会感觉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第9篇、大班科学水变干净了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对很多问题他们都喜欢去考虑去研究。通过这个游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同时教育幼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2.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激励幼儿相处更多的过滤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让水变干净,在实验过程中要慢,讲解要细。

  活动准备
  1.泥沙水
  2.玻璃杯
  3.纱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脏水,思考使脏水变干净的方法。
  教师出示脏水并提问:“脏水是什么颜色?里面有什么东西呢?用什么办法能使水变干净?”
  教师小结:“脏水里面有沉淀物,这些沉淀物是可以清出的。清除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过滤。”
  2.指导幼儿进行水的过滤操作。
  教师分发器材和材料,知道幼儿先将纱布蒙在杯子上做过滤网,再把脏水慢慢倒在纱布上;边到边仔细观察纱布上有什么东西,过滤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纱布上的泥沙,纱布挡住水里的泥沙,漏下水,杯子就变干净了。”
  4.引导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处?怎样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幼儿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力,同时也知道了怎样保护水资源,怎样节约用水。主要不足:实验过程中应该再利用其他材料做过滤,让幼儿知道其实过滤的方法不止一种。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风车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看图示的方式,学习制作风车的方法。
  2、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制作活动的快乐。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制作风车的步骤图5幅。
  2、各色正方形纸(数量多于幼儿人数)、吸管、透明胶、剪刀、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风车)
  2、师:你们想玩吗?你们自己也来做一个好吗?
  (评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制作风车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师:做风车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样用这些材料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见。)
  2、师:怎样制作风车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做风车的步骤图,你们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学会做风车的。
  3、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
  师:一共有几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点让幼儿掌握两个注意点:
  剪刀剪折痕时不要全剪开。
  第4步中的四个角要按图中箭头的方向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
  并加以固定,防止散开。
  (评析:步骤图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预设自然的相融合了起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自由探索制作风车。
  1、师:老师准备了你们想要的材料,请你们看着步骤图做一个风车吧。如果你们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制作风车。
  3、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看图示或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并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在操作活动中,有二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进而使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

  四、师幼一起玩风车。
  1、引导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发现风车制作的问题:为什么我的风车不转?为什么我的风车比他的转得慢?
  2、师:你在玩风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就制作风车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第11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传声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好玩的传声筒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的探索内容,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索兴趣的玩具。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的开展我就是借助这一生活化、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来激发中班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现到了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获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话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增强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游戏,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难点: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话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活动准备
  1、空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2、实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3、拟人化的“小问号”符号一个。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2、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3、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朋友
  4、玩传声筒,观察比较空心的与实心的不同之处,解决问题。
  5、游戏“长长的传声筒”,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玩的乐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孩子们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就乐于表达和交流。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索,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活动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内容。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比较轻松,打破了以往的教于学的模式。4、活动策略的多样性。5、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和我走的很近,每个幼儿都愿意说、乐于说,而且效果较好。

第1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精灵儿童网站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第1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水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不同的水果,喜欢吃水果。
  2.通过看、摸、闻感知不同的水果颜色、大小、味道不一样。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不同的水果、篮子、垫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果园丰收了,,我们去摘果子吧。(创设果园情境)

  二、认知水果:
  你摘到的是什麽水果?看看你的是什莫水果是什莫颜色的?摸摸它感觉怎样?(粗糙和光滑)闻闻你的水果有什么味道?

  三、分类:
  老师拿起一个橙子就吃,引发幼儿问题:要拨皮吃的。你的水果怎麽吃?(带皮的和洗干净直接可以吃的。)将拨皮吃的和可以直接吃的放入两个不同篮内。水果有很多的维生素营养,我们要多吃水果。

  四、探索:
  把一只苹果、和一只香蕉从中间切开,比较有什麽不同。有核的和没有核的水果。

  五、运用PPT课件进一步感知水果六、延伸:给水果涂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第1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怎样过冬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围绕在自然角议论纷纷:“这几天乌龟不吃东西了?”“乌龟也不动了,是不是被冻死了?”“乌龟在睡觉呢!”……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时下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孩子们有了新的探索问题。因此,在《拥抱冬天》的主题背景下,设计了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激发孩子探索动物的愿望。这是一节探索型较强的科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的实践,不仅可以带给孩子许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也为他们以后有序的思考、安排事情奠定基础。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知道动物会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冬眠、迁徙、躲藏、换毛)保护自己。
  2.对动物的过冬方式感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棉衣、取暖器、跑步的孩子图片
  2.小动物图片(蚂蚁、蜜蜂、大雁、燕子、丹顶鹤、青蛙、蛇、熊、狐狸、狮子、狗)与幼儿人数相同
  3.五种标志图(枕头、箭头、稻子、动物皮毛、问号)
  4.《动物怎样过冬》视频
  5.乐曲《熊和小孩》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兴趣
  1.孩子们,今天天气感觉怎么样?(很冷)现在是什么季节让你感到寒冷?(冬天)寒冷的冬天到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暖暖和和的过冬呢?(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标志图。)
  2.教师借助标志图帮助幼儿总结三种取暖方法:
  (1)多穿些衣服。(引导幼儿说出穿棉衣棉裤、带手套、帽子等。)
  (2)用取暖器具来取暖。(开空调、取暖器、热水袋、空调、电热毯等。)
  (3)靠运动来取暖。(根据幼儿的讲述师幼共同做运动,体验靠运动取暖的乐趣。)

  二、讨论、探索“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1.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过冬,那么小动物在这样冷的天气里又是怎样过冬的呢?这里有许多动物图片,请你选择一个动物(幼儿选择)。我们大家一起看看认识一下(认识动物)。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幼儿共同讨论)
  2.师幼共同探索“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说说:你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标志图)
  (1)幼儿:蚂蚁、蜜蜂(躲藏)
  教师小结:有一种小动物,它们在冬天快要到的时候把吃的食物全都储存起来边(边出示稻子标志图边讲述),到了冬天,它们就躲在家里一冬天都不出来,这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叫做躲藏,有哪些小动物是躲藏过冬的,请将它们贴在躲藏的标志图下。(幼儿操作)
  (2)幼儿:丹顶鹤、燕子、大雁(迁徙)
  教师小结:有些小动物,它们喜欢暖和的地方,快要到冬天的时候,它们往
  南方飞,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地方(出示箭头标志图),这种过冬的方式叫做迁徙。那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是迁徙过冬的上来把它们贴在迁徙的标志图下。(幼儿操作)
  (3)幼儿:青蛙、蛇(冬眠)
  教师小结:还有一种小动物它们过冬非常特别,一冬天不吃、不喝也不动,一睡就是一冬天(出示枕头标志图),这种过冬的方式就叫做冬眠。有哪些小动物是要冬眠过冬的请把它们贴好。(幼儿操作)
  (4)幼儿:狮子、狐狸、狗(换毛)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想知道狮子是怎么过冬的吗?它们快要到冬天的时候就开始退毛、掉毛(出示动物皮毛标志图),等到冬天来的时候,又长出了又密又长的新毛,就象换了一件新皮袄一样,这种动物过冬的方式就叫做换毛,还有哪些小动物是换毛过冬的,请你上来把它们贴好。(幼儿操作)
  (5)对于在讨论探索过程中有疑问的,让幼儿将动物图片贴在问号标志图下。

  三、分段观看《动物怎样过冬》视频,共同验证探索结果
  让幼儿从视频中寻求答案,共同验证探索结果,并对问号下未能解决的问题继续讨论探究。

  四、游戏“冬爷爷来了”
  教师扮演冬爷爷,幼儿扮演动物(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当乐曲响起,幼儿开始寻找过冬的标志,音乐结束后教师问幼儿:你是谁?你是怎样过冬的呀?

  活动反思:
  1.知识准备要丰富
  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各种动物过冬的资料,不但了解了一些常见动物的过冬方式(冬眠、迁徙、躲藏、换毛)。而且对其它动物的过冬方式也深入地了解。(让卵过冬、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知识准备充分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知道了燕子是迁徙过冬的,他们就提出了疑问:“麻雀也是迁徙过冬的吗?”由于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告诉他们:“对于XX提出的问题,你们有不同看法吗?”“麻雀是加厚羽毛过冬的……”。
  2.教学思路要清晰
  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让幼儿从已有经验中总结出人们在冬天是如何过冬的?并通过标志图帮助幼儿进行梳理。其次由人们过冬方式引入到动物是如何过冬的话题?让幼儿讨论探索,通过说一说——我的小动物是XX过冬的,贴一贴——将动物图片贴在相应的标志图下,议一议——讨论探索后,对于不确切的答案贴在问号标志图下。第三,分段观看《动物怎样过冬》视频,共同验证探索结果。最后,通过游戏“冬爷爷来了”,帮助幼儿更好地巩固掌握各种小动物的过冬方法。
  3.对幼儿认知水平要初步了解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了解到本班幼儿对动物过冬的知识知多少,所以孩子们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他们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小动物过冬的方式,而对于幼儿不了解的我采用了先让幼儿讨论再介绍不同动物过冬方式,最后探讨我的动物是过冬方式并进行选择。在了解幼儿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教学效果很有实效性。
  4.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一堂科学活动需要关注到方方面面,甚至一些细小的问题也非常关键。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幼儿对于人们的过冬方式已经有所了解,我只要帮助幼儿进行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即可,无须花费太多时间,以至于在幼儿探讨部分的时间过于紧凑。在播放直观、生动形象的《动物怎样过冬》视频时,由于声音处理不够清楚,导致幼儿在观赏时听不清,若将视频中的声音关闭,由教师随视频的播放进行讲述。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探索动物过冬的方式。

第15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动物怎样过冬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过冬的方式,重点了解冬眠和换毛这两种过冬方式,并知道这两种过冬方式的代表性动物。
  2、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的原因,并自主探索、讨论,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得出结论。
  3、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准备:
  自制过冬、换毛过冬小动物的房子、ppt课件、多种小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通过带领小朋友做手指游戏《悄悄话》,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悄悄话
  小鸟小鸟住在大树上
  田鼠田鼠住在大树下
  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
  喇叭花喇叭花变成小电话
  喳喳喳,吱吱吱......
  小鸟和田鼠说着悄悄话......
  手指游戏结束后,教师紧接着询问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
  鸟田鼠在说什么悄悄话吗?那你们想知道小鸟和田鼠在说什么悄悄话吗?"紧接着教师讲小鸟和田鼠说的悄悄话故事,作为导入。

  二、基本部分
  1、重点掌握冬眠和换毛的过冬方式。
  ①下雪了,找动物宝宝出去玩儿,并且出示下雪天的PPT。
  "哇,下雪啦!动物宝宝们,我们可以出去堆雪人啦!我们到小刺猬家叫小刺猬出来玩吧!"
  教师做敲门动作。
  "咚咚咚,请问小刺猬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刺猬睡觉的PPT,"嘘,别吵,小刺猬在睡觉呢,他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儿呢!"
  "哎,算了,小刺猬在睡觉呢,我们还是去小青蛙的家找小青蛙玩儿吧!"
  教师敲小青蛙的门:"咚咚咚,请问小青蛙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青蛙的PPT:"谁啊,别吵,我在睡觉呢,我要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呢!"。
  ②教师抛出问题,请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哎呀,怎么回事啊?怎么都要睡觉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③"哦,原来他们是在冬眠啊!那他们为什么要冬眠呢?"请孩子说一说。
  ④出示PPT,解释什么是冬眠。
  老师:"那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冬眠?"并且出示PPT。
  博士爷爷:"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博士爷爷,你们知道吗?小刺猬和青蛙都是冷血动物,天气越冷,他们的体温也就不断地下降。有的动物体温只有几度,甚至0度。为了自己不被冻死,像青蛙、刺猬这样的冷血动物就钻进泥土里、洞里,不吃也不喝,整整睡上一个冬天。这就叫冬眠,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来活动。你们明白了吗?"
  ⑤小青蛙有话让老师转告小朋友们,小青蛙说:"真冷啊!我不像小兔子一样有温暖的皮毛,如果不冬眠,我就会冻死的!"
  ⑥出示小兔子的PPT,小兔子:"大家好,我是一只可爱又美丽的小白兔,冬天到了,为了使自己更加暖和,我要换上厚厚的毛,就像给自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这样冬天就不冷了。小朋友,你知道了吗?"
  提问:兔子是怎么过冬的呢?(兔子身上短短的毛慢慢脱落长成了长长的、厚厚的毛)
  ⑦提问:还有哪些动物要像兔子那样需要在冬天换毛呢?
  ⑧做游戏。
  教师出示多种换毛过冬的小动物与冬眠过冬的小动物的图片,并请小朋友们一一认识,接着请两位小朋友上台来把动物分别送到冬眠过冬和换毛过冬的小房子里面去。
  2、小动物过冬方式的延伸。
  请幼儿思考除了冬眠、换毛,动物还有什么过冬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观看PPT:简单了解另外两种过冬的方式:迁徙、储存粮食。

  三、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课件《小动物怎样过冬》做为结束,并总结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并且提醒小朋友们,天气寒冷,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附:《小动物怎样过冬》的歌词:
  冬季里刮呀刮北风
  冰天雪地天呀天气冷
  我们穿上厚棉衣
  小动物怎样过冬
  小动物怎样过冬
  小羊毛儿长得长
  小兔毛儿厚绒绒
  燕子飞到南方去
  小青蛙睡在泥土中
  小青蛙睡在泥土中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的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并且本次活动给予幼儿充分自由讨论时间,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但是本次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在游戏中,如果在教室内创设几个动物过冬的场景,请小朋友分别扮演一种小动物,然后带上相应的动物头饰,去找到自己过冬的地方,会使课堂的氛围更加的活跃,更能加强幼儿的参与性。

第16篇、大班科学活动光和影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喜欢探究,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对周围的事物变化十分好奇,敢于尝试,推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根据大班幼儿的这一 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根据观察,幼儿认识了太阳、灯、火等会发光,给我们带来了光亮。         
  2、引导幼儿认识影子。(光线向前直照过去,被东西挡住使光透不过去,就会出现——影子。)         
  3、关注光和影子的关系,培养幼儿乐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手电筒、玩具娃娃、、晴天、空旷场地。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根据生活实践,什么东西带给我们光亮?                    
  1、白天很亮,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是谁发出了光?(太阳)                    
  2、黑夜,要看东西怎么办?(开灯、打手电)                    
  3、没有太阳和灯时,还可以用什么照亮呢?(火)                  
  小结:太阳、灯、火都会发光,都给我们带来了光亮。                            
  太阳发出的光叫阳光。                            
  灯发出的光叫灯光。                           
  火发出的光叫火光。       

  二、观察:认识影子的形成。               
  1、猜谜语,吸引幼儿的兴趣。                     
  你跑它也跑,                     
  你站它也站,                     
  有时它长,                     
  有时它短,                     
  没有光它就不出现。                             
  ——影子               
  2、小实验:影子的形成。                        
  老师用手电筒向前方发出一束光,照射在一面空墙上,然后伸出一只手出现在光前,这时,墙面上会出现一个手的影子。同样,手电筒的光前换上一个玩具娃娃,墙面上又会出现一个娃娃的影子。                       
  提问幼儿:影子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影子都是黑色的?                       
  结合演示告诉幼儿:光射向前方,照亮墙面,不论什么东西,当它出现在光的前面挡住光线前进,光射不过去,就会出现影子。   
    
  三、手影游戏:                        
  幼儿用自己的双手摆出不同的形态,放在光线前面,互相欣赏“手影”。 
     
  四、户外游戏:踩影子                       
  幼儿在场地中央四散地跑,一个幼儿去踩他们的影子,其他幼儿设法不让自己的影子被人踩着。被踩到的幼儿要离开场地,没被踩到的幼儿就是胜利者。        
  (注意幼儿的安全,避免互相碰撞,时间随幼儿的兴趣而定。)

  活动反思:         
  1、本活动幼儿非常喜欢。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吸引幼儿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容易掌握知识,不仅获得的印象深刻牢固,还能引起幼儿对光的极大兴趣。         
  3、将观察和实验结合教学,引导幼儿的观察,扩大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的乐趣。         
  4、还有幼儿自己动手做“手影”“踩影子”游戏,吸引幼儿的学习趣味性,加深幼儿的体验,保持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1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亲亲小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白兔的主要外形特征和饮食习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让幼儿产生喜欢小白兔、关心小白兔的情感。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白兔两只。
  2、胡萝卜、青菜、水果、水各三份。
  3、音乐《小白兔》。
  4、小白兔耳朵、嘴巴、尾巴、眼睛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谜面:眼睛红,毛衣白,长长的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谜底:小白兔

  二、观察兔子,大胆描述兔子的外形特征。
  1、提问:“你们喜欢小兔吗?今天,周老师请来了两只可爱的小白兔,请你看一看,摸一摸!”
  2、请幼儿看小白兔,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特征。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兔子?”(白的)
  兔子的耳朵、眼睛、嘴巴、尾巴什么样?(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身体看上去有什么感觉?(毛茸茸的、软软的)
  4、提问:“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因为小白兔的眼睛其实是透明的,但它的眼睛里有很多红血丝,所以看上去眼睛是红颜色的。)
  5、提问:“小白兔的嘴巴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叫做三瓣嘴”。

  三、观察小白兔的饮食习性。
  1、提问:“小兔喜欢吃什么?”(胡萝卜、青菜)“今天,周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食物。请你看一看,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东西的?”
  2、出示实物:胡萝卜、青菜、香蕉、橘子、水。
  3、幼儿观察,讲述小白兔吃了什么?怎么吃的?
  4、小结:小兔喜欢吃青菜、喝水。

  四、听音乐,结束活动。
  “好了,小白兔玩累了,它想回家了,我们和它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白兔的外形特征进行挖掘,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实物小白兔,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幼儿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通过近距离的实物接触,孩子更能接受和理解小白兔的习性。教师对幼儿看到的知识加以提升、总结,重点介绍小白兔的突出特点,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和观念。

第18篇、小班科学活动认识乌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乌龟的名称和外部特征。
  2、对观赏乌龟有兴趣。
  3、初步了解乌龟的习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关乌龟的PPT,几只活着的乌龟,几个大一点的盆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它是谁呢?
  2、放映多媒体课件,告诉幼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乌龟”。
  3、请幼儿做“小老师”介绍乌龟的外部特征。在讲述、补充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
  4、小结:乌龟长着一个圆圆的头,短短的脖子,背上长着硬硬的壳,身体下面有四条腿,后面还有一条小小的尾巴。
  5、幼儿分组观察有生命的乌龟。教师帮助幼儿发现乌龟的习性。
  (1)、触碰乌龟,请幼儿观察乌龟的反应。
  (2)、把乌龟放到水里,观察乌龟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6、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把乌龟放到自然角,继续观察和喂养它,好不好?”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与动物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乌龟特有的外部特征更是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在有限的活动时间里,我没有采用讲述,直接把乌龟的特征进行概括,而是让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察——表述——再观察——再表述,因为科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们都很专注。在小结的时候,我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叠声的形容词。比如:圆圆的、短短的、小小的,加深了幼儿对乌龟可爱形象的了解。
  这次活动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幼儿观察、讲述的时候,幼儿观察得比较零乱,不够全面。课后反思,我觉得自己应该提前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也可以增加一个环节,在幼儿讲述的时候,我可以用简单的笔触记录下幼儿所说的,把乌龟的外部特征直接、具体地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呈现在幼儿面前。另外,有几个孩子没有参与讲述,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在集体场合中发言有点胆怯。

第19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天气预报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最近,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孩子们说:“又下雨了,什么时候出太阳啊?我们可想到草地上去玩游戏了。”小杰说:“我回去问问爸爸,他的手机上有天气短信,他知道什么时候太阳会出来。”小莹说:“我也回去问问爷爷,他每天看报纸的时候,都会把天气预报读给我听,只要问问他,就知道什么时候不下雨了。”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说自己要想想办法了解一下明天的天气。从关心天气到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孩子们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以此为契机,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一方面自制ppt课件,另一方面尝试发掘生活中相关的教育资源,将两者优势互补,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提高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2)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1)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趣的天气图标”。(2)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城市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
  1.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广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2)幼儿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或阴天、雨天)来描述当天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的幼儿可能会说出当天的天气类型和气温)。
  (3)“喜羊羊”:“过几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适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气的基本途径。
  2.通过讨论,幼儿学习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感知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1)教师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截图,启发提问:
  “图中有谁?”(天气预报员和天气图标。)
  “天气预报员告诉我们什么?”(预报明天的天气情况。)
  “除了看电视,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天气预报?”
  (2)幼儿根据经验回答。
  (3)教师逐一出示报纸、手机、网络等三种天气预报截图,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天气情况。
  (4)简单复习已有知识“小动物气象员”,巩固幼儿对动物习性的了解。
  指导语:“除了天气预报,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还记得它们是谁?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幼儿回答。师小结:鱼儿上浮、蜻蜒低飞、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现象都是动物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5)讨论,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指导语:“除了晴天,还有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雨天、阴天、多云天气。)
  指导语:“如果明天是周末,天气预报是晴天,你想做什么?如果预报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幼儿认识天气图标,能准确说出其名称并操作相关学具。
  (1)出示教具中天气预报图的天气图标,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图片,结合操作学具,认识晴天、雨天、阴天、多云、晴转多云等天气图标。
  指导语:“这个图标画了什么?表示什么?你手上有与这个相同的图标吗?请把它举起来,和同伴互相看看举得对不对。”
  (2)出示北京和广州的城市图片(教具),其中有过去一周内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要求幼儿根据图意,正确找出学具中与教具图片相对应的天气图标,并大声说出正确的天气图标名称。
  (3)引导幼儿了解天气图中的气温如8℃,在播报时要念成“8摄氏度”;如果图中的气温是“一11℃”,要念成“零下11摄氏度”。
  4.幼儿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尝试按要求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
  (1)指导语:“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气预报员那样播报天气呢?大家一起想想播报天气时要说些什么呢?”
  (2)幼儿自主上前,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播报天气。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播报,了解其播报的内容和顺序是否符合要求。
  (3)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然后说一说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本次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播报要求(按“日期一城市一天气类型一气温”的方式进行播报)。
  ①幼儿独立尝试按要求播报天气(如:“2o13年1月8日,北京,晴,-11℃~o℃”;“2013年1月8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②幼儿说出天气类型后,还要提醒同伴在这样的天气中应该注意什么,如:如:广州明天是“雨”,大家出门时要记得带伞等。启发幼儿在家时也提醒家人根据不同的天气安排好生活。
  5.幼儿分组操作,制作天气记录卡,尝试当“天气预报员”,按要求播报天气。
  (1)天气记录卡制作要求:仔细看手中天气预报记录卡上的一些图片,想想看图片中是什么天气,找出代表这种天气的图标,每组制作出两份天气记录卡。
  (2)幼儿4人一组,根据学具中已有的图像,找出相应的天气标志图片进行配对后粘贴,制作出天气记录卡(记录卡例举)。
  (3)组员互相观察和评价自制的天气记录卡(活动当天是星期一,幼儿预报的是星期二、三、四的天气),如有不正确之处,尝试在组内讨论并修正。
  (4)学做“天气预报员”。
  ①教师再次强调播报要求:“小朋友播报天气的时候,要讲清楚播报的日期、城市、天气情况和气温,比如,今天是1月7日星期一,小朋友可以播报明天的天气‘2ol3年1月8日,北京,晴,一11℃~o℃’。”
  ②幼儿先在小组内按照播报要求和记录表的内容,向同伴播报天气,同伴之间相互评价。
  ③请幼儿推选出小组内的优秀“天气预报员”,让他(她)拿着本组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到“小小气象台”上预报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④优秀“天气预报员”轮流上台播报天气。
  ⑤教师点评幼儿的播报情况,重点指导幼儿学习播报“晴转多云”等有变化的天气情况。
  指导语l:“如果1月8日当天,广州上午是多云,而下午是小雨,那我们应该怎么播报呢?”
  教师按顺序出示广州的晴天和多云两幅图,并通过手势暗示幼儿。
  指导语2:“如果遇到当天天气发生了转变的情况,我们可以先说前一种天气情况,再说后一种变化了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转’字来表达天气的变化,如‘2013年1月8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6.结束环节:集体到户外去观察并尝试推测明天天气情况,相互用完整句式预报。
  结束语:“刚才我们都试着进行天气预报,请小朋友今晚回家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天气预报,对自己刚才的预测进行验证。明天回园时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为大家播报天气。”

  活动延伸
  1.在班级主题墙上设置“天气预报图”,引导幼儿轮流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2.在语言区新设“小小气象台”,供幼儿自主播报天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做,增强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了与天气相关的科学现象和常识;在播报天气中,幼儿进一步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活动前,我自制了与天气知识有关的课件和学具(天气图像卡),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丰富的操作材料,精心设计提问语并在活动中适时投放材料,有效增强了幼儿对天气预报的兴趣。他们表现得积极活跃,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加关注天气情况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还能尝试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活动过程中“分组合作操作学具”的环节,促使幼儿通过分工与合作,学会搜集天气信息,看图中的气温表,用天气标志进行记录。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更多了,融洽的探索氛围也促进了幼儿谦让、坚持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第2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的尾巴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星期一上午户外活动回来,刘启俊小朋友拿着一根断截的壁虎尾巴找到我,很得意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它是谁的尾巴,我妈妈还说它以后还会长出新的尾巴来,所以这根尾巴它不要了。”我俩的谈话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关注,特别是刘启俊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更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意识到此时绝大多数孩子的兴趣肯定在这根尾巴上,于是我就调整了活动计划,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科学活动课提前给上了,也就生成了这次活动——《动物的尾巴》。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增进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提高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幼儿记住并能说出一些动物尾巴的特征及作用。

  活动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动物图片、图书和玩具等,布置成动物知识角。
  2.《小动物捉迷藏》图画1幅,动物头饰及相应的布尾巴若干。
  3.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尾巴。
  1.出示刘启俊小朋友捡回的壁虎尾巴,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教师出示《小动物捉迷藏》的图画说:“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它们说,我们都藏好了,请小朋友们来看看我们的尾巴,猜猜我们都是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动物的尾巴,大胆地说出动物的名字。

  二、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1.教师问:“许多动物都有尾巴,你认识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自己的想象进行交流,再请幼儿翻看《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第15页,教师将知识卡和书本上的有关内容读给幼儿听,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2. 教师小结:大多数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缺少了可不行。比如说,鱼儿、鸟儿的尾巴就像方向盘,可以保持它们身体的平衡;壁虎在遇到危险时,它的尾巴会自动脱落,用来迷惑敌人,自己却逃走了。(教师再次出示那根壁虎尾巴)并且告诉幼儿,不久后,壁虎还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小朋友们不用为它担心;那些马、牛、羊、驴,它们的尾巴就是用来赶苍蝇、蚊虫用的;猴子的尾巴就是它的‘第五只手’,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蹿来蹿去,有时还用尾巴摘取果子等食物……
  3.教师依次出示几个动物头饰,分别请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尾巴的特征和作用,最后请幼儿找出与动物相符合的尾巴。

  三、户外游戏:揪尾巴。
  请幼儿戴上动物头饰,找出与动物相符的尾巴,在教师帮助下塞进裤腰里。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相互追逐,互相揪下对方的尾巴。

  活动延伸:
  课后组织幼儿参观动物知识角,让幼儿选出小小讲解员,带领大家观看并讲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教学反思
  1.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活动的教育价值。
  此次由一根壁虎尾巴引起的一节科学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幼儿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进行积极探索及思考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是那么的专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2.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活动前,如果我把那根壁虎尾巴收起来,按原计划进行其他的活动也未必不可。可是,当时我发现我和小启俊的谈话以及他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引起了那么多孩子的关注,我就意识到孩子们此时对动物的尾巴肯定感兴趣。于是我就把本周的活动计划做了小小的调整,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这节科学活动提前给上了,并以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活动。

相关文章

《大班美术活动公开课教案40篇》:大班美术活动公开课教案4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100篇》:第1篇、大班安全运动安全教案反思一、活动目标1、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事,懂得要远离它。2、积细安全生活的经验,增过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活动准备安全Flash、图片、记录表格三、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30篇》:第1篇、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水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照片中水果的外形和颜色,尝试画圆形表现圆形水果的外形特征。  2、尝试在圆内均匀涂色。  3、大胆绘画,尽可能将水果画大些。  4、在创作时体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