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诗经知识点归纳整理

日期:2021-04-30

这是诗经知识点归纳整理,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知识点归纳整理

诗经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篇

第二单元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传统。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卫风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 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以《关雎》为例。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二、第一教学板块――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

板书小结:参考一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一节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二节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三节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四节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五节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第六节决绝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点拨: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点拨: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点拨:(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点拨: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点拨: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关雎》《蒹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点拨:(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点拨: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点拨: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点拨: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强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

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5、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

诗经知识点归纳整理第2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诗经知识点归纳整理第3篇

  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Ppt2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

  1

  Ppt3

  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Ppt4

  2、

  Ppt5

  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

  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 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Ppt5

  3、(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